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育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8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1

教育,總是讓人感覺是那麼遠大又似沉重的話題,能讓教育自由呼吸,那是多麼令人嚮往啊!最初也是這個原因,吸引我要認真讀一讀《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走進李希貴老師的教育課堂,深深的感到:原來教師可以這般自由,學生也可以這樣自由,如此自由的教師和學生,怎會沒有教育的自由呼吸呢?

“教育”,這個內容好像有點大了。是啊,雖然自己是教師,可真的一直不敢輕言教育,總感覺“教育”是領導者的事兒,而自己只是從事著與教育有關的一份工作而已。但李希貴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讓我覺得,我所從事的不是與教育有關,而是就是教育!

“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就是這句話,讓自己瞬間有份感動和責任,有點微微波瀾和“蠢蠢欲動”。雖然我知道真愛和寬容背後的辛苦和付出,但我還是慶幸自己在教育的軌道上不曾脫軌。

“一個孩子對一門課程的喜愛,有時並不是基於課程本身的什麼價值,而很可能是一些常常被老師們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細節。當孩子從細微之處感受到了老師真誠的愛,當孩子同樣愛上了自己的老師,也就是孩子熱愛這門學科、熱愛學習的開始”,身為教師,對教育的萬分熱愛和忠誠,不如對學生的十分真心和愛護更有意義!

“教育有時就是這樣奇怪:我們耗盡心血和時間經營的——例如課堂教學中老師苦心孤詣的講解輔導——很快就會被孩子們忘掉,而我們無意中播下的種子,卻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長成了一棵大樹,讓他們受益終身。每一位善於思考的老師,都應當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我們究竟該怎樣把這種‘有意的’教育和‘無意的’教育結合起來”。真所謂“言傳不如身教”,絞盡腦汁追尋課堂環節的完美,不如身體力行,潛移默化,給學生一份本真的生活課堂,真愛為基礎的“無心插柳”怎能不是“柳成蔭”呢?

“其實,學生成長道路上的錯誤,就像學習走路的幼兒跌跟頭,絕大部分和道德品質並沒有多大關係。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給予孩子一份成長過程中特別需要的寬容”。曾經看過這樣一句話“學校是每個人可以犯錯誤的地方”,那麼我想,老師就應該是能給予犯錯誤的學生最大寬容的人。“讓孩子們學會從自己的差錯中獲得真知是教師的本分”。

如此看來,教育並非空口而談,也不是高高在上,更不是遙不能及,只要我夠真誠,有真愛;夠善良,有寬容,那麼,身為教師的我每一天都在與教育同行。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2

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把《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看了,我被吸引住了,“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孩子呢,對孩子多一份寬容,就讓孩子多一份希望。作為教師我們要把學生當成一個無知的不懂事的孩子對待。決不能用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一個孩子。這樣對孩子不公平,我們要善待孩子的錯誤和缺點。

“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裡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裡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而反思我們的教育,為了所謂的提高學生成績,我們只顧眼前的利益,把學生大量的時間用在機械重複的練習上,課堂上大量的講解擠佔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結果呢?老師的辛勤付出換來的是學生學習興趣的喪失。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什麼時候孩子們在我們的課堂上學會獨立思考了,什麼時候孩子們能夠探尋屬於自己的答案了,我們的教育也就成功了。”這句話很有道理,我們老師的任務不應該是告訴學生真理,而應該是引導學生去發現真理。

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難免會碰到一些成績不好,又不遵守紀律的學生,說實話,這些學生很讓老師頭疼,有時候像 “你還上嗎?趕快回家吧﹗”之類的氣話也會用在這些學生身上,書中有一段話讓我感觸頗深,“不要用成年人的是非觀念來判斷學生,不要輕易使用道德的標尺來衡量學生。在教師的心目中,不應該有壞學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學生。因為,如果你討厭你的學生,那麼你的教育還沒有開始,實質上就已經結束。”

總之,《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書,讓我從中受到了很多啟發。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3

