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的作文(通用24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造紙的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造紙的作文 篇1
“四四方方,薄面白淨,傳播知識,他打先鋒。”這個謎語打一生活用品,同學們猜到是什麼了嗎?對了,就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紙!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是一位叫蔡倫的人發明的。古人的造紙過程包括破碎,蒸煮,攪拌,抄紙,曬紙。
二年級的同學在這學期的科學課堂上學習了利用廢紙來造紙的過程和樂趣。
自己動手造紙的步驟包括:第一步:我們把準備好的廢紙撕碎,浸泡在水裡五分鐘,然後用木錘搗碎。第二步:攪拌。把浸泡在水中的紙攪拌成紙漿。第三步:抄紙。用紗網抽起一層紙漿,再用乾毛巾吸去紙箱裡的水分。第四步:晾乾。輕輕揭開成型的紙,放在陰涼通風處晾乾,或者用吹風機吹乾。
學了手工造紙之後,孩子們瞭解了造紙的四個步驟,更懂得了從古到今資訊記載的媒介、資訊記錄的方式和資訊的傳遞方式,深刻感受到科技的進步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隨著用紙量的增加,會造成環境汙染,工業造紙的汙水排放又會造成水汙染,所以節約用紙,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吧!
造紙的作文 篇2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雖然現在的造紙術突飛猛進,但我們也不能把古法造紙術給遺忘了!下面就和我一起進入古法造紙的神秘之旅吧!
剛走進門口,就看到幾臺古董”,都是用木頭或石頭做的。顧爺爺介紹道:這個是用來打碎竹宵的,這個是用來擠水的它們都經歷了很多年的歷史,還是那麼高大堅固,真是令人佩服!
顧爺爺告訴我們,古法造紙的工藝很複雜,要經歷20多道工序。首先要拖竹斷青,挑選中等的毛竹切斷,再斷料漿料,放入熱鍋蒸煮三天三夜,取出後再用腳礁摏料,最後才放入水缸中。
那怎麼樣才能變成紙呢?只見顧爺爺,拿起竹竿在水缸裡攪了幾下,水立馬變得很渾濁了,他拿起竹簾,輕輕往水裡一兜,一張紙就平平整整出現在竹簾上了,太神奇了!顧爺爺說這就是抄紙,後面還有很多道工序才能變成我們真正的紙!
我還上去體驗了一下,我覺得古代勞動人民真的好聰明啊!
造紙的作文 篇3
造紙術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那以前的紙到底是怎麼做的呢?我對此迷惑不解。這不,3月16日的小記者活動就為我解開了這個謎題。
走進造紙室,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搗竹絨的機器,沒想到這居然和我們後面的活動有關。首先,我們排好隊,共同欣賞了一段影片,講的就是古法造紙。接著,我們又親自體驗了古法造紙,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我前面提到的搗竹絨了。它是兩個人合作的一個專案一個在前,一個在後,在後面的人出力,前面的人負責搗。因為後面的人比較容易累,所以過一會兒就要互換位置。看著前面的人在搗,我的心也癢癢的。終於輪到我了,我迫不及待的走了上去,開始了我與一個小男孩的“農活之路”。突然,我感受到了後面小男孩的力,便開始搗了起來,我們倆配合地十分默契,甚至有小朋友說:“看!這才是幹活的!”我們交換位置後,也依舊十分默契。後來有家長讓我們下來了,我才戀戀不捨地下去了。最後,我們採訪了顧老師一個問題,就心滿意足地回家了。
這次的古法造紙的體驗,讓我對造紙術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
造紙的作文 篇4
今天下午,林涵墨來我家寫作業,科學老師佈置了一個作業——造紙。科學書上的造紙方法實在太簡單,我們決定用我的巧虎造紙工具造紙。
我們先從造紙工具箱裡抽出四條紙漿條、兩條膠紙、搖晃瓶、盛水器、墊板、蓋板、一片粉紅色的彩色紙和兩張網膜,開始做起紙來。林涵墨先把紙漿條、膠紙和彩色紙塞進搖晃瓶裡,讓我往搖晃瓶裡裝好水量,再蓋上瓶蓋,開始使勁地搖晃起來。“唰唰唰”,紙漿條、膠紙和彩色紙在搖晃瓶裡慢慢變成碎塊,“爛”在水中,真是噁心!不一會兒,這些紙就變成像稀飯一樣的纖維了。
我往盛水器上拼上墊板,又在墊板上鋪上一張網膜,再把混合成的紙漿小心翼翼地倒在網膜上。在網膜上的紙漿亂七八糟,林涵墨看了看說明書,輕輕地把這些凌亂不堪的紙漿壓平,再鋪上一層網膜,蓋上蓋板,用力擠壓著。水像瀑布一樣“嘩嘩”地從網膜中流進盛水器。
我們按照說明書上說的,拿來一條毛巾,從網膜中取出已經壓扁的紙漿,紙漿已經變成溼的紙了!我們小心地把紙取出來,把紙放在毛巾中,把毛巾對角相折,細心地壓一壓,把毛巾放到窗臺上晾乾。ye!紙終於做好啦!
