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元宵節

元宵節的故事和傳說

關於元宵節的故事和傳說

關於元宵節的傳說故事大家瞭解有多少呢?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元宵節的故事和傳說,歡迎閱讀。

正月十五將近,又到了吃湯圓的日子。但是,你知道中國人是何時才開始吃“湯圓”的嗎?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朝時期,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chao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

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湯圓起源於何時?我們先看幾個傳說故事:

故事一:

傳說有次元宵節,乾隆爺下江南,在村莊裡迷路了,肚中又飢又渴,就向一戶農家敲門尋些吃的。開門的是位老婆婆,她家裡很窮,沒啥食材,只有一些糯米粉和黑芝麻,就用糯米粉裹黑芝麻團成圓球,在湯裡煮熟給乾隆爺吃。乾隆爺吃了大加讚賞,問這是啥好吃的呀?老婆婆看這東西在湯裡團團圓圓的,就順口說這是“湯圓”。第二年元宵節,乾隆爺在宮裡想念湯圓的味道,就讓御廚依樣做出來。後來“湯圓”的做法從宮中流向民間,成了元宵節的一道著名小吃。這就是湯圓的'起源。

按:此故事出自《古今人物通考》,但有學者懷疑這是一本偽書,所以這個關於湯圓起源的說法是不太可信的。

故事二:

傳說春秋晚期的楚昭王有一次經過長江,看到江裡漂著很多白皮紅瓤的小球球,在水面上沉沉浮浮的,撈起來嘗著還挺好吃,就派人問孔子,這是啥東西呀?孔子說,這叫“浮果”,是復興的兆頭啊。楚昭王很歡喜,就命令大家,每年元宵節都用米粉裹山楂煮成“浮果”。而“浮果”就是湯圓的前身。這就是湯圓的起源。

按:這個故事不見於六經、正史的記載,估計是小說家言,不可信的。況且春秋時期還沒有“元宵節”一說,精細的米粉也不普及。

故事三:

傳說漢武帝的時候,宮中有一個宮女,名叫“元宵”,做得一手好湯圓,於是大家就用她的名字來稱呼這種食品:“元宵”。這就是湯圓的起源。

按:所謂“元宵”,元者,上元也,就是正月十五;宵者,夜也。“元宵”就是正月十五的晚上,根本不是宮女的名字。這個故事也是小說家言,不可信的。

那麼,排除了上面三種傳說的誤導,“湯圓”到底起源於何時呢?

首先,我們要界定一下到底什麼才算是“湯圓”?湯者,熱水之謂也;圓者,囫圇之形也。以糯米為主要原料、用水煮熟的圓形食物,才算得上是“湯圓”。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許多類似“湯圓”的食物,或有湯圓之形、而無湯圓之實,或有湯圓之實、而無湯圓之名。如果只論形似,“湯圓”可謂出現得非常之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漢代。但實際上,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湯圓。

漢唐之間,元宵節(上元節)是不吃湯圓的。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根據《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正月十五這天喝豆粥,吃“白粥泛糕”,絲毫沒有提到有類似湯圓的存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元宵節其實是喝粥的)

唐朝的時候,據《太平廣記·尚食令》記載,有一種點心,名叫“焦 子”,以南棗面裹餡兒搓圓,放在麻油中炸。這種“焦 子”很類似湯圓,不過是用麵粉而非米粉,是炸而非煮。

湯圓真正出現,要等到宋chao。周密的《武林舊事》記載當時元宵節的各種吃食,有:乳糖、圓子、、科斗粉、豉湯、水晶膾、韭餅及南北珍果,並皂兒糕、宜利少、澄沙糰子、滴酥鮑螺、酪面、玉消膏、琥珀餳、輕餳、生熟灌藕、諸色瓏纏、蜜煎、蜜裹糖、瓜萎煎、七寶姜豉、十般糖之類……

是不是隻看這些選單就很誘人?當時之繁華可見一斑。姜白石有一首詩就講宋chao元宵節盛況的:

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

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

姜夔詩中說的“市中珍品”,就是上列好吃的,其中有“圓子”,其實就相當於現在的“湯圓”。除了圓子之外,還有,跟唐朝時期的“焦 子”應該也是相似的。

如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是從宋chao開始的。

在宋chao之前,有些食品或有湯圓之名,而無湯圓之實;或有湯圓之形,而無湯圓之實——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湯圓。

宋chao以來,“湯圓”已有其實,但名字卻很多變,或作“糰子”,或作“圓子”,或作“糖圓”,或作“團員”,還有“粉果”、“浮子”、“浮圓”等名,但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差不多的。

湯圓這麼好吃,當然不可無詩。宋chao人也寫了一些詠湯圓的詩。比如女詩人朱淑真有一首《圓子》:

輕圓絕勝雞頭肉,

滑膩偏宜蟹眼湯。

縱有風流無處說,

已輸湯餅試何郎。

所謂“雞頭肉”者,形容其嫩也。玄宗贊貴妃之乳為“新剝雞頭肉”。而“湯餅何郎”之說,則是鍾繇發明的一個典故。鍾繇喜歡《左傳》,討厭《公羊傳》,稱《左傳》相當於“大官廚”,而《公羊》為“賣餅家”。何休作《春秋公羊傳解詁》,此即所謂“湯餅何郎”。朱淑真以湯圓輕圓滑膩,非常風流,卻還比不上何休為“賣餅家”的《公羊傳》作註解,在比喻自己憂傷的身世。

如果覺得朱淑真這首太悽苦了,那麼還有周必大的一首《元宵煮浮圓子》:

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

湯官尋歸味,灶婢詫新功。

星爛烏雲裡,珠浮濁水中。

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這首就很溫暖了呢~

故事四:點彩燈來歷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

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訊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訊息,就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故事五:漢文帝紀念平呂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聚會,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絡,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另有一說是元宵[1]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套件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朝已為三天,宋chao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故事六: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裡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裡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所以這天叫做元宵節。

故事七:袁世凱與元宵

傳說,竊國大盜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成果後,一心想復辟登基當皇帝,又怕人民反對,終日提心吊膽。一天,他聽到街上賣元宵的人拉長了嗓子在喊:“元——宵。”覺得“元宵”兩字諧音“袁消”,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聯想到自己的命運,於是在1913年元宵節前,下令禁止稱“元宵”,只能稱“湯圓”或“粉果”。然而,“元宵”兩字並沒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買他的帳,照樣在民間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