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傳承到現在的原因
二戰前,歐洲學者曾探討,四大古文明為何只有中國文明屹立至今?結論是“可能中國人特別重視家教”。
重視人倫情感,是中華文化的突出特點,也是中國人對人類文明最突出的貢獻之一。漢字“孝”的形義,不僅是“子”承“老”,而且是“老”傳“子”。中華文化的人倫情義正是透過家庭代代相傳。
中華的傳統美德深深紮根於百姓日用倫常之中。大儒董仲舒提倡“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對此應該看到附著在其上的封建性,但也要發掘其中重視人倫的優良傳統。有大家曾言“中華文脈已斷”,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政治化的倫理獨尊,百姓日常人倫被邊緣化,被衝擊,幾近斷裂。但也應看到,這種判斷未免悲觀。進入新時期以來,國家不斷對道德方面的綱領性檔案進行著調整,重振日常生活中的倫理與道德建設。例如: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加強“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兩大領域建設,十四屆五中全會加上了“家庭倫理道德”領域,後定為“家庭美德”建設。2007年十七大又加上“個人品德”建設——符合傳統儒家先“修身、齊家”,爾後“治國、平天下”的觀念。與此相應的是引導社會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之外的“家庭責任”。
思想道德建設,既要有頂層設計,又要從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細微處著手。現代心理學已證實,嬰幼兒的早期記憶影響一生一世。這正合我國的俗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童的生活環境主要是家庭,好家庭是良好的`成長沃土,好家風是優良的生態環境,好家教是高尚的精神滋養。優良的家風與家教,還可對“惡”防微杜漸,2011年公佈的未成年人犯罪情況年度報告說明,未成年人犯罪最重要的因素是家庭環境、家庭教育。倫理感與道德感的養成,當從百姓日常人倫入手,從家風入手,從每個人自小如何待人入手。
家風家教的喚醒和建設,是適時的善舉,是道德建設從社會細微處抓起的具體措施、實際行動,是人倫教化的好載體,是延續優良文化傳統的好方式。我們要像搶救文化遺產一樣,梳理傳統文化資源,搶救家風家教,啟用優良傳統的基因,喚醒傳統美德的基因。摒棄舊“三綱”中的糟粕成分,呼籲建設親子愛、夫妻情、師生義。唯有從社會最基本的細胞——“家庭”入手,才能夯實社會道德大廈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