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國富論讀後感

國富論讀後感(通用11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富論讀後感(通用11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富論讀後感1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6秒,在朦朧的煙霧中,在千萬同胞的期待中,我國的第一艘宇宙飛船終於成功發射。中國,這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又向未來近了一步,也更向科技發展的新時代更近了一步。

xx年後的一天,我正坐在舒服的沙發上,專心致志的看著手中的這本《國富論》,竟情不自禁地把它與祖國的復興之路結合起來。

開《國富論》是蘇格蘭經濟學家,哲學家亞當斯密的一本專著。這本專著共為五卷。它從國富的源泉──勞動,說到增進勞動生產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換,論及作為交換媒介的貨幣,再探究商品的價格,以及價格構成的成分──工資,地租和利潤。書中總結了近代初期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經驗,批判吸收了當時的重要經濟理論,對整個國民經濟的運程做了系統的描述,它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從《國富論》中文懂得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自由主義對我國的經濟發展也是十分重大的。

在我國的今天,脫離了計劃經濟也不過三十年,與英國將近三百年的自由經濟意識還無法相比,東部開放的海城市還好,西部地區則明顯的體現出落後,不但經濟落後,思想也落後,表現命令不到絕對不作為的慵懶心態,與沿海開放區的那種創新思想大相徑庭,這也是西部發展不起來的主要原因。所以思想不自由,不主動,就會落後。有人認為中國是一個難以創新的國家,可是少年強,國則強,少年弱,國則弱。中國沒有因為別人的評論而放棄自己的夢想,從來沒有放棄過追夢。因為它深信,只要努力,就會成功,只要不放棄自己的信仰,就會成功。就算失敗了也要再爬起來,因為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夢。就好像每個人都可以仰望星空,心光灑在每個人的臉上照亮更加豐沛的人生,也照亮更加燦爛的中國。

國富論讀後感2

老子曾經說,“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悔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自我自然。”老子理想中的政治是一種放任無為的政治,最好的政府(統治者)應是一個無為的政府,老百姓知道他的存在就可以了。好政府是很少發號施令的,但又能“功成事遂”。今天說的並不是老子,而是經濟學之父譽稱的亞當斯密,他在經濟學界有近乎神的地位。

按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說法,至少300年內,人們都將在市場經濟中生活,不會有人小人像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推翻牛頓力學那樣推翻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亞當·斯密不僅是一位經濟理論學家,他也為這種理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與準確的數字,確定做到了“有七分證據,不說八分話”的治學態度,而這種治學態度正是大多數中國經濟學家所缺少的態度。所以,熊彼得說亞當·斯密注重實際,將各種不同的數字與因素一併考慮,對以後作為抽象的理論奠定了基礎。

《國富論》研究的物件是人與人交換時的經濟行為,認為經濟行為的出發點是利己的出發點是利己心,每個人都追求自己的經濟利益,這是人性的自然想象。茅於軾先生曾舉《鏡花園》裡的君子國裡的故事加以說明人的利己行為,小說第十一回裡描述了君子國裡的一名隸卒買物的情況:隸卒……手中拿著貨物道:“老兄如此高貨,卻討恁般低價,教小弟買去,如何能安!務求將價加增,方好遵教。若再過謙,那是有意不肯賞光交易了。”賣貨人答道:“既承照顧,敢不低本,但適才妄討大價,已覺厚顏,不意老兄反說貨高價賤,豈不更教小弟慚愧了?況貨並非“言無二價”其中頗有虛頭。俗雲:“漫天要價,就地還錢”。令老兄不但不減,反要增加,如此克己,只好請到別家交易,小弟實難遵命。”只聽隸卒有說到:“老兄以高價討賤價,反說小弟克己,豈不失了“忠怒之道”?凡事總要彼此無欺,放為公道。試問哪個腹中無算盤,小弟又安能受人之愚哩。”談了許久,賣貨人執意不增。隸卒賭氣,照數討價,拿了一半貨物。

剛要舉步,賣貨人哪裡肯依,只說“價多貨少”攔住不放。路旁過兩老翁,作好作歹,從公評定,令隸卒照價拿了八折貨物,這才交易而去。茅於軾先生講完這個故事給我們兩點思考。第一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都是各方偏袒自己利益引起的。因此,我們常常的錯誤認為,如果關心別人的利益勝於自己的利益,爭論就不會發生。而君子國裡發生的事情。恰恰說明了把關心別人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同樣會有爭論,我們同樣得不到一個和諧的社會。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在現實的商業交換中,買方和賣方透過討價還價,最終會達成協議。

