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2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1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代最具有影響力的教育思想家,也是最具有批評精神和創造精神的教育開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實踐,行知合一的師德風範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從他的文集中可以學到教育的精髓。
陶行知先生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兒童的創造力是千千萬萬祖先,至少經過五十萬年與環境適應鬥爭所獲得而傳下來之才能之精華。教育是要在兒童自身的基礎上,過濾並運用環境的影響,以培養加強發揮這創造力,使他長得更有力量。教育不能創造什麼,但能啟發兒童創造力,以從事於創造之工作”。作為一名小學老師,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怎樣培養學生創造力呢 ?陶行知先生認為應該做好三個方面事情:一是需要有充分的營養,小孩的體力與心理都需要適當的營養。二是需要建立最基礎的良好習慣,解放小孩子的頭腦、雙手、眼睛、嘴巴、時間、空間,也就是解放兒童的創造力,以解放兒童高層次的潛能,從事高階的思考追求,以至於發明創造。三就是需要因材施教。培養兒童的創造力要同園丁一樣,首先要認識兒童,發現他們的特點,予以適宜的'肥料、水分、陽光,除去害蟲,這樣,他們才能夠欣欣向榮。
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我們把孩子們扣得太緊了!每次開夕會時,我都向學生宣佈些不能做的條條框框,告訴他們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學生沒有足夠自由的時間供自己支配,從而也就失去很多創造的時間和機會,這是我們應該反省的.有時上講新知識時,沒等學生去經歷和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就告訴他們這樣的題應怎樣去做,在做題時避免哪些可能出現的問題。把所有可能出錯的地方都替學生提前想到了,堵上了。學生就成了做題的“機器”,哪裡還有創造力?有一次,上完圓的新課後,我佈置了一個特殊的作業:用圓畫出自己想畫的圖案。沒想到第二天的作業“百花齊放”,全班所有的孩子都發揮了自己的創造力。他們圓規下的圓“千姿百態”,創造出了一個由圓組成的美麗世界。如果我們能多為孩子提供一些這樣的創造的機會,他們一定會展現出我們意想不到的創造力。
教育大師的文章讓我深刻認識到:教師應該是一個啟發者,誘導者,帶著學生走入一片更加廣闊的天地;更應該是一個培植者,培植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具有創新的原動力。
讀《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2
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給我很大的啟示。教師沒有愛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著期望和成功的喜悅。沒有對學生的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
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於是教育產生效果。我把我所學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實踐於我的教育中。在教學中我也用愛進行感化教育,給學生一分關愛,一分寬容,一分期待,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欣賞學生,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在引導中達到對症下藥的效果。
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裡,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給他們撐起一片藍天時,也給我的教育工作開了綠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