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法數學教師感想隨筆
加減法數學教師感想隨筆1
我在教學《小數加減法》一節課時,我從學生已有的多位數加法的經驗出發,設計了幾道多位數加法的應用題,讓學生試算,一生板演。學生算完後,教師提問:做多位數加法時,個位上的數一定要對齊,這是為什麼?學生回答:因為相同數位(單位)上的數才能相加,個位對齊了,所有的數位也就對齊了。接著我出示例題讓學生提問題,讓學生很快列出算式,並讓學生試算。教師巡視。然後讓學生看看教材中小朋友是怎麼計算的,教材中的演算法各有什麼特點?小數相加時,為什麼特別強調:“小數點一定要對齊”?學生回答後教師向學生說明:小數相加時,小數點一定要對齊,所有的數位也都對齊了。
整節課,我透過先做後說,“先學後教”把整數加法與小數加法的算理融會貫通,把新知與舊知有機地統一起來。因此,教學效果較好。
加法和減法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加減法、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小數加減法在意義上、計算方法上和整數加減法是一樣的,只不過是數的範圍擴大了,學生感覺有些陌生。課堂開始創設情境,現實而富有吸引力,讓學生感覺到小數就在我們的身邊,小數的加減法也存在於日常生活中,拉近了學生與新知的距離,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提煉出的數學問題直入中心,透過學生提出問題,嘗試解決問題、交流各自方法、概括歸納出小數加減法的算理,並能掌握正確的計算方法。整個過程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互動模式,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關注學生學習成功的體驗。為了更好的鞏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有層次,有步驟的安排了練習題,並適當拓展、延伸。小數加減法的教學,經歷數加減法的筆算過程,理解掌握筆算方法,同時結合生活理解小數加減法的應用價值,提高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教學設計中,教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為基準,把握好教學的起點,讓學生在自主嘗試中,探索新知。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加減法、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以及簡單的小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具有相當的基礎知識和知識遷移的能力。教學程序中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自己去探索、去獲取知識。最大限度地讓學生都能參與到探索新知的過程中,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中。在探究演算法加法和減法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加減法、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小數加減法在意義上、計算方法上和整數加減法是一樣的,只不過是數的範圍擴大了,學生感覺有些陌生。課堂開始創設情境,現實而富有吸引力,讓學生感覺到小數就在我們的身邊,小數的加減法也存在於日常生活中,拉近了學生與新知的距離,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提煉出的數學問題直入中心,透過學生提出問題,嘗試解決問題、交流各自方法、概括歸納出小數加減法的算理,並能掌握正確的計算方法。整個過程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互動模式,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關注學生學習成功的'體驗。為了更好的鞏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有層次,有步驟的安排了練習題,並適當拓展、延伸。小數加減法的教學,經歷數加減法的筆算過程,理解掌握筆算方法,同時結合生活理解小數加減法的應用價值,提高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教學設計中,教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為基準,把握好教學的起點,讓學生在自主嘗試中,探索新知。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加減法、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以及簡單的小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具有相當的基礎知識和知識遷移的能力。教學程序中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自己去探索、去獲取知識。最大限度地讓學生都能參與到探索新知的過程中,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中。在探究演算法
