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汙染的調查報告
在當下社會,我們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邏輯的合理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報告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環境汙染的調查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環境汙染的調查報告1
大家是否覺察到咱們周圍的環境正在日益被嚴重破壞?亂砍樹木,汙染水源與空氣,破壞生態環境等等。無數的事實已經告訴咱們,環境保護刻不容緩,保護環境不僅僅是國家和政府部門的職責,也是咱們“拱中”公民的職責。
這幾天,我圍繞咱們周圍的空氣受汙染的程度以及空氣汙染對人類身體健康的危害等方面問題進行了調查。
我根據珠海周圍的環境特點和所發現的問題,上網進行了調查。從調查狀況來分析,咱們周圍的空氣是受到了汙染。汙染源主要是工廠煙囪排放的黑煙,機動車輛排出的尾汽。這些汙染源排放出來的什麼汙染物呢?對人們的健康有什麼危害呢?我查閱了有關資料,懂得了許多有關空氣汙染的知識。
大氣中的主要汙染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顆粒物。它們在空氣中的含量若是超過必須的標準,就會危害人們的健康。空氣汙染指數小於50,說明空氣良好,汙染物濃度小於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的一級標準限值,為一級優,貼合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一些需要特殊保護地區的空氣質量要求;空氣汙染指數大於50,小於100,證明空氣質量一般汙染物濃度小於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的二級標準限值,為二級良好,貼合城鎮居住區、商業交通居民混合區、文化區、一般工業區和農村地區的空氣質量要求。
防治大氣汙染,控制汙染排放是改善空氣質量的根本措施,其主要途徑有:工業合理佈局,搞好環境規劃;改變能源結構、推廣清潔燃料、使用清潔生產工藝,減少汙染物排放;強化節能,提高能源利用率、區域集中供暖供熱;強化環境監督管理和老汙染源的治理,實施總量控制和達標排放;嚴格控制機動車尾氣排放等。
珠海是咱們的“家”,就應把她建設得更完美。但空氣汙染問題十分嚴重,就應怎樣辦呢?我推薦:
(1)搞立體綠化,擴大綠化面積,能夠搞無土栽培。植物有過濾各種有毒有害大氣汙染物和淨化空氣的功能,樹林尤為顯著,因此綠化造林是防治大氣汙染的比較經濟有效的措施。
(2)解決燃料問題,儘量使用太陽能等無汙染或汙染小的能源。
(3)多組織宣傳活動,諮詢活動,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
(4)組織同學利用雙休日到街道、市場、廣場撿垃圾,持續環境整潔。
這天的咱們是明天社會的主人,保護和改善周圍的環境,是咱們這代人義不容辭的職責和義務。咱們要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做環保的有心人,注意節約資源,回收廢品,多參加環保活動,多植樹,多種花,做一個名符其實的環保小衛士吧!
環境汙染的調查報告2
隨著對環保的日益重視,城市地區對企業的環保門檻越來越高。為降低生產成本,大量企業開始向農村地區轉移。由於面臨發展經濟的壓力,這些地區在放寬招商引資標準的同時忽視了環境保護,使汙染轉嫁現象有了可乘之機。於此同時,農民為保護自身的生活環境開展了各種形式的維權活動,有些維權活動甚至造成了農民與當地企業、政府關係的僵化。如何協調農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成為實現農村和諧發展不可迴避的一個問題。
本次調研主要是在實地考査xx縣xx鎮xx村環境汙染的基礎上採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相結合的方式調查當地農民的環境意識,分析當地農民維權特點及形成原因,其中著重闡述了農民環境維權的困境,並以此為出發點提出一些改善維權困境的建議。
關鍵詞 汙染轉嫁 農民 環境意識 維權困境
一、xx村環境轉嫁狀況
經過實地走訪,我們認為,xx村汙染轉嫁問題主要體現在鮑邱河的水質汙染和外來垃圾汙染上。
(一)鮑邱河的水質汙染
根據調查問卷,村民們認為排在第一位造成鮑邱河水質惡化的原因是“企業汙水排放”,排在第二位的是“生活垃圾”,這印證了xx村的環境汙染是由汙染轉嫁引起的。根據學界的通說,汙染轉嫁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工藝和生產線的轉移,即將高汙染、搞耗能的產業、工藝、裝置轉移到另一區域,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汙染物直接排放到被轉移地;另一種是廢物、危險品的轉移,即透過一定的傳導機制將含有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汙染廢棄物、含有放射性的廢物、有毒有害物質及其他危險廢物轉移到另一區域。“企業汙水排放”屬於工藝和生產線的轉移,據村民們介紹,鮑邱河的主要汙染源是附近的兩家鋼鐵企業,這兩家企業是xx縣透過招商引資引進的黑色金屬製品業(屬於高汙染產業)的龍頭企業,企業排放的未達標的汙水汙染了鮑邱河。“生活垃圾”則屬於廢物、危險品的轉移,上游燕郊產生的生活垃圾未經處理排入鮑邱河,這些汙染廢棄物順著水流到達xx村,造成了當地的河水汙染。
(二)外來垃圾汙染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還意外的發現了外來垃圾汙染,其觸目驚心的程度是我們沒有料想到的。據村民們介紹,外來垃圾是一些本村村民從附近的北京、廊坊等地運來的,他們把可以賣錢的垃圾回收,其餘的直接就地丟棄。村裡外來垃圾堆放點的規模令我們乍舌。以一座收廢舊的房子為中心,方圓2-3平方公里全是垃圾,特別是房子背後的一眼池塘,塞滿了各色各樣的垃圾,垃圾發酵後混雜在一起的惡臭讓人無法呼吸。
二、農民環境意識的特點及形成原因
透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我們總結出一些汙染轉嫁背景下農民環境意識的特點及形成原因:
第一,農民的環境認知意識正在逐步提高,但理性認知意識仍有待加強。隨著電視、廣播等大眾媒體在農村的普及,農民與外部世界聯絡越來越密切,他們透過大眾媒體對環保方面的知識也有了一定的接觸,瞭解了環保的重要性。但由於國家的環保宣傳主要集中在城市、宣傳內容也以城市居民為受眾設計,貼近農民的環保宣傳少之又少,加上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農民的環境認知意識在理性層面仍較欠缺。
第二,農民有提高環境認知意識的願望和需求。隨著環境汙染由城市轉向農村,環境汙染對於農民不再是一個遙遠的詞彙,農民都有了解更多環保資訊的願望。對與自身關係密切的環保資訊,例如遭到環境侵權後如何維護自身權益、當地環境質量資訊等,成為農民最迫切想得到的環保資訊。他們普遍抱著“學以致用”態度對待環保資訊,希望掌握這些資訊後能更好的解決自身面臨的環境問題。
第三,農民的環境維權意識有較強的滯後性。只有當環境汙染嚴重影響到自身生產生活時,農民才會想到維權。我們在訪談中瞭解到,xx村村民維權始於村裡的飲用水受到汙染,已無法飲用。在企業汙染環境的初期,農民並不知曉,或者雖然知曉,卻由於自身沒有受到實質損害而未及時維權,環保知識的缺乏和權利意識的薄弱導致了農民維權意識的滯後。
第四,農民的環境維權意識有一定的狹隘性。農民在環境維權中對政府有極大的依賴。從環境監管、接受環境投訴、到負責解決環境問題,只要出現了問題,農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政府。這與我國傳統的“父母官”思想根深蒂固有關。傳統中國,行政權力強大,行政權力同時行使了司法權和部分立法權,演變延續至今就成了“只要找政府一切問題就能解決”的現象。但在沒有分析各種維權方式利弊的情況下,盲目依賴政府,會使農民維權的道路越走越窄。而且當找政府後問題仍得不到解決時,這種對政府的嚴重依賴會轉化成對政府的嚴重失望。當然,農民維權意識的狹隘性也與其對其他維權方式的不瞭解以及其他維權方式的無效性有關。以環境訴訟為例,我們的調查顯示,大部分農民對環境訴訟不瞭解,就更不用說利用訴訟維權了,而現階段環境訴訟本身的缺陷也使其難以進入農民維權的視野。
三、農民維權的困境
為什麼農民的維權之路如此艱辛?xx村村民在問卷中給予了我們一些啟示,結合調研中的所見所聞,我們對農民維權的困境也做了一些思考。
1.國家政策的偏差、政府在諸多領域的缺位與農民對政府的依賴之間的矛盾
我國長期以來的政策都體現了“重城市、輕農村”的特點,不僅農村經濟發展未受到應有的重視,而且農村的環境和農民環境權的保護也為公共政策所忽略。雖然這幾年國家不斷出臺各種惠農政策加大對農業的扶持,之前的政策偏差有所糾正,但幾十年積聚產生的問題不可能馬上得到解決。
此外,政府在農村環境保護的諸多領域存在缺位現象,具體表現在:第一,農村環境保護的資金及其他資源投放嚴重不足。中國環境保護投資幾乎全部用於城市和工業,農村的環保設施投入幾乎為零。 這一問題在xx村也存在:村裡沒有集中收集生活垃圾的設施,生活垃圾隨意傾倒;生活汙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鮑邱河。第二,農村環保機構不健全,監管力度不足。我國的環境管理體系建立在以城市和重要點源汙染防治的基礎上的,對農村環境汙染及其特點重視不夠。當前,最基層的環保系統是縣一級環保機構,只有少數鄉一級政府設有環保辦公室、環保助理、環保員等,但這些機構和人員的工作職責並不明確,使得廣大農村地區基本屬於環境監管的空白狀態,無法在事前或事中有效控制環境汙染的發生。
中國農村鬆散的組織結構在集體行動方面的能力很弱,特別是在提供像環境保護這種公共物品方面的能力先天不足。 因而在環境維權過程中,農民表現出對政府的嚴重依賴,但國家政策的偏差和政府的缺位使得農民無法從政府獲得其期望的結果。這一矛盾已成為農民維權活動中最顯著的矛盾。
