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心得體會

學習教育心得體會

精選學習教育心得體會三篇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學習教育心得體會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學習教育心得體會篇1

以前對“新教育”的認識只是停留在字面上,近兩年學習了新教育理念,讓我領略到了新教育專家的風采,感受到了新教育所散發出的無窮魅力,彷彿整個人也起了質的變化,對學生、對課堂、對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認識。“新教育”是一個教育行動,它是由朱永新教授提出來的。新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以前總認為教育裡的角色只有學生和老師,是學生和老師的雙邊活動組成了教育,現在想想那些想法真的是很幼稚的,自己考慮的太浮淺了。當今的教育一定關注要孩子的全面發展,不僅是在學校的,更要有家庭的和社會的,要符合新教育的理念。

新教育倡導師生、家校、親子間“共讀共寫共同生活”,學生、老師、家長共同配合,做好家校共育的教學工作,讓孩子的教育生活不要僅僅侷限在學校這個小小的場合裡,真正的教育應該走出校園,走進家庭,走進社會,從小讓孩子體會教育無處不在,活到老學到老,這樣學生是不易產生厭學心理的。同時新教育還倡導學生應有“晨誦、午讀、暮省”的生活方式,讓學生體會閱讀的重要性和閱讀的樂趣,在閱讀中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快樂的成長,體驗人生真諦,同時促進孩子智力的發展。

說到這個“晨誦、午讀、暮省”的生活方式,我在這裡談一點自己的體會:我上學期帶出去的一個學生叫範仁杰,他在四年級的時候,每次寫日記都是幾句話,內容不是吃就是玩,簡直就是在記流水賬。可是,透過學校實施新教育,開展了“晨誦、午讀、暮省”的生活方式,他有書讀了,也讀得書多了,每次的暮省日記不再記流水賬了,也有話可寫了,而且詞彙很豐富,習作水平大有提高。我想說這就是新教育的結果。

現在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擠佔了學生讀書的空間,學生中無書可讀的現象遠未銷聲匿跡,學生無暇讀書、不想讀書的情形也不少見。除了幾本乾巴巴的教科書,學生幾乎不再有也不再讀其他的書。而電視文化、網路遊戲、不良讀物等童年殺手潛伏在這個世界的每個角落。今年帶一年級,對於一年級的新生來說,這是一次改革的機會,我們應該從小讓孩子養成讀書的好習慣,倡導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培養他們健全的心智。

新教育就是透過師生共讀、親子閱讀等互動閱讀發掘孩子的潛力、發展孩子的個性。課外閱讀不僅對學生的學習有著重要作用,對學生的道德素質和思想意識也有重大影響。“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人的一生。”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學生更應“多讀書、讀好書”。朱教授說,在學校就要讀書,讀書就意味著教育,學校就是一個師生共同讀書的樂園。而學生讀書的興趣與水平又直接受教師的讀書興趣與水平的影響。作為教師,讀書可以讓我們的教學處處閃耀出睿智的光彩,教師讀書不僅是學生讀書的前提,而且是整個教育的前提。教師的讀書習慣、行動對學生無聲的影響勝過千言萬語……我們語文老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晨誦—午讀—暮省”,這一兒童生活方式課程是新教育探尋的重要成果之一。讓孩子們能在他們的童年和這些美好而永恆的經典相遇,讓這些經典為孩子們鋪展一個豐厚廣闊的智力背景,從而開啟美好的人生。讓我們和學生共同閱讀,共同成長,共同享受教育的福!“一個人走進學校並不意味著接受教育,只有當他面對一本書沉浸不已的時候,教育才剛剛開始。”我們要在這條教育之路上走的更遠,在道路上不斷追求我們的理想,全身心的投入到我們的教育生涯裡,在與別人合作的同時,演繹最精彩的教育教學,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透過新教育的學習,能使我逐步掌握一些驕傲學方法。它有操作性很強的六大行動,這無疑為我今後的教學工作提供了一套系統的指導方案,我可以有意識的進行課堂教學反思,讓反思成為習慣。在反思中促進自身專業素質的發展。可以說新教育理念的學習讓我堅定了這樣的信念:只要行動,就有收穫!真正的行動,本身就是收穫!

