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育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精選1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愛心與教育》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

這段時間裡,我讀完了《愛心與教育》這本書,這本書是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老師寫的,這本書打動過無數人的教育著作《愛心與教育》,本書敘述了李鎮西老師教育的感人故事,書中故事都體現了李老師和學生那種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一般老師是難以做到的,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讀完這本書我感觸很深,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李老師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怎樣地愛他,真是讓人感動。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尤其是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的手記一,一個個感人肺腑的生動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著我。我更是對他萬分崇敬。在“手記一”裡,李老師所具有的一顆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師對學生的愛心更是令我震撼!學生生日時親手送上的一本書、一張賀卡、幾句誠心的祝福,為學生辦生日晚會,跟學生一起舉行篝火晚會,一直關注高考落榜學生寧瑋……

令學生感動的同時,也折射出了師者崇高的師德風範,然而李老師卻把這一切說成是“在還學生的債”,這是何等的難能可貴!“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而李老師時時都在收穫!當看到學生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為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什麼叫享受教育?這就叫享受教育!而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獲益,提升自己的時候,他收穫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師就是這樣的幸福者!

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深思。對於工作多年的我來說,也想過該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想過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想過該如何讓學生喜歡我……但我從未想過,當我讀到李老師的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但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僅僅在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後仍牽掛著他們!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2

最近又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讀了書中的手記二:與頑童打交道——“後進學生”的轉化這部分內容。自己被李鎮西老師那顆熱愛學生的心所感染,特別是對後進學生那種不離不棄,持之以恆,充滿信心的工作精神所感動。

後進生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後進生的轉化,一直是令人頭疼的事。李老師講“後進生教育要民主,用心靈贏得心靈,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後進學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是,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而李老師在工作中也是這麼做的。

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那樣對待萬同這樣一個學生和生活頑童學生,難!萬同,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可憐的孩子,物質和情感上的缺失,讓萬同便成了一個人間人怕的壞孩子,可萬同又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了李老師,這個像父親一樣的班主任,在別人已經放棄他的時候,卻給他信心和鼓勵。不僅如此,李老師還發揮了集體的力量,讓同伴的愛喚醒了他沉睡的心靈。正因為有這樣一位好老師,有這樣一群集體,才讓萬同的人生軌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長大後的萬同是一位光榮的有志氣的解放軍。我想,如果沒有李老師的堅持和執著,萬同的人生可想而知。

一路閱讀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我在問自己:如果萬同是我的學生,我會怎麼做?我相信我也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會如李鎮西老師一樣耐心細緻地對待他,談心,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的反覆嗎?我想不會,我會傷心,會憤恨,會覺得萬同是不可教育的學生,我自己已經盡了力,而“教育不是萬能的”……當我面對班級裡讓人頭疼的後進生,我也曾試著去愛這些孩子,可是往往都是徒勞無功。在感嘆之餘只能責怪孩子為什麼這麼難管,不懂事。現在想來,以前所謂的對他們的“愛”,放在李老師那裡,他微不足道了。也我該試著向李老師學習,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他們,讓自己的心靈走進他們。只有贏得了他們的認可,教育才有可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從手記二中我還學到了不少轉化後進生的辦法:如寫《家校聯絡本》、填《報喜單》、集體評價、安排當班幹部等方法是老生常談,但是李教授也賦予了不同的內容,使得自己又有了新的認識;更有一些自己感到很新穎的措施,如寫“每日九問”、學生作文表揚、遊玩等等,這些對自己的工作都有一定的啟發。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3

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他運用了手記的方式來呈現。我在閱讀的過程中就像是被李鎮西老師帶到了他所描述的世界裡,又或者是在觀看著某部教育性的連續劇。書中所描述的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小故事都體現了他為人師表,對學生的真愛。特別是對後進生,他也始終如此。在他的手記二中描述的是他自己與一個後進生的故事。在文中,他說了這樣一句話“離開了後進生學生的研究與關注,素質教育不但是虛假的而且是虛偽的。”在書中他就寫了自己與萬同的故事。

