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聲電影觀後感7篇
看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音樂之聲電影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音樂之聲電影觀後感1
《音樂之聲》是繼《三傻》之後我看過的最好的一部美國影片,它傳達了一種在任何生活環境中都應該保持一種積極樂觀、慈善博愛的生活態度,不愧於一頓豐盛的精神宴,其間穿插的愛情故事更是少有的乾淨與純潔。整個影片猶如一部完美的童話劇般把我們帶入了唯美的藝術殿堂。難怪它會受到全世界億萬觀眾的追捧,也被評為人類藝術上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好萊塢歌舞片中經典中的經典,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我感覺一點不誇張,它帶給我的感動變是如此之深,這也是《三傻》後讓兒子觀看的又一部電影。
主人公瑪麗亞是薩爾茨堡修道院的一個志願修女,片中透過眾多修女對於瑪麗亞的評價反映了瑪麗亞的“與眾不同”,她不會中規中矩,而是思想遼闊、活潑好動、酷愛自然、歌聲不斷,不斷給修道院“惹麻煩”,慈愛有思想的院長認為瑪麗亞不屬於“禁錮”的修道院,便派她到有“需求”的馮·特拉普家七個孩子的家庭教師,故事自此拉開序幕……
在瑪麗亞懷揣忐忑之心趕到馮·特拉普家時的路上,她自己給自己加油鼓勁,用近乎瘋狂的誇張動作和歌聲吸引著觀眾的心,太棒了!多麼有魅力的女人!
當瑪麗亞初到馮·特拉普家見到失去妻子上校的軍事化的管理和失去母親的七個孩子渴望得到關注和愛而捉弄家庭教師的行為,她明白自己該做些什麼了。她從最初就依人性的自由而違背上校用口哨聲呼叫孩子的命令、用自己包容睿智的心感動孩子們到自作主張給孩子們做遊戲服、及帶領孩子們走向大自然(教他們爬山、上樹、遊蕩、娛樂)、教他們敞開心大聲歌唱、用獨特有韻味的音樂教育法、用歸還孩子童真美好擁抱自然的趣事改變著馮·特拉普的死靜與判逆
不得不提得便是整個影片音樂貫穿始終,而音樂中大多以自然中的花花草草、童話世界般的美妙為題材,給人以愜意向往的美的享受。想起斯蒂芬·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描述的奧地利、維也納,整個民族都在歌唱、音樂的普及創作程度也到了無可復加的地步,這也就是難怪奧地利的維也納會成為音樂之巔,他們多少年的音樂底蘊和靈活高遠的靈魂滲入讓我們汗顏和崇敬!而這部影片也巧妙地再現了他們的音樂功力!
故事中最能引起共鳴的恐怕要算瑪麗亞因困惑離開馮·特拉普家,孩子們好像失去了“愛”般的失魂落魄,她們已經無法離開瑪麗亞,已經習慣瞭如此幸福快樂的生活。當然最能使人感到幸福的也自然是瑪麗亞歸屬於了馮·特拉普,成為真正的一家人甜美的生活著。
故事的高峰更加扣人心絃,在奧地利被德意志佔領後,忠心愛國的馮·特拉普上校得到了瑪麗亞的理解與支援,儘管磨難重重、險惡四伏,但他們還是鎮定地在百老匯表演了“精彩絕侖”的歌曲,一舉成名的同時也喚醒了所有奧地利人的愛國熱情。在修道院院長及其他修女的幫助下,馮·特拉普一家安全地離開國界,過著以音樂為生的辛苦幸福生活。
音樂之聲電影觀後感2
生活原本就是平凡又意味深長,成人有成人們自己的思維方式和世界,有如瑪麗亞熱情奔放,對音樂和大自然的愛好與執著,有如上校對自己國家的忠誠與信仰,亦然,孩子們也有著自己的思維和所向往的世界,不是巧克力玩具,而是自由與理想,他們需要的是更多的掌聲和認可。
《音樂之聲》是一部非常著名的電影,歡快的音樂,平凡的生活,在這平凡中又演譯著不平凡的執著,瑪麗亞對自己生活的執著,對感情的執著。不禁讓我想起在現實的生活中,人們遇到許多的困難時總是逃避,而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應該向瑪麗亞一樣,勇往直前,追尋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即使是失敗也無怨無悔,因為人生沒有永遠不敗。
孩子們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裡的孩子們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愛好和理想。他們不願意過這種嚴加管束的生活,總設法捉弄歷屆的家庭教師,使他們呆不下去。對瑪麗亞自然也不例外:一會兒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裡;一會兒趁她不備將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瑪麗亞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
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了遊戲服,帶他們去野餐、郊遊、爬樹和划船;教他們唱歌,從“多,來,米”學起,直到排練歌曲。於是這個家庭平添了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