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而數十人類進步的階梯,是知識的源泉。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深深的認識到今後應該多讀書,讀有用的書。從而充實和完善自己各個方面教學能力。我的新教育將從閱讀中起步,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相信新教育實驗的明天會更好。

學習教育心得體會篇2

------用愛用責任撐起教育藍天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未出校門時,我每天都能在宿舍的樓下看到這句標語,工作這八年、九年來,我也一直以陶行知、魏書生那些我們所熟知的優秀教師們為座標。做學問,他們博學而篤志,淡泊以求真;做教師,他們痴情於講臺,教書更育人;做人,他們正直而剛毅,樂觀且豁達。在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中,為學、為師、為人是統一的。職業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把從事的教書育人、潛心治學當作一種追求,並滲透到平凡的工作當中。

師德是教師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愛與責任則是師德的靈魂,也是教師職業特點對師德的本質要求。只有做到用愛用責任,才能建立和諧的教育氛圍。小學特級教師陶淑範就曾這樣說:“我把一生獻給孩子們。我深感其樂無窮,很有價值。在小學教育的田野耕耘收穫,給了我一生的充實。”一代宗師金鐵林甘願寂寞,無怨無悔,退到幕後,培育了一大批優秀的音樂家,一心裝著孩子的冰心,教育楷模於漪……優秀教師無不把教育事業看作是自己的生命。也許正是以這種愛與責任為出發點,他們才能不停地教育自己,完善自己,才能更靠近學生。正所謂“大道無聲”。冰心說:“情在左,愛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陶行知說:“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那麼如何做到用愛用責任建立和諧的教育氛圍呢?首先,尊重熱愛學生是建立平等民主、和諧師生關係的基礎。任何教育的結果,都是伴隨著一定的師生關係產生的,其結果的好壞有時受師生關係好壞的影響,不同的.師生關係往往導致不同的教育結果。當今的學生需要有一個安靜、和諧、健康的學習環境。要做到這點,師生關係的建立必須是“民主型”的。因為在民主型的關係中,由於師生之間注意協商、溝通,關係比較和諧,學生的情緒就會輕鬆愉快,有個良好的學習心境。在他們所認同的目標或要求的指引下,主動積極地參與各種學習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都高。反之,若師生關係是“敵對型”、“放任型”的。則會帶來學生情緒上的緊張或放任,造成內心煩躁、恐懼等,在這種情況下就不會有高效的學習,良好的學習效果。這種情況,正如英國教育家洛克所揭示的:“兒童從導師方面受了無情的言語和鞭韃,他的心裡,就充滿了恐怖,恐怖立刻佔據了他的整個心理,使他再也沒有容納別種印象的空隙了。”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要進行多方面的互動,會產生種種矛盾。倘若教師沒有尊重,關心和熱愛學生,即沒有與學生溝通關係的法寶“博愛之心”。不把其視為親人,視為可傾吐心聲解決困惑的朋友,讓他們感受到親人般的關愛和保護。要真正化解這些矛盾是不可能的。有時由於學生的偏見或教師有“寧給好心,不給好臉”的觀念和行為,可能會產生學生對教師的“好心”的誤解。但是教師只要走出這種愛的誤區,注意以正確的方式去體現對學生的尊重、愛護和關心,就能為建立民主、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奠定良好的基礎,進而很好地化解矛盾。因此說,熱愛學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的基礎。

另外,尊重熱愛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條件。學生的成長不只是陽光、雨露、麵包就能完成的。他們需要一樣與其他生物所不同的東西——那就是火熱而真誠的心。中國有句古話:“愛人者,兼其屋上之鳥。”老師對學生的愛,會被學生內化為對教師的愛,進而把這種愛遷移到教師所教的學科上,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而“樂其道”,因此愛的教育是我們教學上的巨大推動力。教師關心學生,就能載起我們教育界稱之為嚴格要求的那條很難駕馭的小舟。沒有這種關心,小舟就會擱淺,用任何努力也無法使它移動。教師熱愛學生有助於學生良好品格的培養;有利於創造活潑、生動的學習氛圍,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有利於……而這一切,都是做好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條件。

教育是愛的事業,這種愛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的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博大無私的愛,它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與孩子朝夕相處,我們始終想著兩句話——“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這種情感會使我們對孩子少一份埋怨,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責,多一份尊重。我堅信,做到用心,做到用責任,一定能撐起和諧教育的藍天。

學習教育心得體會篇3

為了更好的加強自我專業化發展,假期中,我認真閱讀並學習了華東師範大學學前教育系李生蘭教授著的《學前教育學》一書,結合自己三年來的工作旅程,我進行了理論與實踐的深刻反思,現拋磚引玉,與大家共同分享!

