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師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教師讀後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教師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育中的心理效應》教師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教師讀後感1

今年假期裡,我讀了《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之前,我對那些枯燥的、抽象的心理定律常常望而生畏,所以很不喜歡心理學。但是讀完了此書以後,反倒覺得心理學中的現象饒有興趣。

這本書是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儒德所著,他用淺白的語言、生動的故事、有趣的實驗以及鮮活的案例來介紹、演繹那些嚴肅的、科學的心理學規律、效應和法則,書中精心挑選了64條心理學的規律和效應,分為教學、教育和管理三個部分。閱讀此書,激活了我本身的知識經驗,激發了我探究的興趣,一個一個故事看下來,一個一個效應讀下來,感覺自己在學習心理學知識的同時,頓時豁然開朗了許多,受到了智慧的啟迪,心靈的震撼。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超限效應”。它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在我們的日常教育中經常出現類似的現象。如:老師上課拖堂、用同樣的方式反覆傳授同一內容、放學時學生都準備收拾書包了老師還在不停地佈置作業、對學生犯下的錯誤一次兩次地批評教育……這樣做其結果卻是學生對於學習的興趣減少了,學習效率降低了,而學生對於老師的重複批評教育不但沒有反省和改正,反而出現了逆反心理。

作為教師,在教育和教學中都要注意避免“超限效應”。教學中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不是一味地填塞。教育學生時也要儘量避免超限效應在批評中出現。當學生犯了一次錯,只能批評一次。千萬不要對同一學生的同一件錯事,重複同樣的批評。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評,也千萬不要重複同樣的方面、同樣的角度、同樣的批評語句,應該換個角度進行批評,這樣學生就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一再被“窮追不捨”,厭煩心理、反抗心理就會隨之減低。中國繪畫講究“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疏可走馬”指的就是“布白”。而教育也應該講究“布白”的藝術,注意“度”,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反省。就如我們成語“過猶不及”、“適可而止”、“物極必反”,其實正是“超限效應”的最好詮釋。

這本書就是從理性的層面上保證我們的教育行為充滿智慧。我將常常“溫故而知新”,利用心理學的知識使自己在教育教學中更進一步!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教師讀後感2

忙裡偷閒,認真拜讀了領導推薦的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儒德編著的《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一書。裡面數以百計的心理效應對我們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善意的提醒,讀了這本書之後我驚喜地發現,平時的日常瑣事原來都有心理效應的存在,這本書好像洞悉我們的一切心理活動,把所有的現象用不同的心理效應歸納了出來,同時指引我們如何去做。

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在教堂聽牧師演講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但這個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心理學家稱之為超限效應。回憶自己的教育教學生活,我們何嘗不是再犯如牧師同樣的錯誤呢?當學生無意或有意做錯事時,當學生因粗心經常出錯時……為了確保他能夠記住並且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於是不厭其煩、不辭辛苦、苦口婆心的講解這樣做的.危害……而學生則聽之任之,收效甚微。讀罷《給學生留點空白——超限效應》一章,心中豁然開朗。殊不知,超限效應在我們的教育生活中作祟。是啊,學生犯了錯,如果我們寬容他,理解他,少批評,變換角度、方法,點到為止,適當的留點空白,讓他們自己來思考、反思,或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超限效應告訴我們對學生的批評應有度,在表揚學生時更要把握一定的尺度,否則會過猶不及。表揚,對學生的發展有積極作用,但是,表揚也要適當,要注意度,過度的表揚可能會出現反面的效果。

同樣在課堂教學上同樣也應避免超限效應——認知超載。如果老師上課拖堂、佈置作業太多,就會犯認知超載的問題。這些不應隨時提醒我們調整教學思路、改變教學理念嗎?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導學育人的對策寶典,它更為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提供了理論依據,讓我們少走彎路,為我們指點迷津,《教育中的心理效應》已儼然成了我們的良師益友,更是我不可多得的枕邊書。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教師讀後感3

“教育的大道理從來不是晦澀難懂的,心理學的知識本來也是扣人心絃的”。在未讀《教育中的心理效應》這本書時,我對心理學有一種莫名的敬畏感,總覺得心理學高深莫測,殊不知,在近二十年的教學中,自己其實也在潛移默化地應用著某些心理效應。

這本書脫離了以往深奧的心理術語,採用淺顯易懂的文字,結合有趣的實驗以及鮮活的案例來介紹,演繹了心理學規律,讀的時候不知有一種什麼力量總是牽住我的思維,讓我不自覺地就回憶起身邊的那些教育案例。

此書分為三輯,分別為教學中的心理效應,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以及管理中的心理效應。可以說,大部分讀者都能從中找到自己需要學習認識的部分並從中獲益。諸如“超限效應”,我們其實在雜誌中就曾讀過關於馬克吐溫關於演講募捐的例子,故事講述的道理也淺顯易懂,再聯絡我們的教育教學就更令人茅塞頓開。我們在平日教學中,常常生怕講的內容學生不懂,拼命抓住下課後的幾分鐘,“不厭其煩”地指導教育學生,卻不知道此時學生已由一開始的耐心漸漸演變到了不耐煩,可想而知教育效果之差,因此這一小節作者用了“給學生留白”的小標題,讀後不禁大悟,這不就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給學生空間,留白的目標嗎?

教育要講究“布白”藝術,有了“布白”,才能產生美感,給孩子自己去思考、反省的空間,對學生的批評更應該點到為止,切不可“宜將剩勇追窮寇”,要運用科學民主的方法去建造一架溝通的心靈之橋,惟其如是,才能使成長中的兒女把父母或者教師視作自己信得過的良師益友,從而甘願接受其教育,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健康發展。這一輯有助於我們改善教學技巧,提高教育效率,學習需要有效的記憶方法,還需要有效的目標,有效的誘導方式,科學的學習方式等。

讀完此書,我才發現許多心理效應其實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甚至自覺或不自覺地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應用的,比如思維定勢、暗示效應、名人效應、從眾心理等等。積極的心理暗示,帶給孩子的是積極的認識和體驗。與說服教育相比,暗示教育更能協調家長與孩子間的關係,更能避免說服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壓抑感。真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啊。

一本能引發讀者新的思考的書就是一本好書。作為一個職場媽媽,我還在此書中學習到了很多育兒心理,比如,知道了邊際遞減效應,我們就會懂得對孩子的批評不可喋喋不休,對孩子的表揚也不能“廉價”給予;知道了互惠原則,我們懂得了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只有做到“我為人人”,才能收穫“人人為我”;知道了遺忘曲線,我們懂得了在學習中要及時複習……

這樣的一本書,真的值得你一讀再讀,每一次都令人有新的體會和思考。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