音樂感動的'不僅是孩子,上校,一個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有著嚴格要求,又有些沉醉於以往的男人,聽到音樂後,激起了內心深處埋藏已久的情感,無法掩飾的忘我,輕輕的哼著。音樂不僅改變了孩子,也改變了上校,從此變得更有人情味。
電影的結尾上校決不背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的上校準備冒險帶全家離去。臨別之際,他為家鄉的父老鄉親獻上的還是那首他最喜愛的歌,雪絨花,雪絨花。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瑪利亞默契地接唱下去,並帶動全場觀眾加入大合唱。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
上校家庭對音樂的熱愛讓我感動。裡面美麗動聽的歌曲使我瞭解到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它沒有國界,不分種族。其中我最喜歡的歌曲是雪絨花。它出現在整個影片的最後,在敵人嚴密的監視下,劇場裡的氣氛異常殘酷,上尉一家人演唱的這首歌曲就像在汙泥中潔淨的花朵,讓人看到希望和春天。
音樂之聲電影觀後感3
《音樂之聲》以音樂劇的形式講述了一個既富有生動活潑的濃郁生活氣息,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我們可在簡單愉快的娛樂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時也會受到地道英語聽說情景的薰陶。最讓我喜歡的當然是它裡面的天簌之聲。
這是一部音樂劇,所以影片的開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題曲“音樂之聲”,它充分地表達了瑪利亞對大自然的熱愛。影片中,瑪利亞教給孩子們的“哆來咪”無疑是一堂灰諧生動的音樂課,7個調皮苦悶的孩子愛上了音樂和瑪利亞,他們一齊唱出了怡人的歌。之後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藍藍的天空,嫩綠的草原,清澈的湖水……這一切無不給我最完美的視覺享受。
全劇都有音樂貫穿始終,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像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音樂之聲》,簡單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無限深情的《雪絨花》,歡樂搞笑的《哆來咪》,以及調皮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都已成為人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這部電影能讓你聽到,看到和想到美,看完影片後的人幾乎都是微笑的,更有人會輕輕地哼起裡面的悅耳的歌曲。這部經典老電影,看了很多遍我感受很深,個性是瑪利亞的溫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堅強、勇敢和無私純潔的愛!
我覺得原先那十二個家教最後沒有留下來的原因就應是他們沒有耐心、他們並不真心喜歡孩子們、他們並不真正瞭解孩子們,而瑪利亞正好相反,能理解這些孩子去用無私的愛去愛他們,並藉著那優美動聽的音樂讓這個缺少愛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歡樂!她從一開始就喜歡這七個個性不同的孩子,並用心地去了解他們、愛護他們、教導他們,用心地去愛他們,所以最後孩子們從心裡理解她,從心裡喜歡她,並在她與上校結婚後親熱地喊她“媽媽”。
一個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學校,我看完這部電影后開始有點理解了。
在看電影的過程中能讓人一向持續著簡單愉快的情緒,沒有猜疑,有的只是漣漪般的輕快。
音樂之聲電影觀後感4
《音樂之聲》是一部音樂劇,劇中的女主人公瑪利雅在不停的歌唱,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鍾嚮往,是對快樂與幸福的一種追求。她起初認為只有進了修道院,才能修身養性,才是真正熱愛主的表現,所以,她熱衷於做一名真正的修女。而院長卻不這麼認為,感覺她並不適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送她去做了上校家的家庭教師。在這裡,她有七個性格各不相同的學生要教,他們調皮、開朗而又喜歡惡作劇,瑪麗雅卻以她的熱情和真誠感動了他們,也感動了他們的父親————上校,最終他們成為了真正的一家人,雖然遇到戰爭,卻能感受到他們一家幸福的生活與甜蜜。