《學前教育學》主要是研究學前教育的現象,揭示學前教育的規律,以增強學生從事學前教育工作的職業素質,提高學前教育質量的一門學科。它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鞏固學前教育的基本知識和主要理論,掌握學前教育的實踐技能和重要能力,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和教育觀,認識到遊戲在兒童成長髮展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學習設計優秀的學前教育課程,能夠合理安排兒童的一日活動;正確理解幼兒教師的工作特點,把握與家長溝通合作的形式和策略。

閱讀本書,我想從“兒童觀”這一點進行兩方面的分析、反思。

兒童的健康成長關係到祖國的前途和命運,只有不斷的更新兒童觀,才能進一步完善現有的教育觀點,使之符合新時代對兒童的需要,才能保證我們的教育有效地促進兒童的全面和諧的發展。

一、活動“做中學”,兒童促發展

兒童是一個全方位不斷髮展的“整體”的人,應尊重並滿足兒童各種發展的需要。活動對學前兒童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不論是嬰兒期,還是在幼兒期均如此。而操作活動卻是兒童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所謂操作活動,就是兒童透過與物體的相互作用而獲得發展。兒童在做中學,做中成長。透過動手操作,兒童逐漸理解事物之間的關係,掌握基本的概念。在我設計的科學活動“紙的吸水性”中,請五歲的幼兒說出塑膠紙、紙巾及列印紙等各種不同質地紙的吸水性時,幼兒難以憑空想象,這時,如果我們請幼兒分別在不同的紙上滴上一到兩滴清水,請幼兒邊操作邊觀察,很快,孩子們得出了結論:塑膠紙和列印紙不具有吸水性,而紙巾具有吸水性,這樣的答案是透過孩子自己操作得出的,不但容易理解,而且不易遺忘。所以,在針對很多抽象問題的理解時,我們應該放手讓孩子去做,不要怕麻煩,不要省程式,所謂“做中學”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二、活動“遊戲化”,快樂伴成長

兒童期也叫遊戲期,遊戲既是兒童的一項重要權利,也是幼兒的主要活動,幼兒可以透過遊戲學習和成長,其能力水平也是在遊戲中得到充分的發展!在幼兒的日常活動中,遊戲分很多種,如角色遊戲、結構遊戲、表演遊戲、智力遊戲、體育遊戲、音樂遊戲等等,面對多種多樣的特色遊戲,作為教師,我們一方面要認識到遊戲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將遊戲巧妙地貫穿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在日常帶班中,我們經常運用講道理的方式教育幼兒要表現好,如“請坐好!”“不要再動了。”“誰的眼睛還沒有看著老師?”……似乎這樣的話經常出自我們的嘴邊,但有時過多的說服教育會讓我們事與願違。試一試:再想請全班幼兒都坐好時,開展一個“小木人”的遊戲;當有個別小朋友在課堂上竊竊私語時,我們不妨透過“小靈通”、“一休哥”的角色引導,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另外,在組織幼兒一日生活活動時,教師經常以遊戲的口吻來引導幼兒去做事情,“小貓靜悄悄的去喝水”、“小兔子快速回到小椅子上”、“一起學做講衛生的小花狗”等等。簡單的一兩句遊戲語言,就會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良好的習慣,不會讓其感到自己做的事情是命令、是要求,而是在玩,並且是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玩,逐步建立良好的常規,在快樂中健康成長!

閱讀中,我感悟到:成人要多為兒童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條件,不僅要保證身體的正常生長髮育發展的需要,還要給他們提供自由活動的空間。要注重個別差異,對兒童個性的尊重和自由的發展是培養兒童創造性的前提。兒童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我們應提供適當的環境和教育的條件,應最大限度的發展兒童的潛力。這些潛能必須在適當的環境和教育的條件下才能挖掘出來,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所以,我們對兒童觀應有正確的認識,應樹立科學的兒童觀。

以上心得體會,願與各位教師分享、交流!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