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科學的旅程優秀讀後感

科學的旅程優秀讀後感(精選3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的旅程優秀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的旅程優秀讀後感1

從有人類以來,人們對宇宙的探求就沒有停止過。

從2300多年前古希臘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開始,在科學發展的歷史中,科學家們創造者輝煌,也演繹著許許多多的溫馨動人的故事。在《科學的旅程》中有一個關於偉大的實驗家法拉第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感嘆不已。

法拉第(1791~1867)是科學史上最讓人崇拜和尊敬的人物之一。作為英國一位鐵匠家十個孩子中的一個,除了去學校學會讀書寫字,法拉第從來就沒敢奢望進大學。12歲時,他就開始自己謀生,學校生涯就此結束。也許是天意,他在裝訂廠找到了當學徒的工作,他沒有把這份工作當著簡單的工作,而是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一邊裝訂書籍,一邊還貪婪地吸收著書中的知識。在這期間他讀了《大英百科全書》中關於電的文章和拉瓦錫的《化學基礎論》。如果他不做這份工作,或許他不會有到這個知識的海洋裡暢遊的機會。機會是給有心人創造的。一個看似不起眼的機會,造就了一位偉大的電磁學物理學家和電化學的化學家。

一天,一位顧客送給他幾張皇家研究所所長亨·戴維爵士的四次演講票。法拉第對那四次講座的全部內容都做了詳細的記錄,並把這些記錄裝訂好後送給戴維,並附上一封希望在研究所當助手的申請書。故事就從這裡開始,法拉第也從一個書籍裝訂工,成長成一位成就卓著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

1812年12月的一天,英國青年化學家戴維爵士正在家裡養病,一清早僕人把一大堆郵件整整齊齊放到沙發旁邊的茶几上。戴維隨手取出一隻最大的信封,拆開來一看,是一本厚厚的書,有368頁。硬封面上燙了金字:“戴維爵士講演錄”。奇怪,哪個出版商連招呼都不打一聲,借了我的名字出書?再翻開內頁,原來這300多頁書竟是用漂亮的字型手工抄寫的,而且帶附了不少精美的插圖。這下戴維如附墜入五里霧中,莫名其妙了。翻著,書中落下一張信箋,原來是封簡訊,大意是:我是一個剛剛滿師的訂書學徒,很熱愛化學,有幸聽過您4次講演,整理了這本筆記,現送上。如能蒙您提攜,改變我目前的處境,將不勝感激云云。最後的簽名是邁克爾·法拉第。

以上的情節也許是後人杜撰的,但是法拉第將戴維爵士的講演整理成冊,確是事實,這是史書上有記載的。至於是郵寄的,還是他自己找上門來就說法不一了。

可以想象,任何一個鐵石心腸的人,也不會無動於衷的。戴維為這個年輕人的巨大熱情、令人驚歎的記憶力和專心致至的精神所折服和打動,舉薦他到英國皇家學院上班,擔任了實驗室的助理工。法拉第結束了訂書工的生涯,從此一直在科學的道路上攀登不已。

不久,戴維在1813年訪問歐洲,隨身帶上法拉第作為秘書和科學助手。儘管戴維的夫人把法拉第當做僕人,但這位年輕人從無怨言,而是利用這個機會見到了科學界的關鍵人物。他們在歐洲各地旅行,從一個實驗室到另一個實驗室,完成了各種實驗,參加各種演講,在這個過程中,法拉第接受了他從未有過的教育。

在他的不懈努力和專研下,法拉第在物理學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對電磁學進行了比較系統的實驗研究,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總結出電磁感應定律;發明了電磁學史上第一臺電動機和發電機;發現了電解定律;提出電場、磁場第重要概念。他是十九世紀電磁領域最偉大的實驗家。他寫成的鉅著《電學的實驗研究》,收集了3362個條目,詳細記述了他做過的實驗,總結出帶有規律性的成果,是一部珍貴的科學文獻。

基於法拉第在電磁學上的偉大貢獻,1824年1月英國皇家學會透過無記名投票的形式,批准他成為該會會員。這是當時一個科學家所得到的最大的認可和無上的榮耀。

法拉第的成就來自於他善於抓住機會和忘我的獻身精神。同時,謙卑而坦誠的心懷也是他受人尊重的根本原因。在皇家學院進行投票的過程中,不知出於何種動機,他的恩師,戴維爵士卻投了反對票頭。並且非常憤怒地要求法拉第撤銷他的會員申請。但是法拉第從不為此而怨恨他的恩師。他常常面對著戴維的畫像,而深情的說:這是一個偉大的人啊!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不乏投機鑽營的人,不放過任何一個對自己有利的機會。但是,在自己取得巨大的成就後,仍然對提攜自己的恩師,心懷感激;尤其是恩師對自己的成就不以為然的`時候,那是需要絕對純淨的感恩心懷的人才能做到的。

