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潛能和價值》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人的潛能和價值》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的潛能和價值》讀後感1
《人的潛能和價值》是人本主義心理學有關“人的潛能和價值”討論的論文集。主要選錄了馬斯洛有關人心理學價值觀點的文章。作為人本心理學的代表人物,著名的心理治療家和教育改革家羅傑斯的文章也有大量選錄。另外還有心理分析社會學派代表人物弗洛姆,機體論或整體論學說的代表人物哥爾德斯坦等人的論文。全書共分三個部分,約四十餘萬字,林方等編譯,1987年華夏出版社出版。
現在一個廣為人知的理論認為,人腦有上千億個細胞,其中98人的潛能和價值5%——99%的細胞處於休眠狀態,大約有1%——1.5%的細胞參加腦的神經功能活動,這說明人的潛能有極大的發揮空間。《人的潛能和價值》是人本主義心理學有關“人的潛能和價值”討論的論文集。主要選錄了馬斯洛等有關人心理學價值觀點的文章。這本書中收錄了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該理論在心理學、管理學等眾多領域影響很大人的潛能和價值。本書是希望開發自身潛能和價值的同學所必讀的一本好書。
《人的潛能和價值》讀後感2
在學校的圖書館中,我看了《人的潛能和價值》這本書,這是上大學來所看的第一本書,那次也是我第一次去學校的圖書館,在那麼多的書中我選擇了這本書這也是一種緣分,它也沒令我失望,給了我很多啟發。
《人的潛能和價值》這本書選錄了馬斯洛有關人心理學價值觀點的文章,另外還有心理分析社會學派代表人物弗洛姆,機體論或整體論學說的代表人物哥爾德斯坦等人的論文。這本書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潮,作者意在激發讀者不斷髮掘自己的潛能,攀越生命的高峰,不斷地超越自我。本書內容豐富,與其他心理學作品來說,語言也不算很難理解,可以說是通俗易懂,細讀一遍,猶如做一次心理保健,對你發掘你的潛能很有幫助。馬斯洛,美國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他致力於研究真正健康的、高度發展和成熟的、自我實現的人。他認為創造力,不專屬於詩人、小說家、藝術家、科學家或發明家,創造力是出生時就被賦予所有人的、或大多數人的潛能。這些固有的基本特性,由於人適應社會上存在的文化,就被掩蓋、或被抑制而大多喪失了。做自我實現的人,就是要重新啟用或找回這種潛能。如果你想挖掘自己的潛力,就要敢於接受新挑戰,在挑戰的過程中激發出你的潛能,提高你的能力。
我聽過一個故事,在唐山大地震的時候有個六十對歲的老太太把她喜愛的鋼琴從四樓搬到了二樓,後來地震停息,專家做個實驗讓她在搬回去,她挪都挪不動,找了好幾個小夥子也一樣。我想這就是人潛在的潛力,就是馬斯洛所說的人所擁有的內在潛力。
透過讀這本書,我明白了每個人都擁有巨大的潛能,只有不斷面對挫折與挑戰,並努力堅持,這樣才能把自己的潛能最大化的挖掘出來!