其實,在每個教師自己的教育過程中都會有像萬同這樣的學生出現。面對這樣的學生,可能更多的老師是埋怨自己,怎麼運氣這麼不好接到這樣一個學生、甚至在心裡有點排斥這樣的問題生。包括我,有時候碰到調皮搗蛋的幼兒、自理能力差的幼兒、動手能力差的幼兒就會他們有一種“頭大”的感覺,會把他們和一些乖巧的孩子作比較,然後就是感慨,怎麼同樣年齡的孩子差距就那麼大呢?雖然我們面對的是幼兒園的小朋友,和書中李老師碰到的萬同是兩個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反應的真實情況自然也會不同。但是像萬同這樣初中年齡段的孩子處在叛逆階段,如果要走進他們的內心深處則需要教師更多的關懷與關心,更適合他的方式方法,還要細心的發現他的微妙變化,用心找出他的優點等等。但是這一切對於李老師來說好像應對的如此順利。每次我讀到萬同闖不同的禍時,都覺得這個學生是沒得救了,如果我是他的老師我應該會束手無策了。但是再讀下去,李老師總會有辦法能使這樣一個怪癖的學生接受他的要求,從而使他一點點的進步。為了這個學生,他可以為了一個不詳細的家庭地址去家訪,因此找了好幾條的路才找到。為了這個學生,他可以努力協調其他任課老師單獨給他出卷。為了這個學生,他抓住萬同每一次的閃光點,為他爭取到“國旗下的演講者”這樣的機會……像萬同這樣的學生是幸運的,因為他碰到了這樣一個難得的你好老師。

當我自然而然地走進‘後進學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這句話也是書上的原文。同時讓我領悟到了我們應該有一顆包容的心,去擁抱每一個孩子。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4

讀完李鎮西老師所著的《愛心與教育》,我被他的愛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愛心投入到教育事業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實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為他所教的學生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從而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自己是非常贊同這話的。假如沒有愛學生的心又何來的教育好學生呢?假如沒有愛心和童心,又何來與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說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再恰當不過了!

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瞭解他們的愛好和才能,瞭解他們的個性特徵,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不瞭解孩子,不瞭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天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李鎮西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愛有所不同.我看到過不同的老師表達過對學生的愛.有保姆式的愛,有恨鐵不成鋼式的愛,有施恩式的愛,無論哪種,總是在潛意識裡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物件,這當年然也沒錯,但我們能夠非常明顯地感覺到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感覺到為人師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優越感.而李老師卻不止一次地說過,學生的心靈往往要比教師純潔得多,學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師,這是整部書中我最以為然的結論!所以李老師的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而李老師時時都在收穫!當看到學生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為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 什麼叫享受教育 這就叫享受教育!而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獲益,提升自己的時候,他收穫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這一點,李老師多年以前就意識到了.所以,在愛心的背後,是對學生的嚴格要求,甚至有對學生必要的懲罰.而李老師廣博的`知識,深厚的學養,更使得李老師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師,而進入到了對教育本質,特別是德育本質的思考,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西老師出發,傳送這份珍貴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5

我利用幾個星期細細讀了這本書,文中滋味沁人心脾,覺得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我受益匪淺。

一、多閱讀,與書籍為友。

文中李鎮西談了很多教師讀書於己於他人的益處。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朱永新教授說: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育史。對此,我非常贊同,因此我確立了每月讀一本書的目標,續讀一本專業雜誌,業餘時間看一些少兒節目、動畫片,除此之外,我還應博覽群書。

二、多思考,與思考為伴。

書中指出:善讀書,再加上善思考,他就能從教書匠的行列中走出來,成為一名有思想的真正的教師。教師應當是人類中最具思考力的人群之一。教育的哀傷在於,教育傳播的主體——教師——嚴重缺失思考的習慣和獨立思索的精神。我覺得,教師不僅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者,更應是人生的引領者,試想一位缺乏獨立自主和思想的老師,又怎能引領出富於思考的學生?

