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作文(精選7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文化傳承作文(精選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化傳承作文1
近日看到一幅漫畫漫畫中,一位廚師身上寫著,寒假培訓的資料,旁邊是一幅傳統文化的鍋,被架在火上,另一邊是兩個人捧著熱湯在品嚐,
這幅畫面,讓我覺得我們應該弘揚傳統文化,傳承經典美德。
眾所周知,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已經擁有五千年的竹文化歷程,經歷了歷史的長河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近代社會最後到達線的時候,中國的美德早已深入人心,傳統文化是歷史的象徵,在歷史中漫長的過程中不斷被洗滌從最初的尊老愛幼,吃苦耐勞,到現在的艱苦奮鬥,堅持不懈,哪一個不體現著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古代詩歌中大量讚美歌頌祖國山河的詩和人的真善美的佳作,數不勝數,孟浩然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解除了人們生活的質樸安寧和諧,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寫出了他對隱居生活的悠閒安詳的喜愛,這些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的建築也無不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每一個建築的獨特風格都有不同的意義。所以建築才被稱作凝固的藝術,比如說中國古代建築一般都是房簷向上翹起一層一層,每一層都比上一層大而且寬,這不正是體現古代封建君主專制終極全,的特點嗎?可見一個小的藝術中都蘊含著那麼大的聲音,足以知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特點。
中國的民族節日也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例如傣族的潑水節,維吾爾族的古爾邦節,蒙古族的那達慕集會,這些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們應該弘揚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一直延續下去,不能讓這些文化在我們的手中銷聲匿跡,國家在不斷,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去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政府也應該保護我國傳統文化,是我國文化綿延不絕。
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更應該去弘揚傳統文化,讓世界更多的人去,接觸中國傳統文化,瞭解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將我國的傳統文化。帶動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創新,努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與人才強國戰略,不斷提高我國綜合國力,讓中國的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永垂不朽,使中國更加強大,祖國更加美好。
文化傳承作文2
武士道是幕府的產物,體現出勤懇忠誠,言必誠信,行必忠正;紳士是貴族的產物,體現出禮儀風度,故禮之於人也,猶酒之有糱也;君子是儒家的產物,體現出胸懷天下,三尺青峰懷天下,一騎白馬開吳疆。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精神,每個民族不同的文化最終都趨向於自我崇尚的完美,文化是不同的,但它們的品格是相通的,都是優秀文化的產物,民族能夠回望多久歷史,就能收穫多少的果實。
這些不同的優秀品格,賦予人類生存美學的不同內涵。
民族精神,文化品格之所以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是賴以教育——教育的種子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生命力量。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四大名著之所以薪火相傳,家喻戶曉,生於筆耕不輟的偉大作家,也在於孜孜不倦的文化傳承人,讀脂硯齋“紅樓”如呷一杯信茗;讀毛宗崗的“三國”如見江水滔滔;讀金聖嘆的“水滸”如觀天罡地煞讀李卓吾的“西遊”如遊天上人間。教育對人的意義不言而喻。它為學子們指明道路。教育開化人類,使無知的人們走向文明。天上雲彩旁的繁星,無一相同,才鋪匯成璀璨耀眼的銀河;海中珊瑚處的游魚,各有特色,才展現出靈動的海底世界;人間盛開的花朵,百花齊放,才勾勒成色彩斑斕的畫卷。就如同偉大的教育學者陶行知所說:教育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愛人。他們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育並非是簡單地向孩子們灌輸書本知識,而是對孩子獨立人格,創造能力的培養和引導。吸收有益的知識,學習必要的技能,獨立地決定自己的人生道路。我們要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使每個民族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文化。民族文化就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誌。