《人的潛能和價值》讀後感3
有句流行語說“清風吹書讀哪頁”。在我這“清風”主要是興致與心境。
這是一本人本主義心理學有關“人的潛能和價值”討論的論文集。主要選錄了馬斯洛有關人心理學價值觀點的文章。作為人本心理學現在的代表人物,著名的心理治療家和教育改革家羅傑斯的文章也有大量選錄。另外還有心理分析社會學派代表人物弗洛姆,機體論或整體論學說的代表人物哥爾德斯坦等人的論文。
馬斯洛在致力於研究真正健康的、高度發展和成熟的、自我實現的人時,描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有的沒受過教育的家庭婦女卻是奇妙的廚師、母親、妻子和主婦,花很少的錢讓自己的家十分美好。她做的飯菜堪比盛宴,她在臺布、餐具、玻璃器皿和傢俱上的情趣總是別出心裁。她在家務的領域,全是獨到的、新穎的、精巧的、出乎意料的、富有創造性。馬斯洛說,“我從她那裡以及像她一樣的其他人那裡學到:第一流的湯比第二流的畫更有創造性。”他的意思是,創造力,不專屬於詩人、小說家、藝術家、科學家或發明家,創造力是出生時就被賦予所有人的、或大多數人的潛能。這些固有的基本特性,由於人適應社會上存在的文化,就被掩蓋、或被抑制而大多喪失了。做自我實現的人,就是要重新啟用或找回這種潛能。
而奧托則說,“據我最近估計,一個人所發揮出來的能力,只佔他全部能力的百分之四。”可能嗎?怕你不信,奧托啟發說:你也許記得你的金色童年。當你走出房門,空氣是何等的新鮮,萬物的顏色是何等的燦爛!你也許有如此體會,父母走進屋子,一言未發,然而你已經預感到他們將說什麼,什麼事情將會發生。這種感覺的能力到我們成年後就逐步消失了。在未開化的部落中,在新近對自主神經系統的科學研究中,都能找到人類潛在能力的證明。在正常情況下工作的人,一般只使用了其思維能力的很小一部分。這又是為什麼?因為,我們生活在經驗之中,長期形成的風俗習慣“粘住”或“凍僵”了不少的人。陳規舊習阻止我們接受新體驗。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能力,挖掘更大的潛力,就要敢於接受新挑戰,讓新的經驗和資訊輸入,“重新寫你的歷史”。
頂尖潛能學家安東尼羅賓說的好:“更好地發揮潛能和你的價值觀是分不開的。許多人犧牲自己的價值觀,去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這就是他們不能發揮他們潛能的原因。”該做老師的人做了企業家,該做企業家的人卻跑去當老師;該做管理員的跑去做推銷員,該做律師的跑去當醫生,應該做醫生的卻自己創業做老闆——這種入錯行的人太多了。他們註定要失敗,因為他們沒有選擇能激發潛能的生活。馬斯洛說過:“音樂家作曲,畫家作畫,詩人寫詩,如此方能心安理得。”每個複雜的體系,不論它是一部機器,或是一臺電腦,其各部分的結構都得協調一致,相互支援,方能達成最佳的運作;如果各行其是,沒多久便會停機。
人類也不例外。我們的行為若無法與內心最重要的願望相符,那麼便會在內心產生對立,成功也就遙遙無期了,更甭談什麼發揮潛能了。如果一個人正在追求某件東西,但在內心裡卻與是非黑白的.信念相沖突,那他就會陷於內心混亂的地步。我們若想發揮潛能,若想能改變、成長、興盛,就得清楚自己以及他人的法則,同時確實知道衡量成敗的標準。否則,我們只是個富有的乞丐。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們在具體的觀點上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共識:人有能力創造出一個對整個人類以及每個人說來是更好的世界。《人的潛能和價值》,意在激發讀者自覺發掘自己的潛能,攀越生命的高峰。該書內容豐富,與其他心理學著作相比,語言也不算晦澀。細讀一遍,猶如做一次心理保健。寫到此,自己感覺到莊嚴,同時更感受到心底深處的悲哀,我又挖掘了自己多少的潛能呢?我的價值又是在很好的實現嗎?透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我希望能和大家共勉。
