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師

走近陶行知教師讀本隨筆

走近陶行知教師讀本隨筆

走近陶行知教師讀本隨筆1

當我在讀《走近陶行知》這本書之前,對陶行知先生的認識是隻知陶公其名,不識陶公其人而已。但是當我認真地讀完這本書之後,真是受益匪淺,走近陶行知,進而走進陶行知,讓我能夠更好地看世界,看社會,看教育,看學生,看生活,看人生。讀完此書後,我的收穫頗豐,它不僅讓我詳細地瞭解了陶公的教育思想,也為自己的教育教學添加了更為豐富的理論支援與實踐指導,更讓我感受到了一個偉大教育家高尚靈魂所帶來的強烈衝擊。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畢生教育實踐的寫照。師愛是陶行知師德思想的核心。他反對體罰、諷刺學生,他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作為當代教師,我意識到要對學生一視同仁,無論家庭地位高低,財富多寡,相貌醜俊,都應一樣看待,不可偏愛,不抱成見,不殉私情。而且我認為,現在的孩子個性強,在教學中,要尊重他們,孩子也是有尊嚴的,對他們嚴格要求的同時,要真心理解、尊重學生,學生會感受到教師的這份愛,從而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做教師要有一顆善待每個孩子的心。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積極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他對教育事業的熱誠與激情,帶給了我很深的觸動。

有時我們會對學生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這時就需要我們教師要冷靜下來想一想,以本著愛學生的心態來看待學生,想想這些學生或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愛去熔鍊鍛造。教師愛學生,就不能沒有自我剋制,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點,“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裡”,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給他們撐起一片藍天時,也給我們的教育工作打開了綠色通道。

作為一名教師,沒有對學生的愛、沒有對教育事業的愛是無法教育好學生的。對學生的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體現。就像我們學校的座右銘“愛可以創造一切”,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步施教無不浸透著期望和成功的喜悅。教師如果缺少對學生的愛,那麼教學也會缺少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但是,若教師只愛一部分學生,就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這種愛是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師應當具有的真正的愛。所以,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愛。教師愛學生,才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才能教育產生效果。

由此我認為,我們現代教師要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不僅成為學生的知識傳授者,更是成為學生心靈的慰藉者,成為學生的“心靈雞湯”。

走近陶行知教師讀本隨筆2

讀一本好書對於一個人來說受益良多,《走近陶行知》,書雖然不厚,卻用一個個小小的故事、片段記錄了一位教育大家給祖國的寶貴饋贈,用質樸的言語彙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平民教育”、“學校觀”、“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這本書對於一名教師而言,不僅是精神上的引領,也是實踐中的導航。

全書的中心用五個字來概括就是“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先生的話說,這是生活現象的說明,即教育現象的說明。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的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裡做的,便須在田裡學,在田裡教。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來源於美國杜威的“教育即社會,教育即生活”,但是他又在此理論基礎上結合中國教育實情做出了提升,在他看來,“社會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是一種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也就是“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讓我感受到了應該在教育教學中讓學生讀活書,活讀書。在傳統的教育中我們讓學生讀死書,為了考試而背一些默一些詩句啊、文章啊。陶爺爺形象的把傳統教育比喻為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他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發點,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對殺人的考試,因為這種考試不應該是我們追求的。新課標中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活起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他們自主。他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現代學習方式,這對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多麼的重要。現代的教育必須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上取得和諧發展。這也要求了學生從“要我學”的死衚衕中解放出來,步入“我要學”的求知天地。

讀著陶行知先生的文集,感受著他純樸而又精深的理論,更讓我震撼的是,像這樣“生活即教育”、“行知行”的理論,其實就是陶行知在生活和實踐中得出來的,他也用自己的行動成就證明了他的觀點。所以,我認為作為一名教師,對學生知識的傳授固然重要,但是,教師透過自身道德修養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才是我們教育的最根本目的。

總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極為深邃和豐富的,我們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所要學習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為一個年輕教師,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學習,向前輩們學習,一方面從理論上提升自己,多積累知識,另一方面從實踐中充實自己,多和孩子們相處,和他們成為親密的好朋友,成為他們心目中優秀的老師。我相信經過我們的努力,我們的教育會發展的越來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也會更加的發揚光大!