而在君子國這個人人為他的社會里,討價還價根本不可能存在。小說不得不借助兩個過路的老翁來調解矛盾。這裡包含著一個極重要的道理:以自利為目的談判雙方同意的均衡點,而以利他為目的談判則不存在能使雙方同意的均衡點。所以利己是可以達到一個和諧的社會,而利他則是一個糾紛不斷的社會。從動態的變化來看,它最終必定轉變為“小人國”。因為君子國是最適合專門利己,毫不顧人的“小人”們生長繁殖的環境。當君子們吵的不可開交時,“小人”跑來用君子吃虧自己得利的辦法解決了矛盾。長此以往,君子國將消失,被“小人”國替代。

從這一點看,人是利己的生物實在是人類社會的大幸。第二,只要是交換都是為了改善自己的環境,使自己活得更舒服體面,如果沒有這點動機我們為何要交換?我們有過交換經驗的人都知道,交換的雙方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產生交換,而君子國有了市場,而透過市場的交換卻是“利他”行為,這種動機顯然是矛盾的。借用茅於軾先生有趣的例子,我們明白了亞當·斯密的理論為何是建立在人性自利基礎之上了,只有人人自利,交易雙方才能有均衡點,才能構件一個和諧的社會。

國富論讀後感3

每個國家成員的勞動都是為本國國民帶給生活所需的必需品和便利品,或者是用這部分產品換取外國的必需品和便利品。影響一國成員數量多少的原因,也就是說勞動帶給的必需品和便利品數量的多少的原因。斯密說有兩個:一個是勞動者勞動技能的熟練,也就是此刻所說的生產力,一個就是從事有用勞動和無用勞動的比例。相對這兩點,第一點的影響更大,正因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很多禮貌未開化的種族中,人民有時候務必拋棄或者殺死其中的老弱病殘,以保證種族的延續;在許多禮貌開化的社會中,總是有許多從事無用的勞動的人,比如古代的官員和軍隊!

勞動分工使得同樣數量的人,生產的商品大大增加。這要歸因於三種狀況:

第一,每一個工人只從事一種工作,能提高勞動熟練程度;

第二,節約了從一種工作轉換到另一種工作的時刻;

第三,發明了一些機器,大大提高勞動效率。

那造成分工的原因是什麼,正因在人類族群內部是禁止偷盜和搶劫,因此某個人想要獲得某種物品只有兩種途徑:

一種是自我勞動獲得,一種透過交換獲得。在族群內,某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比如善於製造弓矢的人發現自我專心製作弓矢比自我去打獵更有利;比如善於造房的人發現自我專心造房比種田更有利,於是他們就是專心從事某種勞動了,分工就產生了。交換引起了分工,分工的程度必然受到交換潛質即市場範圍的制約。正因市場太小,勞動者無法用他們自我消費不完的剩餘勞動產品來隨意換得需要的別人的勞動產品。最先開化的種族都是在河流附近,正因在交通不發達的時代,相對來說,水運對於陸運有天然的優勢:第一,水運風險較低,陸運要透過野蠻民族的領地,危險較大;

第二,成本相對較低,透過水運需要的人數和交通工具較少。因此由於水運的好處巨大,工藝和產生的改良出此刻水運便利的地方就理所當然,這樣改良要很久才會傳到內陸地區。

當勞動分工完全確立後,一個人自我的勞動只需要很小部分就能夠滿足自我的需求。他務必拿著自我用不完的勞動產品來換取其他人的勞動產品。在交換的過程中,有一些物品得到所有的人的公認,能夠換取所有的勞動產品。在這期間,有貝殼、糖很多的物品充當了這個主角,但是最終都被金屬所代替。這是正因金屬易於儲存,易於分割。於是金屬貨幣就這樣產生了。

一個人是貧還是富,依照他能享受的生活必需品,便利品和娛樂品的多少和品質決定。商品的價值分為真實價格和名義價格。任何商品的真實價格就等於該商品能使他購得或者支配的勞動量,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是尺度。世間所有財富,最初都是用勞動而不是用金銀購買的。雖然勞動是所有商品的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但是商品的價值通常並不是用勞動去衡量的,而是透過商品的名義價格去衡量的。通常而言,勞動也像商品一樣有真實價格和名義價格。所謂真實價格就是報酬勞動的必須數量的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所謂名義價格就是必須數量貨幣。勞動者的貧與富,不是與勞動的名義價格成比例,而是與勞動的真實價格成比例。勞動的真實價格,一年一年的來說貨幣更容易體現。一個世紀來說穀物更容易體現。