《人的潛能和價值》讀後感4
“當我們必須解決問題時,我們本能地迴避走那條引我們穿過迷茫與黑暗的道路。我們只希望聽到明確的結果。殊不知只有當我們冒險進入黑暗,再從中出來時才會有這些成果。”
意識發生在童年期。
而童年期的意識發生也分為兩個階段:
首先,小孩開始總是以第三人稱客觀地談到自己。只有到後來,當自我的心理內容——即所謂的自我符合——已經獲得自己的能量時(這多半是由於訓練或實踐的結果,主觀感覺或自我感覺才產生。這很可能就是兒童開始用第一人稱談論自己之時。記憶的連貫大概就從這個階段開始。因而。本質上它可能是自我連貫的記憶。
然後,各種各樣的身體跡象的顯露對自我產生了很大影響,以致自我毫無節制地表現自己。這有時被稱為“無法忍受的時期。”
因此,概括而言,在童年期,有三次“意識的飛躍“。第一次是在於辨認或認識(兒童用自三人成稱呼自己的時候,想起總是自稱”寶寶“的三歲的可愛小外甥女)第二次是發達的自我符合階段,即開始自稱”我“。第三次帶來了意識的又一個進步,它就在於對分裂的或二元狀態的覺知。
青年期是二元階段。
作者有精彩的闡述“人們在進入生活之時都帶著預定的設想,有時,這些設想是錯誤的,也就是說,它們不適應人們捲入的生活環境。這常常是一個過多期待,對困難估計不足,不合理的樂觀主義或消極態度的問題。“這段話解釋了青年期大多數煩惱的來源。
那麼青年期的二元性指的是什麼呢?按照作者的描述,應該是對童年意識水平的多多少少的明顯堅持,對那些會使我們捲入世界的我們自身內部和外部的命運力量的反抗。這是一點;另外一點,則是尋求未來,迫切向前的慾望。這兩者的區別是,一個與將來阻斷,一個與過去疏遠。
在這個過程中,青年常常用追求實際的地位、功用、普世的價值來試圖擺脫困境。但作者詩意的認為,達到社會目標是以限制人格為代價的。本應該經歷的人生其他許多方面被關進儲藏室。躺在落滿塵土的記憶裡。
轉變階段是中年期。
一個人的性格在中年期發生緩慢變化,另一個人身上某些在童年就消失的特徵再次顯現。或者一個人原先的愛好和興趣減弱了,為其他興趣愛好取代。與此相反,一個人所持有的、特別是道德方面的信念、原則開始變得堅定,而且日益僵化。
在我的理解裡,中年期的人在滿足了青年期追逐的社會目標之後,都會產生對於過去所壓抑的未能滿足的傾向的滿足願望,用作者的話說,把青年階段的心理帶入所謂的謹慎之年。作者用太陽每日的出沒來作比較,中年期發生在太陽的正午時刻,即將開始下降,清晨的理想反向重演,太陽陷入自我矛盾。
“願青年人懂得更多,願老年人做得更多。“
老年期是照亮自身的時期。
作者認為,對於年輕人來說,過分關心自己幾乎可以算是一種罪惡,或至少是一種危險。但上了年紀的人認真注意自身則是一種責任和必要了。把自己的光明慷慨的賜予世界之後,太陽收起光鮮,以照亮自身。
“不能向生活告別的老人就像不能擁抱生活的青年一樣虛弱、病態。從心理治療的角度看,最好將死亡看做是一個過渡,是生命過程的一部分,而對於生命過程的限度我們一無所知。
最後,作者總結道:人生歷程一百八十度的圓弧可以分為四部分。第一階段——位於東方,是童年。其間我們對於別人是難題,但尚未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意識的難題充滿了第二、三階段。在最後一個階段即老年階段,我們無視自己的有意識狀態,退回到原來的狀況中,再次成為他人的難題。
這篇很詩意,也很有道理。讀的過程中想到咿呀學語的小外甥女,想到奮鬥中的自己,想到步入中年的父母,想到安享晚年的外公外婆和奶奶。在能夠產生共鳴和共情的時候,讀書真的是種享受。
《人的潛能和價值》讀後感5
《人的潛能和價值》收錄了馬斯洛、羅傑斯、弗洛姆的三十多篇論文成書,是華夏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二十世紀文庫》之一。這套文庫還包括弗洛姆《愛的藝術》、馬斯洛《動機與人格》、古德諾《政治與行政》、摩爾《民主和專制的社會起源》、佛洛斯特《西方教育的歷史和哲學基礎》、阿瑟.奧肯《平等與效率》、彼得.布勞《社會生活的交換與權力》等幾十本書。這套書也印證了八十年代是思潮奔湧、渴望知識的光輝歲月。
