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後感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後感(精選6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後感(精選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後感1

初識茅於軾先生,是在一個關於電影《色戒》談話節目,當嘉賓們都沉溺於有關色戒以及道德層面的口水戰之時,茅先生一句“有些事情我們要看到更高層面的東西,不能拘泥於表面細節。”這句話讓我感受到了這位其貌不揚的年邁老人背後偉岸的學者形象,那種沉積多年的寬宏胸懷與高瞻的見識令人敬佩。

《生活中的經濟學》講述的是茅先生在1993年留學美國,發現美國市場經濟下值得學習和研究種種經濟現象,以淺顯易懂的生活片段展現給讀者,潛移默化的灌輸經濟學思想,讓讀者以經濟學的視角來分析社會,解讀社會現象。書中分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和經濟體制三個部分,例如超市管理、後院經濟、環境保護等日常點滴,篇篇反映出令人細細品味的經濟學原理。我不會具體描述本書細節,以下兩點是看完之後的一些思索和感受:

1、為什麼一本非原理類書籍可以流傳16年之久,翻版14版而經久不衰?——不論多深奧的理論,如果透徹地理解了它,必定可以還原為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小事情反應大道理。

這個問題一直盤旋在我心中很久,因為書中大多講述的美國一些先進的市場經濟體制,例如超市中自動掃碼的高效,電梯靠右站給人帶來的便捷。這些種種也許在16年前90年代的中國,看上去非常新鮮轟動,但是對於今天的我們,很多便捷的運作形勢已經採用,為什麼這本書還會受到這麼多人的追捧?!

後來我漸漸明白,我們學習的是這種做學問學以致用的方法,再深奧的原理,如果透徹理解融會貫通,應用於日常現象,那才真的實現了知識的價值。在生活中,要有敏感性,遇到事情多思考,把自己學到的知識來解釋現象,從現象中獲得知識,形成知識儲備運用的良性迴圈。

2、節約時間創造財富,社會道德促進發展

書中提到的許多現社會存在的問題,現實依然存在,例如節約時間,提高效率問題。書中講到:有次作者看到馬路上交通事故,只用了三分鐘,當事人交換了駕駛執照,清理了事故現場,馬路又恢復了平靜。他們有很完善的保險制度,更重要的是雙方尋求可以接受的妥協辦法,把是非放到次要地位。這讓我不禁想起前幾個月在三環上兩輛汽車的刮蹭事件,為了保持事故現場,兩輛車足足停了4個小時,造成三環交通大癱瘓。如果兩位司機可以放下是非,協商妥協,那麼節約的不僅僅是四個小時,還有這四個小時整個三環帶個社會的財富。

社會道德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強大,良好的社會道德與秩序,可以減少糾紛,節約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可以節省社會監督成本,可以促使資本和勞動結合生產出更多財富。所以,“社會成員自覺程度越高,整個社會就越富裕”。

以上是讀罷《生活中的經濟學》感受很深的兩點,尤其佩服茅先生數學、經濟與哲學的綜合素養,以及敏銳獨特的視角。這是一個研究人員最應該具備的兩個素質,以茅老為目標,學習,學習,再學習。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後感2

很少讀有關於經濟學的書籍,但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了一種不同於平時所學的經濟學。整部書從微觀經濟學講到宏觀經濟學再論述經濟制度,最後以作者的訪談煞尾,各章獨立,舉例平實。作者始終在灌輸著一種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財富並不等於物質產品,交換也能產生財富;替代是經濟學的根本,沒有替代就沒有經濟學;交換是經濟學存在的基礎,沒有交換也就談不上經濟學;勞動、資本以及自然資源是產生價值的三個來源……

由於是隨筆類的文章,能夠各章獨立地、分散地讀,然後而且十分貼近於生活,容易理解。文章的一大特點是:作者在講述完美國市場經濟的現實特點之後,仍不忘適當地引入相關話題下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狀況,並對此進行比較、剖析,讓讀者覺得貼近現實。