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洩,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瑪麗雅熱愛自由,喜歡奔跑於廣闊的草地上,喜歡跳躍於靜靜流淌的小溪旁,喜歡象小鳥一樣歡快地歌唱。她的這種行為是不被修道院裡眾人所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應該向上帝懺悔。修道院的嬤嬤們分成了兩派,一派支援瑪麗雅,把她看成最本真的天使,一派反對她,把她當成了惡魔。
這其實應該代表了父母對子女的全部看法,和同時存在的兩種心理。做為父母,我們有時候,會看孩子們像天使一樣可愛,有時候又像惡魔一樣讓人頭疼,甚至惹人討厭。而院長嬤嬤所代表的,正是那種智慧父母的化身,她承認孩子身上的缺點,卻也看到了她的優點和長處,或者說她更喜歡瑪麗雅身上透露出的本真和純潔。“如何讓月光在掌心停留?如何摘下浮雲釘牢?如何使海浪停留在沙灘上?”她用自己的歌聲唱出了對孩子個體的尊重,唱出了一首流淌與心胸的偉大母親的愛,唱出了對孩子的理解,更唱出了對瑪麗雅的真情讚美和認同。
像小鳥一樣快樂單純的瑪麗雅來到了上校家,一路上,她的內心充滿了矛盾與恐懼,這正是一個人走向一個新的世界的恐慌與迷茫。最後,她終於帶著院長嬤嬤告訴她的一句祝福,更是一種提示“天主關上了門,又在別處開了窗”勇敢地走進了上校的家。她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麼,但她堅信:力量不存在數字中,力量不存在財富中,力量是自己內心的一種自信。她是一個快樂而堅強的孩子,她會讓陽光適時地照進自己的心胸,給自己勇往直前的力量與祝福。上校嚴肅的家規沒有嚇住她,孩子們惡作劇的捉弄沒有難倒她,她以她的智慧與熱情融入到了孩子們的世界,也打開了上校久已經封鎖的心靈。
音樂之聲電影觀後感5
《音樂之聲》取材於一個真實的故事:納粹時斯奧地利的一位修女在一戶富家當家庭教師。由於他們看不慣納粹的所作所為,逃到美國並組成了“特拉普家庭合唱團”,在各地巡迴演出。
《音樂之聲》以音樂劇的形式講述了一個既富有生動活潑的濃郁生活氣息,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我們可在輕鬆愉快的娛樂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時也會受到地道英語聽說情景的薰陶。最讓我喜歡的當然是它裡面的天簌之聲。這是一部音樂劇,所以影片的開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題曲“音樂之聲”,它充分地表達了瑪利亞對大自然的熱愛。影片中,瑪利亞教給孩子們的“哆來咪”無疑是一堂灰諧生動的音樂課,7個調皮苦悶的孩子愛上了音樂和瑪利亞,他們一起唱出了怡人的歌。接著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藍藍的天空,嫩綠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這一切無不給我最美好的視覺享受。
全劇都有音樂貫穿始終,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像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音樂之聲》,輕鬆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無限深情的《雪絨花》,歡樂有趣的《哆來咪》,以及調皮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都已成為人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這部電影能讓你聽到,看到和想到美,看完影片後的人幾乎都是微笑的,更有人會輕輕地哼起裡面的悅耳的歌曲。這部經典老電影,看了很多遍我感受很深,特別是瑪利亞的溫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堅強、勇敢和無私純潔的愛!
我覺得原來那十二個家教最後沒有留下來的原因應該是他們沒有耐心、他們並不真心喜歡孩子們、他們並不真正瞭解孩子們,而瑪利亞正好相反,能理解這些孩子去用無私的愛去愛他們,並藉著那優美動聽的音樂讓這個缺少愛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歡樂!她從一開始就喜歡這七個個性不同的孩子,並用心地去了解他們、愛護他們、教導他們,用心地去愛他們,所以最後孩子們從心裡接受她,從心裡喜歡她,並在她與上校結婚後親熱地喊她“媽媽”。
一個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學校,我看完這部電影后開始有點理解了。
在看電影的過程中能讓人一直保持著輕鬆愉快的心情,沒有猜疑,有的只是漣漪般的輕快。在這部影片中,觀眾所能感到的只是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友愛和摯愛之情。自由與愛,源自於自然,源自於心靈,是人類最久遠、也是最永恆的追求。也永遠只是那輕鬆愉快的節奏!
