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風水的文化介紹
風水是以儒家為主,釋、道結合的建築文化 。中國作為東方文化的主脈,在對人和宇宙、環境等領域有區別於西方的社會意識,形成中國古代天、地、人有機聯絡統一整體的東方道、儒、釋的建築文化生態系統。
一個民族的文化,必有其根本精神,否則這個民族便無法存在和延續。兩千多年以來,中華民族雖然經過許多變遷,但大體上是以儒家的精神為主(儒、道、釋三者並不排斥。風水自宋代以來是儒、道、釋三者結合的中國建築文化)。
有些人根本否認中國有其自己的文化,認為:我們穿的是胡服,睡的是胡床,聽的是胡樂。所謂中國文化者,早已成為極不明確的名詞。但我們這裡所謂文化者,並不是指的一些具體的文明,乃是指的一個民族自己的生活態度,中國人有其與西洋人不同的生活態度,那就是中國文化。而建築物及其裝修、環境佈置實體的是蘊涵著建築文化的,精神文化和建築文化是統一協調的。
觀察一個民族的文化,首先應當明瞭這文化的由來。中華的建築文化奠基於西周時期,特別是周公總結歷代的文化,損益夏殷政典,“制禮作樂,以仁義理天下,其德化刑政,存乎詩”。完成於孔子,闡釋於以後的儒家,形成了三千年來的民族意識,建築文化也是這種意識追求的結晶。
周代的建築文化是“周兼二代,鬱郁乎文哉”,儒家文化發展到宋代朱熹等,更是將佛、儒、道結合為一體,深入民間生活,形成新儒家。宋代的官學和科舉考試,包括風水在內的“陰陽學”是科舉考試的內容之一。明代的《永樂大典》、清代的《四庫全書》等國家大典中,風水作為”術數”建築文化也是收藏、研究的重要內容。
儒家文化表現為三個層次:
一為精神層次。以“仁”為核心,天、地、人之間是透過“氣場”來感應“仁”的聯絡,追求“仁”的和諧與協調,儒家風水的文化其根本是體現“仁”。對於吉祥的住宅“智及之。德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惟地理與天理並論。發福之地,必留種德之象”,“得吉地全憑種德。非可強而致也”,這是以德、智結合來求吉宅的風水理念。
二為禮俗層次。以“禮、樂”為核心,包括節日活動、飲食文化、服飾等等。“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死之將至”,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積極生活、奮發不止的'生活態度,以及“居仁由義”的都城、市鎮、村落到民宅建築。從房簷、門宇、廳堂、廚廁、廂房、耳房、迴廊、過道,以及石雕、磚雕、木雕、聯額、門篇、扇窗的細紋裝飾,無不充滿了詩、書、禮、樂的韻味。
三為宅、邑、鄉、鎮、城、市等物質文化。風水追求“宅”的選址佈局表現和諧的詩、樂、禮、孝、義、忠、信芝環境氣氛。現在留傳下來的風水傑作,無數的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名村、名宅都是吉祥的“住宅”。對建築,從自然環境到人工的橋、路、亭、塔、門、窗、廳、堂、室等的建造,都力圖表現儒家的理念與文化追求,無一不是體現了風水建築文化是涵養溫、柔、敦、厚之德的場所。這三個層次又是一個有機聯絡的統一整體。
儒家的風水書籍,在敦煌出土的風水書有唐代《宅經》殘卷列有《孔子葬經》、《文王葬經》等參考書,宋代《地理新書》收錄有《孔子葬經》、《管子葬經》、《孟子葬經》、《馬融葬經》、《鄭康成葬經》等。風水作為儒家精神文化的外部反映,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中國自古就有祭天、祭地、祭日、祭月、祭山川、祭草木的風俗,其中最重要的是祭祖先。這些都是從“萬物有靈”的活體觀念發展而來。中國建築風水與此相適應,儒家對鬼神的基本原則是:“人神分離,絕地天通”。”祭神如神在”。“敬鬼神而運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的文化。商代尚鬼,周代尚祖先,敬天尊祖。到了西周成王、康王之時,一切歸於人事,鬼神的色彩被沖淡了。所以中國自西周起,建築文化的風水,是建立在一種環境活體、大地有靈、人神分離的觀念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