2.政府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理念之間的矛盾
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之間本應該是相互促進的關係,但由於多年來我國奉行“經濟指標至上”的發展觀念,一些農村地區的基層政府在發展過程中“唯經濟論”,盲目擴大招商引資規模,降低招商引資門檻,哪怕引進高汙染、高能耗的專案也在所不顧。引進上述專案之後不但不對其進行環境監管,反而為其汙染環境提供種種便利,對觸犯環境法律的責任人百般包庇,gdp不斷增長的同時當地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先汙染、後治理”這種本末倒置的發展理念本應該予以摒棄,但對經濟增長的盲目追求使得這一錯誤觀念仍有生存空間。
3.農民對自然環境的嚴重依賴與其在環境保護中的雙重弱勢地位之間的矛盾
農業是最大限度依賴於自然的生產部門,農民的生活資料又很大程度上直接取自於自然資源,如飲用水、燃料、食物等。雖然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獲得生活資料的途徑更加廣泛,但從自然界直接獲取仍是最主要的途徑,這使得自然環境對於農民的生存和發展質量有更直接的影響。但農民在環境保護中卻處於雙重弱勢地——相對於汙染企業的弱勢和相對於城市居民的弱勢。 相對於汙染企業的弱勢地位,使農民在與汙染企業談判和抗爭中處於劣勢;相對於城市居民的弱勢地位,使得農民在分配環境保護資源、組織城市汙染轉嫁等方面處於劣勢。這一矛盾使得農民的環境權益更容易受到侵害。
4.農民環境維權能力的薄弱與環境維權的複雜性、高成本之間的矛盾
首先,由於受到教育程度的限制,農民的環境維權意識不強,缺乏抵制環境汙染的主觀能動性;或者雖然有較強的維權意識,但不瞭解必要的維權知識,不知如何維權。其次,小農經濟在當今農村仍普遍存在,農民之間的聯絡較為鬆散,這使得對集體力量依賴性較強的環境維權在農村難以開展。再次,基層政府的不支援也減弱了農民的環境維權能力。有的基層政府與汙染企業關係密切,甚至包庇、縱容汙染企業的違法行為;有的基礎政府對農民維權活動抱有偏見,認為農民是在“胡鬧”,為了保持當地社會穩定,對農民的環境維權活動進行壓制。另外,農民的經濟條件也極大的限制了他們的環境維權能力。
與此同時,環境維權比一般維權更復雜、成本也更高。主要表現在:第一,證據收集的難度很大。環境汙染損害的滯後性和複雜性使得環境汙染案件的因果關係難以認證;另外,環保部門攝於政府的壓力常常不敢出具鑑定或者不敢出具真實的鑑定。第二,環境維權的成本很高。證據的收集、因果關係的證明等都需要律師或其他專業人士的介入,這必然產生高昂的律師費、鑑定費用,受到自身收入水平的限制,農民無法支付這些維權成本。第三,維權結果的不確定性。即便農民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收集證據、並向有關部門反映了相關情況,結果並不一定是公正的。汙染企業大多是當地政府的利稅來源,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干擾了正常的環境執法。
四、建議
完善相關政策及法律法規等立法方面的建議,早已引起國家的關注,我們無需“老生常談”,我們在該部分提出的建議主要結合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的農民維權困境,圍繞“如何在實踐層面保護農民環境權益”這一主題展開。
(一)建立農村環保機構,保證環境保護資源的公平分配
鑑於現實中環保部門往往受制於地方政府,無法公正執法,因此應建立一個獨立於地方政府,直接受環境保護部管轄的環保執法系統。為了彌補政府在農村環境保護方面的缺位,政府應建立農村環保機構並配備相應人員,提高基層環保執法者的業務能力;明確農村環保機構的職責和執法手段,防止權責不分,互相推諉現象的出現;擴大對農村環境保護的投入,確保農村環境保護經費充足,環境檢測裝置齊全,為農村環境執法提供人力、制度和物質上的保障。
(二)加強農村基層組織的作用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民在環境維權方面對政府有嚴重的依賴性,因此作為溝通政府與農民橋樑的村委會無疑應該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目前我國農村已經普遍建立了村委會。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村委會有負責辦理本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的職責,這其中當然包括代表和維護村民的環境權益。村委會的普遍性和職責的法定性,由村委會代表農民主張環境權益無疑是一個“價效比高”的選擇
但現實中村委會作為代表維護農民權益仍存在不少困難,第一,村委會代表農民維護環境權益沒有經費支援。目前村委會的經費很少,假如將本來就少的經費拿出一部分用於環境權益的維護,村級財政將更加捉襟見肘。為此,國家可以加大對村級財政的轉移支付,提高村委會的活動能力;還可以賦予村委會為採取環境維權行動合理籌措資金的權利,但同時也要建立監督機制,防止該權利成為村委會謀取私利的手段。第二,村委會代表村民提起訴訟的資格在法庭上常受到質疑。現實中,法院常以村委會“與案件沒有直接利害關係”為由,拒絕村委會代表村民提起訴訟,鑑於農民維權力量的薄弱性、環境汙染的集體危害性、環境維權的複雜性等原因,法律應該確定村委會可以以原告的身份代表本村村民提起訴訟。
(三)完善環境宣傳教育體系,提高農民的維權意識
農民是農村環境汙染的直接受害者,提高農民的維權意識,對於改善農村環境意義重大。首先,應藉助社會輿論、媒體等途徑,增強廣大農民對環保知識、環境維權等的認識能力,鼓勵農民積極維護自己的環境權益。調查中我們發現,大眾媒體在環境資訊的傳播方面已成為農民的首選,因此社會各界應利用好這個平臺,提供更多易於農民接受的環保資訊。其次,建立農村環境資訊公開制度。目前地方政府或者對本地的環境狀況不甚瞭解,或者有所瞭解但不對農民公開,這些做法是與我國的資訊公開立法相違背的。因此,應儘快建立農村環境資訊公開制度,為農民監督當地環境提供條件。再次,支援各種ngo向農民提供環境維權服務。這可以有效解決政府對農村環境資源供給不足和農民對環境資源需求方面的矛盾。但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由於農民對ngo的瞭解較少造成農民在遇到環境問題時向ngo尋求幫助的意願較小,因此,政府應該創造寬鬆的政策、法律環境,並加強引導,讓更多的ngo走進農村和農民,為他們提供相關環境服務。
(四)擴大法律援助制度的適用範圍
目前中國的法律援助物件主要是生活困難的城市居民和居住在城市的農民工,不包括在農村居住的農民。其原因主要有:一,法律援助要求接受援助的物件“生活困難”,但農民沒有固定收入,難以證明自己的收入狀況。二,農村貧困面太大。我國農村人口比例較大,法律援助機構的力量和資源本身並不充裕,無法滿足農村的需要。三,可以申請法律援助的事項較窄,農民因環境汙染所受到的損失往往不符合申請法律援助的範圍。
由於中國農村人口多,貧困人口數目較大,對農民提供法律援助關係到整個社會的穩定,因此,我國應針對農民的實際情況建立相應的法律援助機制。為了解決法律援助資源緊張的狀況,該機制可以是一個多方參與的機制。一方面,政府應充分依託現有的法律援助機構和資源向農村傾斜,;另一方面,政府應鼓勵並積極創造條件,讓社會各界為農民提供相關的法律幫助。
環境汙染的調查報告3
在今天,沒有汽車的城市是難以想像的。汽車,作為現代文明的標誌性產物之一,已經深深融入了人們的生活。然而,汽車給人們帶來的快捷和便利,也伴隨著對地球環境的汙染和破壞。汽車排放的有害氣體擴散到空氣中造成空氣汙染佔整個城市空氣汙染的60%,甚至到90%。因此,汽車尾氣對環境的汙染和人體健康造成的危害,成為城市汙染的主要罪魁。為了解汽車尾氣對環境的汙染嚴重性,筆者作了一次調查。
調查目的:調查高州市區在交通高峰期來往車流輛數,瞭解我們每天吸入的尾氣塵粒量及危害性。調查地點:高州市人民廣場邊。
調查時間:上午11:30
調查條件:記時器,記錄表
調查過程:上午11:30時,調查小組成員集中在市人民廣場邊,分別對轎車、麵包車、貨車的車流量進行調查統計,並對進入社群的車流量也進行統計。
調查結果:透過兩次五分鐘時間的統計,轎車12輛/分鐘、麵包車4輛/分鐘、貨車2輛/分鐘;進入社群的車輛5輛/分鐘。在五分鐘內總共有85輛汽車經過社群門口。證明上午11:30高峰期的車流量相當多,同樣對每天上下學的學生來說,是十分具有危害性的。
研究表明,汽車尾氣成分非常複雜,有一百種以上,其主要汙染物包括: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碳氫化合物(HC)、鉛(Pb)、苯並芘(BaP)等。由於汽車尾氣多排放在1.5米以下,因此兒童吸入的汽車尾氣為成人的兩倍。
一、問題分析
目前高州機動車不斷遞增,而且隨著人們購車欲的不斷加強,我市汽車保有量還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長。又因為21世紀石油仍將是主要能源,在今後幾十年,燃油車輛仍將是汽車家族的主流,隨著我國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大中城市中汽車尾氣造成的汙染將更加嚴重。
1、城市氣溫急速增高。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這些氣體被稱為溫室氣體,一旦進入空氣中,一方面可產生溫室效應,促進氣溫升高;另一方面破壞地球的保護層———臭氧層,讓陽光直接照射地球表面,加速氣溫升高。
2、危害人體健康。氮氧化物、鉛化物進入肺部和血液,極大地損害了呼吸系統,造成各種疾病,嚴重損害呼吸系統,並且具有很強的致癌性。
據資料表明,目前治理汽車尾氣主要有三條途徑:
第一,最根本和最終的途徑——改變汽車的動力。如開發電動汽車及代用燃料汽車。此途徑使汽車根本不產生或只產生很少的汙染氣體。
第二,改善現有的汽車動力裝置和燃油質量。採用設計優良的發動機、改善燃燒室結構、採用新材料、提高燃油質量等都能使汽車排氣汙染減少,但是不能達到“零排放”。
第三,採用汽車尾氣的淨化技術。如採用一些先進的機外淨化技術對汽車產生的廢氣進行淨化以減少汙染,但此途徑也不能達到“零汙染”。
雖然以上方案都已有了實施辦法,但大多仍處於雛形,在近幾年中實施的可能性較渺茫,而據預測,燃油車在世上至少還要存在十年,因此,我們面臨的環境問題仍會十分嚴重。