我認為,思考在這裡還應包含另一層意思,那就是反思。有專家指出:經驗+反思=成長。尤其如我這般年輕的教師,經驗不夠豐富。

當然思考的基礎是實踐,沒有實踐的思考是空想、斷想、臆想,沒有思考的實踐則是盲動,所以要成為一名有思想的教師,必須要源於實踐、形成於思考。

三、勤練筆,與思考對話。

書中指出,寫作是思想的磨刀石,是教師是否具備思考力的外顯性標示。寫作的好處在於能強迫人靜下心來,把模糊變成清晰、破碎變得完整、零亂變得有條理,它促進人把觀點表達得更科學更經得起推敲;寫作是一趟深層的思考之旅。

此外,透過讀這本書,我知道了怎樣去面對我們的那些學生:

1、我們將心比心,把自己童年所期望的,放在學生身上;把自己童年所痛惡的,從學生身上拿走。我們對學生微笑,學生也就微笑著面對生活。由此學會微笑著面對生活的不幸。

2、我們要學會欣賞自己的學生,人的內心深處有一種渴望得到重視、被人讚揚的需求。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只要你仔細觀察,及是最駑笨的孩子,都有他傑出的、惹人喜愛的一面。教師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把那一面找出來,誇獎她,鼓勵他,欣賞他,在賞識中使他樹立起“我行,我可以”的信念。培根曾說過,欣賞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開的花朵,漠視者冰結心城,四海枯竭,叢山荒蕪。教師就是要努力成為一個“欣賞者”而不是“漠視者”。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6

《愛心與教育》終於讀完了,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李老師對學生充滿了愛,他的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不同。老師對學生表達愛的方式各不相同。有保姆式的愛,有恨鐵不成鋼式的愛,有施恩式的愛,無論哪種,總是在潛意識裡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物件,能夠明顯地感覺到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感覺到為人師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優越感。而鎮西老師卻不止一次地說過,學生的心靈往往要比教師純潔得多,學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師,這是此書中我引以為然的結論!

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師,尊敬李老師,因為他是那麼富有愛心,童心,真心,信心。也正是因為是這樣的人,李老師與學生的交流總是充滿無限真情,也正是因為這樣,李老師以愛回報愛,從而使教育獲得最終的"成功"。想著,看著,愧疚之心不自覺地油然而生,誠然,我也是愛孩子的。我會為孩子生病而憂心忡忡,我會為孩子的退步而發愁,我會為孩子的一點進步而感到欣慰萬分……但,我的性子有些急燥,常常忍不住發火,而且,是復一日,年復一年,繁瑣而平淡的工作,讓我漸漸地迷失了,麻木了,失去了往日的激情,李老師卻能始終如一,堅持不懈地播撒愛的種子,細心呵護著那顆粒幼芽,讓他們不斷地成長,這一點無穎深深地震憾了我,直至我那顆煩燥,迷失的心,是的,我們對學生充滿真摯的情感,無穎會使學生接近我們並樂於接受我們的教育,但僅止於此是遠遠不夠的。愛的教育,最終目的應該是使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後,再把這種愛自覺地傳播給周圍的人,進而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愛我們的國。

讀了這本書,我深深地懂得,做一個教師,愛心更重要。如果說最初的愛來自於職業的要求,自己命令著自己,自己提醒著自己,那麼,能讓這愛綿延不絕的,是我們的"心"。用心去愛孩子吧,讓愛一路伴隨他們成長。縱然不能給予鳥語花香,也可以帶來些微綠;用心去愛孩子吧,讓愛成為畫中和諧的一味色彩,即使不是畫龍點晴的神來之筆,也不會是大煞風景的塗鴉之作;用心去愛孩子吧,讓愛回報愛;用心去愛孩子吧,讓愛地久天長。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7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蘇霍姆林斯基

近日拜讀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對我的感觸頗深,讓我對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

很多時候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總是忙著備課、上課、批作業、考試等教學任務,還要應付各種學校的任務和檢查,而忽略了和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忽略了對學生誠實、善良、正直這些優秀品質的培養。而李老師則不同,他給汪斌煮雞蛋,給學生送生日祝福,和寧瑋八年如一日地通訊並一直鼓勵她。對於後進生萬同,他用關愛和平等一直激勵著這個孩子一步步的健康成長。

我們班有個學習困難戶小王。平時上課講授的知識,不論怎麼樣也聽不懂。上課不專心聽講,不完成作業更是“家常便飯”。隔三差五的還要整出一些小麻煩。有一次,坐在他前面的同學小馬的文具都不見了,急得哇哇大哭。

我說“這是誰幹的?”“是小王扔出去的,我都看見了。”一位同學斬釘截鐵地說。

“明天把你的家長請來吧。”

“我爸爸今天值班,

“那就叫你媽媽來!”我毫不示弱。

“我爸爸和媽媽離婚了。”他的聲音壓得很低很低。聽到這,就好像有一股電流擊穿了我的身體,我真恨自己,學生家裡發生這麼大的事,我居然都不知道。

“那你為什麼扔同學的鉛筆盒?”