這次造紙不但增加了我與林涵墨的配合能力,而且還讓我們初步認識到紙的做法。
造紙的作文 篇5
今天,我要做一個造紙實驗,像蔡倫一樣造紙。
我準備一個大盆子、一個小杯子(啤酒杯)、二張紙巾。我先把小杯子裡面裝一部分水;接著,把兩張紙巾對摺,放進杯子裡;然後,我拿起杯子,“嘩啦啦”一下子把水和紙全部倒進盆子裡;這個時候盆子裡面忽然產生了非常多的小紙片,我不禁玩了起來,在陽光下,水一亮一亮的。就像一片片紙精靈在水中跳舞。過了一會兒,物品把所有的碎紙撈起來,搓成一團,再放進杯子裡,加上水,紙片一下變成“牛奶”了!我用手擋住杯口,把水慢慢的倒掉,用手拍平紙團,放在菜板上,抬到我家陽臺上,讓它暴曬。最後我取出曬過的這些紙,那紙就像一隻小狗。我心想:經過我努力的造紙,我應該把它當作書籤,留個紀念吧!我立即找來心愛的書,小心翼翼的夾進書裡,我甜甜的笑了。
我經過這個實驗,我懂得了: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做事情就有親手試一試,才會有收穫。
造紙的作文 篇6
紙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東西,那麼你會造紙嗎?如果不會,那就來看看我們是怎麼把一張造出來的吧。今天,我和爸爸媽媽要在家裡造一張紙。
首先,我用飯碗盛了半碗水,再把一張餐巾紙撕碎成小塊。爸爸說:“餐巾紙不夠多,再去拿一點來。”於是我又去拿,這次,我拿了兩張餐巾紙。爸爸又說:“應該差不多了。”
接下來,我們要把紙片弄成紙漿,爸爸找了一根木棍,用力的把它從上往下錘到紙片上,可是無論怎麼錘,都無法把它弄成紙漿。這時,媽媽說:“要不,我們用攪拌機來把它弄成紙漿,行嗎?”爸爸覺得這個方法可行,就試了一下,結果,不到兩分鐘,就攪拌成紙漿了!
最後,我把紙漿平鋪在棉布上,把毛巾蓋在上面,再壓上很多報紙,一會兒,水吸乾了,一張白色的紙就做成了。但是,紙還是潮溼的,於是我媽媽拿起吹風機,把紙吹乾了。
今天,我體會到了,做一張紙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我今天學會了造紙,真開心!
造紙的作文 篇7
星期一上科學課的時候,陳老師對我們說:“這節課老師教你們瞭解一下我們平時用的紙是怎麼造出來的,你們可不要小瞧它,它可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喲!如果沒有造紙術的話,我們現在還像古人一樣,把字刻在竹板上,那我們可要推著車,馱著書來上學了。”接著,老師又問我們:“你們知道是誰發明造紙術的嗎?”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蔡倫。”“那麼你們知道蔡倫是怎麼造紙的嗎?”聽了老師的話,我們議論紛紛,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說知道,有的說不知道,陳老師見了,笑著對我們說:“那就讓老師來教你們怎麼造紙的吧!”
說完,只見陳老師先拿來一個杯子,在裡面灌上清水,接著拿來一大把紙屑,然後把紙屑放入杯子中,將它攪拌成稀漿狀,再把它撈出來,放在毛巾上攤開壓平,就這樣,一張“紙”就造成了!只是這張“紙”很粗糙,和我們平時用的紙大不一樣,但造紙的原理和方法卻是一樣的。
陳老師拿著這張剛剛造出來的“紙”對我們說:“老師剛才給你們演示的只是一個造紙的原理,要經過很多很複雜的工藝,才能造出一張光潔、平整的紙。”聽了老師的話,我們知道了:以後要節約用紙。
科學課真有趣呀!