二、建議
1、節約能源,有利環境,大力推廣車用乙醇汽油。根據有關專家指出,開發乙醇代替汽油,即節約能源,又可消化陳糧,使汽車排出的有害汽體減少,是一項有利於保護環境和資源的新課題。
2、每年9月22日是“國際無車日”。在這一天,你能把自己的車停在車庫裡,為了自己所生存的環境,為了自己的明天,能選擇行走嗎?藉助“國際無車日”,喚醒人們對於環境保護的意識,提醒人們更加關注自己所生存的家園。
3、研究表明,如果每月少開一天車,北京汽車排放的汙染物總量將減少3600多噸,一年下來,北京將可減少4.4萬噸的汽車排放汙染物。因此,少開一天車對環境保護的意義不小。
三、收穫和體會
透過調查探究,使我認識到一個人幾天不吃東西還可以活著,但是幾分鐘不呼吸就會死亡。空氣和水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條件,經過這次探究我的收穫實在太多,平時所接受的一些關於環保的思想在此刻得到了切實體驗,機動車尾氣給大氣帶來的汙染有將人類自己推向滅亡的火坑。為了我們生存的家園,為了我們共同的藍天,創造我們潔淨美麗的明天。
環境汙染的調查報告4
在上週的週末,我和爸爸媽媽一起來到照母山附近的一個湖泊,進行了一個小規模的環境調查。
我們先環湖一週,沒走多遠就看見湖裡有許許多多的瓶子、紙屑、易拉罐等,而且路邊有大堆垃圾,垃圾桶長期沒人收,都已經冒出來了,也沒有人去清理。很多人看見垃圾桶已滿,沒有人提醒,隨手往地上丟。草地上也有很多紙屑,垃圾桶裡垃圾堆積如山,有的人往湖裡丟,有的往地上丟,有的往垃圾桶丟。還有一些野餐結束了,塑膠袋、食物殘渣沒有收,髒兮兮的。
我覺得形成的原因就是人們保護大自然的意識不強,環保理念沒形成,公共衛生意識不強,亂丟塑膠袋、紙屑、易拉罐等等。建議在湖邊或在草坪立一塊提示牌,並及時處理垃圾,及時回收垃圾,並提醒人們不要丟垃圾了。
另外,我建議城市的管理者也要加強管理,及時把散落的垃圾清理走。及時提醒人們注意保護環境,對亂扔垃圾者給予一定的懲戒,比如看見亂扔垃圾者被發現要打掃公共衛生一天,以加強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
大自然很美,我希望人們不要再破壞大自然,讓我們生存的家園更美麗。
環境汙染的調查報告5
一、問題的提出
現在社會,塑膠袋被人們廣泛使用,從菜市場買菜到商店購物,塑膠袋幾乎無處不在。為了解塑膠袋對環境的危害和塑膠袋的使用情況,我進行了有關調查。
二、調查方法
1、查閱網路,瞭解塑膠袋對環境的危害。
2、走進菜市場,對塑膠袋的使用情況作出實地調查。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一)調查一:
1、調查方式:網路查詢。
2、調查內容:塑膠袋對環境的危害。
3、調查結果:不利於回收,焚燒會產生大量有毒氣體,汙染大氣;填埋會汙染水土,要將近兩百年的時間才會被分解;牛羊吃了還會生病甚至死亡……
(二)調查二:
1、調查地方、時間:裕民農貿市場;5月1日下午4:00—4:30。
2、調查內容:塑膠袋的使用情況。
3、調查結果:在半小時內,共有179位走出菜場的顧客,其中用塑膠袋有147位,用環保袋有32位,用塑膠袋的大多是中老年人,用環保袋的大多是青年人。
四、結論
1、我國的塑膠袋使用現象極為嚴重,全國每年廢棄塑膠袋達200多萬噸,許多地區因為塑膠袋而一片白茫茫。
2、塑膠袋對環境有很大的危害。土壤裡有塑膠袋,便會影響農作物對水分、養分的吸收,抑制農作物的生長髮育,如果用火焚燒會出現大量有毒氣體,會汙染大氣,對環境有著不可估量的危害。
五、建議
建議國家要採取進一步措施,提高人們對塑膠袋這一“白色汙染”的認識,加大力度提倡使用環保袋。
環境汙染的調查報告6
寒假,學校大學生實踐調查的作業,因此,我對我家鄉的環境進行了調查。多年了一直在外面讀書,很少回家,回家也從來沒有好好的瞭解家鄉環境的變化,這一次的調查和實地走訪,說實在話家鄉的環境讓我打吃一驚。小時候,經常從爺爺、奶奶那一輩聽到這樣的說唱: 二十年代洗米洗菜,六十年代魚蟲絕代,七十年代河水氾濫 。我記得小時候,家鄉的河水是清澈見底的,河裡魚蝦成群結隊,傍晚時分河裡的石頭上會有螃蟹停留在上面,我們就這樣一邊撿著螃蟹,一邊嬉戲,這裡曾是我童年快樂的回憶,是我童年迷戀的地方。那時從來不曾想過這一切都會逝去。
可是現在卻應徵了 “魚蟲絕代,河水氾濫 ”的說法。
河道里滿是廢器、垃圾,由於垃圾的堆積,沒有清理,河水變得臭氣難聞,河裡沒有了魚蝦,更別說小孩嬉戲了。而且許多水資源也因為人類的過度索取和開發已經枯竭。不僅僅在於河裡,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是有是無得汙染。今年來由於環境汙染,天氣也變得異常炎熱,特別是在夏天令人難以接受。
我透過調查發現造成家鄉環境汙染的原因有:
1、白色垃圾;
2、森林遭受破壞,水資源汙染嚴重,森林面積減少,造成水土流失問題。
3、整治仍不徹底,在城區雞鴨屠宰點和燒肉攤點汙染嚴重,花盆和盆景中菸頭紙屑較多,商戶佔道經營較多。
4、設施不夠完善。
5、交通工具廢氣和噪音。
6、使用化肥,殺蟲劑,除草劑等化學物質灌溉農田後流出的廢水廢渣
透過這次調查活動,我瞭解到,解決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重大任務,改變這種狀況,光靠環衛工人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提高我們大家的環保意識,環境的汙染和破壞不是一個人造成的,所以保護環境應該是全社會的行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把“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牢記心中
環境汙染的調查報告7
【環境的基本狀況】
寒假,學校大學生實踐調查的作業,因此,我對我家鄉的環境進行了調查。多年了一直在外面讀書,很少回家,回家也從來沒有好好的瞭解家鄉環境的變化,這一次的調查和實地走訪,說實在話家鄉的環境讓我打吃一驚。小時候,經常從爺爺、奶奶那一輩聽到這樣的說唱:二十年代洗米洗菜,六十年代魚蟲絕代,七十年代河水氾濫。我記得小時候,家鄉的河水是清澈見底的,河裡魚蝦成群結隊,傍晚時分河裡的石頭上會有螃蟹停留在上面,我們就這樣一邊撿著螃蟹,一邊嬉戲,這裡曾是我童年快樂的回憶,是我童年迷戀的地方。那時從來不曾想過這一切都會逝去。可是現在卻應徵了魚蟲絕代河水氾濫的說法。河道里滿是廢器、垃圾,由於垃圾的堆積,沒有清理,河水變得臭氣難聞,河裡沒有了魚蝦,更別說小孩嬉戲了。而且許多水資源也因為人類的過度索取和開發已經枯竭。不僅僅在於河裡,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是有是無得汙染。今年來由於環境汙染,天氣也變得異常炎熱,特別是在夏天令人難以接受。
【環境汙染的原因】
由於我國工農業生產的迅猛發展和村鎮住宅建設的激增,不僅城市,農村的生態環境也日趨惡化,許多地區的鄉鎮工業由於缺乏長遠規劃,一方面各種工業任意布點;另一方面又因經濟能力和技術力量的薄弱,企業無力處理三廢,汙染問題相當嚴重。農村地區對自然資源利用多,培育少,目前興建的水利設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自然災害的威脅。隨著生產的發展,化肥農藥不合理的大量使用,畜禽養殖業廢水、廢氣和廢渣的任意排放,使各種汙染物在農村地區內迴圈,造成大面積農村面源汙染,水體汙染現象十分嚴重。小城鎮衛生條件差,交通擁擠,居住緊張。村鎮或佈局分散,或延展過長,於生產、生活和公共設施的安排都極為不便。村莊內部結構鬆散,空間混雜,生活用水不衛生,道路不規範等。但城鎮建設費用很少,無力改變這種現狀。透過調查發現造成家鄉環境汙染的原因有:
白色汙染
塑膠垃圾沒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處置,垃圾沒有實行分類收集,能回收回的不回收利用。
許多企業對於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白色垃圾沒有科學地處理,放任自流。
我國現有的法律沒有對塑膠包裝廢棄物的處理,制定出過硬的相關法規。(幸好國家新出臺了禁塑令,但效果還不顯著。希望能有大的作為。)
儘管在建立省級文明衛生城鎮的口號下,我們的縣城變得整潔得多,但是總的來講,人們的環保意識比較淡薄,濫用和隨意亂倒塑膠製品現象相當普遍。
森林遭受迫壞,水資源汙染嚴重:
森林面積減少,除了一些自然因素外,還有就是認為造成的森林面積減少。人類大量開發森林資源,然而又沒有及時的進行補進;
家鄉環境汙染調查報告家鄉環境汙染調查報告
由於森林面積的減少,土壤變得鬆散,雨水下來,泥土衝進河道,造成河道,河水可以的道換新,形成汙染;
森林減少,造成了水土流失問題;
整治仍不徹底。在城區,雞鴨屠宰點和燒肉攤點汙染嚴重;花盆和盆景中菸頭、紙屑較多;攤點商戶佔道經營較多;車輛亂停亂靠現象依然存在;牛皮癬仍然很多;向河道里傾倒垃圾依然嚴重,河水汙濁。在鄉鎮街道,亂丟亂吐亂倒現象嚴重;農貿市場垃圾較多;車輛亂停亂放現象嚴重;小食店清潔衛生問題突出;存在重城鎮輕農村、重幹道公路沿線輕邊遠村社的現象;部分鄉鎮對場鎮和主要公路沿線外的村社還未開始環境整治。在農村,農戶院壩散養家禽嚴重;柴草亂堆,垃圾亂倒較為普遍。
設施不夠完善。一是環衛設施數量不夠多,尤其是垃圾池、垃圾桶、果皮箱、垃圾清運車、路燈、人行道板等環衛設施配套不足,破損嚴重;二是部分設施佈置不合理,有的修(洗、停)車場、水果市場、畜禽交易市場佈局不合理,造成市場交易秩序混亂,影響市容市貌;有的垃圾池設定、垃圾桶擺放位置不合理,造成新的環境汙染和視覺汙染。
交通工具(、車輛、輪船、飛機等)廢氣和噪音音;
使用化肥、殺蟲劑、除草劑等化學物質的農田灌溉後流出的水。
廢水、廢渣
【境汙染的危害】
人類要擁有健康的身體,就必須要擁有健康的生活環境。環境汙染不利於人類的生存,吸入有害的氣體,影響呼吸,影響健康;白色汙染的危害有:1、視覺危害,散落在環境中的塑膠廢棄物對破壞了市容景觀。如散落在自然環境、街頭巷尾、江河湖泊的一次性發泡塑膠餐具和漫天飛舞或懸掛枝頭的超薄塑膠袋,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不良刺激。
潛在危害:
(1)、塑膠地膜廢棄物在土壤中大面積殘留,長期積累,造成土壤板結,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導致農作物減產。