作為中國人,我們的理想人格是君子。君子之道明允篤誠。蘭生幽谷,不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為莫乘而不為;君子行義,不為莫知而止休。
正是生生不息的教育,使文化得以傳承,又是教育的不同,使民族傳承的文化得以不同。
文化傳承作文3
今天是天一校園藝術節,學校組織我們少年部觀看了一場由著名錫劇演員特意為我們展現的錫劇表演。
演員們共表演了《珍珠塔》、《雙推磨》、《李三娘》、《小夫妻相會》、《雙玉蟬》和《贈蟬》等錫劇中的經典傳統曲目選段。表演形式多種多樣,有歌舞,有形體,有對唱,有單唱,有表演唱。精彩不斷的表演獲得了同學們的陣陣掌聲。
錫劇顧名思義,就跟無錫有著不解之緣。但我們大部分同學卻都是第一次欣賞錫劇。因此我們全程都充滿新鮮感和好奇感,豎起耳朵,目不轉睛地盯著舞臺。
主持人告訴我們,錫劇是無錫的傳統戲種,距今已有百年發展歷史。它具有秀麗的江南水鄉風格,深受無錫人民的喜愛。錫劇前稱灘簧,是江、浙一帶說唱藝術的一大支流,發端於古老的吳歌。現經國務院批准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錫劇的角色和京劇一般,分生、旦、淨、末、醜,其中老生、小生、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出現得較多。
這是一節別開生面的錫劇基礎普及課。深入淺出的講解加上臺上抒情優美、悅耳動聽的音樂,演員們用生動的肢體語言,向平時對傳統戲劇毫無接觸的同學們展示了傳統藝術別樣的美。此次活動,使得錫劇走進了同學們心裡,讓錫劇更具象的傳播,讓錫劇這個地方戲有了更大的舞臺,有了更多的觀眾。
一臺表演,一堂戲曲,看似與學校課堂無關,但卻實實在在的融入到了教育教學的課堂中。這臺節目不僅讓我飽了眼福,更讓我長了見識。錫劇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該珍惜它,讓它能永遠地傳承下去。然而,現在我們小一輩對錫劇卻知之甚少。這一方面因為包括錫劇在內的戲劇那慢悠悠的唱腔與如今這種快節奏的生活似乎不太相配,另一方面一些傳統曲目缺乏時代感,感覺離我們生長的年代太久遠了,多聽兩遍估計就會使人興味索然。更達不到百聽不厭的地步。
因此錫劇要想作為中國文化得到傳承併發揚光大,必須要跟上時代的潮流。錫劇這一傳統地方劇種只有在我國傳統的基礎上固本納新、與時俱進,才能長遠發展下去,為人們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撐與精神動力。這些包括錫劇在內的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傳承下去,擁有更廣闊的前景。而不是隻能作為一個個冰冷的名詞被列在文化遺產名錄中。希望我們的後人也同樣有欣賞到這些藝術的眼福。
文化傳承作文4
中國之所以能成為世界上的文明古國。我想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華文化具有頑強的生命與記憶體的活力。
傳統文化是民族內在的靈魂和血脈,是古人對民族的身份證明,是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統一的紐帶,是中華兒女和睦相處共同繁榮的家園,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發源地,是中華民族的動力。
可是長期以來,我們對傳統文化不怎麼尊重。在20世紀中後期,文化革命使得中國文化元氣大傷。固然傳統文化有缺陷,它的封建專制思想,綱常名教和等級尊卑觀念被保留了。然而世界上又有哪個民族文化是完美無缺,無懈可擊的呢?又有哪個民族對自己傳統文化鞭撻、摧殘得如此絕情呢?恰恰相反,我們到處可見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愛惜和保護。一片街區,一棟樓宇,一所宮殿,都被儲存其原物風貌,儘可能給後人留下曾經的情感記憶和歷史文化。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世界,重拾文化自信顯得就猶為重要了。不久前,網友陸續把一些中華民族的傳統老規矩搬上了網路,希望它能重新走上文化舞臺,有人說這是封建思想在作祟,在這個人人平等的世界,那些老掉牙的思想早應該被淘汰掉了。而有的人又說,中國的文化古老而又死板,不像外國文化先進。如果說前者的思想有激進之處,那麼後者卻是一種極度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現。
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只覺得異族的文化更優秀,於是放棄自己的文化而依附在別人的文化下度日,那是典型的失去了文化自信。如此,遲早有一天,這個國家會像它的文化一樣,從此在世間消失。因此,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揚傳統文化的精髓,是我們新時代的年輕人應該做的。
對於那些過時了的,可以陳列在博物館,對於那些還適應時代需要的就好好發揚。如果說“笑不露齒,話不高聲”過於拘束,但我們在特定場合不應目中無人地放肆,要讓文明的言行舉止成為生活的常態。如果在公開場合“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實在太累,你可以在家裡隨意放鬆。因此,不要說這些“老規矩”是死板的文化,我們是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將它變得更加靈活,更加的富有時代內涵的。
記住,民族要有自信心,必須要有文化自信;要有文化自信,必須重拾傳統文化,再造中華文明的復興。
文化傳承作文5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一個民族的生命。美國總統曾經說過,一個國家的傳承沒有了,這個國家就會滅亡。
每一個地方都有各自的傳承。比如我們天台,傳統的小吃有餃餅筒、糊啦?。更加地道的是天台話,天台話從小聽到大,不學自然會,鄉下就更加講究了。有這樣一句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這是賀知章寫出的鄉情鄉音。他二十幾歲離家,六十幾歲回到家鄉,口音不變,說著同樣的話,這說明了傳統是多麼偉大,多麼讓人激動啊!
