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清明節

製作清明節日小報

製作清明節日小報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以下是製作清明節日小報,歡迎閱讀。

製作清明節日小報1

製作清明節日小報2

製作清明節日小報3

製作清明節日小報4

製作清明節日小報5

製作清明節日小報6

製作清明節日小報7

製作清明節日小報8

製作清明節日小報9

製作清明節日小報10

製作清明節日小報11

製作清明節日小報12

製作清明節日小報13

製作清明節日小報14

製作清明節日小報15

製作清明節日小報16

製作清明節日小報17

製作清明節日小報18

製作清明節日小報19

製作清明節日小報20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2017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將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節日曆史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節氣清明與清明節

中國傳統節日介紹圖圖冊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農諺說“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其中的“清明節”還只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

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侯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節氣被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

發展歷史

清明節圖冊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寒食節是中國古代較早的節日,傳說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其實,從歷史的實際來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人改火習俗的遺蹟。原始社會,先民們鑽木取火,火種來之不易,取火的樹種往往因季節變化而不斷變換,因此,改火與換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時節,人們在新火未到之時,要禁止生火。漢代稱寒食節為禁菸節,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並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寒食節期間的習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後來成為清明節主要內容的祭掃墳墓。

中國古人對祭祀祖先十分重視。上古時候,家中有人去世時,只挖墓坑安葬,不築墳丘標誌,祭祀主要在宗廟進行。後來在挖墓坑時還築起墳丘,將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質上的依託。戰國時期,墓祭之風逐漸濃厚起來。秦漢時代,祭掃墳墓的風氣更盛。據《漢書》記載,大臣嚴延年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定期還鄉祭掃墓地。在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節,由於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詩人們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並提,如韋應物有詩句說:“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白居易也有詩句說:“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朝廷鑑於民間寒食、清明並舉已相沿成習,就以官方文書的形式正式規定,清明到來時,可以與寒食節一起放假。這項規定距今已經1200多年,說明從那時起清明開始具有某種國家法定節日的色彩。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由附屬於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這不僅表上墳掃墓等儀式多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冷食、蹴鞠、盪鞦韆等,也都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

融合上巳節習俗

清明節後來還吸收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內容。上巳節古時在農曆三月初三日舉行,主要風俗是踏青、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反映了人們經過一個沉悶的冬天後急需精神調整的心理需要。晉代陸機有詩寫到:“遲遲暮春日,天氣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穢遊黃河。”即是當時人們在上巳節祓禊、踏青的生動寫照。

約從唐代開始,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遊樂的活動。由於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餘,順便在明媚的春光裡騁足青青原野,也算是節哀自重轉換心情的一種調劑方式吧。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秉性貪玩的孩童,常常不滿足於踏青遊樂僅僅在清明舉行一次,誠如唐代大詩人王維詩句“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後續發展

融匯了兩個古老節日精華的清明節,終於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明清大體承接前代舊制,清明節仍然堅持並發展著其在春季生活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大節的地位。

清明節摘抄

NO1、清明節到了,每逢佳節倍思親!在這個祭祀的節日裡,我的淚水又一次“氾濫成災”;親人的離去,讓我倍感思念。因為思念,我常常在夢中驚醒;因為思念,我的枕巾常被淚水浸溼……

NO2、今天清明節,又是一個思念親人的日子,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自己的幾個親人。帶著這種思念,我和姐、妹、弟一行5人去了城區公募,在父親母親、親人的墓前靜靜地守候著,陪伴著,小聲唸叨著:“我們看你們來了!”鼻子酸酸的,酸酸的……

NO3、清明的天,是陰的;清明的雨,是澀的。在今天這個不平凡的日子裡讓我們用心請來緬懷先烈與親人。

NO4、走在陵園的小道間,一切彷彿都如此耀眼,似乎他們也在歡迎我們的到來。烈士之所以被稱為烈士,是因為他活著為人們作貢獻,即使他死了,人們也會記住他。他的路比我們所走的更陡更險,他的事比我們更難更高!

NO5、又是一年清明時節,離開母親已經19年了,在19年裡,不知道用多少滴眼淚對母親的懷念、思念、想念之情。有時不得不去相信命運,有時不得不相信宿命,有時不得不相信眼前的一切,這就是事實和現實!