在作者眼中,一個社會經濟效率的高下,然後當然不像狹義微觀經濟學所認為的只是價格作用的結果,而涉及到制度、法律、文化和習俗。全書共有44個題目,各成體系,作者用每個人都可能有的經驗來說明國民經濟核算、總量均衡、通貨膨脹、價格與資源配置、外部效應、國際貿易等基本理論。尤其討論了經濟制度和交易費用,注意介紹市場經濟的文化、法律、道德觀念的背景,它們是市場規則得以遵守的基礎。它引導讀者思考分析、含英咀華,從而體會出自己審握的的經濟學來。但書中敘述的不僅僅僅是經濟學中的關鍵理論、市場機制等,而是融合了作者個人看待經濟學、社會發展的深刻觀點,不時地引入商業環境中人的道德觀、價值觀念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根據書中的資料,讓我們看到了相同的經濟事件不同國家的經濟態度。

舉例來說:在《生活中的經濟學》中,美國人買了住房,會不會把一個人捆死在一地呢?不會。當他想搬家時,能夠把房子賣掉。如果這是分期付款,而賬還沒有償清,他能夠把房子和債務關係一齊出售。但出售的價格和原訂的房屋價格會有些出入。如果當地房產價格上升,他還能夠從中獲利,否則就會虧蝕。那裡我們能夠看到,在商業發達的社會里,不但商品能夠買賣,債務關係也能夠買賣。其實這就是資金市場的一個方面。靈活的市場安排,帶給給個人廣泛的選取機會,造就了一個富有彈性的有生機的經濟。經濟要得到發展,要使資源的使用合理化,杜絕各種可能的浪費,都務必透過個人在各種選取中作出最佳化抉擇方能實現。我們從美國人搬家的這件事中,能夠看到:市場就帶給了這樣一種機會。而在中國,在大城市購買住房是一件關乎一生的大事,為了買房子,很多人早早地欠下了銀行的貸款,月月還貸可能要還到老年期,才能完全地擺脫房貸的危機,還有一些人甚至連貸款都還不起而無法購房,一生都沒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賭博應不就應禁止?這在美國是一個引起廣泛爭議的問題。一些人認為只要雙方機會均等,又是自願參加,即使賭場所得乃不義之財,也算不上違法。另一些人則認為即使雙方出於自願,此種財產的轉移實無異於搶劫。博引起的人們道德的變化卻沒有任何統計能夠說明,而這正在默默地影響著周圍人的行為規範。賭博鼓勵不勞而獲的非分幻想,慫恿僥倖心理,默許對別人利益的侵犯,結果會降低社會和家庭的穩定性,不利於將人的才能引向彼此有利的生產和服務活動。雖然從宏觀經濟來看,除掉賭場的經營成本利潤,贏的錢等於輸的錢;從微觀上來看個人贏錢的期望值等於輸的期望值,似乎這並不構成對整體經濟的危害,或者它並不造成物質的直接損失。但現代經濟學的效用分析卻證明,賭博從整體上看會降低社會的總效用值。用通俗的方法解釋,贏錢時大手大腳把錢花掉,輸錢時省吃儉用才能還債,說明贏來一塊錢所增加的效用比輸掉一塊錢所減少的效用低。所以儘管輸贏的機會相等,效用卻遭到了損失。正因為如此,美國輿論傾向於否定賭博的合法性。在我國,然後賭博是由法律確認的違法行為,但是公共方面的禁止反而讓更多的人對賭博這項活動趨之若鶩,很多人受賄去賭博,也有不少人偷渡到澳門去賭博,不僅僅暴露了經濟層面上的許多資金流動性問題,必須程度上還影響了人們的人生觀。