在資本積累和土地私有之前,勞動是決定各種物品相互交換的主要標準。比如,兩個小時勞動才能獲得的物品的直接必定兩倍於一個小時就能獲得的物品。如果要讓資本投入生產,務必給其相應的報酬(也就是資本利潤),這個時候資本也參與了勞動產物的分配,資本的利潤與資本的規模有關。土地私有化之後,地主會要求土地上所有的產物中的一部分會自我(也就是地租),這個時候地租也參與勞動產物的分配。勞動不僅僅衡量價格中分解為勞動那一部分的價值,而且衡量價格中分解為地租和利潤的那部分價值。分開來說,每一件商品的價格或交換價值,都是由這個是那個部分全數或者其中之一構成。合起來說,構成一國全部勞動年產物的商品價格,比如由這三個部分構成,並且財富就是以這三種方式在不一樣的國民之間分配。一國財富的勞動產物的普通或平均價值是逐年增加,還是逐年減少要取決於工資,利潤以及地租是以怎樣樣的比例在國民間分配。

商品的自然價格就是一種商品如果不多不少恰恰等於生產,製造這商品乃至運送這商品到市場所使用的按自然率支付的地租,工資和利潤,這商品就是按自然價格出售的。商品的市場價格就是商品通常賣出的價格。商品的市場價格有時高於自然價格,有時低於市場價格。市場上願意支付自然價格的人,稱為有效需求者,他們的需求是有效需求,正因這種需求使得商品的出售可能實現。市場上任何一種商品的供售量,如果不夠滿足這種商品的有效需求,那種願意支付自然價格的人就不能得到他們所需求的數量,他們當中有些人,寧願支付高價格也不願意得不到商品。於是競爭便在有效需求者之間發現,市場價格高於自然價格,價格上升程度大小,要看貨品的缺乏程度和競爭者富有程度和浪費程度的大小。

反之,如果市場上的供售量超過了這種有效需求,這種商品就不能全部賣給願意支付自然價格的人,其中的一部分務必賣給出價較低的人,市場價格於是低於自然價格。下降程度的大小,要看賣方怎樣急於要把商品賣出,易腐的物品比耐久性商品在賣方之間競爭更大。市場價格雖然能長期高於自然價格,但是卻不能長期低於自然價格。如果市場價格低於自然價格,必然是工資,利潤或者地租中某一方或全部都不能到達自然率。這樣這三方肯定抽掉一部分,使商品數量接近有效需要量,向自然價格靠近。自然競爭的市場價格一般都是賣方能承受的最低價格,壟斷的市場價格都是有效需求者能承受的最高價格。

關於勞動工資和利潤,如果一個人透過勞動不能獲取養活自我,那他務必透過坑蒙拐騙來獲取他活下去的必需品。因此在制定最低工資時務必要讓勞動者能養活全家人。最高工資不是出現最富裕的社會,而是出此刻最快富裕的社會,也就財富增加最快的社會。在不斷進步的社會資本具有較低的利潤,勞動者具有較高的工資;在財富停滯的社會資本具有較高的利潤,較低的工資;在即將衰退的社會,資本具有最高的利潤,最低的工資。

國富論讀後感4

《國富論》被譽為西方經濟學的“聖經”,其對經濟學研究中的貢獻可見一斑,上學時覺得亞當·斯密在書中提出的經濟學論斷成為經典沿用至今令人折服,工作後回顧覺得作者在經濟學觀點背後娓娓道來的人生道理其實更為受用。一本書就是這樣,常讀常新,在不同的階段讀同一本感觸也有所不同,更別有一番“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樂趣。

幹一行愛一行、幹一行鑽一行。“成年人從事著不同的職業所顯現出來的十分不同的才能,在非常多的場合,與其說是勞動分工的因素,不如說是勞動分工的後果”在談到勞動分工時,亞當·斯密標新立異,他不認為是人的特長決定了職業,而是所從事的職業造就了人的專長,這和我們現今推崇的工匠精神有異曲同工之妙,一旦選定行業就一門心思紮根下去,心無旁騖、精益求精,作為青年員工更要如此,在日常工作中結合自身崗位實際,做到幹一行愛一行、幹一行鑽一行,不斷積累經驗,更好的服務客戶。

重視自我培養,提升職業素養。亞當·斯密在對固定資產進行分類時把社會所有居民或者成員獲得的有用才能看作是其中重要的一支,國民的受教育程度很大程度上影響並決定了一國的發展。在我看來學習的形式很多,作為青年員工,不斷學習新的業務技能,時時更新存款、理財、代銷產品等多種產品知識,不斷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擴寬知識面、豐富自己的眼界,這些都是學習的體現,把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同時運用到工作中運用到為客戶服務中,才是真正的學有所成。

走出舒適範圍,敢於挑戰自我。透過亞當·斯密在書中列舉的例項不難看出,不管是在城鄉改革、貿易改革還是產業結構的改革過程中,都存在著巨大的阻力,阻力有時來源於既得利益團體,但更大的阻礙其實是既定路徑對於人們思維的固化作用。線上金融服務在人們生活中所佔比重逐漸上升,順應金融改革、運用大資料、著力推進手機銀行的使用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課題。對於青年員工,在日常工作中對專業技能、操作流程、服務理念要做到與時俱進,做到善於觀察、勤于思考、敢於突破,勇於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域,去探索、去創造!

