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項羽本紀的讀後感

項羽本紀的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項羽本紀的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項羽本紀的讀後感1

《史記》中《項羽本紀》令我對項羽有了很深的感觸。

武功蓋世,一舉成名,威服天下,主宰蒼生,英雄莫敢俯視。但大起過後即大落,大喜過後即大悲。從俯覽天下,傲睨諸侯,短短四年,被迫自刎烏江,項羽不愧為悲情英雄。

他的叱吒風雲又重情重義,既神勇無比又親善士兵。

愛江山,他才南征北伐,陶醉於西楚霸王的寶座;愛美人,他才隨身不離虞姬。許多人覺得項羽不應該在四面楚歌之時與美人糾葛,但試問,面臨生死一別的邊緣,誰不珍惜與愛人共度的時光?這應該出於項羽的柔情重義。也緣由此才有了《霸王別姬》之蕩氣迴腸的燦爛傳奇。

項羽對士兵的友善,對部下的關心,同甘共苦的精神,歷代是多少帝王所能做到的?又是多少現代人能顧及的?無良商販為了私慾,剝削員工的例項比比皆是,為什麼就不能學習一下他的精神呢?

雖然項羽神勇無比,但卻在處理私情方面十分不謹,項羽濫用私情,殘暴,衝動,無一不警戒人們,應該冷靜、客觀地面對每一件事,從多角度地去看每個問題,才能理性地作出選擇。

在一個“勝者王侯敗者寇”的觀念中,竟然還有一個失敗了的項羽受到如此的禮讚。他的血性和柔情讓我嘆息、讓我感概、讓我敬佩。他雖然像流星,在歷史長河中一閃而過,但他卻成了一個文化符號,被人們無數次地評價著。

項羽本紀的讀後感2

在歷史的銀河中,有一顆璀璨的星——那就是曾經出生入死於戰鼓雷鳴的秦末漢初的項羽。

仰望星空,這顆星穿越歷史的長河,依然星光燦爛,星空指引著我去一點點、一點點地認識他:曠世英雄的千古傳奇,一個蓋世英雄的千古悲劇。

他力拔山兮氣蓋世,可鴻門宴上天降良機,稍縱即逝。四面楚歌時,項羽沒有怨過劉邦,沒有悔過當初錯失殺他的良機。他只是擔心虞姬想念家鄉。一代霸主,怨天,卻不尤人,烏江的水啊,你太無情,你怎麼將這樣一個多情的英雄匆匆攬入懷中;烏江的水啊,你太絕情,你又怎知虞姬和騅馬內心的酸楚;烏江的水啊,你知道人也有太多的牽掛,無一了斷,虞姬能言而不做聲,騅馬不能言而無聲,俱是默然傷神他給歷史留下重重的嘆息。他英雄氣短,兒女情長,他壯志未酬,無顏見江東父老,心中無比悲傷,眼神充滿了憂鬱,他一步一步走向烏江的背影,讓人無法忘卻,騅馬的眼淚,伴隨著那份割捨不下的情懷,悲愴的力量,讓歷史的一幕變得無比動人。仰望星空,他雖敗,但他依然是人們心中的英雄,他傲然屹立在歷史的星空中,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但我們從歷史的縫隙中窺視到他失敗的答案:項羽小時候不願讀書識字,而且說讀書只要能用來記姓名足夠了。他的叔叔項梁見他不願讀書,就讓他學擊劍,項羽對讀書功能的認識,卻使他在來秦之後與劉邦爭奪天下時犯下了一系列的錯誤。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先秦典籍中的歷史著作、諸子著作充滿了各種人生智慧,項羽沒有在少年時間博覽群書,為他日後的失敗預埋了禍根,他拋棄了書,書也給了他一個千古遺憾。

仰望星空,它給我們啟示:書永遠是人類的朋友,選擇了書,選擇了智慧的人生。

項羽本紀的讀後感3

今年我讀了《史記》中的《項羽本紀》,深有感觸,無不佩服項羽的英雄氣概。項羽,名籍,字羽,是楚將項燕之後,他從小便胸懷今人難以想象的宏圖大志。

秦始皇巡遊時,他出言:“彼可取而代也”,深深地讓古往今來之人感到其少年英雄,志存高遠。可想而知,當時說這種話是要被滿門抄斬的,小項羽能有如此之勇氣,也深深地為他推翻秦王朝的暴政埋下了種子。鉅鹿一戰,主將宋義久不出戰,局勢危在旦夕,項羽毅然殺之,破釜沉舟,殺得秦軍望風而靡。由此看來,項羽非有勇無謀之輩耳。就其軍事統率能力來看,絕非等閒之輩。如果再算上其萬夫不當之勇,豪爽而有志、果斷行事、講義氣,他是一位將門虎子,天下的英雄。但是,英雄也有英雄病。

項羽事實上和黃巢等人是半斤八兩啊!他剛愎自用、易聽信讒言、手段狠毒、極端自負。“鴻門宴”上,他完完全全地暴露了這些缺點,沒有殺掉心腹大患劉邦,反而認為他忠心可靠,這導致他走下坡路,最後又從下坡路走向了失敗。項羽在鴻門宴後血洗咸陽:殺秦降王、燒阿宮房、搶劫財物,自封“西楚霸王”,又大封諸侯,把農民起義軍辛辛苦苦打來的天下分得亂七八糟。

最終,項羽終被劉邦擊敗,在垓下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突圍至烏江時僅剩26騎,他將烏騅馬託付給烏江亭長後與追兵一場血戰,直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血流成河,屍積如山……項羽自刎而亡……哀哉!