在書中,茅於軾將他的富人定義為“靠勤勞、創新、敏捷、靈活而致富”的人。這種人其實越多越好——這證明了一個人是能夠憑藉自己的誠實勞動、勇於創新、慧眼識商機而非旁門左道、投機鑽營而成為有錢人。這種人的榜樣作用是無窮的。但中國人仇富心理根深蒂固,已經積澱成了我們民族的群眾無意識。一提起富人,就立刻聯想到無商不奸、為富不仁等詞。這種情緒稍加挑動,就成為別有用心的政治家的政治資本。作者認為,我們需要的是剷除社會的不公,而不是完全消滅貧富差別。事實上,我們有過幾乎完全消滅貧富差別的歷史。幾十年前尚在計劃經濟中的中國,時髦的口號是“興無滅資”,國家一窮二白,國民一貧如洗(當然,這並不妨礙我們仗義疏財,去慷慨資助其它的社會主義小弟弟,扯遠了)。貌似是公平的天堂,實則是人間的地獄。此刻沒有人再相信“不患寡而患不均”這種鬼話了。讓眾人都受苦的社會正義是邪惡的。事實上,只要我們還堅持按勞分配的,貧富差距就不可能消除——勤勞聰明而有膽識的人總會比懶散愚昧且不思進取的人更富足。這才是社會的常態。在一個法制健全的社會,不法致富總會越來越少,誠實致富總會越來越多。這才是一般人的出路。何懷宏是一篇訪談中提出:“我主張法治,法治就應優先於民主

,因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話,肯定也要走向民主之路,透過法治來訓練民主的觀念、民主的民情。”一群窮人如果三餐不繼,他們將更多地思考如何果腹,而不是天賦人權這些形而上的東西。用法治保證他們擁有依靠自食其力而出人頭地的機會,或許這比其它更為重要。

公用事業是指公共交通、水電煤氣、公路服務,然後以及公園、圖書館、博物館、消防、治安等服務。人們容易產生一種誤解,以為公共事業既然是政府辦的事業,就不同於私營企業,不應以贏利為目的,所以公用事業至少就應降低收賞標準甚至兔費。但如果政府辦這些事業賠了錢,賠的錢從哪裡來?所以,為了持續國家經濟正常發展,公用事業的收費標準應儘量做到政府不補貼,也不多賺錢。但由於缺乏競爭市場這一點很難做到。有一些公用事業帶有服務性質,或者為了照顧低收入階層,收費較低甚至免費,成本由全體納稅人負擔。我國的公共事業都由納稅人出錢,雖然存在著政治體制制度上的不同,但是仍應加強具體措施以監督管理公用事業費用支出。

相對於出版的時間,如今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也針對著我國自身的問題不斷改善與加強完善。而這本生活中的經濟學,如作者在“第三版前言”中所述:“我期望讀者們把它當作理解世界、理解人生的工具,並且從閱讀中得到樂趣。”給我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用一種與眾不同的思維理解經濟學與我的生活其實無比貼近。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後感3

《生活中的經濟學》講述的是茅先生當年留學美國時,發現美國市場經濟下一些值得學習和研究的經濟現象:例如美國人為什麼喜歡搬家,美國最大的賭博城市,美國人的存錢方式等。把淺顯易懂的生活片段展現給我們,潛移默化地灌輸經濟學思想,讓我們用經濟學的視角來分析社會,解讀社會現象。這本書共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和經濟體制。

在微觀經濟學中,例舉了美國一直以來的一些現象。根據美國政府發表的統計,全美國每年有17%左右的人搬了家。搬家的人中有約60%是就地遷居,其餘的是搬往外地。這個比率從70年代以來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對比之下,中國人跨市鎮流動比車遠遠低於美國人。這其中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作者發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工作變動。新能源的開發,工業重心的改變,經濟實力的增強,這都促使了人們就業的改變,而選擇職業的靈活性使美國的經濟富於適應性,而這一切往往伴隨以居住地點的遷徙。因此凡是經濟繁榮的地方,招聘的廣告比較多,從外地遷入的人口也較多,因而住房的需求也比較活躍。並且,在美國搬家沒有任何限制,沒有戶口限制,無需向任何人或機構報告。在政府政策的鼓勵下,居民們更喜歡買房而不是租房。由此證明,就業的靈活性使經濟結構易於調整,但這必將引起人口的流動,如果沒有住房市場,人口的流動將受阻。談了租房和買房的區別,強調了市場分配住房與計劃分配的重大差別。