國富論讀後感5

眾所周知,中國曆經了辛酸的近代發展史。長達近百年的時間裡,中國人民經歷了封建專制、軍閥混亂、帝國主義等各方面的侵擾。整個發展過程中,國弱民弱,人民生活在物質生活極度低下的狀態中。

直到新中國成立,再經歷了改革開放,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近幾年來,國際上甚至經常出現“中國人在買下世界”、“中國人買奢侈品如同買白菜”、“中國大媽撼動了國際金價”等各種論調。這說明了中國人的國際經濟地位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人切切實實地富了。

然而,常見於報端的除了“中國人富了”的論斷,還有“中國被嚴重汙染了”的論斷。從小在中國長大的人也許不會知道,水是可以清澈見底、天空是可以碧藍的,因為他們從小就成長在被汙染的環境中。有幸出過國的人,發現那些被長期鄙視的資本主義國家,竟然山青水秀,天空碧藍,綠樹蔥蔥,花鳥相隨。這種美好在他們心中深深的畫了個問號,經過深思熟慮,於是他們中的'精英選擇了離開祖國和家鄉,移民國外。

具媒體統計,2011年,中國送出的留學人員總數位於世界首位,清華北大成為美國博士生最大來源學校。截至2011年,中國已送出224.51萬留學人員,大約只有81.84萬人回國。2012年,中國永久性移民的人數超過了15萬人,更是成為了許多國家第一大移民輸出國。這幾個數字觸目驚心,國家不是富了嗎?他們為什麼還要選擇在國外生活?

這中“富了”和“離開”並存的現象,顯然會在人們心中畫下一個大大的問號:我們是真的富了嗎?

國富論讀後感6

繼上一次的《新賣桔者言》,這次我選擇了讀《國富論》。和《新賣桔者言》不同,這本書的內容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有一句話可以形容我剛開始看的感受:“這些字分開來我都認識,可是組合起來我就不認識了。”所以,我不得不一邊看,一邊上網查閱這些內容的意思。

《國富論》共分五卷。它從國富的源泉――勞動,說到增進勞動生產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換,論及作為交換媒介的貨幣,再探究商品的價格,以及價格構成的成分――工資、地租和利潤。我比較感興趣的分工這部分。

分工是增進勞動生產力的手段。斯密認為,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改進,以及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多的嫻熟程度、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這句話在《國富論》居於開篇之位,足可以讓我們認識到分工的重要性。

在書中,斯密為我們舉了一個制針的例子:“一個工人,如果沒有受過制針這種職業的相當訓練,也不知道怎樣使用它的機械,那麼即使再努力工作,一天也許也造不出一枚針,當然更不可能造出20枚針了。但是現代商業已經使這種工作成為專門職業,並且將這種工作非為若干工序,其中大多數也同樣成為專門的職業。……有一個這種小工廠,只僱用十個工人,有幾個工人擔任二三種操作。一日也能成針48000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針4800枚。”

如果他們不分工合作,不由每個人專門操作某道工序,那麼不論他們怎樣努力,一天也不可能造出20枚針,說不定連一枚也造不出來。

凡是能夠分工的工作,一旦使用分工制,就能夠相應地增加勞動的生產力。汽車生產商福特公司的創始人福特先生就是因為改傳統的汽車生產車間模式為流水生產,從而大大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擊敗競爭對手,佔據汽車市場的半壁江山。

上述的例子現在對於我們來說都是比較遙遠的,不能親身體驗那種分工的效果。就拿我們平時在家做飯來舉個例吧。過節時家裡都會做一頓豐盛的大餐,如果這個時候只由媽媽一個人負責煮飯做菜,那她大概就得從中午開始忙活,不然是不夠時間煮大餐的,但是如果全家出動,媽媽負責炒菜,爸爸負責殺雞,姐姐負責切菜,我負責洗菜,全家人分工合作,那麼很快就可以煮出一頓美味的盛宴,而且所需時間也不多,可能只需要媽媽一個人工作時的四分之一的時間。這就是分工合作的高效率。

我們現在認識到分工的重要性是前人留下來的知識,而斯密認識到分工的重要性卻是他從生活中工作中認真觀察,分析研究出來的。在《國富論》一書中,斯密充分的展示了他站在時代前端的對各種經濟現象的發現和體會認識。

《國富論》這本書中值得好好品味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我現在只能看到很表面的一層。它不是我只讀那麼一遍就能深入瞭解的,在以後,我還會好好的再次研讀這本書,希望有興趣的各位同學,也去圖書館借來看看吧。