音樂之聲電影觀後感6
再次重溫了一遍《音樂之聲》被感動得幾處落淚。在我看來,這部影片堪稱經典中的經典。迄今為止在我看過的影片中,論喜愛程度它或許排不到第一,但論最佳影片的話,它卻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片中的音樂已是無可爭議的經典,《哆唻咪》《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音樂之聲》等歌曲至今讓我們耳熟能詳。而更讓我動容的,是隱藏在音樂背後的那博大而深沉的愛。這部影片是那樣全面而深刻的詮釋了愛,對子女的愛,對戀人的愛,對祖國的愛……都在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說到片中的演員,或許大多數人最難忘的是活潑開朗、把音樂帶給大家的女主角瑪利亞。但我最喜歡、最難忘的卻是片中的男主人公馮.特拉普上校。從表面看,他似乎是個嚴厲、冷漠而又刻板的海軍上校。可是在冷俊外表的背後,他卻有一顆博愛的心。最難忘他的眼神,那時而嚴峻、時而又飽含無限深情的眼神。他含蓄而深沉的愛,都在這眼神中表露無疑了。 記得影片開始不久,男女主人公初次相見的情形:修女瑪利亞被派往上校家中給上校的七個孩子做家庭教師,當她在大廳中等候上校,看到上校家漂亮的舞廳時,情不自禁的跑進去關起門跳起舞來。突然舞廳的門啪的打開了,上校站在門口,一句話不說的看著瑪利亞。當瑪利亞不知所措的跑出舞廳後,上校說的第一句話就帶著訓斥的味道:“不要隨便亂闖房間”。這是上校的第一次登場,感覺很酷的那種。等下一個鏡頭看清上校的臉,我才發現這真是個英俊的男人,雖然在初次登場這幾分鐘的片斷裡,瑪利亞似乎一直在微笑,而他都沒有笑過一次。其實我對這樣一開始不苟言笑的男主角總是很有興趣的,我喜歡從他們的語言、行為以及神情中去尋找隱藏在這冷漠背後的另一些東西。而這次很快就讓我找到了一處:當上校說起瑪利亞到來之前已經走掉了12位家庭教師,而上一位教師只待了兩小時就走了時,瑪利亞驚訝的問“孩子們有什麼問題嗎?”上校答道:“孩子們很正常,是家庭教師的問題。”看得出,這其實是一位深愛自己孩子的父親。
當然正如《音樂之聲》這個片名,也正是瑪利亞把音樂帶給了大家。可是我認為這部戲真正讓人動容的,是隱藏在音樂背後的那博大而深沉的愛。。《音樂之聲》稱得上是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是一部影響深遠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藝術作品的範疇,從藝術史、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哲學等角度來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鑑。
音樂之聲電影觀後感7
這部電影,我很早以前看過一遍,只記得電影中的音樂很好聽。如今重溫,有了不一樣的感觸。
電影開場有將近兩分半鐘的時間,僅有風吹過雪地、高山、河谷、河流、平原等地的聲音,沒有人,沒有字幕。我疑惑是開錯電影了嗎?好像是什麼風景欣賞的廣告!我很煩躁,很想把這一段跳過去看一看是怎樣回事。但一點點的好奇心讓我忍住了,繼續往下看。當主人公一出場,唱出:“群山生機盎然,處處音樂之聲,這是它們吟唱了千年的歌。山谷的樂音,充盈我心間。我想唱出,我心靈聽到的一切……”我突然覺得我是多麼不純淨、多麼焦躁、多麼世俗!
第二處讓我感悟很深的是:瑪麗婭從修道院走出來,走在去上校家做家庭教師的路上,最終到他家門口的這一部分。一開始她很迷茫:“今日會怎樣,未來又會如何”“我到底是怎樣回事”“為何我如此害怕”!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她這些語言的表述,雖迷茫,但沒有抱怨,只是在一向反問自我,並且這一狀態僅有短短的三四句話,緊之後她就給自我打氣“一位上校和七個孩子”,她停頓了一會兒,立馬說“有何可怕!”我真是佩服!我佩服她不沉淪,立刻給自我打氣;之後更讓我訝異的是她對自我的進取鼓勵,最終變成一股強大的力量。這個過程她沒有空想,而是腳步不停,不斷地向目標前進。她從沒有抱怨別人,而是看清自我!她那進取、樂觀、熱情、自信,讓我想到電影開頭~僅有如此的人,才能聽到來自大自然的美妙樂聲~對,還有她的純真、真誠。
上校帶來的男爵夫人為什麼不如瑪麗婭受孩子歡迎?這真的是感覺比語言快十倍。男爵夫人沒有用心愛孩子們,她只想得到有財富的上校,她的心機、應付、不發自內心愛孩子,最終讓她失去原本立刻屬於她的一切。而瑪麗婭用心愛孩子們,不趨炎附勢,不拍上校馬屁,她從真正對孩子好的角度出發,內心純淨而充滿愛,陽光自信而和善,讓七個孩子和一個上校都愛上了她,並且讓這個家重新擁有了歡笑和音樂!這,真讓人感動!
我反思自我,在權貴面前能否堅持自我,在別人的孩子面前能否真正地去愛。瑪麗婭,讓我想到“不獨子其子”這句話。她雖然是去當家庭教師,但她並不是應付完自我的差事就好,不是討好上校用哨子管好那些孩子就好,而是把那些孩子當自我的孩子去愛,才真正地影響了別人,進而改變了別人。
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