當我看到《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這本書時,就被書名所吸引,更讓我內心激動。通讀後更讓我堅信自由呼吸的教育就是生命化的教育,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自我管理,自我約束,成為自己生命的主宰。

這是一本用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個生動的親身經歷過的小故事。在每一個故事中都會讓我們讀出李希貴老師對教育的獨特思考與感悟,更可貴的是李希貴老師從自己失敗的案例中得到啟示,例如“讓教育從細節入手”等,這些細節是在生活中一點一滴沉澱的,在瑣碎的小事裡形成的。

在書中,李希貴老師提到“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記住你的教育目的應該是養成一個能夠自治的人,而不是一個讓別人來管的人”。我們的教育不是為了約束學生,管制學生,而是著重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形成一種習慣。作為教師更應該認識到“播種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學生感到自己很重要,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呼吸的教育。

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把孩子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裡自由地呼吸。”如果我們能引導學生髮現真理而不是告訴學生真理,那麼每一個學生都會有與眾不同的興趣,放開孩子的手腳,讓他們自己走路,只要“鞋子”合腳了,他們就會以更快的速度奔跑起來,我們又何愁學生前面不會是一片自由的天空呢!

實際上,就像李希貴老師所說的那樣“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簡單。”教育也是一樣,貴在堅持,在生活中老師不再以成績為唯一評價尺度,要用多元化的觀點去看待孩子,讓孩子在充滿自信、充滿陽光的氛圍中茁壯成長,這也正是“多一把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4

早就聽說過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這本書,剛好辦公室集體閱讀的書目正是此,這正符合我願。

看書前,我一直在想什麼樣的教育是自由呼吸的教育?李希貴老師又是用什麼神奇的力量塑造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呢?懷著幾分疑問,也懷著幾分求知的迫切,我認真暢讀了這本珍貴的教育專著,從中感悟到教育的自由原來是這般不易和美妙,李希貴老師就是這樣用心、用情、用愛、用智慧創造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在《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這本書中,字裡行間充滿了教育的智慧,沒有空洞的理論,也沒有呆板的說教,李希貴老師用樸實而真摯的語言,創造了一部教育專著,從題目到內容,無不折射出一位教育家、改革家教育教育智慧的風采。

書中又這樣一句話“最大限度的尊重學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學生的學習差異,尊重學生的自我選擇,這是教育的永恆!”每一個學生都有與眾不同的地方,尊重了孩子的個性,也就意味著為孩子提供了自由廣闊的發展空間,也就意味著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夠自由呼吸。李希貴老師的“語文試驗計劃”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他充分尊重了學生的選擇。對孩子多一份尊重,我們就不會讓生動活潑的孩子,按我們老師的想法做他們根本不喜歡做的事;對孩子多一份尊重,當我們老師有錯時,是完全可以向學生道歉的;對孩子多一份尊重,我們就不會剝奪學生自己的時間,侵佔學生自我發展的空間。尊重是相互的,你尊重孩子了,孩子心又怎麼會不尊重你呢?

教育本來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只是我們人為的把它搞複雜了。如果把孩子們當做一個個生動活潑的人來看待,讓孩子在校園裡自由呼吸,教育就不會有多少問題了。

一本書的容量是有限的,但李希貴老師的教育理念給我的啟迪卻是無限的,作為一名小學教師的我,在享用他先進的教育理念的同時,最重要的是繼續嘗試,在嘗試中反思,在反思中昇華,用心讀書,用心做事,用心做人,使自己成為一名真正做教育的人,一個珍重懂教育的人,一個在教育中“自由呼吸”的靈者!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5

“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裡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裡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

讀此書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心靈的震撼。文章字裡行間充滿著智慧,沒有空洞的理論,沒有呆板的說教,作者用最樸實的語言,用一個個生動的教育案例,展現了他的心路歷程,展示了他的鮮活理念。 在書中,李希貴老師用三條主線將若干取自生活,源於實踐的小故事串聯起來,每個故事都融入了自己對教育獨特的感悟與思考,那點滴心語,可謂畫龍點睛。這三條主線分別是教學線、教育線和管理線,而統領這三者的便是一種“人”的精神,一種尊重人、欣賞人、珍愛人的可貴思想。