國富論讀後感7

寒假期間,拜讀了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亞當斯密作為18世紀的經濟學家,他的《國富論》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無論他說的是從誰的角度出發,對於現在的我看來,瞭解到了當時的很多經濟因素和狀況,使我也可以從歷史背景和發展的眼光看待今天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矛盾。

只看了第一章的論分工,深受震撼!200多年前就對社會協作的規律及其意義有著深刻的洞悉,使我對西方國家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其原因是值得我們思考的。17世紀正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結束了人類長期以來傳統農業社會,步入了現代社會。其之前普遍是靠人的雙手及簡單的工具勞作,生產力非常極其低下,整個社會發展及生活節奏非常緩慢,而人的思想相對也是呆滯不前。第一次工業革命典型的代表就是蒸汽機,並以此為基礎發展出了不少先進工具。如火車,輪船,蒸汽抽水機等大幅度提高生產率,大批的工廠開始出現。至此世界的發展節奏明顯加快,而人的思想也大踏步的進步,那個年代也出現了諸如牛頓這樣的很多偉大人物。亞當—斯密提出的影響深遠的思想就在這大背景下產生了,他的觀點深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可謂生逢其時。

首先講到的是分工,人與人之間需要合作,分工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結果,我們可能不擅長某一方面,但我們可以用我們擅長的某一方面來換取別人擅長的那一方面的服務。這就是絕對優勢理論。分工可以極大地增進勞動生產力,正因為人們有不同的擅長,而又有錯綜複雜的各樣需求,所以就有了交換。交換提高了社會有效需求和社會福利,它就需要流通中更多的產品,而分工的原因,不用說,最有力的解釋就是“製作釦針”的例子:一個人抽鐵線,一個人拉直,一個人切截,一個人削尖線的一端,一個人打磨另一端,以便裝上圓頭。要做圓頭,就需要有二三種不同的操作。安裝圓頭,塗白色,乃至包裝,都是專門的人員在操作。這樣,釦針的製造分為十八種操作。做出來的數量遠遠高於每個人單獨做完全部工序的數量。最後的精煉總結:分工就是為了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但是在現代經濟發展和科技革命浪潮下,這種思想是否還能適應如今的個性化需求尚待觀察。

再接下來就是對貨幣和商品價格的探討。經濟學研究最多的是物品的邊際效用,因為正是這個邊際效用決定了商品的價格。不少有關經濟的著作都會提到“饅頭是最後一個才吃飽的”,在饅頭並不缺乏的情況下,就是這最後一個饅頭的價值決定了它的價格。價值中包含的是勞動,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它體現的就是商品的真實價格,產品一經生產,其真實價格就會一定,變化的只是我們現在的貨幣衡量。

《國富論》探討的最終目的是增加國家財富和社會福利。增加國家財富就必須要走一條路,那就是增加實際的就業量和生產用機器裝置,就是增加實體經濟中的勞動者和勞動工具,這就需要資產投入,資產的投入和運營就是資產的積累和使用的過程。這對指導現在的國民經濟任然有效。

透過這本書可以看出:技術可以提高生產力,思想也可以提高生產力。很有可能其影響力遠遠勝過技術,思想和技術應該是相互的,思想的進步都可以推動技術,反過來技術的發展也可以推動思想的進步。整篇文章通讀下來,使我不由得對作者獨特的見解和高深的學問敬佩不已,正是因為有了許多像亞當斯密這樣的偉人,我們的社會才能不斷的進步和發展。

國富論讀後感8

顧名思義就是寫怎樣的經濟體制能夠使國家富強。在這本書中,我讀到了一個學者對世界的超強洞察力,他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正是在他的理論基礎上,制定國家經濟發展計劃,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強大,從而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全書共五篇,每篇又分成若干章。五篇的內容分別是:論勞動生產力增進的原因並論勞動生產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給各階級人民的順序;論資財的發行及其蓄積和用途;論不同國家中財富的不同發展;論政治經濟體系;論君主或國家的收入。在這看似煩悶的標題下的內容卻生趣動人。而全文令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亞當斯密在開篇就舉的那個“制針”的例子。一枚小小的針的製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讓一個人從頭做到尾,一天恐怕連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協作,每人負責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卻可以做4800枚。分工何來如此神力?其實,道理很簡單分工可以使勞動專業化,可以提高勞動的熟練程度。不僅如此,分工還有一個妙處,就是它能為發明和改進機械提供契機。最初的蒸汽機比較笨,活塞的升降,需要一個兒童來開啟和關閉汽鍋。有一次,有一個按活塞的小孩,因為幹得久了,就“懶”中生智,把開閉汽鍋的舌門把手,用一條繩索系在機器的另一端,讓舌門隨機器的運動而自動開閉。