(2)、拋棄在陸地上或水中的塑膠廢棄物,被動物當作食物吞食後,會導致動物死亡。
(3)、進入生活垃圾中的塑膠廢棄物質量輕、體積大,很難處理。如果將它們填埋,會佔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難以分解。
(4)、部分的塑膠含有毒性,如果用作餐具或食品包裝的材料,這樣對人體的健康不利。
【保護環境的措施】
透過調查的我得了:環境的汙染和破壞不是一個人造成的,所以保護環境應該是全社會的行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雖然家鄉現在在的環境狀況不是很樂觀,但是據調查,我們的政府正在努力進行環境保護的工程: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向老百姓宣傳環境保護,提高人們的環境白虎意識等;在政府的努力下,作為這片土地主任的人們,外面更應該努力保護我們生存的家園,愛護它,保護它,從手上的事做起,不亂扔、亂折、亂吐;從身邊的是做起,共同把我們的家鄉建成美好的家園。
【總結】
透過這次調查活動,我們瞭解到:隨著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為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使環境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生態破壞、環境汙染對人類生存和發展已經構成了嚴重威脅。每當大風颳起時,空中就瀰漫著黃色的粉塵,有時在空中還飛舞著白色塑膠袋。使人們出門十分狼狽。因此,解決環境問題已成為刻不容緩的重大任務。改變這種狀況,光靠環衛工人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提高我們大家的環保意識。環境的汙染和破壞不是一個人造成的,所以保護環境應該是全社會的行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把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牢記心中!
環境汙染的調查報告8
第一、空氣汙染 我國城市的空氣汙染仍為煤煙型為主,主要汙染物是二氧化硫和煙塵。
第二、水域汙染 造成水體汙染的物質種類有:有機有毒物質;無機有毒物質;耗氧汙染物;植物營養汙染物;病源微生物;放射性汙染物等。我國城市及其附近河流仍以有機汙染為主,主要汙染指標是石油類、高錳酸鹽指數和氨氮。
第三、固體廢物汙染 包括工業廢棄物、建築垃圾和生活垃圾等。
第四、噪聲汙染 我國多數城市的噪聲處於中等汙染程度。
第五、土壤汙染 土壤的汙染源包括爛施化肥農藥,工業廢水和廢渣以及生活汙水和垃圾等。
環境汙染是指人類直接或間接地向環境排放超過其自淨能力的物質或能量,從而使環境的質量降低,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生態系統和財產造成不利影響的現象。具體包括:水汙染、大氣汙染、噪聲汙染、放射性汙染等。水汙染是指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汙染等方面特性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大氣汙染是指空氣中汙染物的濃度達到有害程度,以致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對人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現象。噪聲汙染是指所產生的環境噪聲超過國家規定的環境噪聲排放標準,並干擾他人正常工作、學習、生活的現象。放射性汙染是指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物料、人體、場所、環境介質表面或者內部出現超過國家標準的放射性物質或者射線。例如,超過國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排放汙染物的標準,超種類、超量、超濃度排放汙染物;未採取防止溢流和滲漏措施而裝載運輸油類或者有毒貨物致使貨物 落水造成水汙染;非法向大氣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質,造成大氣汙染事故,等等。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環境汙染也在增加,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 環境汙染問題越來越成為世界各個國家的共同課題之一。由於人們對工業高度發達的負面影響預料不夠,預防不利,導致了全球性的 三大危機 : 資源短缺、環境汙染、生態破壞 。 人類不斷的向環境排放汙染物質。但由於大氣、水、土壤等的擴散、稀釋、氧化還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汙染物質的濃度和毒性會自然降低,這種現象叫做 環境自淨 。如果排放的物質超過了環境的自淨能力,環境質量就會發生不良變化,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存,這就發生了環境汙染 。
環境汙染有各種分類:
按環境要素分 :大氣汙染、水體汙染、土壤汙染。
按人類活動分:工業環境汙染、城市環境汙染、農業環境汙染。
按造成環境汙染的性質、來源分:化學汙染、生物汙染、物理汙染(噪聲汙染、放射性、電磁波)固體廢物汙染、能源汙染。
環境汙染會給生態系統造成直接的破壞和影響,如沙漠化、森林破壞、也會給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造成間接的危害,有時這種間接的環境效應的危害比當時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難消除。例如,溫室效應、酸雨、和臭氧層破壞就是由大氣汙染衍生出的環境效應。這 種由環境汙染衍生的環境效應具有滯後性,往往在汙染髮生的當時不易被察覺或預料到,然而一旦發生就表示環境汙染已經發展到相當嚴重的地步。當然,環境汙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後果是使人類環境的質量下降,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身體健康和生產活動。例如城市的空氣汙染造成空氣汙濁,人們的發病率上升等等;水汙染使水環境質量惡化,飲用水源的質量普遍下降,威脅人的身體健康,引起胎兒早產或畸形等等。嚴重的汙染事件不僅帶來健康問題,也造成社會問題。隨著汙染的加劇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由於汙染引起 的人群糾紛和衝突逐年增加。
環境汙染的調查報告9
城市是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教育的中心,經濟活動和人口高度密集,面臨巨大的資源與環境壓力。20xx年我國共有建制城市661個,城市市轄區土地面積僅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6%;而人口則佔全國總人口的41.7%。
城市化率從1993年的28%提高到了20xx年的41.7%,11年提高了13.7個百分點。城市對我國GDP的貢獻為65.5%。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進入快速增長期。城市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並非廣為人知的事實是:世界十大環境汙染最嚴重的城市當中有一半已落入了中國的版圖之內,更加觸目驚心的事實是:1/3的中國地區降過酸雨、七大中國河流中有一半汙染嚴重、1/4的中國居民沒有清潔的飲水源、1/3的城市人不得不呼吸著汙濁的空氣、經過環保處理的城市垃圾只佔不到20%的少數。環境汙染也提高了生產成本,造成的經濟損失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8%到15%,而人民的健康代價更是無法估算。單隻在北京,70%至80%的癌症病因與環境有關,尤其是肺癌,已經成為居民的第一大死因。城市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它的產生和發展決定於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受上層建築的影響,近幾十年來,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長和經濟的高速發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環境關題:
一、水汙染
1、概述
地球上的水似乎取之不盡,其實就目前人類的使用情況來看,只有淡水才是主要的水資源,而且只有淡水中的一小部分能被人們使用。淡水是一種可以再生的資源,其再生性取決於地球的水迴圈。隨著工業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體被汙染;為抽取河水,許多國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壩,改變了水流情況,使水的迴圈、自淨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80年代後期全球淡水實際利用的數量大約為每年3000億立方米,佔可利用總量的1/3。但是隨著人口的增長及人均收入的增加,人們對水資源的消耗量也以幾何級數增長。另外,淡水資源的分佈與人口的分佈並不一致。例如1980年加拿大人均取水量1500立方米,僅佔人均淡水資源擁有量的1.2%;而埃及1976年人均取水量為1180立方米,已接近該國人均可利用總量1470立方米的極限。