另一個現象就是美國的企業一般以效率高、服務態度好著稱,可是郵政卻是例外。究其原因,一是缺乏競爭,二是國家補貼虧損,從業人員拿著鐵飯碗,容易造成效率低服務差。在這個方面,和中國的現象就很一致了,只不過是中國把這種風氣暴露的更加露骨。但是兩者中又有區別,我國的郵箱口十分狹窄,往往厚一點的信就誤服放進去,而在美國,郵箱是可以裝下一個小包裹的,這就減少了前往郵局郵遞的居民的數量。並且美國成立了多傢俬人郵局,這是在惜時如金的美國人的呼聲中成立的。私人郵局的辦事效率很高,服務也大大好於政府郵局,只不過收費很高,約為普通郵資的10倍。我們常有一種習慣信念:只要企業是政府辦的,多賺一些錢也無妨,因為這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因此,不許私營業壟斷是天經地義的,不許政府企業賺錢則有悖於公益。可是嚴格的經濟分析證明,即使賺的錢用之於民,壟斷仍會降低社會經濟效益。因為將政府企業以低效率賺的錢用之於民,還不如取消壟斷,發揮競爭使百姓得到的好處來得大。

百姓在競爭中獲益,而政府和私企也透過薄利多銷得以發展壯大。宏觀經濟學的章節中講述了美國人是如何存錢的。別看美國很富裕,人民的工資高,其實美國人的儲蓄率很低,是世界各大國中最低的。人們之所以從事儲蓄,其動機有二。一是為了防老、防意外,在美國還要防失業;二是為了贏利。雖然有超過百分之八十的美國家庭在銀行裡存錢,但這並不是儲蓄養老的唯一辦法,甚至也不是主要的手段。買房子才是他們的主要的手段。大多數美國人從結婚組建家庭開始就存錢買房子,一半是採取貸款,分為三十年還。買房子作為儲蓄的一種方式有其獨特的優點,既存了錢又有了住處,一舉兩得。而且房子是實實在在的資產,不像鈔票、股票等有價證券只是一張紙,所以購置房地產比較安全。然而買黃金也是一種儲蓄手段。在美國黃金是自由買賣的,非商業性的進出海關也沒有限制,這種流通的自由使得黃金成為一種靈活、方便、可靠的儲蓄手段。另外為了獲取港大利益,企業投資和金融投機也是很好的選擇。由於風險較大,人們選擇這兩種方法不會用來養老而偏向於生利。

由此看來儲蓄有兩種目的,目的不同選擇的儲蓄方式也不同。儲蓄如果以投資的方式進行,風險大的獲利也可能更豐厚。最後我要說的就是這本書的最後一個部分——經濟體制。人類或許有些許共同的是非觀,例如殺人偷盜是壞事,樂善好施是好事。但是集中到某些細節上,例如在經濟體制中的是非觀,各個民族就有各自的特點了。書中給我深刻印象的區別就是對於“拾金不昧”的看法。作者去休斯頓開會,因天氣炎熱,來到一家小雜貨鋪買飲料,忽然見到地上有一張5美元的鈔票。按照中國人的習慣,作者很自然地拾起來交給掌櫃的。可是掌櫃的拒絕接受,他回答作者:誰拾到歸誰所有。再有一次在哈佛大學的一間教室裡,作者見到課桌上留有一支精緻的鋼筆,肯定是前一堂課的同學遺忘的。新進來坐在這個座位上的同學隨手就將這支筆插進了襯衫口袋,繼而他忽然想起什麼,又將這支筆拿出來欣賞了一番,並用它往筆記本上做記錄。其神態之自若,絕不像做了什麼不應該做而需要隱瞞他人的事。