李希貴老師在書中說:“學會用生態的、多元的觀點來看我們的孩子,我們就會發現大樹有大樹的風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為生物的多樣性,才顯得如此生機勃勃、如此美輪美奐。”不要再用單一的學習成績去評價每個學生,尊重孩子的個性、特長,為孩子提供自由廣闊的發展空間,讓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夠自由呼吸。透過我們的學校教育,讓學生充滿自信,這是我們每一個做教師的責任。

李希貴老師在他的人生感言部分曾經談到:我真正的學習生活是從讀書開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從讀書開始的。讀書,使我頓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頓悟了人生。閱讀不但可以改變教師匱乏、勞累、繁瑣的人生狀態,而且閱讀積累得越多,越是給孩子們攀爬的階梯搭建得更結實,更長遠。作為一名教師,除課本、教學用書和練習冊外,更應該博覽群書,心中沒有淵博的知識怎麼能夠在課堂上旁徵博引,引領學生進入知識的殿堂?多讀教育理論書籍,廣泛閱讀名人著作,豐富自己的知識,歷練自己的語言,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這一世人皆知的道理,就看誰能堅持做到,做到了,就能讓自己在教育工作中自由順暢地呼吸。

總之,《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書,讓我從中受到了很多啟發。最後,引用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作為結束語吧,“一本書最好的並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樂的美妙並不寄寓於它的音調,而在於我們心中的迴響。”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6

一個多月前,學校為我們每位教師購買了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剛開始讀也沒覺得太特別,隨著讀的越多,越來越被吸引。這就是名家的魅力吧,更是讓我認識到:用心做教育才是我們教師最好的選擇。

李希貴老師就是真正地在用"心"做教育,真正為了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和未來發展著想。他在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我想我們很多老師也一定遇到過,只是我們通常的做法無非是心不在焉、草草了事,本來應該多想想再採取行動,卻可能沒有為學校、為孩子真正解決過。

相信讀過這本書的都還記得一則名為《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的故事,它對我的觸動很大。故事是這樣的:在課間有學生用手機播放音樂排練舞蹈,一名學生在飛快跑過時順手牽羊,把手機撿起來揣兜裡走了。正好被李老師看見,現場抓住還是假裝沒見呢?最終在操場見到了真人,並完美解決了此事。學生丟東西,這樣的事情我也經歷過,不過是費了很大周折才解決事情,卻又丟了師生之間的信任和感情。雖然知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對孩子要多一份寬容,我卻在遇到事情時解決的依然是不那麼完美。

不斷地閱讀,我明白了十多年來,學習過遠處的揚思中學、杜郎口中學、白潭中學,近處的學校也去了好多,其結果都不盡如人意,那是因為看到的聽到的只是別人的成果、經驗,而我們沒有過多地關注、體驗教育的過程,感悟名師的內在文化底蘊。

這本書我還沒有讀完,但是一定會堅持用心讀下去,最後借李老師的一句話:“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來激勵自己:作為教師必須善於發現,有一顆敏感的心,而這種敏感來源於我們內心的愛和責任感。教育事關千家萬戶,關乎國家未來,作為老師我責任在肩。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7

教育家李希貴提出“自由呼吸的教育”深深吸引著我,一連串的問題冒出來“什麼是教育”“什麼是素質教育”“什麼是自由呼吸的教育”。就這樣,我懷揣著好奇心和求知慾讀完了這本著作。每讀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就如同給我的心靈進行了一次洗禮,彷彿我在與大教育家促膝長談一般,使我的教育理念不斷的更新完善。