“我向他借鉛筆,他不借給我,根本沒人喜歡我!”說著,他終於忍不住哭了起來。直到這一刻,我才明白了癥結所在,失落、不自信、沒有安全感,這些都是父母離異帶給他的負面影響。而我因為不明真相給他施加壓力更讓他幼小的心靈雪上加霜。

“誰說的?老師就很喜歡你呀!”聽了這話,他停止抽泣,透過眼角偷偷地看著我。

“是呀!”我放大了聲音,“你看,有的時候放學了,別人都揹著書包出去排隊,你卻默默的把那些沒有抄起來的椅子搬到桌子上,當時老師並沒有表揚你,但是老師是不是說過最喜歡默默付出的男子漢?”

聽到這,他的頭完全抬了起來,眼裡也有了光芒。可也只是片刻的喜悅,頭馬上又低了下去。我看出了他的心思,於是說:“今天的事,老師不會告訴你爸爸,小馬的鉛筆盒老師也會幫他修好,但是你一定要去和他真誠的道歉。”聽完,他高興地點點頭。

蘇霍姆林斯基曾感嘆:“從我手裡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無可挑剔的模範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孩子。”作為教師,千萬不能因為他(她)是後進生而放棄對他(她)的培養與轉化,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要關懷學生的精神成長。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8

暑假裡,我讀了李鎮西《愛心與教育》一書以後,感觸很深。對教師工作來說,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其實,他這本書本身就是用愛心來寫的。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中,李鎮西向我們表達了一個基本的信念就是,愛,不等於教育,但是,教育,永遠不可能離開愛!是的,你沒有豐富的知識,紮實的功底,精湛的教學藝術……但你有一往情深的“愛心”,你就會吃別人不能吃的苦,坐別人不願坐的“冷板凳”,苦讀苦練,日積月累,終成大器。魏書生只有初中文憑的情況,但他卻登上當代中國教育界巔峰,是對教育事業的“愛”使他們實現了人生價值。李鎮西用他的愛心創造了他的教育輝煌,成為中國教師的傑出的代表。

你的學生中也許沒有天才,沒有一看就聰明過人的孩子,沒有英俊少年,有的是表現平平、看不出多大“出息”的一群少年兒童,甚至是一班“調皮大王”、頑劣不化的“主兒”,是一考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差生……但你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執著期待,有“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的律已精神,有“轉化一個後進生與培養一個優秀生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理性認識,一句話,有非凡的愛心,你同樣可以把差生要到自己班級,在轉化和促成方面寫下了一篇篇瑰麗的教育詩章;孫維剛在名不見經傳的北京二十二中為清華大學等重點高校輸送了許多新生,同樣是充盈胸間、激情蕩懷的“愛”讓他體嘗與領略到教育的美麗和幸福;你的學校也許沒有氣勢磅礴的教學大樓,沒有讓莘莘學子足不出戶就可以神遊天下的網際網路,甚至沒有像樣的課桌課椅,但你有“跟困難作鬥爭其樂無窮”的精神,有“黃土高坡也能長出參天大樹”的充分信心,有“雞窩裡也能飛出金鳳凰”的夢想,你就會迎難而上,變不利為有利,造就一個個敢於放眼天下、胸懷全球的際化的現代中國人。

我曾經對本地區的教育進行過考察,結果發現,一方面為他們的經濟貧困、文化落後而揪心,另一方面,也為那些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教育人的可貴精神而驕傲,是的,愛心讓他們也擁有了一份獨特的風景。

教育的愛心是空氣,是陽光,是土壤,是水源,是食糧……你可以把它比喻為人類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的一切,而且絕不過份。所以,有教育家曾說: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9

《愛心與教育》終於讀完了,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每一頁都寫著這樣的字眼:“愛心”、“良知”、“思考”、“責任”、“憂患”……《愛心與教育》應該怎麼讀?我以為,應該帶著自己的心去讀,帶著自己的夢去讀,帶著自己的實踐去讀,帶著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

《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什麼?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在我眼裡,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師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為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這麼一問,羞愧無比!在萬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哪個方向,都牽動著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教師。