NO6、清明到來,獨在異鄉的星空下,久遠的深情如潮而至,點點,都是故鄉的回憶,滴滴,都是思念親人的淚水。路遠,雙腳踏不上歸鄉的路途,一顆心卻早已飛到父母雙親墳頭的旁邊,多想在父母的身旁哭訴多年的悲傷。

NO7、清明節到了,每每看見一束束鮮花插在墳頭,就知道又有一個生命永遠離我們遠去,而他們且可以遠離這充滿險惡的人世間,也未常不是一件好事,唉,人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有時生死並不能由你自己。

NO8、清明節,我來到媽媽的墳墓,思念之情越發沉重;深呼吸,放鬆;也禁不住黯然淚下!想將淚水吞到肚子裡,比什麼都難;難道是對母親想念的一種方法嗎?難道是對母親思念的一種表達嗎?

NO9、清明自古以來都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清明這一天,人們紛紛走出家門,去祭奠已故的先烈與親人。在這一天往往下雨,故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之說。

NO10、清明節是緬懷故人的日子,是充滿悲傷之日,這一天連老天爺都與我們這些失去至親的人們一同哀傷,一起落下思親之淚!

NO11、馬上又到清明節了,突然有一種想要盡情宣洩的感覺,積攢了許久的思念突然被一種強烈的念想驅動著,靈魂深處隱忍的痛處,還有那總會不由在夢境中出現的回憶,似乎終於可以在某一個日子裡,獨自默守著一座刻著親人名字的石碑訴說了。

NO12、清明再一次帶著哀傷靜悄悄地向我們走來,那一天紛飛的細雨打溼了祭奠亡靈的鮮花。墓碑上那熟悉的名字讓我們忍不住潸然淚下,雨與淚連在一起,流向了我們九泉之下那安睡的親人。

NO13、清明節到了,人們紛紛到去世的`祖先或親人墳前祭掃,以表達對逝者的思念。清明祭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早在秦漢時期,人們就開始用各式各樣的儀式懷念祖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祖先,飲水思源,我們在清明這一天表達對祖先的崇敬和懷念,追思祖先的艱辛。

NO14、清明時節讓我倍感淒涼和酸楚,本是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我,每逢佳節倍思親;近日聽母親突然離世,頓覺有些心痛和驚訝,有些不敢相信,因為在春節我帶著孩子去看過他老人家,當時的他是那麼的精神和力量,真難想象今天他離開了我們。

NO15、記得聽過一首詩:有的人活著別人就不能活,有的人活著是為了別人更好的活!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名字比屍首爛的更早,他活著是為了別人更好活的人,人們將永遠記住他!我願做一個幫別人更好活的人用我的行動來報答人民。想到這,心頭驟然感到輕鬆。烈士,一個多麼莊嚴的字眼,我們要用無限崇敬的心來讀他!

NO16、清明時節思親人,從墓地回來,一點食慾都沒有,滿腦子都是逝去的親人們的影子,他們一個個在我腦海裡浮現。我想起了慈祥的爺爺;想起了快樂的姥爺;想起了疼愛我的姥姥和奶奶;想起了最愛我的爸爸和媽媽;想起了愛開玩笑的叔叔;想起了勤勞一生的婆婆;還想起了早逝的大嫂……

NO17、“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紛紛細雨也許是上天的眼淚,也許是碰巧了才下雨,而縈繞心頭的思緒卻總是相同的。通往墓地的村路上人來人往,這條路連線的是過去和現在,也連線著生命和死亡。

NO18、在清明節時,到父母親的墓前,給他們燒一注香、掛一組親、放一掛鞭炮,也是對父母親懷念的一種釋放。

NO19、每逢清明倍加思念親人,親人已去三年有餘,今年的清明更是心沉重,親愛的老媽媽已離兒而去七十多個日夜。好想念媽媽,希望夢中見到您老人家,多想再聽見您教誨,我為做媽媽您的兒子而自豪,下輩子還做您的兒子。

NO20、每年的清明節來臨之際,就就註定是人鬼殊途蒼茫無言的日子,也是活著的人對逝去的親人傷感而懷念的日子。因此,越是臨近清明節,我的心情越是糾結,總想寫點什麼以此懷念逝去的雙親,然而幾次在敲擊鍵盤的同時,又怕敲出了滿篇的悲切,怕不爭氣的淚水模糊了雙眼,更怕心緒大亂,汙染了這滿眼的春光……

NO21、原本認為清明與我無關,可是今年的清明不同了,總是思念親人,想念家人,總覺得愧對父母,父母的年齡大了,自己卻隻身遠離他鄉,那份無名的痛苦和無奈時刻縈繞著自己,讓自己難以從痛苦中自拔,自己一次次的從噩夢中驚醒,父母是我永遠的牽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