走近陶行知教師讀本隨筆3

走進陶行知是一篇比較知名的文章,文章主要介紹了陶行知的所作所為及人品方面的事情。這讓我們多少也瞭解了一些有關他的事情。

最近,我懷著崇敬的心情拜讀了《走近陶行知》這本書。在陶行知爺爺光輝的一生中,有許多的故事,這些故事有的使我啟迪很深,有的深深地打動了我,還有的讓我懂得了人世間的各種道理。雖然陶行知爺爺那深遂的文字我有些看不懂,但我依然能體會到陶行知爺爺那高尚、純潔的品質和治學的艱辛。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是我們的楷模。而最打動我的,是陶行知爺爺那勤儉節約的美德。

陶行知小時候很懂事,為了給家裡省錢,就算母親剃的頭再不好,他還是順從地讓母親給他剃。這把剃頭刀,剃了陶行知家的三代頭,因此,陶行知在《吾母所遺剃刀》這首詩中說道:“這把刀,曾剃三代頭。細數省下錢,換得兩擔油。”讀到這時,我不由得想起我以前浪費的行為。

以前,我很不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金錢,認為家裡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什麼事情都得聽我的。看到路邊攤上有好吃的,就認了命要買,說什麼也不聽,但買回家以後,又覺得不好吃,怕爸爸媽媽批評,便偷偷地仍了;有的時候,看到一些漂亮的東西就要買,但買回來後用也不用;還有的時候,看到超市裡一箱箱美味的牛奶,就嚷著要爸爸媽媽買,不給買就撒嬌,甚至哭鬧,買了之後,一瓶沒喝完就不想喝了,覺得不好喝,就一直擱在那兒,直到快要過期了,爸爸媽媽才趕緊喝,以免浪費。一次,我去鞋服店裡買鞋子,家裡已經有合腳的球鞋五六雙,靴子也有兩雙,但我就是要買。看著這些琳琅滿目、款式多樣的鞋子,我恨不得全買下來,最後,我幾乎把所有的鞋子都試穿了一遍,才找到了我最喜歡的。我趕緊叫爸爸來買,他不肯,還說這個價格太貴,而且家裡已經有幾雙了,再買是浪費。“我不要,我今天就買定它了!”我肯定地說。經過我的一再要求,爸爸只好買下了這雙鞋子。買完鞋我還不罷休,又要買衣服、褲子,而且一買就是兩三件。回到家,我天天只穿新買的,以前舊的都不理不睬。長大了,以前的都穿不下了,那時媽媽就心疼地說:“唉!買這麼多鞋也不穿,還是挺新的呢!扔掉了可惜呀!”當時聽了沒什麼感覺的`,但讀了這本書後,心裡覺得很愧疚,這些錢都是爸爸媽媽用汗水換來的呀!他們工作是很辛苦的。陶行知爺爺從小就很懂事,很勤儉節約,而我就這樣浪費父母的勞動成果,真是不應該啊!

陶行知爺爺像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他的每一句話都激勵著我們。我不僅要學習陶行知爺爺勤儉節約的美德,還要學習他其他優秀的美德,爭做新一代的更完美的“小陶子”。

走近陶行知教師讀本隨筆4

近日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感受頗多,本書彙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創造的教育”、“創造的兒童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合一”以及“創造的教育創造兒童的教育,首先要為兒童爭取時間解放,現今有許多學校還是靠犧牲兒童的時間為代價來換取所謂的“成績”,這就使兒童失去了學習人生的機會,養成無意創造的傾向,到成人時,即使有時間,也不知道怎樣下手去發揮他的創造力了。