當整個教育體制並不特別有利於人的發展的時候,一個普通教師如何能夠與整個制度對抗,從而一步步地落實自己的理想?這些問題值得思考,然而正是這些問題,反襯出了鎮西師的偉大,反襯出了鎮西師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也在想,其實這本書裡面記載的許多案例,都有它具體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時代背景,而現在的社會又發生了許多的變化,刻舟求劍,膠柱鼓瑟式的閱讀或許並不聰明,重要的是這本書裡所體現出來的教育者的愛心,教育者對教育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對大寫的人的張揚,應該成為我們從事教育的這個群體的出發點。是的,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西老師出發,傳送這份珍貴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0

做老師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師職業,固然辛苦,但卻極富挑戰性。在和每一個學生每一天的相處中,要針對學生千差萬別的個性因材施教,面對一個個活生生有自己獨特想法的學生,工作要時時創新,但更應遵循教育的規律。在《愛心與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師教給學生的自我激勵方法是"每日九問",而在"手記三"中他在指導優生黃金濤學習時提出了"每日十問"的要求:

"一問今天在家早讀外語沒有?二問今天上課開小差沒有?三問今天學習上提出什麼問題沒有?四問今天的功課複習沒有?五問今天預習明天的功課沒有?六問今天做過閒事沒有?七問今天"過電影"沒有?八問今天計劃完成沒有?九問今天有未弄懂的難題沒有?十問今天有無浪費的時間?"他要求黃金濤把這十個問題製成表格,每天按實際情況填寫。

並鼓勵學生"一兩天做到這每日十問並不難,但關鍵是要堅持下去,唯有這樣,你才能真正步入學習的良性迴圈。"這十問不僅對中學生有用,對於每一個自學自勵的人都有啟發。我如果照搬來指導小學生恐怕會有困難,但可以借鑑改編然後指導家長督促孩子的學習。雖然李鎮西老師教的是中學,而我教小學,但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師首先必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礎上接受老師的教育,學生受到的教育會更深刻,效果也更好!還有,教師也應該努力和學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師在書中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教育成功事例反覆證明的那樣:"師生間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塊基石。"而離開了老師的愛心,感情的建立便是無源之水。

感受還有很多,李鎮西老師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也有很多,雖然他的方法可能針對中學老師更實用,但我這個小學老師也受益匪淺,我不學他的例項,而學他的精神。我想,即使是一個成功的小學老師的事例,我也不能完全套用,因為面對的學生是不可複製的,教育方法也不可能百試不爽。關鍵是要把握素質教育的實質,著眼於人的培養,,不斷探索,不斷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對得起學生那一聲聲"老師"的呼喚!我也向往當學生離開我的時候,會這樣說:"我幸運,因為我遇到了好老師!"我會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為這個願望而不懈努力。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1

週末兩天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該書描述的是李老師與中學生們的成長故事,但是書中的一個個感人故事依然深深的打動著我,。作為一個年輕的班主任,讀了《愛心與教育》後,那真實的文字不斷衝撞我的靈魂。尤其是對後進生漫長而艱難的轉化,李老師那份對學生的博愛之心,關切之情給了我極大的震撼。後進生萬同,他用關愛和平等一直激勵著這個孩子一步步的健康成長,三年的初中生活記錄著他們彼此的寬容和信賴,我讀懂了師愛是發自內心的真誠。閱讀中,不斷地問自己:如果萬同是我的學生,我會怎麼做?我相信我也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會如李老師一樣耐心細緻地找他談心,給他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的反覆嗎?我想不會,我會難過,會憤恨,會覺得萬同是不可教育的學生,我自己已經盡了力,我會用“教育不是萬能的”來安慰自己。在七年的班主任工作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班主任,必須熱愛後進生(愛優等生可以說是所有教師先天具備的),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探索研究新的後進生轉化方法,卓有成效地完成教書育人的任務。對待後進生,應該牢記陶先生的諄諄告誡:“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的罵聲中有愛因斯坦!”我總有這樣的平凡信念:不管班裡的學生多麼後進,不管教育後進生多麼困難,既入我班,我即負責,每一個孩子我都不拋棄,也不允許他們自我放棄。

