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中秋節

中秋節吃月餅的作文

中秋節吃月餅的作文4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秋節吃月餅的作文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秋節吃月餅的作文 篇1

今天是農曆8月15中秋節,是閤家團圓的日子,按習俗,在這一天,人們要賞月、賞桂花,喝桂花酒,祭月、吃月餅。

晚上我們一家人到外面去吃團圓飯,我們到了餐廳,我拿出月餅,放在餐盤裡,用小刀給大家分月餅,月餅還有點硬,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切開,我把月餅分成六份,分別發給大家,月餅的餡分別有:紅豆的、綠豆的,還有巧克力的,味道真不錯!然後大家一起幹杯,吃著香甜的月餅,喝著可口的飲料,慶祝團圓…….

聽說月餅最早的名字叫胡餅,是由唐朝流傳下來的,當時,胡餅是進貢給朝廷的點心,楊貴妃覺得胡餅這個名字不好聽,於是改名叫月餅,一直流傳至今。這個中秋節我既瞭解了月餅的來歷和中秋節的風俗,又嚐到了香甜美味的月餅,更關鍵的是,這圓圓的月餅,讓我感受到了祖國博大、深遠的歷史文化和民族傳統,賞明月,吃月餅,慶團圓,共同編織了一個熱鬧幸福的中秋佳節。我為我們幸福而美好的生活,和祖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感到驕傲和自豪。

天上有皎潔的明月,地上有閤家團圓的歡笑聲,這個中秋之夜我們沉浸在幸福和歡樂之中。

中秋節吃月餅的作文 篇2

中秋節到了,盼望已久的月亮終於圓了,可是天公不作美---今天偏偏要下雨。

我沮喪地望著夜空中的一點兒微光,月亮姐姐,你快出來吧!

不知不覺間,加班的媽媽回來了。她和爸爸各捧著一盒月餅,走到我身邊,“我們來開‘月餅故事會’,講講中秋節或關於月亮的故事吧!”我接著說:“講了就能吃月餅!”“一言為定!”

“我來講《嫦娥奔月》!”我搶著說,“後弈你們知道吧!就是那個射太陽的人。他和嫦娥是一對幸福的情侶。後弈射太陽立了功,得到了三顆吃了能成仙的仙丹。嫦娥偷吃了,就飛到月亮上去成了仙。”我喜滋滋地接過一個好吃的牛肉餡兒月餅。

“我們可不能學嫦娥,背叛好人哦!”爸爸像小孩子似的嬉皮笑臉。

“爸爸說話立了功,獎勵一個---月餅!”

“是不是吃了能成仙呢?”爸爸又想入非非了。

“那看你能不能吃完了!”我遞上一個皮球大的月餅。

“停!該我講了。”媽媽說,“我來推測一下中秋節的由來。嫦娥在月亮上後悔了,每年的這一天就特別想家,後來,人們也把這天作為‘思鄉日’,比喻為團團圓圓。”

“給!”

“不能吃,睡前東西會長胖!”

“哈!哈!”在我們的一片歡笑聲中,中秋活動結束了。

中秋節真是一個閤家歡樂的.節日。

中秋節吃月餅的作文 篇3

關於中秋節吃月餅習俗的最早形成時期,史籍中沒有十分確切的記錄,其實,月餅成為中秋節不可缺少的節日食品,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

最初,月餅是用來祭供月神的祭品。到了漢代,已經有蒸餅、胡餅、湯餅等點心,但那時並不是節日食品。每年中秋,人們都要用精緻的糕餅來祭供月神。祭供完畢後,全家人再將糕餅分吃,表示閤家團圓。

“月餅”作為一個專用名稱,最早見於宋代吳自牧的《夢粱錄》和周密的《武林舊事》。那時,它也只是一種普通的餅狀食品。

月餅成為中秋節正式的應節食品,始於明代。在明代的各類書籍中,開始出現了大量有關中秋節吃月餅的描述。清代時,月餅的製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不僅製作精美,品種也不斷增加。

中秋節民間家家吃月餅的習俗,與歷朝歷代逐漸盛行的賞月活動密不可分,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

中秋節吃月餅的作文 篇4

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

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月餅象徵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 “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宋代的文學家周密,在記敘南宋都城臨安見聞的《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之名稱。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人民青睞的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

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有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言道出

中秋之夜 城鄉日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出是用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成了節日的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