人類的活動會使大量的工業、農業和生活廢棄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汙染。目前,全世界每年約有4200多億立方米的汙水排入江河湖海,汙染了5.5萬億立方米的淡水,這相當於全球徑流總量的14%以上。1984年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中為水汙染下了明確的定義,即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徵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稱為水汙染。水的汙染有兩類:一類是自然汙染;另一類是人為汙染。當前對水體危害較大的是人為汙染。水汙染可根據汙染雜質的不同而主要分為化學性汙染、物理性汙染和生物性汙染三大類。
2、水資源保護
抽取地下水是緩解淡水不足的一個重要途徑。但是過度抽取地下水會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導致地面沉降。在我國的蘇州、無錫、上海、北京等地,由於長期過量開採地下水,造成了明顯的地面沉降,有的地方甚至損壞了地下管道和道路。因此,在發展工業,建設城市的同時,就要注意到水資源的保護。因為一旦水資源受到汙染,將嚴重的制約工業、農業的發展。要解決水汙染問題的根本途徑還是在於要發動全球人民,增強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意識。同時大力研製迴圈用水技術、海水淡化技術、汙水淨化技術等,並對排放汙水或汙染物質嚴重的企業、生活區進行合理管制和必要的懲罰,以增強保護水資源意識。
二、大氣汙染
1、概述
在幹潔的大氣中,痕量氣體的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範圍的大氣中,出現了原來沒有的微量物質,其數量和持續時間,都有可能對人、動物、植物及物品、材料產生不利影響和危害。當大氣中汙染物質的濃度達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對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現象叫做大氣汙染。造成大氣汙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為因素,尤其是人為因素,如工業廢氣、燃燒、汽車尾氣和核爆炸等。隨著人類經濟活動和生產的迅速發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時,同時也將大量的廢氣、煙塵物質排入大氣,嚴重影響了大氣環境的質量,特別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業區域。所謂幹潔空氣是指在自然狀態下的大氣(由混合氣體、水氣和雜質組成)除去水氣和雜質的空氣,其主要成分是氮氣,佔78.09%;氧氣,佔20.94%;氬,佔0.93%;其它各種含量不到0.1%的微量氣體(如氖、氦、二氧化碳、氪)。
大氣汙染對氣候的影響很大,大氣汙染排放的汙染物對區域性地區和全球氣候都會產生一定影響,尤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從長遠的觀點看,這種影響將是很嚴重的。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燃料中含有各種複雜的成分,在燃燒後產生各種有害物質,即使不含雜質的燃料達到完全燃燒,也要產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為燃料燃燒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加,破壞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發溫室效應,致使地球氣溫上升。所謂的溫室效應是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阻止地球熱量的散失,使地球發生可感覺到的氣溫升高。破壞大氣層與地面間紅外線輻射正常關係,吸收地球釋放出來的紅外線輻射,就像溫室一樣,促使地球氣溫升高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是數量最多的溫室氣體,約佔大氣總容量的0.03%,許多其它痕量氣體也會產生溫室效應,其中有的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還強。
2、大氣層的保護
許多環境問題是跨國界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如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破壞等大氣汙染,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解決。人們在70年代早期開始認識到氟氯烴可能對環境有害,並且開始尋找代替品。到了80年代中期,臭氧層破壞的證據已經日益清楚,採取共同行動的呼聲也日益高漲。到了1987年,許多國家的代表彙集在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爾,簽署了《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協定書》。這個協定書是對付世界環境公害的一個開創性的國際協定,目的是控制氟氯烴和其它破壞臭氧層的物質的消費量,保護地球的外衣,也保護人類自己。經過修正後的蒙特利爾協定書是一個有約束力的國際協定。按照規定,工業國的氟氯烴和其他受限制物質的排放量必須立即減少,在20xx年以前逐步完全停止使用這類物品。發展中國家在1996年以前可以繼續有限度的增加這些物質的消費,然後就應當逐步減少,到20xx年時必須完全停止使用這些有害物質。除了時間上的優惠以外,這一協定書還包含了兩個對發展中國家有利的條款:一個是建立一項臨時多邊基金,幫助發展中國家採取代替氟氯烴的技術;另一個是技術轉讓條款,要求籤字國把最好的技術按照公平和最有利的條件轉讓出去。
我國已加入了修正後的蒙特利爾協定書,並且制定了履行國際義務的國家行動方案,包括建立保護臭氧層組織管理機構,制定有關行業的管理規範,積極開展替代品和替代技術的研究,為企業的替代技術改造安排配套資金等等。根據我國政府制定的方案,到20xx年,所有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總量至少要減少60%,到20xx年則完全淘汰這些有害物質。
三、固體汙染
1、概述
凡人類一切活動過程產生的,且對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價值而被廢棄的固態或半固態物質,通稱為固體廢物。各類生產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俗稱廢渣;生活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則稱為垃圾。固體廢物實際只是針對原所有者而言。在任何生產或生活過程中,所有者對原料、商品或消費品,往往僅利用了其中某些有效成分,而對於原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價值的大多數固體廢物中仍含有其它生產行業中需要的成分,經過一定的技術環節,可以轉變為有關部門行業中的生產原料,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可見,固體廢物的概念隨時、空的變遷而具有相對性。提倡資源的社會再迴圈,目的是充分利用資源,增加社會與經濟效益,減少廢物處置的數量,以利社會發展。
垃圾正成為困擾人類社會的一大問題,全世界每年要產生超過計劃10億噸的垃圾,大量的生活和工業垃圾由於缺少處理系統而露天堆放,垃圾圍城現象日益嚴重,成堆的垃圾臭氣熏天,病菌滋生,有毒物質汙染地表和地下水,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這種現象若得不到遏制,人類將被自己生產的垃圾埋葬掉。
2、解決辦法
要解決固體廢物的危害,惟有全體人民集體行動起來,充分利用資源,加強資源再利用,不隨便拋棄固體物質。政府應出臺一系列關於固體廢物處理的條例,以規範大眾的資源利用行為,減少廢物排放。公民應該從小事做起,為人類自身創造美好的生活環境,讓我們生活在一個無垃圾困擾的環境裡。
四、水土流失
1、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蝕、搬運和沉澱的整個過程。在自然狀態下,純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蝕過程非常緩慢,常與土壤形成過程處於相對平衡狀態。因此坡地還能保持完整。這種侵蝕稱為自然侵蝕,也稱為地質侵蝕。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特別是人類嚴重地破壞了坡地植被後,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壞和土地物質的移動,流失過程加速,即發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國土地資源遭到破壞的最常見的地質災害,其中以黃土高原地區最為嚴重。我國目前水土流失總的情況是:點上有治理,面上有擴大,治理趕不上破壞。全國水土流失面積解放初期為17.4畝,到1980年約治理6億畝。由於治理趕不上破壞,水土流失面積卻擴大到22.5億畝,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6,涉及近千個縣。全國山地丘陵區有坡耕地約4億畝,其中修梯田約1億畝,而另外3億畝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據統計,我國每年流失土壤約50億噸,損失n、p、k元素約4000多萬噸畝,到1980年約治理6億畝。由於治理趕不上破壞,水土流失面積卻擴大到22.5億畝,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6,涉及近千個縣。全國山地丘陵區有坡耕地約4億畝,其中修梯田約1億畝,而另外3億畝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2、水土流失的防治