造紙的作文 篇8
每次牛奶盒回收時,我都很好奇,它們去哪兒了,怎麼變成紙?今天的秋遊告訴了我。
早晨,我們懷著好奇的心情,坐上了旅遊大巴去富陽造紙廠。到了那兒,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幢高大的房子,房子的立面上寫著“變廢為寶”幾個大字。走進門,我看見地上豎著像柱子一樣巨大的牛皮紙,還有被剪成一條條的牛奶盒,房間裡散發著陣陣臭味。
接著,我們迫不及待地去看工作人員做紙了。工作人員穿著整潔的工作服,為我們演示起來。他先把牛奶盒剪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差不多比我的大拇指大一些。然後,工作人員把紙片放進攪拌機裡,再放一些水,攪拌機開始攪拌了,水和紙片混合在一起,就像一個巨大的漩渦,工作人員說:“要把紙漿和鋁箔紙分離。”當它們分離時,他把剩餘的水去掉,再把鋁箔紙挑出來,扔掉,因為剛剛攪出來的紙漿太厚了,所以要加上些水,最後,當紙漿變薄時,再把水去掉,然後烘乾,一張完整的紙就做好了。沒想到,做一張小小的紙要經過這麼多道工序,看來我們以後要節約用紙,愛護書本。
半天的參觀很快結束了,我深深體會到“變廢為寶”這四個字的意思。
造紙的作文 篇9
製造一噸紙需要砍伐二十棵茁壯的樹木。但我們生活中的廢紙還可以回收利用呢!這些紙一噸就可以節約大約19棵樹木,而且造紙術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只不過家庭造紙術久以失傳,所以大年初五我就開始在家裡研究造紙術了。
首先,造紙工具製作。第一步,做廢紙紙漿。我先把平時回收的廢紙撕碎,放到一個盆子裡。然後開啟水龍頭,水寶寶開心地跑出了鋼管媽媽的懷抱,和紙兄弟們睡在了一起,這就是廢紙紙漿。第二步,我要做漿糊了!我心裡想。或許您會滿臉疑慮地問:漿糊不是買的嗎?難道你會小發明?算你猜對了,爺爺曾經教我用麵粉做漿糊。具體步驟如下:把麵粉和水以一比十的比例攪拌成勻漿,在火爐上慢慢加熱。加熱的同時,用筷子在勻漿裡不停地攪拌,防止麵粉勻漿沉澱物糊鍋。大約3—5分鐘,勻漿由稀逐漸變粘稠,漿糊就做成了。第三步,做紗布框。用一塊約25釐米寬的薄木板,在木板中間鋸開一個A4紙大小的方洞,用一塊清潔的白細紗布蓋到木板上,紗布四周用凝膠貼上牢固,紗布框就誕生了。
接下來,開始進入造紙工藝了。廢紙紙漿經過剛才的浸泡,已經變軟,我把放廢紙紙漿的盆子裡再次加入少許清水,用一根木棒不停地攪拌捶打,這次,廢紙紙漿搖身一變,變成了均勻細膩絨絨的造紙勻漿。把沒用的廢紙紙漿變成有用的造紙勻漿,可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需要足夠的耐心和智慧才行。我抓了一把造紙勻漿,小心地放在手心裡,這可是我全部的心血,成敗的關鍵啊!我心裡想著。紙漿在手心裡再次研磨過一遍後,輕輕放在紗布框的紗網上,然後雙手握住紗布框寖如盛放造紙勻漿的盆裡,輕輕抖動紗網,只見造紙勻漿輕輕地分散開來,佈滿了整個紗網。滴、滴、滴——從紗網漏下來的水滴聽起來象一曲悠悠的小令。這時,大功告成一半,我把紗布框靠在陽臺的牆邊,讓它自然晾乾。我可該好好放鬆一下了。我擦了擦臉頰的汗滴,抬起頭,這才注意到西方一縷縷紅彤彤的霞光在召喚著我,一輪紅日正朝我微笑著,把霞光不均勻地分給身邊的雲彩,粉紅、大紅、丹紅、橘紅,各色的雲彩圍繞著夕陽,霞光萬丈,好像在預祝我的發明成功。是夕陽的餘光製造出各色彩霞,是我用廢紙製造出新的白紙。此時,我的心同夕陽,彩霞融為一體。
第二天一早,我懷著忐忑的心小心翼翼地從紗網上把紙揭下,快來看看我的再生紙啊!我高興地叫出聲來。
摸一摸,這張紙雖然很粗糙,可它是我自己製造的!