我是一名懷揣著夢想踏上工作崗位的年輕教師,我的教學經驗雖然尚淺,但我卻擁有著無限大的`激情。學校領導信任我,任命我為四年級的班主任。但或許是我低估了四年級的教學難度,沒能做好充分的思想及心理準備,有時真的覺得,自己就如同一臺工作機器,要面對處理不完的工作和突如其來的“糾紛”。面對41個古靈精怪的小傢伙,我居然開始有些束手無策了。無奈之下,我學著“偽裝”自己,戴上“嚴厲”的面具。孩子們每一個細微的小動作,都會立刻盡收我的眼底,哪怕只是動動鉛筆,諸如此類的“小細節”我都是不被允許的。但是我漸漸發現自己的方法有些顧此失彼,我忽略了孩子們的年齡特點!現在的他們,好動、好玩兒、都是他們的特點。在這一時期,我若硬是要求他們不許這樣不許那樣,他們自然無法達到我的要求,這不僅會讓孩子們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也會使我和學生之間產生矛盾和隔閡,百害而無一利!

而李希貴老師所說的“有點落葉怕什麼”卻使我茅塞頓開。是呀,樹葉,隨風而落,會飄到屋頂、會飄去湖邊、哪有撿完的道理!試想一下,一名年輕的教師怎麼還能拿著老一套的教育理念來育人呢?太落後了!再試想一下,有點落葉怕什麼,那麼孩子們在課堂上有點不違紀的小動作又怕什麼呢?

素質教育,除了學習,還有很多可開發可創造的地方。我們班的學生是多才多藝的,但我把優秀的標準單純定為學習,導致很多孩子只能是偷著畫畫、摺紙。李希貴老師再次為我帶來了一方清泉:哪裡閃光就打造哪裡。我們班有一名男孩,特別調皮,甚至有些多動,我疲於對他錯誤的糾正,對他特長的開發很疏忽,但有一點,這個孩子畫畫非常棒,在班裡數一數二。現在想來,這名學生不正是未來的達芬奇嗎,我評價學生的標尺太窄了,差點扼殺了他。

教育是一門藝術,人人都在探索。我是一名新教師,擁有書本上的理論是遠遠不夠的,在實際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細節要慢慢體會、琢磨,在實踐中慢慢成長。努力使我的學生在自由呼吸下成長,使我的學生成長為幸福的人。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8

李希貴老師在《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的字裡行間充滿著智慧,沒有空洞的理論,沒有呆板的說教,李校長用最樸實的語言,用一個個生動的、親歷的教育案例,每一個故事都能讀出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思考。李希貴老師在他的人生感言中談到:我真正的學習生活是從讀書開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從讀書開始的。

書中,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

“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

“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裡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裡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

“表揚學生要鋪張,批評學生要吝嗇。”

多麼樸實的語言,將教育這個讓人覺得漫無邊際的概念,用寥寥數言解釋的淋漓盡致。是啊,教育確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

我感覺教育應該像農民種莊稼一樣,春天播下一粒種子,缺少水份為它澆水,長滿雜草為它除草,遭遇病蟲害為它灑藥,缺少營養為它施肥,讓它能在一個健康的條件下一天一天的長大,直到秋天收穫果實,這期間我們不能拔苗助長。

而教師在實施教育的時候,總是希望他們的教育物件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長,更希望他們以最短的時間內成熟,不斷地把自己的養分無私地輸給他們,希望他們全部吸收並強壯起來。但是肥胖並不等於強壯,孩子們不一定會你給什麼就吸收什麼,他們總是挑自己喜愛的零食去吃,他們才不管有沒有營養,營養均衡,協調搭配的問題,只要口感好就行。

書中提出,教育的本質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靈、思維和情感,而不是束縛人,壓抑人,限制人。

而我們現在的教育就像現代家庭中的獨生子,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什麼都幫他們做了,讓他們享受一切成果,電腦比賽幫他們設計作品,讓他們臨模,演講比賽幫他們修改文章,文章差到幾乎由老師為他們重寫。

放開孩子的手腳吧,讓他們自己走路,也許他們能夠更快地奔跑起來!讓我們走出為了教育而教育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