水土流失是地表徑流在坡地上運動造成的。各項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是:減少坡面徑流量,減緩徑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衝能力,並儘可能抬高侵蝕基準面。在採取防治措施時,應從地表徑流形成地段開始,沿徑流運動路線,因地制宜,步步設防治理,實行預防和治理相結合,以預防為主;治坡與治溝相結合,以治坡為主;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以生物措施為主。只有採取各種措施綜合治理和集中治理,持續治理,才能奏效。總之,科學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迅猛發展,增強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給人類社會帶來空前的繁榮,也為今後的進一步發展準備了必要的物質技術條件。對此,人們產生了盲目樂觀情緒,好象自己已經成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長期掠奪資源而不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然而,這種掠奪式生產已經造成了生態和生活的破壞,大自然向人類亮起了紅燈。我們必須承認面臨的嚴重危機,但是也應相信我們可以透過共同的努力戰勝它,尋求新的發展道路。要解決環境汙染問題,一個大的方向就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即保證現在的經濟發展,又保證後代享受資源的權利,讓我們世代都生活在沒有汙染的天空下吧。
所以,我們要保護地球,節約資源,愛護環境,共建美好家園。
環境汙染的調查報告10
一、調查目的
1.比較全面地瞭解當今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現狀,瞭解學生閱讀的特點:包括學生閱讀的興趣、閱讀發展心理、學生閱讀時間和學生課餘時間的比例、各種媒體(電視機、網路等)和學生閱讀的關係、家庭環境與學生閱讀的關係;父母文化層次與學生閱讀的關係、父母的閱讀習慣與學生閱讀的關係等。
2.根據閱讀現狀的調查分析其原因。
3.指導學生建立課外閱讀成長記錄袋,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他們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開闊視野、陶冶情操、促進文化積累、發展語文素養。
4.教師可根據學生的不同現狀進行有效的指導,為學生更好地進行課外閱讀提供有力利的條件。
二、調查內容
1、小學生每日閱讀時間和閱讀量。 2、小學生的閱讀物件。
3、小學生的閱讀態度和閱讀習慣。 4、小學生課外讀物的來源。 5、教師引導與學生閱讀的關係。 6、家庭環境和學生閱讀的關係。
三、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這是本調查採用的主要手段。學生調查表共有17道選擇題,每題有2-5個供選答案;家長問卷表共有9道選擇題,每題有2-4個供選答案。 2.個別交談。這是本調查採用的補充手段,針對某些尚需進一步瞭解與研究的問題有選擇地與有關學生交談,以獲取典型案例或驗證某種調查結果。
四、調查物件
本次調查為雙峰縣青樹坪鎮中心小學二年級、五年級、六年級每年級中各一個班
調查人數分佈如下: 年級 人數 二 69 五 74 六 65 合計208人
五、調查步驟
20xx年9月16日—9月18日根據課題研究要求擬定調查內容,制定調查表,分發調查問卷。
20xx年10月20日—10月25日進行資料統計,有選擇地進行個別交談。 20xx年11月27日—12月15日分析資料,撰寫調查報告。
分析一:學生調查問卷結果
(一)關於閱讀興趣
問卷1:雙休日,你最喜歡幹什麼?
問卷2:你覺得課外閱讀有什麼意義?
問卷3:你喜歡課外閱讀嗎?
從問卷中可以看出孩子週末閱讀課外書的人數很少,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雖然有47.2%的孩子喜歡課外閱讀並認為課外閱讀對他們有著很大的用處與幫助,但也要看到還有3.4%的學生根本就不喜歡課外閱讀。教育心理學認為,要使學生自覺地,有目的的,專心的進行課外閱讀,使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其次,教師還要採取各種措施引導學生,逐步使閱讀成為學生自覺的行為。
(二) 關於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與量 問卷4:你每天讀多長時間的課外書?
問卷5:你每天的讀書量為多少?
問卷6:進入小學後,你的閱讀量大概達到了多少萬字?
從問卷中可以看出,三個班的孩子課外閱讀時間不是很固定,有14.9%的.學生只是偶爾讀一讀,還是沒有良好的,穩定的閱讀習慣,閱讀的量也明顯偏低。根據小學語文課標的要求:一至二年級的學生要喜歡上閱讀,能感受閱讀的樂趣,而五六年級則要求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能達到這一要求的學生則只佔總人數的10..9%
(三) 關於課外閱讀方式與習慣 問卷7:你讀課外書時,一般是?
問卷8:你讀課外書時喜歡
問卷9:你讀課外書時遇到不認識的字或不懂的問題怎麼辦?
問卷10: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我 分析問卷,發現學生主要存在問題是不會閱讀,隨意性太大,缺少目標性,而且在課外閱讀的方法上還有待加強,尤其是在指導學生寫讀後感,摘抄,批註這方面,一定要引導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切忌“囫圇吞棗”式的閱讀,提倡個性化閱讀;推崇深入閱讀,拒絕膚淺的閱讀,讓學生能真正走進書籍之中,汲取營養,提升個人語文素養。
(四) 關於家庭環境和學生閱讀的關係 問卷11:家長對課外閱讀的態度
問卷12:父母最支援看的課外書
問卷18:關於家庭讀書氛圍
從以上資料中可以看出,多數孩子具有較好的課外閱讀的條件,家長也比較支援,這對我們以後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先決條件。
(五) 關於課外閱讀的交流
問卷13:你們老師每天都佈置讀課外書嗎?
問卷14:你所在班級開展讀書交流活動的情況 教師在課外閱讀中應該起領軍的重要作用,還應該注重學生的反饋,及時分析情況,靈活機動處理,所以,教師在引導方面還應有所作為,切實負起責任來。
(六) 關於課外閱讀書籍的型別,內容與來源問題 問卷15:你喜歡讀什麼樣的書?
問卷16:你喜歡讀什麼型別的書籍?
問卷17:你的課外書主要來自
學生的課外閱讀內容比較單一,主要以通俗易懂,熱鬧有趣為前提來選擇書目,二年級的學生倒情有可原,但五六年級的學生還以這些淺顯易懂的書籍為主,則與他們所處的年級不成正比,對他們個人語文素養的養成也很難起到一定的作用
分析二:家長問卷分析
家長調查問卷分析:我們三個班級共收回188份問卷,從問卷中可以看出家長們的文化素養總體不是很高,本科學歷只佔14.8%,大專學歷佔到27.6%,而57.4%都是中學學歷;但他們對孩子的閱讀都很支援,都認為閱讀對孩子有好處,有66.4%在家為孩子設有書架,而他們在家都僅僅偶爾閱讀,帶孩子到書店買書的很少,更有多數人不願與孩子一起閱讀,更很少有閱讀交流,僅僅只限於督促階段,學生每天閱讀時間在半個小時的佔到65.4%,家長買書時較民主,46.8%
會和孩子一起商量去買,選擇書籍時比較偏重於文學類書籍,達到了50%,購買的金額,在101-300之間居多,只是偶爾指導寫讀書筆記,很少有人能為孩子提出有建設性的讀書建議和指導。
從以上相關資料來看,大部分學生家裡沒有讀書的氛圍,主要原因是來自家長自己的文化素養不高,對孩子沒有必要的影響和引導,更不要說給孩子相關的指導和建議,孩子讀書意識的激發,讀書習慣的養成全部需要學校老師們的引導。可幸的是,家長們都非常支援學生的讀書活動,並願意為讀書投資。 要改變這種現狀,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我們課題小組進行研究的課外閱讀成長記錄袋的建立與實踐活動來得非常的及時,也很給力。
主要策略如下:
(一)教師幫助和引導學生建立課外閱讀成長記錄袋,並獲得家長支援協助教師設計封面和主題內容,建立初級讀書卡階段讀書卡反思讀書卡總結讀書卡。 (二)低年級同學以激發閱讀興趣為主例如:課外閱讀交流會,課本劇表演,朗誦,我是故事大王,主題隊會等,讓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中愛上讀書,喜歡上讀書,可以大量的誦讀詩詞。高年級引導學生從歷史經典,社會熱點,時代焦點,做人要點等四方面建立記錄袋的內容。
(三)教師開出適合各年級的書單,低年級主要以古詩童話選為主,高年段主要以歷史類文學類科幻類為主。如果學生有自己喜歡的書籍,最好以積極向上健康的內容為主。
(四)各班級可以根據各班實際情況,規定每人每天必須閱讀課外書籍半小時。(二年級學生可酌情增減)並且以刪減書寫作業為鼓勵手段,刺激學生增加課外閱讀時間。其次,鼓勵學生相互借閱;支援學生到校,市,省圖書館借閱書籍;支援學生自由組成讀書小組,互相監督,互相促進,互相學習。
(五)重視課外閱讀的交流與反饋。每一個月抽出一節課交流自己這一月來課外閱讀的新的體會,存在問題,收穫或積累,並且將優秀的閱讀卡在班級里加以展示,一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
(六)教給學生批註,眉批,寫讀書筆記和讀後感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提高閱讀效率,改善閱讀質量。
六、針對當前小學課外閱讀現狀的思考
1、首先,要正確認識課外閱讀的作用。要樹立一種大語文教學觀,把視野放寬到家庭生活、社會實踐的廣闊領域裡。著名教育家張志公說:“從我自己學習語文的經驗來看,將課內與課外三七開”。並且“為學之道在於厚積而薄發”,
“積”即吸收、積累,“發”即傾吐、表達。因此,我們應轉變觀念,改革教學方法,從應試教育觀中掙脫出來,走向素質教育。