造紙的作文 篇10
外公家主要是靠造紙維持生計的。他造出的紙可不是一般的紙,而是竹麻紙,這種紙是完全靠手工和當地土方製作而成的。
這種紙在書畫界往往是專門用來作水墨畫的,所以家裡常有不少慕名遠道而來的客人。在外公眼裡,竹麻紙的寶貴之處不僅在於它的特殊用途,還因為它承載著家鄉的文化。固然,紙造久了,買家多了,家鄉的文化也隨之傳播開了。
這些不遠千里來此地買紙的客人便是外公幹活的動力,他要對得起來自五湖四海的關照。每逢豔陽高照的日子,竹林上空就會響徹著勞動者的竹麻號子,那麼有力、渾厚。
兒時,我曾問外公:“這麼細嫩的竹子,一會兒就搗爛了,為什麼偏要在火熱的太陽下搗乎它一整天呢?”外公停下手頭的活,摸了摸我的頭,意味深長地說:“做工不良的紙摸起來又幹又糙。平常人雖然察覺不到的,可我心裡清楚,竹麻沒搗勻,做出的紙就劣。我必須使足了勁,流足了汗,自己的良心才過得去!”我當時執拗地搖了搖腦袋,全然不明白外公的執念。
直到後來,我才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外公廠子就因為這還出了件大事情。有個班組的僱工總是偷偷地在涼爽的下午幹活,做出來的紙自然比不上在烈日下做出的好。有位城裡的大買家察覺到了其中的差異,還把買去的整批次的紙全都退了回來。更糟糕的是外公的廠子“偷工減料”的訊息隨之傳了出去,生意和名氣都遭受損失。外公既氣憤又憋屈。打那以後,犯錯的僱工和我才真正地明白外公一直堅守用良心做事的道理!
沒過多久,外公的生意又很快有了起色。外公秉承當地最傳統的土方手工造紙在小鎮裡一直名氣最大。有位影視製作商還特地來到小鎮找外公拍攝手工造紙宣傳片,外公終於實現了把當地竹麻紙文化送出深山的夢想。
造紙人的小日子變得越來越甜了,唯有不變的是那一聲聲渾厚有力的竹麻號子。
我終於讀懂了外公一生做紙的準則:把握住人生中大大小小的機會,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件事。倘若投機取巧偷工減料,終究會自食苦果。做竹麻紙如此,做人何嘗不是!
造紙的作文 篇11
今天晚上,我和爸爸當了一回“蔡倫”,親手製作了一張“愛心紙”。
我們準備好餐巾紙、碗、筷子和棉布開始了造紙之旅。
首先,我們把餐巾紙撕成一小塊一小塊的纖維,纖維像一個個白色的小精靈在空中翩翩起舞,又像一片片雪花飄落到盛有水的碗中,瞬間,這些纖維變得像棉花糖一樣柔軟潔白。接著,我們用幾根筷子握成一捆,往裝有水和纖維的碗中搗鼓。才過了一會兒,我就不耐煩了,對爸爸說:“好了嗎?”“再堅持5分鐘,你會有驚喜的'。”爸爸笑著說。於是,我將信將疑地搗著。又過了好一會兒,爸爸說:“你看,纖維變身了!”我往碗裡一看,剛才的纖維全不見了,變成像“粥”一樣的紙漿,彷彿正冒著熱氣,我真想去嘗一下“粥”的味道。最後,我們將“粥”倒在兩塊棉布中間,做成愛心狀,再用力按一會兒,最後一張粗糙的“愛心紙”就躍然於我們的眼前了,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放進盒子裡繼續晾乾,心想:做一張紙真不容易呀!
現在,我知道了紙張來之不易,我們要珍惜用紙,節約用紙,珍惜身邊的每一樣東西。
造紙的作文 篇12
我一直喜歡DIY,今天突發奇想,想要製作幾張獨一無二的花瓣紙。
我之前看過有關造紙術的文章,知道造紙的大體方法,但是可惜的是我沒有相關的材料和工具。這是挑戰我的時刻啊!我苦苦想了很久,終於知道怎麼利用家裡的簡單工具製作花瓣紙了。
首先我找了很多張廢紙,將它們全部撕碎,扔進了碗裡,然後加水,用筷子大約攪拌了一個多小時直至碎片紙全部變成了紙漿。讓後我從院子裡找到了幾片玫瑰花瓣,還有一些小小的葉子,將花瓣和葉子裁剪成我喜歡的樣子。我找了一個過濾菜的紗布,以及一個廢棄的紗窗框,製作成了簡易的紗網。將紙漿輕輕地倒在紗網上,擺上了我裁剪的花瓣葉子,等它自然晾乾了。
一張花瓣紙終於完成了,但是紙幹了之後我有點詫異,紙張很厚,並且參差不齊,曲曲折折,花瓣的形狀也莫名其妙的變了形,完全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好看,也遠遠不及市場上的紙張般光滑剔透。
