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文化差異一瞥
【摘要】本文透過一些具體的例子,一方面簡單闡述了東西方文化反映在語言上的共通性,另一方面,也從語言中反映出來的文化因素,闡述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性。
【Abstract】This article states the consistence in language between west culture and east culture by means of enumerating several typical examples; meanwhile, it also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 culture and east culture through the cultural elements in language.
【關鍵詞】文化因素 語言 文化差異
【Key words】cultural element; language; differences in culture
在《大學英語》第三冊第四課Lady Hermits Who Are Down But Not Out (《潦而不倒的女士們》)一文中,講述了一群生活再 紐約的孤獨而奇特的女人們,她們或無家可歸,或離家出走,她們既不公開乞討,也不騷擾別人,這些人追求自由,自得其樂。文章在談到街坊鄰居對她們所持的態度時,寫到:If she chooses your doorway as her place to sleep in the night, it is as morally hard to turn her away as it is a lost dog. 在此,作者用“喪家之犬”的 比喻來 說明對她們報以同情的態度,並給予她們接濟。對作者的這一比喻,如果不瞭解中西文化的差異,中國學生是無法理解的,因為“喪家之犬” 一詞在中國人看來是用來描述那些做了壞事,走投無路且令人厭惡的人。然而,在英美文化中,人們認為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在西方善待動物的大氣候下,把一隻無家可歸的狗從家門口趕走就是一件極不道德的事情。因此,只有瞭解了英美國家這一文化知識,才能正確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那麼,什麼是文化?國內外學術界對它的定義不下兩百個,有的側重於文化的物質性,有的側重於文化的精神屬性。一般認為,文化是一個民族在自己的社會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獨特風格與傳統。實際上,世界上每一種語言都充滿了文化色彩,可以說,文化幾乎無處不在,語言與文化之間具有不可分割的特殊關係。一方面,語言是形成整體文化的要素之一,另一方面,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又要透過語言來表現。語言中的文化現象除狹義地指社會意識形態外,還泛指社會歷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內容,離開了文化因素或缺乏這方面的知識,要全面地掌握或正確地理解某一民族的語言是不可能的。
英國著名的語言學家J.C.Catford指出:“Meaning is a property of language.”(意義是一種語言的特徵)。在一定程度上,這種意義(meaning)即代表了文化。(論文範文 )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在其《語言、文化與翻譯》一書中指出:“語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對詞義、習語含義的影響如此帶有普遍性,以至於在不仔細考慮語言文化背景的情況下,任何文字都無法恰當地加以理解”。他認為:“無論在筆譯還是口譯中,出現的最嚴重的錯誤往往不是因為詞語表達不當所造成的,而是因為錯誤的文化假設所導致的”事實上,任何語言都是植根於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的,這兩者是相互依存的。正如前蘇聯符號學家Juri Lotman所說:“No language can exist unless it is steeped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e; and no culture can exist which does not have at its corner, the structure of natural language.”即一定的語言以一定的文化萬惡靈魂,一定的文化也以一定的語言結構為依託。語言與文化的這種密不可分性在語言中表現出的文化是相通的,它反映到實際中,就成了交流順利進行的基礎。例如:兩個人初次見面,英語中說:“I’m glad to meet you ” 或“I’m pleased to meet you.”漢語中也有“幸會、幸會。”或是“見到你很榮幸。”的說法;再如,英語中分手時說“See you later.”或“See you tomorrow.”,漢語則說“再見。”或“明天見。”還有,由於氣候原因或人們缺乏安全感,美國人分手時說“Take care.” 或“Take care of yourself.”而漢語中也有“珍重”或“多保重”之類的說法。再看下面的例子: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眼不見,心不煩。
Barking dogs don’t bite.
會叫的狗不咬人。
A penny’s worth of quality, a penny’s worth of price.
一分錢一分貨。
Bring up your beloved child with a stick.