2.積極地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教學的藝術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在這裡我們可以從兩個維度進行。一方面,從情感上激發。在教師自身素質較高的情況下,教師的人格魅力和文學修養是一筆很大的財富。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教師對學生的作用更能從深層的內心產生震撼,使學生又一種強烈的改善自我、完善自我的內驅力。而課外閱讀就是老師魅力產生的根源,這便會使學生髮自內心地要求讀課外書。另一方面,知識本身的吸引力的存在。教師可以透過朗讀精彩片段、講述作者創作故事、透過設疑惑造懸念、簡介主要內容、借用名人(媒體)評價來吸引或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讓他們看到知識這一海洋的廣袤無垠和繽紛色彩。當然這些內容最好是結合語文教學、緊扣時代脈搏。 3.課堂上教師應少講多讀,注意讀書方法的指導。給學生留更多的讀和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努力使他們做到口到、耳到、手到、眼到、心到,以達到多讀多積累的目的。應樹立一種“以讀為本”的思想。注意保證學生閱讀主體的地位。 4.學生應有充分的讀書時間,以保證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教師佈置作業要精,要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分層要求,不搞一刀切。同時教師也要做好家長的工作,轉變家長的觀念。可透過家長會、家訪的形式。讓家長了解語言學習的社會性,認識到孩子語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廣闊的知識背景的建立和豐富的課外閱讀的積累,並且人的內部儲存量的大小決定了人的思維是否敏捷。
5.給學生推薦課外讀物,營造有書可讀,有好書可讀的環境和氛圍。在推薦課外讀物時應加強與課內閱讀的聯絡。現在的許多少年讀物,要麼一味迎合學生,要麼板著面孔教訓學生,真正對他們有指導性的書太少了。教師可透過設讀書角,教師帶頭捐書、買書,學生踴躍獻書,併發揮學校圖書館的作用等形式來營造良好的讀書環境。
6.做好檢查工作。繼續要求學生做讀書筆記,調查發現,許多學生是因為老師要求做摘記才去讀書的。還可以透過交流讀書心得,讀書卡片製作比賽等方法促進學生閱讀。要讓學生樹立“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觀念,要求他們隨讀隨記。當然不同年齡年級學生的要求是不盡相同的。可視具體情況來採用具體方法。 總之,沒有課外讀物就沒有素質教育,希望所有的老師、家長共同合作,營造良好的氛圍,讓越來越多的孩子能在課外閱讀的廣闊天地裡自由遨遊,讓越來越多的孩子能體驗到閱讀的快樂。
環境汙染的調查報告11
【內容摘要】 :本次我校《以“課題”為載體,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研究》的課題小組,對我校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了一次調查,本次調查的主要物件是我校四、五年級的學生,調查的內容主要有幾大板塊:一、學生喜歡上什麼課及喜歡的原因;二、課堂上學生採用什麼樣的學習方式和行為習慣學習。三、教師的評價態度。四、學生每天完成各類作業所需的時間;五、學生獲取課後資訊的主要途徑。透過對以上內容的調查,探究了我校學生在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行為方式及對教師評價態度的評價等方面的問題,為課題組的課題研究提供數字依據,同時探討解決問題的對策,為提升我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提供更多的服務。
【關鍵詞 】: 學習情況調查 存在問題 原因分析 解決策略
一、調查目的
為了提高我校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有效性,向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務,
我們進行了一次關於小學生學習情況的問卷調查,透過本次調查,瞭解學生對現時學校的教育工作的看法;同時透過調查,為本次課題組的課題研究提供更明確的研究方向,對以後改進我校的教學方法,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
二、研究方法
(一)調查方法
1、問卷法:對學生進行問卷答題。
2、觀察法:進行隨堂聽課,瞭解學生課堂學習方式和檢查學生作業等。
3、訪談法:跟部分學生進行面對面的座談。
4、定量、定性分析法:透過對問卷進行全面分析,形成大量的數字理論依據。
(二)調查時間、物件與範圍。
1、時間:20xx年4月—5月。
2、物件與範圍 :在我鄉茅嶺中心校隨機抽取四年級和五年級的部分學生(共
50人)作為“小學生學習情況”問卷的調查物件。
(三)調查內容:有關學生學習情況的15個問題。
三、調查結果
(一)學生喜歡上什麼課及喜歡的原因
在調查問卷中,有2道題目是關於學生喜歡上什麼課及喜歡這門課的原
因的調查,設定這兩組題的目的是想了解學生的興趣情況和喜歡的理由。這兩道題的具體調查情況如下(每個選項後面括號的百分數是調查結果): 1.學校開了不少課程,哪些是你喜歡的?請選出你最喜歡的三項:
□語文(84% ) □數學(76% ) □體育(66% ) □音樂(48% ) □美術(12% ) □科學(12% ) □綜合實踐(0% ) □品德與生活(社會)(14% )
2.你為什麼喜歡上這些課?
□學習中能經常得到教師的表揚與肯定(34% ) □不用經常測驗(2% ) □對這課的學習內容感興趣(52% ) □樂於參與課堂上(或課後)的學習活動(24% ) □喜歡上課的老師(18% )
在關於“學校開了不少課程,哪些是你喜歡的?請選出你最喜歡的三項”的50
份調查問卷中,有84%的學生是選擇語文的,有76%的學生是選擇數學的,有66%的學生是選擇體育的,有48%的學生是選擇音樂的,有14%的學生是選擇品德與生活(社會)的,有12%的學生是選擇美術和科學的,而綜合實踐沒有一個學生選擇,此外還有幾個學生是不完全選完三個選項的。透過以上數字說明:在學校開設的課程中,學生最喜歡的三門課依次為語文、數學和體育,最不喜歡的三門課是綜合實踐、美術和科學,隨機訪談不喜歡這三門課的原因:這些課枯燥。
在關於“你為什麼喜歡上這些課?”的50份調查問卷中,有34%的學生是
選擇第一個選項的,有2%的學生是選擇第二個選項的,有52%的學生是選擇第三個選項的,有24%的學生是選擇第四個選項的,有18%的學生是選擇第五個選項的。在上面的題目中,有部分學生出現多選的情況,在你“為什麼喜歡上這些課”的理由中,最多學生選擇的理由是“對這課的學習內容感興趣”。 從調查問卷和我們的訪談中瞭解到:學生最喜歡的學科還是主科(語文、數學),他們喜歡的理由不是原來我們想象中的“因為喜歡那位老師而喜歡他任教的哪一科”。在副科的選擇中,學生最喜歡的科目是體育和音樂,喜歡的理由“好玩”、“不用像主科那樣考試”。
(二)學生採用什麼樣的學習方式和行為習慣學習
在這組調查的內容安排上,我們課題組設定了5個題目,主要是調查
學生採用什麼樣的學習方式和調查學生的學習行為習慣的養成的。調查的具體情況如下(每個選項後面括號的百分數是調查結果): 3.課堂上你喜歡怎樣的學習方式?
□與同學討論、交流(34% ) □小組合作、調查、訪問(14% ) □與同學一起做試驗(8%) □自己做試驗(6% ) □老師演示,我們看(10% ) □老師講,我們聽(40% )
4.老師會採用你喜歡的學習方式嗎?
□老師經常會採用我喜歡的學習方式(16% )
□老師偶爾會採用我喜歡的學習方式(38%)
□老師較少會採用我喜歡的學習方式(40% )
□老師只會在公開課上採用我喜歡的學習方式(10%)
7.在學習上,你願意與其他同學合作嗎?
□願意(62%) □一般(8%) □不願意(8%)□無所謂(20%)
8.小組合作交流時,你覺得哪種方式最合適?
□爭著說,搶著說(2%)□認真聽,輪流說(94%)
□認真聽但不發言(2%)□不聽也不發言(2%)
9.在學習中,你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難題時怎麼辦?
□請教老師(48%)□ 提出討論,請教同學(56%) □放棄,不理睬(2%)
“課堂上你喜歡怎樣的學習方式?”這題我們採取問卷和座談的形式進行,
透過調查發現:學生最喜歡的學習方式是“老師講,我們聽(40% )”和“與同學討論、交流(34% )”。從這兩個選項中不難看出:一、課堂上,有相當部分學生還是喜歡“你講我聽”學習模式的,這種學習方式的選擇,也反映出學生課堂上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行為習慣。二、當前我們的課堂教學上,還存在兩種教學思想的碰撞:即傳統教學模式與現時新課改的要求相碰撞,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還任重道遠。
“老師會採用你喜歡的學習方式嗎?”這題我們採取問卷的形式進行,從調
查結果可以看出:由於學生個性的差異,課堂上,教師很難採用適合每個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課堂教學,但是我們的每個學生,還是多麼渴望每節課上,教師都能採用一種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啊!
在問卷的第7、第8題中,學生的意見比較統一,但第七題的問卷,也
反映出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態度,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問卷的第9題,兩種意見都很好,兩種意見的不同選擇,也是兩種不同學習方式和學習行為習慣的選擇。
(三)教師的評價態度
在這組調查的內容安排上,我們課題組設定了4個題目,主要是調查學
生對教師的評價及學生評價教師對學生的態度的。調查的具體情況如下(每個選項後面括號的百分數是調查結果): 5.課堂上完成了一項學習活動,老師會怎樣評價我們?