雖然自己製作的紙張很粗糙,但是仍然不能消減我的熱情和歡喜。畢竟是自己製作的手工,怎麼看都熱愛。其實DIY手工不是要製作多麼驚豔的工藝品,而是在製作的過程中收穫滿足感與成就感,在動手的過程中體驗快樂。
造紙的作文 篇13
中國的傳統文化,種類繁多,光彩奪目,精彩紛呈。今天我給大家介紹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
首先,我給你們介紹造紙術的製作流程,可以分為四個步驟: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狀;接著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溼紙;最後是乾燥,即把溼紙曬趕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
世界上的發明那麼多,為什麼我單單要給大家講造紙術呢?因為造紙術的發明,不僅有利於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而且幾個世紀後,造紙術傳到朝鮮、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後來又經北非傳到歐洲。造紙技術促進了人類文化的傳播,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在人類古老的歷史長河中,有哪一個民族能像中華民族這樣擁有如此豐富的傳統文化。
造紙的作文 篇14
7月5日,我參加了小記者的活動造紙術。我們分兩人一組,老師給我們的材料有水湯勺、乾花、閃粉砂礦、泡沫紙、攪拌器和顏料。
老師把造紙術的步驟一步步講解,讓我們先把一半泡沫紙放進水裡搗爛成漿,接著把紗框浸在水裡。過一兩分鐘抽出來,然後晾一分鐘,最後把泡沫水澆在紗框上定型,再進行3至16小時的晾曬,等待乾透以後再撕下來就可以啦。
那半盆水裡,張瑞柏把一半泡沫紙放進水裡,我們輪流拿著攪拌器攪拌。沿著順時針方向攪拌一會兒,又沿著逆時針方向攪拌一會兒。在我們的努力下,紙和水變成了紙漿。接著我把紗框浸在紙漿裡,可是我們的盆太小了,不能完全放進去。怎麼辦呢?我們互相問到。我們看了看工具,異口同聲地說:我有辦法了!你先說。又一次不約而同,我們頓時哈哈大笑。我建議到:我們一起說吧。用湯勺把紙漿舀出來倒在紗框上!於是我們你一勺,我一勺,把紙漿舀出來到在紗框上,再把紙漿鋪均勻。我們把顏料均勻地塗上去,乾花擺上去,閃粉撒上去,最後舀了四勺紙漿定型。看著美麗的半成品,我們高興極了。
這一節與眾不同的造紙術課程,不僅讓我大開眼界,還讓我收穫滿滿。
造紙的作文 篇15
星期二的科學課上,王老師教我們如何造一張紙。我們都準備了報紙、塑膠杯、筷子、棉布和毛巾,大家沒等老師講完,就迫不及待的動手了。
我先把報紙撕成碎片,紙片不能撕得太大,免得溶解的時候太慢,攪拌花很長的時間才能變成糊狀。我撕得紙片太大了,又重複把大塊慢慢的撕成小塊。撕得手都紅了,我有些垂頭喪氣,不過看到同學們都低頭在動手,我也沒有氣餒。撕了好長時間,我的紙片終於填滿了塑膠杯。然後在杯子裡接上水,用筷子使勁搗,一遍搗一遍攪,直到碎紙變成糊狀,就成了紙漿。最後把棉布鋪在桌子上,紙漿倒在棉布上,再用毛巾蓋在紙漿的上面,用手使勁在毛巾上面壓,紙漿裡的水就擠了出來。等紙漿裡的水乾了以後,紙漿就變成一張紙。再經過一段時間的晾乾後,一張紙就做成功了。
每一張紙的完成都這麼複雜。經過這次試驗,我們懂得了造紙的原理,也更堅定了我們不要隨便浪費紙的信念。
造紙的作文 篇16
今天的科學課上,我們學會了一種本領——造紙。
造紙是怎麼造的呢?讓我做給你們看吧。
先要找幾張衛生紙,把它們撕碎,要越碎越好;之後要把熱水倒入杯子裡,並把紙屑也放進杯子裡,而且要攪拌得很勻,做成紙漿。找一個濾網(紗布或毛巾),用木棒把紙漿放到濾網上,把水都吸乾,把紙小心地揭下來,再把它貼到窗上,水被太陽曬乾了,取下來就成了一張完整的紙了。
看!我和劉瀟垚造的紙多平整呀!可好看了!你們造的紙呢?給我看看吧!
我愛造紙,那你愛造紙嗎?