而與此同時,一個售貨員因為少找了顧客30元錢,而花了80元錢登報紙尋找顧客,這種在中國會受到大加讚賞的行為卻受到了美國人的批評。在他們的觀念中,道德的原則是犧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顧他人的利益,如果到頭來社會並未得益,那麼這種行為就會變成了損己不利人。這正是道德上也不值得稱頌的事。市場經濟的道德標準與傳統觀點,有一些細微的,然而又是極重要的不同。這種不同主要是突出全社會的利益。誠實與守信能給市場經濟帶來整體利益。以上的這些例子僅僅是極少數的幾個,書中的很多例子我還是無法深刻理解,所以摘選了幾個比較有趣而淺顯的表達了自己的看法。美國的許多政策確實有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地方,所以我們要學會根據自己的具體實際去接受那些有利於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這才可以更大程度的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發展我國的經濟。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後感4

最近讀了一本書——《生活中的經濟學》,我感觸頗深。這本書從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還有經濟制度三個部分講述生活中的經濟學。第一篇的微觀經濟學,介紹美國的事和人來說明微觀經濟學。

在沒讀過這本書之前,我就聽說美國是一個喜歡搬家的民族,但是我便不瞭解真實的原因。在讀了這本書之後,我瞭解了,因為美國人不像中國人那樣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故上難離的戀鄉感情,這與他們的祖先就是從外國搬來的也有一定的關係。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工作上的變動。住房開支在美國人的總開支中大約要佔四分之一,這雖然只是一個平均數。

靈活的市場安排,提供給個人廣泛的選擇機會,造就了一個富有彈性的有生機的經濟。經濟要得到發展,要使資源的使用合理化,杜絕各種可能的浪費,都必須透過個人在各種選擇中作出最佳化抉擇方能實現。市場就提供了這樣的一種機會。

看了賭博在美國這節的介紹,賭博在法律和道德上都是有爭議的,需要用客觀的科學態度來分析。經濟學證明了賭博會使效用遭到損失,即使輸的錢等於贏的錢。

節約時間創造財富,節約時間是提高整個社會工作效率的`核心。遵守公共秩序又是節約時間的必要條件。

看完這節垃圾中的邊際效用,說明效用,特別是邊際效用在經濟學中的意義,論證邊際效用正比於價格。富人花一元錢購得的邊際效用比窮人的低,用這一規律可以解釋許多經濟現象。

透過對節約能源的介紹,說明了美國如何利用市場機制減少浪費。尤其可貴的是如何創造人際關係的寬鬆環境,這是人們生活質量及重要的一個方面。

第二篇是講述了宏觀經濟學,這篇透過對美國人如何存錢,美國人一年生產多少財富,美國經濟衰退及美國的通貨膨脹的介紹。讓我懂的許多的知識,比如,從總量平衡看,產出等於消費加儲蓄。儲蓄有兩種目的,目的不用選擇的儲蓄方式也不同。儲蓄如果以投資的方式進行,風險大的收利也可能更豐厚。當購買總量少於生產總量時發生經濟運轉的障礙,這是由於投資少於儲蓄所引起。利率的波動可以調整投資和儲蓄,但所起的作用很有限。物價指數只能給出一個物價水平變化的大致印象,它缺乏嚴格的理論支援。通貨膨脹會加速貨幣週轉,因為它使持幣人受損,明顯的通脹會削弱道德約束。

最後一篇時對經濟體制的介紹。我認真的讀了“金錢萬能”的經濟學意義。市場經濟中的金錢萬能首先是指在金錢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指用錢可以買賣人口,行賄贖罪。當人的特權地位不起作用時,將出現透過價格的競爭,最後會接近“一般均衡狀態”。此時錢可以度量一切商品的真實價值,而且賺錢就是創造了財富。一國應該進口什麼,出口什麼,只有在均衡狀態下能否賺錢才能判定。

以上就是我對這本書《生活中的經濟學》介紹內容的一些感想。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後感5

經濟學是用來衡量利益的化,從中取得更多的,自己想要的如:快樂,時間,金錢,愛情等的一門重要的學科。即使在生活中的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捕捉到經濟學的影子。讀生“快樂”就這兩個字而言,每個人對事物看待的角度不同,當面對同一事物的時候。比如說:活中的經濟學》會有更多的感悟。