棍棒之下出孝子。
A fall in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
吃一塹,長一智。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
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何其相似的兩種文化氛圍! 同樣地,我們可以毫無疑義地把to shed crocodile tears說成是貓哭老鼠假慈悲。因為“流鱷魚眼淚”與它的文化內涵相同,兩句話有異曲同工之妙
以上我們談到了中西文化反映在語言上的共通性,下面讓我們再從語言這一角度來看一看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例如,看到“to pull one’s legs”這一習語,我們很自然地會在頭腦中形成“拖後腿”這一概念,但實際上它的意思是“開玩笑、捉弄、哄騙、打趣某人。”(to make fun of sb.、for a joke),而漢語中的“拖後腿”用英語表示應該是“to hold sb. back”或“to form an obstacle to”。因此,把“to pull one’s legs”理解成“拖後腿”是犯了見樹不見林的錯誤。再如,同樣是說東風、西風,在中國提起東風總是給人以暖洋洋、陶然欲醉的感覺,而提起西風則會讓人產生寒冷刺骨的感受。英國地處西半球,其獨特的自然條件反映在氣候上就是東風冷,西風暖。如果不瞭解這一點,怎麼能對《西風頌》中使萬物復甦的西風產生共鳴,對摧殘萬物的東風產生厭惡呢?同樣地,正如被稱為“歲寒三友”的松、梅、竹能使中國人心馳;大海、城堡、夜鶯也常令英國人神往,這其中所承載的文化資訊,如不能深諳英美文化,又怎能心領神會?又如當中國人看到someone is a wolf時,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兇殘”、“狼心狗肺”、“如狼似虎”等詞;而英語中,當a wolf指人時,意為 a man who is always ready to make sexual advances to a woman.即漢語中的“色狼”。當然,由於wolf有狡詐的一面,所以也有a wolf in a sheep’s clothing(偽裝友善的敵人),漢語“批著羊皮的狼”即源於此。讓我們再來看下面的一個句子:It was raining cats and dogs.聯想到漢語中有關動物的諺語,學生很可能就會理解成“下雪下雨,貓狗高興”,而實際上這句話在英文中只是表達了“傾盆大雨”的意思罷了。類似的還有:His father and mother live a cat and dog life.這一句子中所謂“貓和狗的生活”並不是“他的父母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而是“他的父母經常吵嘴而已。”可以看出,對以上例子的理解並不是簡單的語言現象,而是屬於特定的文化現象。
學英語的人都知道,英語中許多孤立的詞都隱含著文化的成分,如前文中提及的“dog”。在英語中,dog的形象一般不差,常可泛指“個人”。如諺語:Every dog has his day.(每個人在一生之中都有得意之日),又如:a gay dog(快活之人,好玩之人),a top dog(身具高位之人),a handsome dog(美男子);而在漢語中,儘管狗在某些地方也為寵物,但狗在用來指人時多含貶義,如“狗頭軍師”、“狗腿子”、“狗咬狗”、“狗咬呂洞賓”、“雞鳴狗盜之輩”、“哈巴狗”、“癩皮狗”、“走狗”等等。又如,說到fat meat(肥肉),在英語中會被認為是毫無價值,該扔掉的 東西;而中國人在說某樣東西是塊肥肉或某差使是個肥缺,言下之意卻是不可多得或求之不得的.事物。
與單一的詞彙相比,英語中大量的習語、成語和典故更是體現了文化的氛圍,特別是《聖經》和莎士比亞作品中所體現出來的文化因素,更是對英語有著深遠的影響。如《大學英語》精讀第三冊Why I Teach 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如果不瞭解《聖經》故事,又如何能理解作者是借上帝賦予人類生命之氣的故事,高度讚揚教師無愧於“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又如,《大學英語》精讀地一冊,P11有這樣一個句子:To Vingo, Florida was in fact the land of Promise. 學生們如果不瞭解《舊約》(The Old Testament)第二篇《出埃及記》Exodus中講述的猶太民族英雄摩西率領以色列人向神許給的福地迦南(Ganan)艱苦跋涉的故事的話,是很難理解這個句子隱含的意思的。在這個故事裡,摩西成為大英雄的化身而福地舊被喻為美好的歸宿,這樣一來,把這個句子理解為“佛羅里達州的家對文戈來說是一個美好的歸宿”就順理成章了。所以有人說,學英語的人不瞭解《聖經》和莎士比亞作品就無法認識英美文學,這話雖然略嫌偏激,但事實上的確是,離開了它們,許多英語典故都很難理解。大家都知道,克服詞彙困難可以憑藉查詞典,而要逾越文化障礙則只能依賴對文化環境的瞭解。當文章中的字字詞詞都認識,卻無法領會文中之意的時候,文化背景就顯得越發重要了。
從這一點看,我們不應該只學習研究語法規則,還應該認真研究語言中的文化因素。從文化的角度來理解、把握語言現象的方法,無疑有利於語言學習者的跨文化交流,而這正是語言學習的目的所在。
【參考文獻】
中國文化概論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張岱年 方克立
論文化因素對英漢翻譯的影響 外語教學與研究 第二期
《英語成語典故》 福建人民出版社 彭在義 彭兆榮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ultures US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Samovar
英漢習語的文化觀照與對比 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