造紙的作文 篇17
造紙術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成就。但因為人類造紙要需要樹,如今地球的樹已經大減,我們不能毀滅地球,所以我們人類便發明了再造紙。今天,我們班同學、科學老師還有陸主任在學校的造紙坊學造紙。
造紙我還是第一次造。心裡好奇又激動。來到造紙坊,主任給了一張張報紙我們,讓我們撕碎,放在一個大盆的,我很納悶:難道是用一張張廢報紙來造新的紙嗎?怎麼造?報紙是黑灰色的,怎能變成主任手上的厚白紙?我們小組八個人我各自手上的報紙撕碎,然後請科學老師把一小桶的水倒在大盆上,陸主任這時說:“把報紙撕碎沾水後,便可以來我這裡打漿,因為我們這裡沒有工廠的大機器,只有家庭用的打漿機,請同學把碎報紙沾水後來我這裡打漿。”話音剛落,我們便迫不及待地把報紙沾好水,拿過去給陸主任,那個家庭打漿機是上面一個玻璃瓶的樣子,下面是控制機器,黑乎乎的水在玻璃裡直升起來,非常要趣,打好漿後,一片一片的報紙變成了類似泥漿的紙漿,之後我們來到一個水槽旁邊,把紙漿倒在一個漏底的長方形盤子裡,用我們的尺子將紙漿的水分過掉,然後在把它放在一個機器裡壓幹,這不就行了嗎,我們把尺子一上一下地打著,等待勝利。最後,我們就我們的創作放在機器裡壓幹了。
我明白了原來紙是這樣回收在造的,這樣既環保又方便,真不錯。我知道了紙回收在造是這樣做的:先把報紙撕碎→碎報紙沾水→打成紙漿→放在過水盤裡處理→壓幹。這可要專心、用心地去做,不然,一步方法錯掉,就做不成的咯!
再造紙給了地球更多的壽命,今天的再造紙,不但使同學們學會造紙,還加強了環保的意識!
造紙的作文 篇18
上課時,楊老師神秘地從塑膠袋裡拿出一張16頁的白紙,拿出三個墨水瓶,放在演講桌上。學生們猜不出楊老師的意圖,只好等待下文。
楊先生終於解開了謎團。原來他想評估我們使用手和大腦的能力。他讓我們用其中的兩個墨水瓶作為橋墩,用這張白紙作為橋面來建造一座橋,然後把第三個墨水瓶放在橋面上。只要這座橋不倒塌,它就會成功。
老師叫田傑先建橋。田傑慢慢地、面無表情地走到講臺前,把兩個墨水瓶放在兩邊,然後把紙平放在兩個墨水瓶上。老師輕輕地把另一個墨水瓶放在上面,只聽到“咕咚”的聲音。墨水瓶一個接一個地滾到演講臺上,橋塌了。田傑沒有成功。
我也想試一試,於是舉起了手。老師叫了我的名字。我走到講臺前,先把紙的一邊摺疊起來,然後把它翻過來,使它與摺疊的邊對齊,然後把它一個接一個地摺疊起來。我將一張16張的空白紙前後摺疊,摺疊成“w”形。我把兩個橋墩靠在一起,把紙放在上面,然後把墨水瓶放在上面。橋面上放著墨水瓶。我暗暗高興,但老師拿起墨水瓶,把它放在橋邊上。墨水瓶掉了下來,橋面站了起來。我沒有成功。我沒想到老師會來,所以我痛苦地回到座位上。
另一個孫麗芝走了過來。他把紙水平摺疊一次,垂直摺疊一次,最後把它摺疊成一張長方形的紙,水平放在兩個墨水瓶上。學生們睜大眼睛,等待最終結果。奇蹟出現了。墨水瓶穩穩地立在橋面上。孫立志成功了。學生們都熱烈鼓掌。
透過老師的講解,我學到了一點知識,改變一個物體的形狀,縮小它的面積,就有可能承受更多的力量。
在建造紙橋的簡單遊戲中有如此多的秘密。似乎會有更多的謎團等著我們去揭開!
造紙的作文 篇19
一天下午的科學課,張老師教了我們造紙的方法,我聽得入了迷,感覺好神奇啊!真想馬上動手試一試。
好不容易盼到放學時間,一進家門,我就迫不及待地尋找材料,做了起來:我先把一張餐巾紙撕成碎片,接著往杯子里加一些水,然後用木棒不停地攪拌,慢慢兒地,我發現那些碎紙片變成了漿糊狀,我樂壞了,就找來一塊棉布,把漿糊倒在上面,再用毛巾把多餘的水分吸乾,可是,看上去一點都不像一張完整的紙,怎麼辦呢?我似乎忘了些什麼。於是我絞盡腦汁,不停地想......突然,我想到了,應該把這些漿糊吹乾才行,溼溼的怎麼會是紙頭呢?我趕緊翻箱倒櫃,找到了媽媽的吹風機,一邊吹一邊期待奇蹟的出現......當我認為可以的時候,想把紙拿起來瞧瞧,可沒想到全都裂開了。媽媽下班見了,笑呵呵地對我說:“這算紙嗎?哈哈!根本就是一堆爛泥巴。”我真是心灰意冷,失望極了,心想:我費了半天的功夫,竟然一無所獲,太失敗了,唉!在失望之餘,我突然想到了一句話——“失敗是成功之母”,所有的科學家都是在一次次的失敗中才成功的,我怎麼能因為一點點小小的挫折而退縮呢?於是,我和媽媽一起來合作實驗,這一次我們把每個步驟都銜接得很好,時間也掌握得不錯,雖然結果沒有想象中的好,但應該也算是一張紙了,我和媽媽相對一笑並擊了一下掌,算是慶祝成功吧!
