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強調孩子每天需要2小時戶外活動的原因分析
我有個前同事也在美國,特別愛打扮自己的女兒,每次見她發的朋友圈照片都是公主裙蓬蓬紗美的不要不要的(也貴的不要不要的)。我最近聯絡她,想讓她給我公號寫篇文章如何打扮女娃娃。結果她告訴我,自從上了幼兒園每天就是最簡單的T恤和褲子,因為幼兒園老師非常婉轉地和她說了,孩子每天需要在外活動
記得小D從6個月後每次去體檢,她的兒醫就會問,每天多久的戶外活動啊?天氣好了,記得要帶她出去。1歲以後,兒醫更是直接和我們說,要爭取保證每天至少1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哦,等3歲後就要保證每天至少2小時。
可見美國人是多麼重視兒童的戶外活動啊,一開始我以為也就是為了鍛鍊身體,但當我瞭解更多後,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的好處。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讓我非常認真嚴肅地堅持每天至少帶小D在戶外活動1小時。
什麼是戶外活動?
對於從小800米跑步沒有合格過的我,印象中的戶外活動就是推著小D逛商場,而我國內閨蜜的理解就是每天抱著逛菜場一圈。這些都是我們的戶外活動,根本不是寶寶的哦。戶外活動,指的是去公園遊樂場,孩子可以在那玩水、玩沙、玩草,可以盪鞦韆,可以滑滑梯,可以爬上爬下,可以撒開了跑。Physical(孩子運動起來)和Toy-free(沒有玩具,挖沙玩水的工具除外)是戶外活動最關鍵的兩大特點。
這是小D經常去的中央公園的遊樂場
戶外活動為什麼那麼重要?有利健康、促進睡眠、增加食慾等等,這些大家普遍知道的好處,我今天就不重複說了。今天想分享一些我之前壓根都沒有想到的好處。
最有效且免費的早教活動
所謂“早期啟蒙“第一步就是認識這個世界,而戶外活動可以讓孩子認識這個世界的很多很多知識。積雪摸上去是什麼感覺?樹枝在沙裡可以站起來嗎?泥土摸起來是什麼感覺?滑滑梯時我們為什麼會滑下來?一點不誇張地說,戶外活動是最有效也是免費的早教活動,孩子可以學習科學、生物學、語言、四季氣候、園藝等等。這些知識儘管孩子透過繪本也能學習,但是在戶外學到的知識卻是最有效的,因為孩子調動了五感在學習,她不僅看到了,還能聽到、摸到,甚至還能聞到或者吃到。
培養對自己能力的自信
所謂自信,指的是,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掌控自己的身體、行為,可以應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挑戰。自信不是與生俱來的,孩子其實是透過挑戰自己的極限來了解自己生理和情感上的能力。盪鞦韆時我可以蕩得多高?我是否敢從滑梯上下來?我可以爬得多高?這種親身體驗過的“我可以”的感覺,絕對要比父母鼓勵一百遍口頭說“你可以“,效果要好得多。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小D一直不敢玩滑梯,當她第一次滑下來時,她眼神裡透出來的驕傲神情。
發洩壓抑的能量
小孩子的學習任務是“玩”,但很多的時候都是和玩具玩,大多數情況都是靜止的,有時還是在大人的“指導”或者“限制”下進行的。時間久了,孩子的身體內也會積累不少壓抑的能量,是需要發洩的。而戶外活動,也可以叫“無玩具玩耍時間”,就是讓孩子撒開了瘋,隨心所欲地玩,這是非常自然健康的方式來釋放這些壓抑能量。
小D的認知老師曾經和我分享過一個案例,有個4歲的小男孩特別調皮,咬人、打人、大叫很多不好的行為,讓父母非常頭疼。後來去了幼兒園竟然神奇地改善了。這裡老師的作用肯定也有,但小D的老師認為幼兒園每天的戶外活動也起了很大的幫助。原來之前小男孩是媽媽帶的,媽媽好靜,平時就是讓他呆在家裡玩。這個男孩身體裡有很多過剩能量,洪荒之力無法發洩,自然只能用非常極端的行為來表達。
學習社會的基本規則
在戶外玩就一定會接觸其他孩子,在和其他孩子互動中,一些社會的基本規則就開始顯現了。原來不是所有東西都是“我的”,這裡的鞦韆是“大家的”,所以需要排隊輪流玩;原來不是所有人都像家人那樣會謙讓我,這裡的大孩子會來搶我玩具,所以我需要學會如何求助保護自己。
小D從出院開始接觸的幾乎都是成人,第一次帶去戶外活動時,有個小朋友過來打了她一下,她沒哭只是愣在那邊,根本沒明白是怎麼回事。後來,她也開始出現打別人的情況。直到現在,她學會了如何正確表達,有人打她,她會說,“No,Hurt!”;她要別人的玩具,會說,“Give me”;自己做不了了,會對我說,“Help me”。
小D經歷的這三個階段(當然我是有引導的)就非常好地讓我明白,孩子的世界其實就是社會的縮影,這些非常細微的規則,我們再怎麼口頭說教,孩子也許還是一知半解。只有經歷過了體驗過了,他們才會慢慢明白,而這些體驗也正是幫助孩子做好適應學校、融入社會的準備。
在戶外活動中父母的角色是什麼?