物品的得失,愛情的追求,吃虧與否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在旁觀者的眼中有多與少的分別,可是在自己心中,已經得到了的快樂。旁觀者充其量也只是以第三者的目光來看的。然後把與其心中所想而接近的一種快樂當成是最快樂的。世界具有多樣性,秉除自然環境的因素來說,有很多的“多樣性”其實是因為人性的多樣性,人思維方式的不同而造就的。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對同一事物,每個人又每個人不同的對待態度,有不同的得到快樂的方式。其實快樂沒有絕對的值,終極而言,快樂是理性目的。當你達到你目的的時候,你就擁有了快樂,擁有了自己應該追求的,屬於自己的快樂。

每個人有各自的目標和進行權衡的基本準則。快樂與痛苦相背馳。當你遇到的痛苦沒有達到你自己痛苦標準的時候,它其實也是快樂,準確地說已經得到了快樂。

那麼我認為一個性格多面向的人比性格單面向的人得到的快樂要多。會有人說不。那麼當面對一件事的時候,假如兩個人都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性格多面向的人是否會退而求其次,降低自己看待這一件事情的標準。此時他得到的可能,或者一定超過了他退回來的標準。那他理所應當得到快樂。而應該單面向的人對自己的目標有的追求。當失去的時候,他承受的就是極大的痛苦。當失敗的時候,所承受的痛苦不同,要是成功了,他們得到的快樂卻是相同的。這就是一種對價值觀點的看法不同而得到的也不同的結果。要懂得如何用經濟學的角度來衡量得失與利益。

時間。有很多人在生活中提到最多的就是“沒時間”去做。即使能去做的也不會去做。“沒時間”這三個字就成為了藉口。其實看你想不想,願不願意去做。時間是擠出來的。每個人一天只有二十四個小時,不會多給你的。只要你合理安排,總會有時間來完成其它事情。也可以在你做某一件事的時候,在乎不衝突,不影響的情況下進行另一件事。因為在經濟學的視角下,一切的一切都只是為了追求利益的化。當然,利益不單單指金錢。可以是任何一方面對自己有用,有幫助的選擇,或者是達到某個目的的期望值。

比如說你要出差,是經常性的出差。這是你的工作需要。那麼你出差不管是車上還是飛機上。都是按照工作時間來算的。當你已經準備好了這次行動的一切事物,而還有很多時間。那麼你在這些時間裡要幹什麼?你應該如何度過這些時間,是睡覺,看電視,看報紙還是做其它工作?假如你用這段時間來完成自己的另一個目標或者是心願。那麼你就是在一個固定的時間內完成了兩個工作。是否可以理解為你每天的時間超過了二十四個小時?此時你預期得到的也會多於其他人。答案是肯定的。有很多事情的成功與否就是靠時間。你可以將時間限度的利用,你所得到的就是最多的。

金錢,一個很敏感的話題。很多人說:“錢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丈不能的。”那只是盲目的崇拜錢。錢它由人造出來,然後人被它牢牢的奴役。誰能做到7視金錢為糞土?當然,前提是數目讓你心動。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茫茫人海,能跨過的卻寥若星辰。給你錢你是否可以買來親情,友情和真摯的愛情?不會。可是巨大的利益能困住你卻是困不住你內心的感受。表面上的幸福也不能掩飾背後的辛酸和痛苦。

用經濟學來說金錢,就會提到如何運用金錢,如何收入大於支出,且支出合理。要學會用最少的錢來換取最多的利益。錢是當了中介。在以物易物的時代,沒有絕對的公平。只要雙方願意,在相互同意的情況下就可以交換。錢打破了這個平衡,使得每個東西都有了自己的固定價值。假如甲有一個自己認為最寶貴的東西。他現在必須要用乙的一個東西來完成一件事。可是這個東西對乙來說也是最寶貴的。就要讓甲拿出自己的來交換。甲認為自己的一個能換乙的兩個,乙也是這麼想的。那麼此時就出現了問題,誰的東西更有價值?此時此刻就不能只考慮他們心中的“認為”。要看對於所有的人來說哪個更有價值。從而給它們定價,然後進行交換。錢就扮演了這個角色。