造紙果然是一次神奇的實驗。同時,我也明白了一個小小的道理:不能因為失敗而放棄,堅持一定會勝利!加油,我一定行!
造紙的作文 篇20
昨晚18點整,我們小組成員準時集中在梧田老街的民俗造紙工坊。
步入工坊,老師先讓我們自己到處參觀一下,架子上擺著各種各樣的成品。有用棉花做的紙,白白的,好像雪花一樣。最有趣的是用香樟樹做的紙,雖貌不奇揚卻很珍貴。剛看到這種紙的時候,我們被嚇一跳舞,太難看了吧。
接著,老師開始跟我們講紙的歷史:紙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是我們人類史上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在東漢時,蔡倫用樹皮、麻頭、魚網等原料製造紙張。它可用於書寫和繪畫。我們聽完老師的話,大吃一驚,古代的人也知道廢物利用了。我都迫不及待的想試試了。
老師先拿出一個黑色的紗網,在造紙的水池裡,上下來回的攪動,接著用紗網沒入紙槳糊中,撈一把,上面勻勻的一層槳糊,然後把紙槳倒在棉布上,再用一塊棉布蓋上。最後用一個機器壓幹水分,拿到一個電熱板上,經過烘烤,幹了紙就完成了。
看著老師的演示,心裡早就癢癢地想動手了。終於輪到我們親自造紙了,認真地按老師講的步驟實行,偶爾也不會點小錯誤,但在媽媽的幫助下,總算成功的做成了一張紙。
這次體驗讓我知道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
造紙的作文 篇21
一個愉快的週末,我們要乘車到造紙的地方,我和媽媽一起坐上了車,霧霾很大,我們緊緊的跟著車隊,就是害怕掉隊了,到了造紙的地方,小麥老師和燕麥老師帶著我們來到造紙的房間,一位老爺爺走過來給我們說:“我來給你們講講古代造紙的發明人。
古代的時候人們在石頭上刻字,蔡倫看見了在石頭上刻字很累,所以下定決心,一定要造出紙來,偉大的蔡倫透過種種研究,和試驗,他終於發明了紙,造紙需要經過36道工序一個月的時間來完成,先把枸樹枝放到大棚裡蒸6到7個小時,再把枸樹皮剝下來然後放到水池裡泡上6到7天,放到大棚裡蒸6到7個小時,再放到第二個水池,加石灰泡上6到7個小時,為了把黑皮子洗掉,然後把它放在木板上用腳踩一踩,再放到有刀片製成的錘頭打300下,再拿刀一片一片的切下來,然後放入水中,用木板撈上來,再放到烤紙的正面,把他烤乾,然後一張紙就出來了,這是多麼不容易的呀!我要提醒大家,我們一定要好好愛惜紙。
造紙的作文 篇22
在未來的世界裡,將有一臺行動式機器,叫“造紙機”。
我說的“造紙機”,是能把廢紙變成新紙的機器。平常,人們寫字、畫畫,用的紙很多很多,廢紙也就很多。有了這臺機器,就可以廢物利用了。
這臺機器分為三層,投入廢紙後,進入第一層清理。清理時,會噴入一種特效的清洗物質。這種物質是從皂夾樹裡噴出的一種鹼性物質,運用現代高科技,經過反覆提煉出的一種更加透徹、更加高效的清洗液。將這種清洗物噴在紙上,經水一泡,立即把紙的表面沖洗得乾乾淨淨,再利用太陽光的熱量進行烘乾,一張乾淨的新紙產生了。
再進入第二層,乾淨的紙進入這裡後,就會迅速鋪平,壓成一張你現在所選定尺寸的紙,不留一絲痕跡。如果紙有多的,它就會保留在第二層,到了日後再用。
最後進入第三層,開始上色。可以根據需要按動顏色鍵,所用的顏料是從天然植物裡提取的色素,它能很快攝入紙的纖維裡進行染色。以前我們用的大多上色的顏料含有甲醛等許多有害的物質,它們不僅危害環境,而且對人有傷害。現在我用的這種顏料既環保、又健康,不僅不會掉色,聞起來還有一種沁人心脾的香味。而且染色的時間快捷,只需五秒的時間,五顏六色的紙就從出口處出來了。
用這種環保的紙做出的本子、書,不僅質量好,而且還便宜。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所以每個班都有一臺這樣便捷的造紙機。
這就是把廢紙變成新紙,保護森林水土的一項新技術——造紙機。
造紙的作文 篇23
記得小時候,我經常去外公家——禮源,那裡曾經是造紙之鄉。今年寒假,外公帶我親眼見識了古老的造紙術,聽外公講述了這個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
大家應該都見過農村祭祀或寺廟裡的那種黃色的紙,那你們知道它是怎麼製作出來的嗎?外公告訴我這是一件非常艱鉅而又繁瑣的工程。首先,夏天裡要冒著炎熱到山上去砍嫩竹子,背下山來(外公的背就是這樣被壓彎的),用刨子削去嫩皮。再把竹子浸在水裡半個月,然後撈出來砍成一小斷一小斷的,再放到石灰水裡淹。十幾天後撈出竹子在大鍋裡煮一煮,用清水洗乾淨後,放入尿缸裡浸淹後,再用水洗乾淨。最後用人力手工磨碎,就這樣堅硬的竹子變成了柔軟的像黃棉花一樣,真是太神奇了!
