端午節傳統習俗有哪些
山東端午習俗有哪些
艾葉煮雞蛋
除粽子這一端午特定食品之外,山東各地還有端午節吃艾葉煮雞蛋的習俗。這天一大早,家人便將新鮮的艾草放在鍋裡煮雞蛋。雞蛋熟時,蛋皮變成微綠色,還帶著微微的艾草香。
此外,當地端午節的節令食品還有涼糕、五毒餅、玫瑰餅、藤蘿餅等。
插艾蒿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山東地區普遍會在家門口插艾蒿。艾蒿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除了插艾蒿,膠東部分地區還插桃枝,臨沂地區則在大門上插柏枝,用以驅邪。
採藥
端午節,許多地方有采藥習俗。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五日,競採雜藥,可治百病。”膠東地區的人們往往在太陽出來前到田裡、地裡採摘車前子、紫花地丁、小麥苗、艾蒿等等,裝到籮筐裡帶回家,放在院子裡曬乾後掛起來,留著以後做藥材用。
拉露水
端午節這天,在膠東一帶,家家戶戶起大早,在日出前,到春草茂盛的地方,用毛巾拉草葉上的露水給孩子擦臉,尤其是擦眼睛和耳朵,據說可以耳聰目明,一年不害眼病。民間認為,大人用露水擦臉和胳膊,一年身體好,牲口吃了端午草,不得雜病。
五彩線
五彩線俗稱“長命線”,端午節系五彩線的習俗至少成於漢代,已經有兩千多年曆史。應劭的《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係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闢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闢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五彩線是用5種顏色的絲線捻成,而這5種顏色必須是青、白、紅、黑、黃,從陰陽五行學說上講,這五色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時,象徵東、西、南、北、中,蘊含著五方神力。
五毒兜
端午這一天,小孩子要帶“五毒兜”,上有繡織的五毒圖(蛇、蠍、蜈蚣、壁虎、蟾蜍),寓意以毒攻毒,確保健康。媽媽或奶奶會在兜裡放一個溫熱的雞蛋,或用溫熱的雞蛋在小肚兒上滾幾滾,邊做邊說“一年不會肚子痛”一類的話。
五毒餅
五毒餅是北方端午節特有的節令食品,初夏時節正是毒物滋生活躍的時候,因此古人會食用“五毒餅”消病強身,祈求健康。五毒餅其實就是玫瑰餅,只不過用刻有蠍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蓋在酥皮兒玫瑰餅上。有杏蓉、棗泥、綠豆蓉、芝麻等餡料。
戴香包
“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愛。”給孩子戴香包,這是濟南端午節普遍流行的習俗。香包是用棉織品和絲線繡成的,包裡除了裝些雄黃、蒼朮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
碧筒飲
碧筒飲是濟南地區的習俗。採摘剛剛冒出水面的'新鮮荷葉盛酒,將葉心捅破使之與葉莖相通,然後從莖管中吸酒,人飲蓮莖,酒流入口中,成為端午乃至炎夏的消暑飲。史料記載:古代,大明湖荷花盛開之際,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邊避暑,他們把湖中大蓮葉割下來,盛上美酒,用簪子將蓮葉中心部分刺開,使之與空心荷莖相通。從荷莖末端吸酒喝,“酒味雜蓮香,香冷勝於水”。
浙江端午節習俗
浙江有的地方吃“五黃”,指黃魚、黃鱔、黃瓜、黃泥蛋、雄黃酒,俗信以為可以祛五毒。有的地方小孩吃過粽子,會把粽箬往桃樹幹上去貼,一邊還口中反覆唸叨:“你疰我不疰!”這也是某種古老的語言巫術殘存。而這一帶民間講述端午節起源,則大多與伍子胥有關。
杭州人過端午節喜歡遊雷峰塔,喜歡看白蛇傳戲曲,則大多與白蛇傳傳說在這一帶深入人心的事實有關,這也是大同中的小異。白蛇傳傳說一開始就和杭州西湖結下了不解之緣。
舊時在武義,有端午日推龍船驅惡鬼的習俗。這是一種十分古老的風俗,據老人回憶,當年的人們用毛竹扎制龍船,船上綁五個紙人,稱為“五鬼”。端午上午,一人敲鑼繞船三圈,稱“側船”。午時,七名男青年推船,從城隍廟出發,沿大街向東,一直推出八素門外,然後把這隻龍船拋入熟溪河中。
一路上,兩旁人群紛紛向龍船拋擲銀黃炮或茶葉米,以為辟邪,人稱這種活動為“推龍船”。龍船後面還有城隍儀仗和鼓樂,表示城隍押送“五鬼”出城。這樣一種風俗的內涵是“送瘟神”,應該是很清楚的。
其實,舊時在浙江各地,類似的“送瘟神”舊俗是很普遍的,各地的民俗學者有過許多有價值的調查報告,敘述各地端午的民俗事項,諸如送龍船、送紙船、送耗、拔茅船、送花船、送草船、送大暑船、龍船燈等,具體做法五花八門,各不相同,而其民俗內涵則大致相仿。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一些古老的風俗畢竟會離我們越來越遠。
順便要提到的是,個別地方的端午節期也與眾不同。溫州文成的黃坦、西坑一帶,五月初四過端午;縉雲的漕頭,六月十五過端午;餘杭的和睦,又稱五月十三為小端午。在當地還會有傳說,用來解釋這一特殊風俗的由來。在江山一帶,有端午敬師的傳統,學生給老師送粽子、饅頭,老師回贈紙扇,這樣的傳統也是充滿著情感的。
端午節的活動有哪些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划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