有錢的人能做到揮金如土。可是對一位老百姓來說是不能做到的。老百姓總是想著如何才能省錢。省下錢來做一些更加重要的事情。那我問一個問題“何為省錢”?難道你所謂的省錢就是當你想吃一個蘋果的時候剋制自己不去吃,看到別人吃了,你沒出錢,他出錢了,你就因此省了錢?不是的。錢是用來幹什麼的,很簡單,生活需要。因為一切物品都用錢來衡量了。假如一個蘋果一元錢,這是市場價格。你想吃一個蘋果,只花了五角或者八角就買來了。而別人花了一元。你此時省錢了。可是別人買了蘋果,你沒有買,只能說你剩了一元錢,不能說你省了一元錢。要用客觀的態度來對待才行。

《生活中的經濟學》它講述了在生活中一些問題和事情上,如何運用“經濟學”中的眼光和角度去審視一個問題,從中得到與自己有利與不利資訊,從而進行更多更好的選擇。可以將自己預期的利益擴充套件至化,讓你得到的遠遠剷除你的付出。要學會用經濟學中的這種分析問題的方法來對待一些事情或者出現的某個問題。爭取把從中得到的,應該得到的拿回來。最主要是用這種思維方式去考慮。這樣在面對和解決問題上才能達到遊刃有餘,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活中的經濟學讀後感6

在當今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房價的問題已經變成了全民共同關注的問題,調查顯示,而對頻出的調控政策,儘管人們認為購房的難度加大了,但為了避免日後新的調控政策帶來更大的難度,部分購房者還是打算儘快出手,而大量的需求導致房價持續居高不下。

人們對於這一話題的熱議表現出,在市場經濟的今天,經濟已與每個人都密不可分。大到國家民生,小至衣食住行,可以說沒有經濟人們將寸步難行。看了茅於軾先生的《生活中的經濟學》,更是由表及裡,從平實的語言中發現生活中的經濟奧秘。

不得不說,當初“不管白貓黑貓,能抓老鼠的都是好貓”一論調開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是中國現代史上里程碑的一舉。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把所有的商家引入競爭。在競爭中,為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商家不得不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商品更有競爭力。而與此同時,全社會的發展水平也在不斷上升,這樣的情形,是在當初憑票購買的計劃經濟情況下完全不可想象的。茅先生文中多次比較了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特點與影響,得出市場經濟更活潑,更能提高生產力的結論。這樣的論調,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初期是十分大膽和具有前瞻性的。

市場經濟發展至今,成果已赫然在目。但由於本國有些工業不夠強大,而市場的流通性又使他國產品大量湧入,本國企業難以立足,於是便有人打著愛國的旗號,意欲趕走別國企業所佔的市場份額。殊不知,這就是愚鈍的,甚至可以說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有競爭並可怕,可怕的是一退再退直至關入象牙塔。茅先生說得好:要愛國,就要讓企業到世界市場上去競爭。

此書把生活中的點滴經歷與市場經濟的運作規範聯絡起來,把經濟學還原為事理常規。在茅於軾先生講的都是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語言也通俗易懂。在淺顯的語言中,我明白了許多生活中的事情發生的原因。但又好像只是瞭解了皮毛,需要細細研讀,這更是激起了我閱讀經濟類書籍的興趣。

可以看出茅先生雖然身在美國,但仍然對中國的經濟,中國國民生活水平有著深深的關切。對比美國與中國的不同,一面指出中國經濟體制的不足,另一面也提出作者對體制改革的意見。

先生的書就像是開胃小菜,在不知不覺中,我們被點化開悟了。作為當代的非專業的大學生,希望透過自己的閱讀有個宏觀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