當你身處異鄉的時候,正要回家,錢包沒了,車票也沒了。你正哭訴著,突然被一個同鄉人聽到了,一定會馬上給你補票,這種鄉情是無法割斷的。夏天的時候,在小店門口,在大樹下,只要一聊起天來,芸芸眾生,滔滔不絕,夏日的炎熱也會一掃而光。
傳統是民族的根脈,傳統關係著我們的生存,傳統是人民的文化,傳統是民族的精神之所在!在日常中,我們講的是普通話,但我也擔心我們傳統方言會失傳,所以我們要保護傳統,把傳統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文化傳承作文6
閱讀點亮智慧,書香潤澤心靈。與書為友,與經典為友,讓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曾有那麼一本書,是一首關於“忠;孝;義”的讚歌;有那麼一本書,傲居“世界優秀古典名著”首位;有那麼一本書,風行世界無數年,發行千萬冊。它,就是《水滸傳》。
故事的每一個情節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揮之不去。一個個英雄人物都刻畫得十分傳神,性格鮮明,活靈活現,依然浮現在我的眼前。唯有認真,細細品讀,才能感受到梁山好漢的“忠、孝、義”。
忠:對於我們小學生而言,就是“忠於班級,忠於親朋好友”。每當班級有活動,我們要積極參與;每當同學有困難,我們要毫不猶豫地伸手幫助;每當老師佈置的任務,我們要認真完成。從小培養自己的“集體主義”感,發揚“人小,志不小”的精神。
孝:說到“孝”字,“百善孝為先”的公益廣告,歷歷在目,讓人回味其中深刻的韻味。每年“兒童節”之時,我們期待爸爸媽媽能為我們準備一份特別的節日禮物。那麼,我們是否也記得還有“母親節”、“父親節”、“重陽節”?每年的“生日”,當家人給我們準備生日party。那麼,我們是否記得家人的生日?“孝”其實很簡單:當家人忙碌時,我們學會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當家人下班回家時,我們陪他們聊聊天;當家人疲憊時,我們給他們捶捶背
義:讓我首先想到“正義感”這個詞語。因為老師、家人,從小教育我們“一生正氣、正義凌然”。我們自身需要這種優秀品質,我們的社會更需要這種難能可貴的.品質。
經典可以讓我們明智明理,讓我們奮發圖強,讓我們勇於創新。與書為友,與經典為友,傳承中華美德,讓我們一起在書海中揚帆,成長吧!
文化傳承作文7
我撫上長安城這片夯土,夢迴周秦漢隋唐,大一統強盛的10朝古都之首,絲路起點,中原之心,炎黃故里,華夏搖籃,中華龍脈文明所在,古今交融第一城。
一、物質的輝煌,終歸於泥土。
但當中華上下五千年所歷代傳承下來的傳統經典文化,不再被當代青少年所自覺呈現時,我認為這是悲哀的。人類文明的起源追溯到幾千年前,古希臘文明,古印度文明,古羅馬文明。都一一在歷史長河的篩選下失去了傳承民族。
而中華文化不同。
中華民族作為將中華傳統文化從古延續至今的唯一傳人,這是極其偉大的。然而這些經典卻隨著時代發展和科技發達逐漸被消化。被時代消化。但這不匱乏對文化遺產的愛好者。
中華文化的蕩存,就在於一脈相承的儒家思想中,在獨領風騷的唐詩宋詞裡,再到現代,生活處處滲著的文化基因。
可你放眼望去,能讓青少年感興趣的不再是詩經宋詞,成了網路上小說。不合時宜的流行情歌唱著,而萬古留香的詩賦只在課本上提及,樂意研究肥皂劇的俗套劇情,不願品戲曲唱唸坐打漢調二黃。
再談及現在青少年的價值觀,在應試教育下缺乏的欣賞力,交際圈狹小為了合群而跟風,不看重內在價值的顏控百分百,再加上三觀尚未建立完善就強行灌輸新知導致的自我感覺良好,對於傳統文化和歷史的淡漠。這無非是近代人的共性。
是你,是我的共性。
我只能看到青少年盲目追求現代流行,而迷戀上以大眾為基礎導向衍生出的時代糟粕。
我們熱愛傳承但不代表我們拘泥於這種傳承。如此,還是會有人對傳統文化扣上俗氣的帽子,以“取之精華,避其糟粕”為藉口摒棄傳承。