這是亞當斯密在《論分工》裡面的例子。就是這些和生活緊密相連的比喻,他就像一個經驗爐火純。

國富論讀後感9

在一個美妙的午後,筆者有幸瀏覽到現代經濟學之開山之作——《國富論》,筆者便懷著幾分激動與崇敬之情開始了這一次的神遊之旅。需要在那裡在那裡說明的是,富論》的首次出版標誌著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國富論》的首次出版標誌著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需要在那裡說明的是,《國科的誕生,亞當斯密也因此聲名顯赫,被譽為“知識淵博的蘇格蘭才子”亞當·也因此聲名顯赫,被譽為科的誕生,亞當·斯密也因此聲名顯赫,被譽為“知識淵博的蘇格蘭才子”。

《國富論》共分五卷。它從國富的源泉——勞動,說到增加勞動生產力的手《國富論》共分五卷。它從國富的源泉——勞動,說到增加勞動生產力的手——分工。因分工而引起交換,由交換而產生交換媒介——貨幣。再由貨幣解分工。因分工而引起交換,由交換而產生交換媒介——段——分工。因分工而引起交換,由交換而產生交換媒介——貨幣。再由貨幣解析商品價格及商品價值,以及價格的構成成分——工資、地租和利潤。進而聯絡析商品價格及商品價值,以及價格的構成成分——工資、地租和利潤。進而聯絡整個政治經濟體系,闡述其內在聯絡。整個政治經濟體系,闡述其內在聯絡。《國富論》作為現代經濟學開山之作,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和理論,也正因《國富論》作為現代經濟學開山之作,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和理論,也正正因如此,它有許多發人深思之處。而筆者對於《國富論》中“分工”觀點尤為感為如此,它有許多發人深思之處。而筆者對於《國富論》中“分工”的觀點尤為感興趣。因此,本文也是筆者對於《國富論》中分工觀點的有感而發。興趣。因此,本文也是筆者對於《國富論》中分工觀點的有感而發。“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這是亞當·斯密在第一章的開頭語。為了使讀者決定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這是亞當·斯密在第一章的開頭語。為了使讀者亞當更加明白分工在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上所發揮的巨大作用,亞當斯密進而舉了扣亞當·更加明白分工在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上所發揮的巨大作用,亞當·斯密進而舉了釦針製造業的例子來加以說明。由此,咱們也知道正因有了分工,同數量的勞動者就能完成比過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點:第一點就能完成比過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點:第一點,勞動者的技巧因專業工作量。其分工而日漸進步。勞動者熟練程度的增進,勢必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第二點,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通常需要損失不少時刻。有了分工,就能夠免除這種損失。第三點除這種損失。第三點,許多簡化勞動和縮減勞動的機械的發明,使一個人能夠做許多人的工作。從分工開始,亞當斯密接下來談到分工的緣由:人類的物與物交換。正因亞當·從分工開始,亞當·斯密接下來談到分工的緣由:人類的物與物交換。正因人類有物與物交換的意願、需求,繼而產生勞動分工。勞動分工又引起更大範圍的物與物交換。在那裡亞當斯密談到亞當·談到“的物與物交換。在那裡亞當·斯密談到“例如,在狩獵或遊牧民族中,有個善於製造弓弩的人,他往往以自我製成的弓弩與他人交換家禽或獸肉。結果,他發覺,造弓弩的人,他往往以自我製成的弓弩與他人交換家禽或獸肉。結果,他發覺,與其親自到野外捕獵,倒不如與獵人交換。正因交換所得卻比較多。為他自身的利益打算,他只好以製造弓弩為業。於是,他便成為一種武器製造者。另有一個人,因長於建造小茅房或移動房屋的框架和屋頂,往往被人請去造屋,得家禽獸肉為酬。於是,他發覺,完全獻身於這一工作對自我有利,因而就成為一個房屋建築者。同樣,第三個人成為鐵匠或銅匠,第四個人成為硝皮者或製革者。這樣一來,人人都必須能夠把自我消費不了的自我的勞動生產物的剩餘部分,拿來換得自我所需要的別人的勞動生產物的剩餘部分。得自我所需要的別人的勞動生產物的剩餘部分。這就鼓勵大家各自委身於一種特定業務,使他們在各自的業務上磨練和發揮各自的天賦資質或才能。”