加減法數學教師感想隨筆2
這一單元主要教學的是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在242班上課時,為了激起學生探究慾望,注重數形結合,我安排了學生擺小棒的環節(先讓學生自主擺小棒,再選擇不同擺法的學生在投影儀上演示,集體評價,最後選擇出正確的擺法,讓學生互相說一說),讓學生透過操作形成直觀經驗,理解筆算方法的原理。然而在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中,發現很多學生仍然採用先設法口算出得數,然後列豎式的錯誤的筆算方法,當然計算過程也是錯誤百出,比如要進位沒有進,要退位的沒有退,算錯的也比比皆是。
是我的教學環節出現了問題?照理說擺小棒這一教學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建構理念的呀。難道是學生做題太粗心?那也不會這麼多學生做錯啊,而且還包括平時比較認真仔細的學生。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第二天在上第二課時是在恍然大悟:其實我的這個教學環節,學生並沒有經歷“自反抽象”的內化過程,投影儀上,電腦上的操作,大部分的學生都只是一個觀察者,因而後繼的豎式學習過程中,他們也只能是被動的接受者。可想而知,課堂中的操作沒有達到預期的幫助學生理解與掌握筆算方法的效果,學生未能運用透過操作所建立的直觀經驗來指導自己學習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筆算。
其實可以在得出正確的擺法後,教師應該讓每位學生靜下心來想一想可以如何操作,更可以再用小棒試著重新擺一擺,把操作的過程說給同桌(或組內交流)聽聽,當他們透過老師的引領與語言內化後,教師再引導他們自主思考,如果用豎式來表達擺小棒的過程,那麼自己是先擺什麼,在豎式上應該怎樣寫,再擺什麼,在豎式上又怎樣寫?使他們感受到豎式也就象擺小棒一樣幫助自己解決計算問題。只有這樣,學生將“樸素的”直觀和經驗轉化為“精緻的”直觀和經驗,才能很好地進行抽象的數學概念的學習。
加減法數學教師感想隨筆3
孩子的思維是逐漸從形象向抽象過渡的。6、7歲的孩子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在幼兒園學習期間進行的一些簡單計算,一般都是依靠實物或具體影象進行的,如計算3+2,先數3個手指,再數2個手指,得到5;計算7-3,先數7個手指,再去掉3個,得到4。進入一年級後,要求學生逐步脫離數手指計算,利用分與合進行加、減法的計算。
一、強調“序”,熟讀、熟背10以內各數的合成和分成
在教學中感覺對第七單元“分與合”單元的作用以及與第八單元“加法和減法”的聯絡感悟不深,總有“分離”的感覺。有相當一部分思維能力強的學生不需要想合成和分成就能計算加減法,思維能力弱一點的學生則不知道怎樣想分成和合成計算加減法,一般依賴數手指進行計算,正確率可以,但速度慢。甚至有家長也有疑問,分成想不出,如8可以分成5和幾,問能不能教孩子想減法,8減5等於幾。在本輪教學中,我把訓練的重點放在按順序讀、背分成和合成上。先讓學生按順序讀10分成和合成,再讓學生看空白表格背分成和合成,最後直接按順序背分成和合成。讓學生在不斷的重複中感悟“變大”“變小”的過程,這樣按序讀、背更有利於學生特別是學困生掌握合成和分成。
二、不允許“數”,只允許想合成和分成
以往的教學,對於一部分思維能力弱的學生,總是允許他們扳手指計算,這樣這些學生就產生了依賴,一做題就扳手指,學習10以內的加減法還可以,等後面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時,就跟不上了。我向學生明確提出了“不允許數手指”的要求,當然說得比較委婉,“數手指”是幼兒園的方法,一年級學生不能數手指了。在平時的教學中,一旦發現有數手指的現象,採用各種方式指出,要求其改正。當然,不允許學生數手指,那學生計算有困難,怎麼辦?要教給學生想分成和合成的方法,而且要關注細心,要教到位。讓學生知道,做加法,想合成,做減法,想分成。如計算3+4=?想4和3合成幾?先說大的數,後說小的數。4和3合成幾想不出,就把大的數4記心裡,接著往後數3個。學困生“接著往後數3個”也有困難,就要和學生一起往後數3個,5、6、7(數3次)。如計算9-3=?想9可以分成3和幾?想不出,要從頭背起,9可以分成8和1,不是;9可以分成7和2,不是;9可以分成6和3,是的,所以9-3=6。
教學實踐證明,計算加減法,按“序”想分成和合成,能讓學生特別是學困生較順利地掌握10以內的加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