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初一歷史教學工作計劃三篇
時間就如同白駒過隙般的流逝,又解鎖了新的工作,此時此刻需要為接下來的工作做一個詳細的計劃了。相信大家又在為寫工作計劃犯愁了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一歷史教學工作計劃3篇,歡迎大家分享。
初一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1
一、指導思想
1、以教學大綱要求,逐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
2、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使優生更優,中等生更進一步,後進生前進一大步。
3、為培養學生學習歷史和用好歷史打下良好的基礎
4、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並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二、基本情況分析
(一)、學情分析
由於在小學時對歷史知識接觸較少,學生對歷史知識掌握程度不一,成績懸殊較大.有的學生智力較好,自尊心強,好動.有的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紀律渙散.教師要關愛每個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從本學期開始我要抓緊,抓紮實,重視做學生的思想工作,讓學生端正學習及生活的態度。
(二)、教材分析
要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全面發展,必須引導學生主動參和體驗各種學科探究活動,而不僅僅是被動地學習知識,因此擺脫以學科為中心和知識為中心的課程觀念的束縛,實現以學生為中心,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被動式學習轉為主動探究式學習.這是這次教材改革的切入點和突破點。
三、目標要求
透過八年級歷史新課程的學習,學生將在以下幾個方面得到發展.
1、透過學生嘗試使學生認識和了解中國古代史,從而提高對歷史知識的分析理解能力。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透過引導學生嘗試、思考、討論、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透過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和歷史事件的學習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全面、客觀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結合課文圖片資訊,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想象能力;透過探究嘗試活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學會蒐集資料並能從有關資料中提取資訊的能力及讀圖識圖能力。
3、理解人與自然,社會的密切關係,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4、初步形成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科學態度,為確立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奠定必在的基礎。
5、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文明禮貌等的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學習態度。
6、樹立學生牢固樹立校興我榮,校衰我恥的意識,讓學生樂學,愛學,讓每一個學生得到全面發展,讓學校成為學生的天堂。
四、輔導物件
各班全體學生特別是後進生要給予更多的關心和輔導
五、輔導時間
課餘時間
六、輔導地點
辦公室或班級
七、方法措施
專題輔導和集中輔導相結合,後進生應給予更多的關注,下面就詳細分析一下:
(一)智力因素型:對於智力因素型的學生
1、用耐心與鼓勵撥開這些學生心理的迷霧,讓其重新定位,樹立自信;由於這類學生對自己錯誤地定位為缺少學習的藝術細胞,而且這種認識在其心裡已經根深蒂固,我們只能耐心鼓勵再鼓勵,反覆向學生說明或者證明其原本不笨,只是自己對自己的定位錯誤才導致的結果,告訴他們自作聰明要不得,自作愚笨更可怕;待其樹立起自信以後,再施以相應的方法和輔導。
2、準確定位,因材施教。在學校教書的這幾年,讓我見足了智力型差生的那種差勁;一個接一個的那又怎樣是他們問問題的常用語言;對這類學生進行準確的定位是有效實施轉化的有力保證。
3、迴歸自然,笨中求進。對智力型的後進生我們是不能急於求成、期望值太高的;將問題降低難度,迴歸自然是促成其學習進步的必要條件。
(二)非智力因素型:
非智力因素型的後進生,主要體現在學習沒興趣、沒目的,學習習慣較差等方面;所以對非智力因素型的後進生轉化的工作重點主要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良學生的學習習慣。非智力因素型的後進生,他們的智力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一旦將這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他們同樣可以創造奇蹟!