這位叱吒風雲、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在一片楚歌聲中帶著最後的自負踏上了不歸路。項羽一生十分短暫,有如一顆流星,劃破長空,閃爍光輝而又轉瞬即逝。他的性格決定了他的一生,由於他勇敢、剛果、胸懷大志創造了一番宏圖大業,又因為自負、殘暴、獨斷專行葬送了自己的錦繡前程。

項羽本紀的讀後感4

翻看《項羽本紀》,不知怎麼,心中有一種感動,仿若穿越時空的界限,將項羽的影投在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見那個時代的殘血夕陽……

項羽有太多的遺憾,或者說本該成為英雄的人卻無法成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亂世中綻放了未有的光華,他的傳奇讓人覺得劉邦、韓信等只是這亂世的配角。

在鉅鹿,面對秦軍,是他率領江東的子弟以少勝多,震懾諸侯,我彷彿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項羽揮戈於千軍萬馬,楚軍的吶喊響徹雲霄,看書從未有過這樣真實的感覺,不知是司馬遷傳神的筆抑或是那喊聲本存在於虛空之中。鉅鹿是他的一個起點,那時起,他註定是楚人的驕傲,“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誓言在項羽的振臂間得到應驗。

面對危難,置之死地而後生,不退縮終將成功,是項羽為人們所立的榜樣。

四年的楚漢相爭在垓下之圍時本預言著傳奇的隕滅,但項羽卻在這終點又舞出了眩目的光華,只是這個終點註定成為楚人的遺憾。霸王別姬不免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四面楚歌,重重之圍,項羽在諸侯的眼皮下率眾突圍,也只有項羽才有這份膽氣。二十八騎的東城決戰,盡顯英雄霸氣,這是隻有他才有的自負,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卻沒有了“力拔山兮氣蓋世”所有的霸氣,若非如此,那一天的夕陽也必將是血染的。

烏江自刎,項羽拋開屬於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駿馬。戰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烏江岸邊,他的血流進烏江,讓這江水有了靈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濤,衝去了夕陽下的最後的殘戈……

捨生取義是項羽離開亂世的方式,自負毀了一切是項羽留下的警示。

烏江流水,歷史在那裡留下最耀目的一筆,也留下項羽的遺憾,項羽讓我有了許多的感受,不知是感動多於惋惜亦或是惋惜多於感動,總認為他不該如此消亡,他不該龍袍加身,九州方圓自在民心。他的身旁有熱血的江東子弟,有虞姬,有烏騅,他本可騎馬追風。他的自負讓人羨慕,但風中的低語卻訴說著自負所帶來的危難,項羽的死是歷史的遺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結局,畢竟這不是故事,無法有善變的結局。

項羽的血流入家鄉的水,這水的一旁是他曾經守護的地方,而他也將在這縈繞千年,不禁為他嘆息,不禁責問歷史為何選擇了劉邦,但我只是站在歷史長河的邊緣,無論這裡多麼洶湧,多麼絢爛,我都是一個過客,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輪跡,亂世的光華似乎就在瞬間,烏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驚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經歷了時間所遺留的,項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靈魂在時間中得到永恆,他化為江東子弟心中亙古的傳說。

一切已過,英雄也有江水這歸處,也許這是一種榮耀。長江邊李清照是否為項羽嘆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亂世不滅的光華。

項羽本紀的讀後感5

《史記項羽本紀》透過秦末農民大起義和楚漢之爭的歷史場面,生動又深刻地描述了項羽一生。他既是一個力拔山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又是一個性情暴戾、優柔寡斷、只知用武不諳機謀的匹夫。

項羽是楚國貴族的後裔,他的祖父被楚將王翦所殺,他的家族與秦國有刻骨仇恨,因此,他以復仇的心態參加了反秦起義,並且為推翻秦朝立下了大功。但由於他頑固地站在舊的貴族立場上,在推翻秦朝之後,他未能順應歷史潮流,實現天下的統一,反而重新分封諸侯,使天下又陷入分裂戰亂之中,他自己也在戰亂中走向滅亡。無論是他的反秦還是最後的失敗,都能使人看到他作為一箇舊貴族的特點。

項羽早年就胸懷大志,他學書不成,學劍也不肯學到底,表示要學萬人敵,他見到威焰赫赫,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極為藐視地說:“彼可取而代之。”他的英雄氣概和過人才氣在這時就已初露端倪。在陳涉起義之後,他和項伯果斷地殺死秦朝的會稽太守,發動了起義。