書的扉頁上寫著“復旦中文徐欣88.3.6”,書裡畫了些橫槓,加了些“性本善”、“人是實在鬥不過自己的”之類的點評,書的定價3.85元。當時我每月的貸學金即生活費是30元,花將近四天的生活費買的這本書當時應該是讀過的。只是時間久了,印象模糊,現在翻出來重讀,發現寫得太好啦!我懷疑當時沒讀懂,如果讀懂了,過去的二十多年不會那樣過,現在的我也應該不是現在的樣子。現在能讀懂也行,希望二十年後不後悔哦。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是五、六十年代的一個心理學派,代表人物是馬斯洛、羅傑斯,在西方學術界、思想界、教育界、實業界引起了很大反響。人本主義心理學是一種強調人的尊嚴和價值的多學派的鬆散聯盟。馬斯洛強調從人的存在的本來面目看人,羅傑斯認為在完全成為你自己時,你會感到和別人更親近而不是更疏遠。對自身潛能和價值的自知或“自我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有助於克服自身的弱點,使自己的道德意識變得更堅強。健壯的人喜歡運用他們的體力,有愛的能力才有愛的需要,有智力必然趨向智力的發揮或進行創造活動。
弗洛姆說:“十九世紀上帝死了,二十世紀人死了。”這實際上代表著人本心理學對近代傳統心理學中貶低人性傾向的強烈抗議。
任何世界觀的最終根源都是生活本身。
只有拓展自己的力量,過生產性的生活,人才能使自己的生存富有價值意義。
高階需要的滿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觀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寧靜感,以及內心生活的豐富感。高階需要的追求與滿足具有有益於公眾和社會的效果。
自我實現的人(即更為成熟、更為完滿的人)的定義是:在他們的基本需要已得到適當滿足以後,又受到更高層級的動機——超越性動機的驅動。能夠聽從自己是聽從別人的先決條件,充分地理解自己是使自己與他人聯絡起來的必然前提。
對人格來說,成就是第二位的。自我實現的創造性強調的是性格的品質,如大膽、勇敢、自由、自發性、明晰、整合、自我認可,實現最完全的人性,或實現這個人的“存在”。一個存在的自我肯定愈強有力,它容納非存在的能量亦愈強大。
我到底是什麼人?我如何才能真正變成我自己?
我不再裝著處處順應別人,不再玩世不恭地否認一切感情,也不再披上理智的外衣,我變成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充滿感情的、起伏變幻的生命過程。一句話,我我變成了一個真正的人。
一個真正的人的特點:開放地對待自己的機體經驗;相信自己的機體是感知生活的最佳工具;承認自己有責任做一個有獨自特點的人;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是一個不斷流變的前進過程,併力圖在這個經驗的過程中不斷髮現自我的新內容。
心理上的自由人的運動方向是成為一個充分發揮作用的人。他更有能力體驗他的全部感情,對他的任何一種感情都不感到那麼害怕。他堅持要成為他自己,並因而發現他具有健全而又現實的社會性。
“美好生活”定向過程的人是一個有創造力的人。他能夠創造性地適應新的條件正如適應老的條件一樣,他將成為人類進化的合格先鋒。人的基本屬性自由發揮作用時是建設性的,可以信賴的。當他變得更完全成為他自己時,他將變得更現實地社會化。極其令人興奮的人世間的事情是:當個人取得內在的自由時,他就會選擇這一形成過程作為美好的生活。
最後,是高峰體驗:在這短暫的時刻裡,他們沉浸在一片純淨而完善的幸福之中,擺脫了一切懷疑、恐懼、壓抑、緊張和怯懦,他們的自我意識也悄然消逝,他們覺得自己已經與世界緊緊相連融為一體。
最最後,據估計,一個人所發揮出來的能力,只佔他全部能力的百分之四。
好了,懂了嗎?二十年後再相見,看看你變成個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