1、樹立個人榜樣,凝聚集體力量。
2、啟迪智慧,寶中淘寶。在非智力因素型的後進生寶貝當中,如果我們注意觀察就會發現,他們當中不乏智力超強、悟性超群者。對這些學生我們只須經常對其灑點陽光,及時激勵輔導,可能就會有意想不到的轉化效果。
抓好後進生的轉化除了上面的方法,加強常規訓練,嚴格要求也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後進生並不是由於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單獨作用而造成的,兩者在後進生身上是交叉綜合表現的,認識了這點,才能全面、有效地提高後進生的整體素質,提高後進生歷史教學成績。
八、輔導具體內容安排如下:
周次
時間
內容
8.15-8.21
1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2原始的農耕生活
8.22-8.28
3華夏之祖單元複習檢測
8.29-9.4
4夏、商、西周的興亡5燦爛的青銅文明
9.5-9.11
6春秋戰國的分爭7大變革的時代
9.12-9.18
8中華文化的勃興(1)9中華文化的勃興(2)
9.19-9.25
單元複習檢測
9.26-10.2
10秦王掃六合11伐無道,誅暴秦
10.3-10.9
複習第一單元
10.10-10.16
複習第二單元
10.17-10.23
綜合複習
10.24-10.30
期中考試
10.31-11.6
12大一統的漢朝13兩漢經濟的發展
11.7-11.13
14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15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11.14-11.20
16昌盛的秦漢文化(1)17昌盛的秦漢文化(2)
11.21-11.27
第三單元複習檢測
11.28-12.4
18三國鼎立19江南地區的開發
12.5-12.11
20北方民族的大融合21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1
12.12-12.18
22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2) 第四單元複習
12.19-12.25
第四單元檢測總結複習第一、二單元
12.26-1.1
總結複習第三單元總結複習第四單元
1.2-1.8
綜合複習
1.9-1.15
期末考試
初一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2
一、指導思想:
根據本學期學校教科室推出的“雙思三環六步”教學模式實驗,努力在課堂上構築基本框架,然後逐步深入層層深入,使本科教學水平再上一個新的臺階;進一步落實推進濱州市中小學課程的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加強大家協同作戰、教學研究的能力;跟各位老師一起定位在新的教師角色上,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教學建議:
1、轉變觀念,
擔當“學生髮展的促進者”、“課程的研究者、開發者”的角色;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超越教材,創造課堂情境,靈活把握當時的課堂資源,教出興趣,教出美感。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聯絡實踐案例,在歷史備課組、教研組活動中透過思維碰撞,使課改的理念真正走進大家的頭腦。積極參加區、校教案的徵集、教育教學論文的徵稿、課題的研究,力求教學促科研、科研帶教學,為創造人民滿意學校貢獻自己一份力量。
2、改革備課,減負增效“磨好課”。
在制定規劃、教學目標時突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多維設定;備課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突出學生活動、合作學習、探究方式,以教學方式的改革帶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明確重點、難點及其對策,強化支撐點;將備課大而化之、實而共享。提高備課的質量和資訊收集的能力,把解放的時間用於“磨好課”,創設氛圍,掀起高潮,力爭隨堂課好課率達50%以上。
3、提高素質,提供舞臺“練內功”。
努力學習掌握嫻熟的教學推理能力和綜合的教學理念;倡導鼓勵跨學段、學科聽課,加強大家協同作戰、教學研究的能力;聽課驗收中提高優課率;
三、教學措施;
1、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對“學困生”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的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
2、強化理想前途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形勢教育,使初一學生打好基礎,健全成長。
3、強化質量意識,最佳化課堂教學結構,積極發揮集體智慧,打好團體戰。
4、著力提高課堂效率,向45分鐘要質量;要面向全體學生,不歧視任何一個學生;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5、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6、複習階段,要認真制定複習計劃,精心組織複習,做到經綱為綱、以書為本,講清概念,提示規律,指點迷津,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7、引資料、學經驗。同科老師要互相學習,正常開展聽課活動,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學校統一訂購的複習資料統一使用,以充分發揮其效益。
8、認真組織測試,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四、教學進度
1-4周 第一單元
5-8周 第二單元
9,10單元複習
11-15周 第三單元
16-20周 第四單元
21,22周 複習
初一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3
一、學生狀況分析
初一是起始階段年級,最大特點是:好動,好講,比較浮誇。初一(2)、(3)班課堂比較活躍,絕大部分學生上課時能圍繞著老師思路轉,但有個別學生問題回答完畢後就會跑調,放出去就收不回來。初一(1)班上課紀律較好,但思維不夠活躍。所以這個年級主要抓常規工作。
二、教材簡析
本學年講授第2冊中國歷史,主要以課為單位,第2冊中國歷史敘述我國隋朝至清朝的歷史,共22課,每課教學一課時,其中有*的為彈性課,不做統一要求,可根據學生情況,靈活掌握。其餘課時除每單元安排一節活動課外,可靈活掌握,每課課文由引導框、正文、閱讀課文、圖、表、資料、註釋以及課文中動腦筋和課後練習,活動與探究等組成。其中正文緊扣教學大綱目標要求,可作為課堂教學應完成的基本任務。其餘內容,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與要求。
三、教學目標
初一歷史教學要使學生增強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趨勢。培養學生識圖、讀史料的分析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四、重點工作及措施
(一)重點工作:
1、抓好起始年級的常規教育,端正他們的學習態度,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
2、深化對課標及現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學質量。
3、積極參與課題研究,把資訊科技與課堂激趣有效整合。
(二)措 施:
1、抓好課堂45分鐘的效率,在教學中貫徹“全面性、系統性、準確性、綜合性、科學性、鞏固性”的原則。要做到精講精練,概念清楚明白,條理清楚,重點突出,難點講清,切實做到落實“三基”,打好基礎,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
2、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學生為本,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轉變傳統的學習方式,為探究性學習創造條件。
3、注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積極運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影、多媒體,網路等進行輔助性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