法拉第不僅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他謙卑和博大的心懷閃耀著人性的光芒。

科學的旅程優秀讀後感2

這個寒假裡,我讀了很多書其中最令我難忘的就是《科學的旅程》這本書。這本書拿在手中沉甸甸的,又厚又重,我想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的,這本書裡也不知藏了多少答案在裡面,讓急於知曉的我一頭就紮了進去。

書中說:科學的歷史是一部由“正確”與“錯誤”共同書寫的歷史;科學的歷史是一部由“成功”和“失敗”共同書寫的歷史。我一開始並不理解,可是隨著一篇一章的翻過,我想知道的全都明瞭。原來科學的旅程,並不像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一路輝煌,科學曾經犯過許許多多的錯誤,而且今後還會繼續犯錯誤。科學史中的失敗者,失敗的原因不盡相同,有被名利腐蝕,也有不小心誤入歧途的——科學的殿堂中不僅有所謂的聖者,還有凡人,甚至有小人和騙子。今天,我們看到的往往是輝煌的成功者,但在科學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更多的是那些輝煌背後的失敗者。

書中記載著許多關於科學曾經走過的“道路”和很多關有古代科學家的故事。在這本書裡我學到了很多知識比如是誰發明了顯微鏡、人類的進化論、阿基米德原理。令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恐龍是怎樣滅亡地,有的科學家認為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引起的災難導致你恐龍滅亡,也有的科學家認為是一場大瘟疫,導致了恐龍滅亡,還有人認為恐龍滅亡還是個迷。

我說了這麼多你是不是也想知道科學家是如何工作的?是什麼驅使他們渴望獲得知識?科學家是如何提出問題的?是如何思考問題的?是如何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的?他們用了哪些方法來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從哪個環節開始,這種探究變成了科學的探究?那就趕快去讀《科學的旅程》這本書吧!

科學的旅程優秀讀後感3

看完了美國科普作家雷·斯潘根貝格所寫的《科學的旅程》,有個不大不小的鬱悶,厚厚的一本書,居然沒有提到一箇中國科學家,一個也沒有,是不是一種偏見?一本無關於政治的科普書籍,沒有必要故意貶低中國吧?

中國固然有四大發明,但這些發明屬於技術範疇,並沒有推動思想前進,沒有影響人對心外世界的看法,算不上是真正的科學。真正的科學,應當能改進世人理解世界的知識、角度、方法等。支撐現代生活的科學理論,沒有一樣由中國人發現的。難怪,有人說過大意如此的話——中國沒有給世界貢獻過思想。

閱讀《科學的旅程》發現,科學的發展其實也是人類如何理解自身的一個過程。譬如開始的科學認識以為地球是平的,是宇宙的中心,人類一開始就是完美的,按上帝的模樣直接創造的。後來的日心說和進化論就打碎了人類的自戀,地球僅是蒼茫宇宙裡的塵埃,人類不過是其悠長曆史裡的偶然出現的高階生命。對世界認識越深刻,人類對自身認識越謙卑。但是,因為技術的急速進步,又使得人類有時候昏了頭,自覺可以控制物質世界。

回到原來的問題,為什麼中國沒有真正的科學?學識實在有限,不過根據本人的一知半解,古時中國人比較鄙視科學活動。因為研究科學需要近乎於體力勞動的實驗,古時的知識分子不屑於做這些“勞力者”的事情。古時的中國知識分子強調心靈脩養,《大學》就說過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還說君子不器。我認為君子不器中的“器”,就是工具,專業技術,此話潛意識裡擺明看不起技術。

更主要,在中國沒有形成科學思想和方法。何謂科學思想,本質上是批判思想,在科學上沒有一個理論能夠得到完全的“證明”,當新事實或新觀察結果出現時,它必定有待於進一步的檢驗和審視。科學具有這種不斷自我糾錯的特徵,使得科學成為人類理解自然機制最為嚴謹也最為有效的手段。科學的批判思想還表現為:依靠事實驗證科學理論的正確。所以,一個好的理論是可以被“證偽”的,也就是我們可以用事實來證明它正確還是錯誤。

但中國古代哲學家說話都非常玄,我們無法去證偽。譬如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們可以用哪些事實來證明這句話的對錯?這話說得很玄乎也很奇妙,就是你想怎樣理解就怎樣理解。每個人的理解都不同,也都“正確”。但是科學理論並不,譬如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有高中物理知識的人的理解應該相同的,也可以透過實驗兼邏輯推理證明其正確!

自始而終,在中國古代思想中,沒有產生科學思想、邏輯推理,也沒有形成一套科學的研究方法,以上都是近代自西方引入的。難免聯想到一個大家熱論的問題,為什麼中國沒有誕生過獲得諾貝爾獎金的科學家。仔細想想,中國自古就沒有科學思想,當前社會環境和教育都在壓制批判思想,中國容易產生偉大的科學家嗎?

當今,用科學認識客觀世界,以民主管理人類社會。可科學和民主,在中國一直缺乏的,不僅現在缺乏,而且以前就稀缺的很。難怪有人尖刻地說:中國沒有給人類貢獻過思想。很奇怪的中國,很獨特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