我只期望能夠盡我的努力,去引導我的每一個學生在道德上都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我一直為夢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班主任而努力工作。回想著班主任生涯的點點滴滴和充實的生活,我無怨無悔!蘇霍姆林斯基曾感嘆:“從我手裡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無可挑剔的模範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孩子。”作為教師,千萬不能因為他(她)是後進生而放棄對他(她)的培養與轉化,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要關懷學生的精神成長。在面對後進生時光有愛還不夠,還需要有智慧的愛,用智慧去喚醒他們心靈深處的良知,激發他們“想做好人的願望”。遇問題時要多想“怎麼辦”,而不是“為什麼”,與後進生們一起編織“不拋棄,不放棄”的故事。我坦言:我在學李鎮西,但不做李鎮西,因為我和學生在編屬於我們的故事。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2

當代教育界“北有魏書生,南有李鎮西”,我對教育大咖們仰慕已久。假期裡,我讀了著名教育家李鎮西先生的素質教育探索手記——《愛心與教育》。

這本書的寫作形式非常新穎,它不同於常見的教育論著的寫作形式,不用抽象的邏輯概念來說理,而用手記的形式敘述了李鎮西老師教書育人的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故事。每個故事都深深吸引著我,震撼著我。

書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手記二》中講的萬同的故事。萬同是一個典型的後進生形象,他生活在一個離異家庭:上課紀律差,學習成績極差,考試作弊,欺侮同學,偷東西,和痞子混在一起,打架鬥毆,早戀……在一般人看來,他就是一個可憐的、無可救藥的孩子。李老師在《手記二》的前言裡說到:“當我們自然而然走進學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成功的港灣。”李老師首先轉化的是萬同的思想與心靈:讓他有尊嚴,讓他被愛,不孤獨,有自信,讓他抬起了頭。李老師還使用了自己的獨門秘笈來對萬同進行行為引導、規範及制約:如寫《家校聯絡本》、填《喜報單》、集體評議、寫“每日九問”等等,這些效果非常明顯,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教育方法。

教師不是神仙,教育也不是神話,有時還會回到原點。儘管有李老師的幫助,萬同還是經歷了偷東西再偷東西,作弊再作弊……李老師書中有關萬同的34頁教育手記中,讓我深深地感到轉化一名後進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與耐心。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著也不斷地反思:我們身邊也有過類似的孩子,我們用了多少耐心來對待這樣的孩子?面對學生的反覆時,多半是傷心、憤恨與無奈,或用“自己已經盡力了”的話來安慰自己。其實,我們稀缺的還是足夠的恆心與耐心,只有愛的堅持才會創造奇蹟。

回顧自己的工作,還有許多地方需的要改進。在教育之路上還要堅持且行且學習,不斷地完善自己,更好地引導、教育學生。用愛心浸潤童心,用恆心踐行初心,做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3

假期裡,我捧起了學校下發的《愛心與教育》一書,認真研讀,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著我,李老師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是怎樣地愛他,真是感動人。

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為人師表的真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一般的老師是難以做到的,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尤其我在書中讀到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給學生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在課餘時間或假期中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按號輪流家訪等等,李老師在教育崗位上處處閃耀著愛的火花。

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說:“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處於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學習時期,他們缺乏社會經驗,各方面處於形成階段,有著多方面的需求和發展,充滿生命活力和潛力。這段時期的教育影響遠遠越過該階段而擴充套件到終身。因此最需要老師對學生的愛,懂得兒童時期對生命的獨特價值,並善於開發其生命潛力。如果一種教育未能觸動人的靈魂,()無法引起人的共鳴,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師愛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具有愛心和知識,對學生來說,他們喜歡前者。學生們特別渴求和珍惜教師的關愛,師生間的真摯的情感,必定有著神奇的教育效果。愛學生就讓我們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吧。

這本書給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用愛去贏得愛,用愛去化解許多的矛盾。愛我們身邊的人,無疑是播下愛的種子,讓他們也懂得去愛護和關心別人,尤其是當老師的我們,面對的是正在成長,性格還沒有定型的孩子,他們最需要的是愛的滋潤,我們給予他們的愛心也一定會影響到日後他們對待別人的態度。曾幾何時,看到書上有幾句話:”不會對別人寬容的人,對自己也不會寬容;不會愛別人的人,別人也不會愛你!“要相信你付出的愛越多,你也會獲得越多的愛。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4

本學期我讀的一本書是《愛心與教育》。本書以手記的形式,敘述了李鎮西老師教書育人的感人故事。書中所描述的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為人師表的盡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一般的老師是難以做到的,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讀完《愛心與教育》,我對於優秀生的培養有了新的認識。