二、何為精華,何為糟粕。
中華文化走到今天,本就聚集於古今瓊漿露華於一身,本就散發著自身的文化底蘊與魅力。戲曲,詩賦,皮影,非物質文化遺產……比比皆是。可是在當代所謂潮流思想的引領和這種所謂大眾潮流的影響下,慢慢變得很少有人再去接觸這類事物,甚至摒棄。
我自然沒有拘泥於古典,也不敢放肆大談的說與時俱進是錯誤的,但與時俱進絕不是搬了玉米忘了西瓜的盲目追求。正是這種盲目的跟隨主流大眾,才是真正擠走文化傳承一席之地的主謀。
科技的迅猛發展和社會的日益進步,卻成了傳統文化的墳冢。
三、何為墳冢,何為悲哀?
傳統藝術,傳統文化。成了在博物館中陳列,在百度頁面搜尋才能看到的稀罕物件。文化走下頂峰,被蒙上一層厚土,入葬一般被塵封在歷史長河中,退出世人的記憶。這才是文化真正的悲哀。
說通俗一點,戲劇院的演出遠遠不及流量網紅和當代小鮮肉隨便發段小影片的影響力。劇院裡坐著的是那個時代的人,是兒時沒有手機電腦的那個時代,那個已經被科技發達的表象掩蓋的時代。試問,當那代熱愛傳統藝術的老齡人隨歷史流去,傳統文化的表演藝術,又要由誰去喜歡?當經典文化的舞臺被時代磨去,被潮流佔去,誰又來為這盛及一時的文化悲哀?
這時候又來人反駁了“你難道看不到央視對傳統文化的大力宣傳嗎?看不到各種詩詞綜藝對詩賦的傳承嗎?看不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倡和保護嗎?”是,我看到了。可宣傳力和影響力的極度落差,才是無法打破衰敗後的無可奈何。
又有人說“成也傳統,敗也傳統。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有時反倒是一種沉重的負擔,不如那些歷史比較淺薄的文明可塑性更高。皓首窮經,也不一定能理解透儒家各門各派的學說之皮毛。”
但這正是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思想觀念表達之不同所在。中國文化從一開始就講恍惚之中有其象。它是一門由虛到實的發展,理論講給你,你需要去從生活體驗中獲取屬於自己的知識,一句話不同人的有不同的理解,它是要求人們用創造的思維獲取自己的知識。言盡於此,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也有人說“中國文化固化死板。”
可對中國文化有這樣的看法,本身就是就是一種固化死板的看法。中國文化有很多種,它豐富多彩,它有靈活的,有嚴謹的,有飄逸的,有禁錮思想的,有優秀的,有糟粕的。而我喜歡的,是它瀟灑飄逸疏狂不羈、豪情壯志豁達靈動、開放包容兼收幷蓄的那一部分。
這就是政治說的:制度自信 道路自信 理論自信,歸根結底都是文化自信。可多數人恰恰缺少這一點。
再到人們談及的文化遺產,當真成了文化“遺產”。
人的一生一共會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停止呼吸,生理死亡;第二次是在葬禮上,社會地位死亡;第三次是當最後一個記得他的人忘記他的時候。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死亡。用於文化傳承,也是如此。
當一個事物的受眾,不再是因為發自內心的喜好而留住它,而僅僅是因為客觀意義上的保留,而使之存在。那麼無非是成了棺木中的遺體,雖未入土,但已經失去生命。這件事物的存在,必然是失去意義的。進而,文化傳承的終極意義不是為了使之存在,而是使之被永遠熱愛。不是使其實質保留,而是讓它真正鮮活。
文化,在所有文明之間互相追逐和進步,它瀟灑飄逸疏狂不羈、豪情壯志豁達靈動、開放包容兼收幷蓄的那一部分,在傳承的引領下,走上一條面朝聖光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