當起義軍受到嚴重挫折,首領宋義畏敵如虎,不顧反秦起義的大局,一味按兵觀望時,又是他當機立斷,殺死宋義,率領渡河救趙,和秦軍展開殊死決戰,終於大破秦軍,挽救了危局,他自己也成為諸侯軍的領袖。即使在失敗的時候,項羽這種英雄氣概和過人才氣也顯示得淋漓盡致。東城之戰,項羽以二十八騎衝入漢軍重圍,仍然所向披靡,不失“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本色。最後,他感到自己無顏見江東父老,拔劍自刎,把自己的名馬和頭顱也送給故人作了人情,顯得那麼坦然、從容,表現出他性格中剛直厚道,寧折不彎的一面。相比之下,項羽的對手則顯得那麼怯懦、委瑣。項羽性格中這些英雄氣質使他成為一個受後人喜愛的藝術形象。

項羽的缺點和弱點也是非常突出的。他缺乏政治遠見和謀略,不善於把握歷史的動向和機遇,他只是為復仇、為奪回失去的天堂而參加反秦鬥爭,在推翻秦朝之後卻失去了明確的行動目標,拿不出任何建設性的方針與措施。他性格豪爽憨厚,同時也粗疏寡謀;在關鍵時刻,他一方面優柔寡斷,輕信別人;另一方面又剛愎自用,不聽忠臣范增的勸告;他自恃強大,低估了對手,同時又高傲自負,爭面子,圖虛名,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鑄成大錯。

此後,他又採取了一系列錯誤的舉措,終於導致了垓下的失敗。在失敗之際,他仍不知悔悟,反而怨天尤人,再三強調這是“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項羽這些缺點使他成為一個悲劇人物。

項羽本紀的讀後感6

多少年繁華過往,白雲蒼狗,歷史如煙。多少英雄垂淚殺場,又有多少的英雄氣短,兒女情長?提及項羽,腦海中浮現的是千年古戰場上獵獵作響的旌旌戰旗,是霸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氣概,是金戈鐵馬背後的尺寸柔情!快意恩仇身死烏江,他是歷史的巨人,為歷史注入了最有氣勢的磅礴簡章!

讀項羽本紀我心中不時湧起一陣陣的感慨。項羽,在一個戰爭的年代用一份屬於自己的豪情成為了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在那個風雨交接的歷史時代演繹了一段英雄本就該有的豪邁。

他,豪情沖天,愛江山,愛美人,痛惜英雄,重情仗義。他是一個足矣讓人快意的英雄!項羽二十四歲便舉兵反秦,年幼時就跟隨叔父學兵法不學劍術的大志,從來就不曾停歇成為一代英雄的步伐。鉅鹿之戰時,面對比自己多出數倍的大秦雄師,他選擇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他的勇氣與無畏註定了他以少勝多的戰局,註定了各路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視”的精彩瞬間。他可以以少勝多,一生70餘戰,戰無不勝,盡顯了兒時就曾積澱的軍事才華。

也許司馬遷認為霸王的性格太過完美,也或者是項羽的義氣和婦人之仁造就了“鴻門宴”這一場讓後世不絕惋惜的歷史。優柔寡斷,剛愎自用,范增放走劉邦,曹無傷性命生死,這一切雖然不乏深刻的撻伐,但更多的卻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如果故事不是這樣發展,如果劉邦身死鴻門宴,那麼何患楚漢相爭,哪來四面楚歌?然而,歷史就是歷史,沒有如果亦沒有是想,歷史的結論從來都是肯定的。

誰能說,劉邦小人建立大漢江山是悲劇,誰就是對歷史的不尊。試問,沒有大漢王朝的建立,何來張賽捧回的那束天山的雪蓮?英雄不一定就可以無限的推動時代的發展,小人也不一定就不當華夏的天下。至少歷史告訴我們,漢朝的建立是正確的歷史抉擇。四面楚歌,天不待我,英雄悲倉。當項羽帶著800隨從,死別虞姬,衝出重圍,看著身後的十幾人時,我想,他的心是在悲鳴的,後面是不盡的追兵,前面是滾滾的烏江,江後是他情愫中的江東父老。這時,我們昔日的英雄似乎已經累了,想起虞姬的死,想起死去的萬千將士,霸王東山再起的豪情似乎已經全無。

當他一人斬殺一百餘人於馬下,看到他手下一個將士也在追殺他的隊伍中,於是他大呼“汝非我賈人人乎,拿我頭顱去!”於是拔劍自刎死於烏江畔。寶馬贈亭長,頭顱送故人“他死的何其瀟灑?蕭蕭英雄路,茫茫馬逐鹿。一代英雄就這樣,將遺憾留給後人,也許別人會覺得他的自刎是懦夫的行徑,但是我讀項羽本紀始終認為他是不折不扣的英雄。

項羽本紀猶如一幅逼真傳神的英雄肖像畫,色彩鮮明。透過項羽悲壯的人生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只有智勇雙全的人才才能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