“優生”,當然應該是指品學兼優的學生,但在現在不少教師、家長的眼中,所謂“優生”更多的是指學習成績拔尖的學生(也被稱為“尖子生”)。培養“優生”的意義顯然是不言而喻的。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師不但只注重“優生”的學習分數,而且“一好遮百醜”,把他們其他方面的優點也有意無意地誇大了;相反,他們所獨有的思想偏差、人格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卻被教育者忽視了。他們認為對“優生”的感情幾乎是不需要培養的,因為教師對“優生”的愛幾乎是天生的。但我們對“優生”的認識卻未必正確而且全面。當我們第一次從新生報名冊上認識“優生”時,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他們並不是自己教育的成果,而是學生家長和小學老師共同教育的成果。說明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這意味著我們對他們同樣需要從零開始的教育。而且,這種“從零開始的教育”的主要依據是這些“優生”的兩重性:一方面,他們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學習成績以及各種能力對一般學生相對(注意:只是相對)要好一些;另一方面,他們除了仍然存在著一般學生在這個年齡容易出現的毛病外,也存在著他們作為老師的“好學生”、家長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

1、由於智力狀況比較好,課內學習較為輕鬆,因而容易自滿,不求上進。

2、“優生”長期處於學生尖子的位置,比較自傲自負,容易產生虛榮心。

3、從小就處在受表揚、獲榮譽、被羨慕的順境之中,因而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遠不及一般普通學生。

李老師在培養優生時,首先就“優生”的特點進行分析,然後指出了“優生”的培養方法,引導“優生”樹立志向,幫助“優生”認識自己,指出:激勵“優生”超越自我,儘可能多地讓他們在各個方面實踐,以發現自己以前沒有意識到的潛質,鼓勵他們在日常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戰勝自我,甚至教育者可以有意識設定一些難題去“折磨”他們,讓他們在一次次自己與自己“過不去”的過程中體驗到“人生的樂趣與輝煌正是戰勝自我到超越自我”。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5

幾年前就拜讀過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就感受到了李老師對學生很有愛心,對後進生有耐心,有很好的教育方法,現在再次品讀,又有新的收穫。

李老師工作二十多年了,對教育事業的心始終如一,他對教育事業的真誠的熱愛使我很汗顏,他對教育有一種深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兩種情感融成了他對教育的事業心,而我只是把教育當成了一種職業,並沒有多大的教育熱情,從書中我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最大不足。不管哪一行業,不投入熱情,是都不會取得成功的。我們應把教育當成自己的事業,全身心投入,而不單單把它當成一種職業,這是我的收穫之一。李老師說:“蘇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縷金色的霞光。”今後,我會真誠地熱愛我的事業,熱愛我的學生,把教育當成事業全身心投入工作,我不管能否有所成功,但我會努力的!謝謝您的支援和鼓勵!

李老師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教育技巧或者教育藝術而言,我有許多致命的弱點,因而在我的教育歷程中,有不少至今想起來還令我臉紅的失誤,但是,只有一點我可以毫無愧色地說:我有一顆童心!這顆童心使我深深地愛著我的每一個學生;這顆童心不止一次使我和學生一起歡笑,一起流淚;這顆童心,使我自然而然地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也讓我的學生常常不知不覺地撥動我的琴絃。”這段話道出了他走進學生心靈的秘密:童心。這也讓我深思:自己到底還保留幾分童心?能否經常和學生一起遊戲?能否和學生一起看兒童書籍?能否傾聽孩子的心聲?我們習慣了經常板著面孔教訓學生,卻不知這在不知不覺地拉開了與學生的距離。李老師主張“用心靈贏得心靈”、“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孩子的感情世界。而要走進孩子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孩子當作自己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確實只有擁有一顆和學生一樣的童心才能與學生走得更近,才能走進學生心靈深處,是教育活動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利益。其實擁有童心並不是要求我們和他們一起玩蘇,而是隻要你不是總以大人的眼光、心理去看待他們的言行、思想就行了,如我們大人總覺得動畫片裡演的都是很天真的事,當孩子看得津津有味時,我們卻走開了,這就是沒童心的一種表現。

常常有人問我:“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我總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我要永遠記住要用愛心、熱心、耐心、童心去做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