告訴你們一張紙還沒做完呢!接下去又是一個辛苦的過程。做紙工要把打好的紙漿放進一個跟我人差不多高的大水池裡。調好水和紙漿的比例,用一張像魚網一樣叫“聯”的東西伸進水裡輕輕地兜起來,用力把在網上的水抖掉。這時候網上就鋪了一層薄薄的像黃毯子一樣,拿起網輕輕放在一個架子上。外公說,這可是非常講究技術的,如果用力不好,紙就會一凹一凸的。就這樣反反覆覆兜網、抖水、放紙,連續五六個小時才能做出一摞紙(由於長年的站立,外公下肢靜脈曲張很厲害。)再把紙壓幹,分段,用嘴吹開一個角,慢慢一張一張撕下來,在陽光下曬幾天,等完全乾透了,一張黃紙就產生了。如此艱辛複雜的工作,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做紙工們已經精疲力盡,但始終傳承著這個傳統文化。
雖然這種古老的造紙術差不多已經銷聲匿跡了,取而代之的是先進的機器紙。但這是那時禮源人民的謀生手段,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之一,這古老的造紙術一直留在了造紙人民的記憶中。
造紙的作文 篇24
中國有著悠久的文明和燦爛的文化,其中四大發明我們並不陌生,分別是: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及印刷術,這幾個發明給當時的世界帶來了極大的影響。說起造紙術,我聯想到了築夢路上第三節中所描述的“造紙村”。
造紙村坐落於富春江畔的富陽市,這裡是我的故鄉,所以我很有感觸。在古代,全國書寫繪畫的紙張有百分之九十都由這裡出產,延年至今,富陽的春江街道還 有著很多大小不一的造紙廠。
幾年前,我曾經跟著班裡的同學去過春江,大的造紙廠效益非常好,節能又環保,而有些小的造紙廠由於各種原因,經營不善後有較大虧空,面臨倒閉。那時候,我聽春江的叔叔阿姨們說,這些廠或是偷工減料,或是隨意排汙,很多汙水甚至壓根沒有經過任何處理,最後都排進了富春江裡……當時,我和同學走在春江街道,偶爾路過一些小路,一旁的水溝就散發出陣陣惡臭,周邊的民眾更是苦不堪言。那件事給了當時幼小的我很大的衝擊,我想不明白,那些工廠的人們為什麼要那樣做,美麗乾淨整潔的環境不是更好麼,工人們自己的家就在春一江一啊,明知道對環境有害,為什麼要鋌而走險呢?
再後來,國家出臺了許多政策,我聽大人們說起春江的很多造紙廠都勒令強行關門了,我鬆了一口氣。而現在,從《築夢路上》一書中我發現春江又有了新變化:造紙村把傳統的造紙技術和雕版印刷演變成旅遊專案,每天都會接待好幾個親子旅遊一團一,不但可以讓人目睹造紙的整個過程,也可以親手體驗造紙的技藝。多麼好的舉措啊,博大精深的造紙文化有了綠色的傳承。突然,我又想起上半年我再一次和親朋好友去富春江畔的春江野炊的情景:江水清澈見底、江邊綠樹成蔭,新鮮的空氣、涼爽的微風,伴著美麗的湖光山色,我們玩的不亦樂乎。
最後,我想以親子游進造紙村裡的一首打油詩來描繪我的心聲:新農村建設有新意,傳統文化展新姿,親手體驗活動好,以後還 來親子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