在那裡筆者注意到,亞當·斯密談到的這種生產力分工中,分工得以進行的在那裡筆者注意到,亞當·斯密談到的這種生產力分工中,分工得以進行的亞當一個必要條件是人們感到他從事這一份行業更有利於自身的生存發展。簡單的講,即他從業於此行業,必須有勞動剩餘部分同大家交換。從那裡,筆者聯想到當今社會青年擇業的現實問題。據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折射出的擇業觀,咱們亞當·當今社會青年擇業的現實問題。據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折射出的擇業觀,咱們也許能得到一種正確的引導。當今社會紛繁複雜,其中,職業的多種多樣更是充分地佐證了這一點。職業的多樣性正體現了分工的精細程度。的多樣性正體現了分工的精細程度。人們對職業的選取正是其對社會生產力分工的用心參與。與分工之初人們選取的目的一樣,此刻,人們擇業也是為了得到儘可能多的滿足生存的資料。類似的,現今人們擇業也得根據自身的優勢條件進行選取。這樣,不僅僅有利於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同時也有利於社會的整體進步。這樣說不免泛泛而談,從而陷入泛泛論。咱們不妨假想,如果愛因斯坦沒有選取他擅長的領域:物理,那這天物理學的發展會是怎樣一個局面,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對於世人又是怎樣一個名詞。這一切讓人讓人不可想象,或許物理學較現今而言倒退對於世人又是怎樣一個名詞。這一切讓人不可想象,或許物理學較現今而言倒退百餘年,又或許沒有根本性的差距,或者比現今更加進步。但是,有一點咱們可今更加進步。但是,有一點咱們百餘年,又或許沒有根本性的差距,或者比現今更加進步。但是,有一點咱們能夠確定的是,如果愛因斯坦沒有選取他所擅長的物理領域,那麼以確定的是,如果愛因斯坦沒有選取他所擅長的物理領域,那麼在現今物理學中的是,如果愛因斯坦沒有選取他所擅長的物理領域,那就不存在這樣一個近乎瘋狂的名詞“愛因斯坦”這樣一個近乎瘋狂的名詞就不存在這樣一個近乎瘋狂的名詞“愛因斯坦”愛因斯坦的成就和他對世界的貢。獻,這些種種無論對於愛因斯坦又無論是是對於整個社會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整個社會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這獻,這些種種無論是對於愛因斯坦又或者是對於整個社會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這些偉大的成就便得益於其發展了自身擅長領域。那裡,還有一個人或許更具有說服力,那便是被譽為詩仙的李白。眾人皆知那裡,還有一個人或許更具有說服力,那便是被譽為詩仙的李白。眾人皆知還有一個人或許更具有說服力李白在年少的是,李白在年少時一心想要考取功名,從而入朝為官。幸而李白最終未能了願。正是這樣,他得以在自我擅長的領域發展,造就了一代詩仙。這對於李白,對於社會都是一種更好的結果。試想,如果李白順利考取功名,並且順利入得仕途,社會都是一種更好的結果。試想,如果李白順利考取功名,並且順利入得仕途,據李白的性格或許便會被埋沒在滾滾仕途之中,整日蹉跎歲月。世上也就那麼依據李白的性格或許便會被埋沒在滾滾仕途之中,整日蹉跎歲月。世上也就沒有“詩仙李白”一說。他所留下的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沒有“詩仙李白”一說。他所留下的寶貴的精神財富也就不復存在。而李白在文學上對於社會的貢獻是極其重要的。幸而李白發揚了他所擅長的一面。的貢獻是極其重要的。上對於社會的貢獻是極其重要的。幸而李白發揚了他所擅長的一面。因此,擇業對於一個人甚至整個社會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而根據分工論來擇業尤為重要。

以上是筆者從亞當斯密《國富論》分工思想中感悟到的一絲拙亞當·擇業尤為重要。以上是筆者從亞當·斯密《國富論》分工思想中感悟到的一絲拙見。誠然,從《國富論》中筆者還看到許多如星點般璀璨的思想,時時發人深思。這令筆者懷著更加崇敬之情,結束了這一次的旅程。

國富論讀後感10

看完《國富論》,價值論的概念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給我一些感觸,這個理論曾在馬克思的《資本論》中也出現過,可見他們兩個人的遠見,在資本主義社會仍具有時代先進性,也是一般人所不能意識到的,其實,這個理論,最早的提出者還是亞當—斯密,他是站在資本主義的角度,提出了利潤是從何而來,就是從榨取工人的剩餘價值中來,說簡單了就是剝削勞動力,只有這樣,資本家才能不斷的積累原始資本,擴大生產規模,進行再生產,這樣迴圈往復,使得那些資本家越來越富有,同樣,一個國家富有的資本家多了,那麼這個國家的經濟就開始飛速發展,提高國民收入,整個國家就會積累大量財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個國家的資本多了,也就可以稱霸世界了。

而馬克思的價值論,是站在工人的角度提出的,提出資本家取得利潤的實質上就是剝削勞動力,壓榨工人的剩餘價值,使工人們的剩餘價值得到最大的發揮,加班加點,使得資本家的腰包鼓了起來,而使工人們的利益越來越少,權利越來越小,馬克思價值論的提出,主要就是為了讓所有那些被資本家們壓榨剝削的工人們,一致起來罷工反抗,改善這種不平等待遇,用無產階級政權推翻這種資產階級的惡習,讓那些遭遇不平等待遇的工人們,重新獲得應有的自由、權利和利益。