我每天帶小D去公園玩,在公園裡見到過各種各樣的父母型別,所以也想特別和大家聊聊我們父母的作用是什麼?
1、保證孩子安全
夏天戶外玩耍最關鍵的幾點:防曬、防蟲咬、防中暑、防脫水。夏天氣溫炎熱,孩子玩耍過程中出汗多,容易出現脫水中暑的現象。因此要注意提醒孩子多喝水,一旦發現孩子有中暑徵兆,就要馬上將孩子帶到陰涼處散熱。同時要避開太陽最曬的時段出門,最好選擇早上或者傍晚的.時間段。關於防曬和防蟲咬,我寫過文章了,這裡就不重複了。
熱門的不一定就是安全的,寶寶防曬霜如何選?
蚊子,遠離我的寶寶!既要安全又要有效,驅蚊液哪家強?
2、不要過度精細
很多父母帶孩子來戶外,但卻還是處處設防。土,這麼髒,不許碰!水,要弄溼的,不要玩!草有什麼好碰的啊!要知道,我們習以為常的這些東西,對於孩子來說都是新鮮的,他們不碰不嘗試,怎麼能認識這些東西呢?衣服髒了可以洗,但好奇心、探索欲被剝奪了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我以前有點輕微潔癖的,而且真的不是那麼喜歡大自然的人。現在小D每天都玩得像個泥猴一樣,還時不時用髒手擦我大腿上,或者拉著我一起衝進噴水池大家都淋溼,我卻一點都不介意了。我永遠記得她第一次用手拿起一捧泥巴,第一次光腳踏進水溏時,一臉的驚喜神情和開心滿足的笑容。這些都會成為她童年非常美好的記憶之一。
我家每天都是玩成這樣,有時更加誇張。現在夏天了,我們就先玩沙玩土,然後再玩水,可以沖洗乾淨:P(回家還是要洗澡的哦~)
3、識相一點
小D剛剛去公園玩的時候,環境陌生,很多裝置不熟悉,總是怯怯的不敢邁出第一步。每當這時,我都會陪她一起體驗,我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一起試試看吧!”當孩子還沒準備好,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要陪伴。在沒準備好的時候,我們就放手,那不是鍛鍊獨立,那是“傷害”。慢慢地,小D熟悉了,有的地方自己敢去了,那時我就會退後一點讓她自己去體驗探索,但永遠會確保她一轉身就可以看到我。
儘管退後了,有一種情況我還是會介入的,那就是當孩子們之間發生像搶玩具或者打人等這些衝突時。有一種說法是“孩子的衝突讓孩子解決”,對於這點我覺得少了對於年齡的界定。3歲以後的孩子也許可以這樣做,但3歲之前的孩子還沒有能力處理這些“社交衝突”,父母的介入不是為了分輸贏或者替孩子出氣,而是讓孩子們看到正確的處理方法是什麼,這也是言傳身教的一部分。
我曾經是非常不樂意帶小D去戶外活動的,我真的不喜歡弄髒曬黑一身汗,那時上面的這些理由說服了我,讓我意識到不該因為我自己的偏好和侷限就給孩子設限。
我堅持了快1年, 竟然越來越喜歡帶小D去戶外活動了。如今你要是問我,為什麼要堅持帶小D去戶外活動?我不會再和你說那麼多理由了,理由只有一個,在那裡,小D找到了她的快樂,我重新過了一次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