□做完就算(2%) □出示正確的答案,自己修改(50%) □表揚全對或作品質量最好的同學(34%) □表揚活動過程中做得好的同學(22%) □寫學習報告(0%) □當做一次成績(2%)
□自己填寫學習評價表(2%) □對各小組的學習分別作評價(4%)
6.課堂之外,對於你提出的問題,老師通常會怎樣對待?
□認真、積極回答(72%) □偶爾回答(24%)
□追著問才回答(4%) □不回答(0%)
10.在小組討論時,當你提出了在他人看來不著邊際的、難以理解的問題時,會得
到老師的什麼反應?
□批評(16%)□鼓勵(68%)□什麼也收不到(14%)
11.在課堂上發言時,你表達的內容或表達的方式不是老師所認同的,老師是怎樣
做的?
□表現出不耐煩、不批評,讓你坐下(18%)。
□對你視而不見,說:“不對!請同學們補充” (16%)。
□指出你的發言不當之處,引導你思考,讓你再說一遍。(68%) 。
這四題我們採取問卷和座談的形式進行,主要是針對老師對學生的評價
和態度的。透過問卷和座談,得知學生對老師的評價和態度,普遍還是比較滿意的,師生關係比較和諧。絕大部分學生認為老師對自己提的問題非常重視,得到滿意的答覆,老師對自己的評價合理、全面。也有個別學生認為老師對自己不夠重視。
(四)學生每天完成各類作業所需的時間
在這組調查的內容安排上,我們課題組設定了3個題目,主要是調查學生每天完成各類作業所需要的時間。調查的具體情況如下(每個選項後面括號的百分數是調查結果): 12.週一至週四,你每天需要花多少時間完成全部書面作業?
□30分鐘就可以完成(16%) □60分鐘能完成(40%) □90分鐘可以完成(24%) □差不多兩個小時才能完成(10%) □得花超過兩個小時的時間才能完成(6%)
13.週一至週四,你每天需要花多少時間完成口頭或閱讀、查詢資料等非書面作業? □30分鐘就可以完成(24%)□60分鐘能完成(44%)
□90分鐘可以完成 (28%) □差不多兩個小時才能完成(4%)
14.週五的作業量會更多一些嗎?你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完成當天的作業?
□週五的作業量不會更多,跟平時的作業量差不多(22%)
□週五的作業量會更多一些,要一個小時以上才能完成(46%)
□週五的作業量會更多一些,要兩個小時以上才能完成(22%)
□週五的作業量會更多一些,要三個小時以上才能才能完成(14%)
上面的3個問題,我們採用問卷回答、隨機抽查學生作業和找學生座談的方式進行調查。透過調查問卷統計和我們實地檢視學生的作業,我們發現,
四、五兩個年級學生的作業量大概情況是作業:學生每天的作業量在一小時以內的佔41%,學生每天的作業量超出一小時以上的佔48%,學生每天的作業量在兩小時以上的佔11%。《廣西義務教育學校常規管理規定》中的要求是:
一、二兩個年級,不能留有學生家庭作業;其它年級的家庭作業,不能超過一小時。從調查對比發現:有41%的學生完成家庭作業的時間符合《廣西義務教育學校常規管理規定》中的要求,有59%的學生完成家庭作業的時間不符合《廣西義務教育學校常規管理規定》中的要求。
(五)學生獲取課後資訊的主要途徑
15.你課後獲得資訊的最主要的方法是
□電視和廣播(18%) □ 報刊雜誌(10%) □教材書籍(72%) 網路媒體(8%)
上面的這個問題,我們採用問卷回答和找學生座談的方式進行調查。透過調查我們發現:學生學生獲取課後資訊的主要途徑是教材書籍,佔72% ,其它途徑佔30%。
四、存在問題和原因分析
(一)學生重主科偏副科的現象嚴重,有些副科如綜合實踐竟沒有一個學生選擇,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跟平時老師的上課和引導有關。由於農村學校的老師少,專業老師(如圖、音、體老師)更少,所以有些課老師根本就不會上或沒上,這樣就造成了學生對有些課不瞭解,因為不瞭解,所以就談不上喜歡不喜歡了。
(二)有部分學生還沒有得到老師積極的評價和積極的態度回應。在調查問卷中發現:老師對學生積極的評價和積極的態度回應,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情緒和成績,甚至影響著他對某一學科的取捨。但由於人性的差異、道德修養的不同、外界因素(如社會、教育體制)的影響等原因,有部分老師對現時的教育,缺少了一份應有的耐心。
(三)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和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還沒有養成。造成這樣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老師平時沒注意引導和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方式和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二是學生習慣了“你講我聽”的學習模式,懶得再去學習新的模式。
(四)學生的作業量比《廣西義務教育學校常規管理規定》中的要求稍多。透過找學生座談得知:影響學生作業時間長短的因素主要有三個:一是老師佈置的作業量太多;二是學生做作業的速度過慢;三是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五)學生獲得課後資訊的途徑單一。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學習了,所以其它課外時間就相對較少,加上農村學校的小孩,放學回家後還要忙很多家務活,家庭條件差,所以獲取課後資訊的時間和途徑就更加少了。
五、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對於學生偏科的問題,我們學校除了要積極向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申請專業老師外,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在於我們的教師。我們的教師平時除了要上好語文、數學外,還有花點時間、想點辦法上好副科課。想點辦法提高學生對副科課的興趣,大量的事實證明:當學生對某個學習物件發生濃厚的興趣時,就會對學習物件予以高度的注意,精神專注,認真觀察,積極探究思考,想方法克服困難,排除障礙,不惜花費時間和精力,樂此不疲,絲毫也不覺得是一種負擔,不覺得苦。
(二)現在的社會,雖然讓平靜的校園多了一份浮躁;現時的教育體制,雖然也讓人有時感到有點迷茫,但作為老師,尤其是小學老師,我們在孩子們的心目中,地位還是崇高、神聖的,我們不能在孩子們的心目中,毀了自己的形象,所以對孩子們的每一個問題,我們都要積極回應。老師對學生每一個問題的積極回應,都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情緒和成績,甚至影響著學生對某一學科的取捨 ,所以老師無論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外,都應、也要有足夠的耐心來回應學生的每一個問題。
(三)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和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的是否養成,是決定學生成績好壞和能力大小的因素。而影響學習方式和學習行為習慣養成的因素有老師的原因,也有學生的原因。而要解決這個問題,並大幅度地提高學校的整體教學質量,應從如下兩方面著手:
1、從培養學生方面:學校、教師必須對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態度和學習行為習慣給予高度的重視,要想盡一切辦法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方式,並制訂行之有效的具體措施。
一個學生具有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也就說他對學習的意義有明確的認識,懂得學習的重要性,在學習中就能夠不斷體驗到取得進步的愉悅心情,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或挫折時就能夠主動克服,堅持完成既定的任務或目標;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才能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和能力,讓學生掌握開啟知識寶庫的鑰匙,自主學習知識,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改變不良的學習態度,要及時向學生提出明確的具體要求,引導學生透過相應的活動去改變原有的態度。教師持續的要求和及時的表揚是改變舊的不良態度、形成新態度的前提。我們首先必須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使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要求學生要學習認真、紮實,勤奮好學,刻苦努力,不恥下問,上課精神集中,認真聽講,努力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課後按時完成作業、力求正確無誤,在各門課程的學習上一絲不苟、求真務實,力求全面發展等。
特別是差生,老師更加要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增加他們的學習勇氣,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和輔導,使他們不斷得到進步。
2、從老師上課方面:改革課堂教學,使學生端正態度、養成習慣。課堂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也是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的主陣地。因此,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樹立新課程理念,大膽進行課堂教學改革,進一步最佳化課堂教學,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創設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感到自己在這個環境裡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動的,能和同學、教師甚至教材進行平等的對話。在這樣的環境裡,課堂就會變成學生放飛心靈的天空,從而使學生喜歡上課,喜歡讀書,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
(2)努力探索多種教學方法,採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每一個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學習活動。學會賞識學生,課堂上給學生多一些表揚,少一些批評;多一些鼓勵,少一些訓斥,儘量創造機會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3)努力轉變角色,做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實施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教師要給時間、空間讓學生質疑問難、合作學習和探究,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全過程,從而逐步養成獨立思考、大膽提問、敢於發言、樂於表達的良好習慣,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問題的品質。
(四)對學生的作業量比《廣西義務教育學校常規管理規定》中的要求稍多的問題。解決的方法應該這樣:一是老師在佈置學生的家庭作業時,作業量不要佈置那麼多,有些家庭作業,儘量安排為當堂作業。此外,還可以利用午讀和下午課外活動的時間來做些家庭作業;二是在學生平時做作業的時候,老師要注意學生的書寫規範並要培養學生的書寫速度。三是佈置的作業不要太難,難度要難易適中。
(五)對於解決學生獲取課後資訊途徑單一的問題,要從三方面著手:一是學校要全方位開發閱覽室,讓學生有機會接觸更多的課外書;二是改善農村的生活水平,讓電視、電腦、網路等能進入尋常百姓家,開闊學生的視野。三是老師要加強自身的學習,除向學生傳授課本知識外,還向學生傳授更多的書本以外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