對於資本家過分剝削工人的無恥行為,歷年來,都有人曾披露過,有記者採訪過,有領導考察過,也有作家描述過。一方面,我很憎恨那些資本家,為了讓自己積累更多的資本,就想方設法壓榨工人,本來每個工人每天工作八個小時,結果資本家們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就讓工人們工作十八個小時,工作時間延長了,但是工資依舊不變,這種超負荷勞動,換了誰都受不了,但是,工人們為了養家餬口,不得不累死累活的工作;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感謝資本家,開辦工廠,給許多無業遊民,提供了就業崗位,不至於流落街頭,餓死在荒山遍野。總的來說,資本家的出現,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既有利又有弊,我們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考慮負面因素。我個人認為,資本家在追求自己利潤的同時,也要考慮工人的感受,總不能壓榨壓榨,再壓榨。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到的經濟理論,可謂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有價值理論、公平理論、絕對優勢理論、地租理論、貨幣理論、分配理論、公債理論、資本理論、賦稅理論等等,一個人要想徹底搞懂這些理論,非花點時間不可,如果能活學活用,再好不過,要是能將亞當—斯密《國富論》當中的所有理論,能運用自如,並且運用在經濟競爭中,可以在經濟戰場中百戰不殆,財富越積越多。

《國富論》近百萬字,要想一個字一個字的鑽研,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本人時間有限,只是粗略的翻看過此書,文中的要點,有疑問的地方,還需要以後慢慢鑽研探究。

國富論讀後感11

當讀了這本書的速讀之後,我瞭解了很多很多,就是重新認識了市場經濟的不穩定性,和對國家宏觀調控的必要。這本書十分微妙地將經濟學、哲學、歷史、政治理論和實踐計劃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他並不是一個把自己關在房子裡的與世隔絕的作者,而是經過大量的調查實踐論證分析,所以,我們在少年階段必須要珍惜時間,抓好機會,拓展自己的知識面,為自己學習專業做輔助。

1、分工合作

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方面,在開始就講了分工,所以讀了這本書之後,對勞動分工的印象比較深。勞工分工可以提高勞動效率,勞動分工是勞動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其實我們在社會中感受非常深刻。針對分工的好處,我認為工作時間會縮短很多,工作效率也便提高了,還可以擴大影響力,他們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所以我們要懂得分工合作,取別人的長處來補充自己,這樣才能在以後競爭十分激烈的環境中立足。

2、勞動價值

我認為這本書比較受重視的還有勞動價值,在這裡作者基本闡明瞭資本家和工人自己的勞動關係就是吸收工人身體裡面的體力,當工人自己的創造的價值和他們的勞動所得持平或者低於自己所創造的價值的時候,資本家肯定會裁員,作者把這種勞動關係理解成衡量一切商品的尺度,這也最貼切不過了。

3、三個階級

這一部分主要講的是人一般分為三個階級,工人階級,地主階級,資本家,他們構成了工業時代生產力的三個基本要素,就是勞動收入——工資,資本的收入——利潤,地主的收入——地租,三個階級是一個生產力統一的整體裡面肯定是相互制約,相互鬥爭的。首先資本家僱傭工人都想減少勞動價格,加大勞動時間,提高勞動效率。但是工人希望標準的工作時間和豐厚的利潤,資本家和地主之間地租的相互磋商,這看似是獨立的整體無形中有了矛盾。

4、資本、勞動生產和再生產

資本家透過榨取工人的生產價值來積累自己的資本,加上勞動用的土地,工廠,機器等等,這個資本就叫固定資本,有類資本有野心的資本家還會“侵略”更多的資本,就這樣迴圈往復,只有不斷的生產,來吸收資本。

5、自由經濟

我認為這本書的最可取和貢獻最多的來自這個部分,他認為經濟應當自由放任,順其自然,人們都是為了自己的目標前進的時候也在無形給國家帶來了財富,他認為國家財富的多少不是取決與國家擁有金銀的多少,而是來自國家的充富繁榮,和如何利用自己的資源,發揮自己的優勢,擁有人才的多少!其實他的認為不完全對,自由貿易就好象是“看不見的手”,但是要想這個手充分的發揮作用國家應當適當的調控,他還認為國家應當還有其他的責任就是外交,內修政理,其次就是公共設施的建立!

我認為這本書雖然也是錯誤多多,但是在那個時期提出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還有但事物是發展變化的,可能這一主張在現代社會中是錯誤的,但是在以前社會中可能就是正確的!因此,我們現在閱讀這本書的時還應該結合現實生活,而且更加應該結合我們中國的國情來看待經濟學中的系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