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還要玩的幼兒個案分析
為了確保孩子的安全,教師往往在教育教學中過多地約束孩子的行為,從而束縛了孩子的發展。可是,《綱要》中明確要求教師應“尊重和支援幼兒自發產生的探究活動,讓幼兒在自由、自主的活動中獲取主動的發展”,這似乎和教師為了安全而約束幼兒的行為相矛盾。那麼,在實踐中教師究竟該怎樣來處理這一矛盾呢?
【案例描述】
為了修好壞了的椅子和小床,我和生活老師從資源室裡借來了鐵錘、鐵鉗等工具。當我們正在修理時,鐵錘的敲打聲吸引了一部分活動剛結束的孩子,他們圍著我倆七嘴八舌地說:“老師,你們在幹什麼?咦,這是鐵錘、鐵鉗。”“老師,智涵說得對嗎?”“老師,我想和你們一樣,用鐵錘砸釘子,好嗎?”還沒等我開口,生活老師就大聲說:“這不是你們玩的玩具,這是鐵做的工具,你們不會用,會傷到的,危險!知道嗎?”面面相覷的孩子們愣了片刻,幾乎異口同聲地說:“我們不怕危險。”一哲、俊傑等幾個孩子還接著說:“我們小心一點,不就行了嗎?”
看著孩子們懇求的目光,我心想,難道因為擔心危險,我們就非得剝奪孩子們對鐵錘、鐵鉗的興趣嗎?於是,我小心翼翼地讓孩子們輪流嘗試著使用鐵錘、鐵鉗這兩樣工具。孩子們都很興奮,他們自覺地遵守著輪流玩的規則。但由於人多,加上時間、安全等因素,我和生活老師只象徵性地讓孩子們“用了”一下鐵錘和鐵鉗,就草草收場了。收場時,有相當一部分孩子帶著懇求的語氣說:“老師,我還要玩……”但我和生活老師假裝沒聽見,違心地終止了孩子們這種強烈的探索興趣。
【案例分析】
後來的幾天裡。“我還要玩”的呼聲一直縈繞在我耳邊。《綱要》中強調孩子的學習不但要生活化,還要重視發展孩子實際探究問題的能力。孩子探索鐵錘、鐵鉗等工具的興趣就源自於生活,但我卻因為安全顧慮而沒有以此為契機引導孩子生成相關的探索活動。對照《綱要》理念,我不斷地對自己的實踐行為進行追問:難道為了保證安全,就只能以犧牲孩子的探索興趣為代價嗎?帶著這一疑問,我認真做了再次探索鐵錘、鐵鉗等工具的準備,在讓孩子們明確了使用這些工具的注意事項後,我組織了“剪鐵線”“釘釘子"等系列小組活動。由於做好了安全等方面的準備工作,活動中並沒有出現我所擔心的'安全問題。相反,孩子們充分地體驗到了探索的樂趣,並初步學會了使用這些日常生活工具的方法。
【案例反思】
1.既要保證安全,又要鼓勵孩子的探索興趣。在日常活動中,幼兒經常會對一些安全隱患較多的活動特別好奇,有著強烈的探索興趣。作為教師,我們不要因為怕不安全,而抹殺了孩子的探索興趣。我們要做的是在孩子掌握了基本的安全方法,確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滿足孩子的探索興趣。
2.拋開顧慮,以開放的心態接納孩子的興趣。有時候孩子們的一些興趣、想法常常是突發的、不可思議的,且包含著一定的危險因素。然而,只要我們以孩子的視角來看待他們的興趣點、用心去領悟他們的想法和行為、以開放的心態接納他們,就不難發現孩子這些自發的興趣、想法中往往隱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因此,我們要善於挖掘蘊藏在其中的教育資源,拋開種種不必要的顧慮,靈活調整教育活動安排,真正做到尊重和支援孩子自發產生的探究活動,給孩子提供主動性和創造性發展的空間。
3.提供實踐機會·和孩子一起面對安全問題。社會生活實景是幼兒產生問題和解決問題最直接、最有效的場所。幼兒對於成人認為有安全問題的生活行為有著太多的好奇和探索的衝動。因此,在安全教育方面我們不妨讓孩子直面生活中的安全問題,讓孩子嘗試著運用已有知識經驗自主探索解決生活中安全問題的辦法。實際上,積極引導孩子主動探索生活中有安全問題的活動,正是幫助幼兒獲得安全意識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