我們應如何去實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內容論呢?我們認為,我們的教育內容必須儘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鮮血液、新鮮內涵。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了,事怎麼做,就怎麼學,就怎麼教,”:而教學的中心是“做”,即實際生活。我們必須瞭解生活,瞭解學生生活現狀、瞭解生活發展的趨勢、生活對人的要求的變化。現實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發展、品學兼優、視野開闊、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實施素質教育,小而言之,為學生的終身受益負責,為學生的將來負責;大而言之,為國家、民族的未來負責、為中華為騰飛打下堅實基礎。

羅丹說:“惡是枯乾”。我想要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關鍵要有適宜的氣候、一定的土壤、而這些條件要靠全體教育工作者去力行。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引導學生手腦並用,學會過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使每一位學生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走近陶行知教師讀本隨筆5

讀了《走近陶行知——教師讀本》一書,深深被陶行知先生的求真、創新的教育思想所驚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經過八十多年的考驗,在今天看來仍然是先進的、具有生命力的。

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教師沒有愛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沒有對學生的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為取捨”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於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說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於是教育產生效果。

當然,愛不是放縱,愛裡有嚴,愛裡有教育,陶行知為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樸為美德,絕不可浪費,特別是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就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路。作為現代的教師更應如此。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創造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民主的教師必須要有虛心、寬容、與學生同甘共、跟民眾學習、跟小孩子學習、肅清形式和先生架子、師生的嚴格界限等。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學生為本,寬容對待學生。教師應尊重學生,重視在課堂中創設民主、和諧的情境,使師生達到情感交融,對每個學生都充滿了愛,使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並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意見。因此課堂上我用微笑、點頭、鼓掌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慾望,每個學生都是積極主動地去思考,這遠比教師灌輸性的教學要有效得多,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尊重學生還要學會欣賞學生,特別是對那些學習基礎差、紀律鬆散的學生更要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把這閃光點放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當你面對“恨鐵不成鋼”的學生時,當你面對家庭和社會的煩惱時,一定要冷靜。如果我們把指責、批評、抱怨,換成啟發、表揚、激勵會是另一種情景。陶老先生四塊糖果的故事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陶行知先生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磚頭砸同學,便將其制止並叫他到校長辦公室去。當陶校長回到辦公室時,男孩已經等在那裡了。陶行知掏出一顆糖給這位同學:“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先到辦公室。”接著他又掏出一顆糖,說:“這也是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尊重我。”男孩將信將疑地接過第二顆糖,陶先生又說道:“據我瞭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很有正義感,我再獎勵你一顆糖。”這時,男孩感動得哭了,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採取這種方式。”陶先生於是又掏出一顆糖:“你已認錯了,我再獎勵你一塊。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作為一個教育者,我想尊重理解孩子並不是掛在嘴上,寫在紙上的總結,而應該銘記在我們心中,體現在我們教育教學的每一件小事上。在日常生活中或處理突發事件時,我們絕不能因一時衝動而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育是一種智慧,寬容是一把鑰匙。讓我們常懷一顆寬容之心,開啟智慧教育的大門,走進孩子的心靈深處。以適度寬容教育孩子是一門教育藝術。當孩子不慎犯有過失或錯誤時,他的內心會感到內疚、悔恨和痛苦,此時最需要的不是批評和訓斥,而是理解和信任。這種理解和信任是一種感化,是以情動情,是喚起孩子的良知,是對孩子痛改前非、將功補過的願望和積極性的啟發、鼓勵、促進和強化,而不是無原則的縱容、遷就、放任和姑息。雨果說:比大海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心靈。寬容是一種美好的品質,是一種高尚的心靈,寬容讓課堂充滿寬鬆,寬容讓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學會寬容吧,因為寬容,老師就能給學生撐起一片自由的天空,給學生一個無比廣闊心靈成長的空間。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索,自主實踐,生動活潑地發展。在教育活動中,要引導學生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其中,把它作為自己的發展方式,自主地、生動活潑地發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為教育的主體、發展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