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夫雷什中學》的讀後感(精選4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帕夫雷什中學》的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帕夫雷什中學》的讀後感1
讀了《帕夫雷什中學》其中有一個故事中涉及到了記憶力的培養記憶力是衡量學生智力水平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試想:如果一個學生對一個事物都不能記得,還談什麼思考、創造?儘管如此,我還是認為影響記憶力的因素有很多,尤其要注意的是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高階動物。
興趣愛好每個人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對於喜歡的事物總是願意去看、去想、去記,過目不忘,而對於不感興趣的東西反應相對遲鈍。比如去旅遊的路上,有的人一上車就開始呼呼大睡,而有的人卻非常興奮,睡不著,他在左顧右盼,隨著汽車的行駛很自覺地就記下了沿途有哪些風光,這條路是怎麼走的,從哪裡到哪裡大概有多少路程?下次再經過他就有印象了。
一、心理目標
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惰性,我們的學生也不例外,有時覺得某個學生怎麼就這麼懶,其實這正是人性的真實寫照。語文老師佈置今晚要背兩首古詩,明天抽背。學生回到家幾乎都能背出來,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每個學生都喜歡背古詩?肯定不是。當然,其中一定有喜歡古詩的孩子,而更多的學生可能是在想:我要做個好學生,明天萬一老師抽到了,我要能背出來,於是,通過幾遍的朗讀,他就記得了,要在平時,沒有這樣的目標,他可能讀100遍都記不得。
二、獨立探究
在數學上表現特別明顯。一個問題透過獨立探究、冥思苦想才獲得解決,不僅自己獲得一種前所未有的快感,不斷增強自己的信心,而且會記得特別深,幾個月甚至幾年都不會忘記。如果學生對於這樣的問題想都沒想,透過老師的講解一會兒就聽懂了,一般情況下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忘記。
三、智力水平
這類學生表現為什麼都慢,儘管主觀上很努力,但是語文、數學、英語都忘記得特別快。針對這樣的情況,我覺得只有多鼓勵學生、指導一些學習的方法,不會產生實質性的變化,但還是要期待奇蹟的出現。
《帕夫雷什中學》的讀後感2
讀了《帕夫雷什中學》其中有一個故事中涉及到了記憶力的培養記憶力是衡量學生智力水平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試想:如果一個學生對一個事物都不能記得,還談什麼思考、創造?儘管如此,我還是認為影響記憶力的因素有很多,尤其要注意的是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高階動物。
興趣愛好。每個人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對於喜歡的事物總是願意去看、去想、去記,過目不忘,而對於不感興趣的東西反應相對遲鈍。比如去旅遊的路上,有的人一上車就開始呼呼大睡,而有的人卻非常興奮,睡不著,他在左顧右盼,隨著汽車的行駛很自覺地就記下了沿途有哪些風光,這條路是怎麼走的,從哪裡到哪裡大概有多少路程?下次再經過他就有印象了。
心理目標。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惰性,我們的學生也不例外,有時覺得某個學生怎麼就這麼懶,其實這正是人性的真實寫照。語文老師佈置今晚要背兩首古詩,明天抽背。學生回到家幾乎都能背出來,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每個學生都喜歡背古詩?肯定不是。當然,其中一定有喜歡古詩的孩子,而更多的學生可能是在想:我要做個好學生,明天萬一老師抽到了,我要能背出來,於是,通過幾遍的朗讀,他就記得了,要在平時,沒有這樣的目標,他可能讀100遍都記不得。
獨立探究。在數學上表現特別明顯。一個問題透過獨立探究、冥思苦想才獲得解決,不僅自己獲得一種前所未有的快感,不斷增強自己的信心,而且會記得特別深,幾個月甚至幾年都不會忘記。如果學生對於這樣的問題想都沒想,透過老師的講解一會兒就聽懂了,一般情況下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忘記。
智力水平。這類學生表現為什麼都慢,儘管主觀上很努力,但是語文、數學、英語都忘記得特別快。針對這樣的情況,我覺得只有多鼓勵學生、指導一些學習的方法,不會產生實質性的變化,但還是要期待奇蹟的出現。
《帕夫雷什中學》的讀後感3
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一書中的第一章中,談到了好老師的四條標準的首條標準是:
意味著他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曾是個孩子。
而其中“時刻都不忘記自己曾是個孩子”給我們提了一個醒,我們的教育物件是一群孩子,我們面對的是一群正在成長的孩子,一群可能犯任何錯誤的孩子,一群犯任何錯誤都可能改正的孩子,一群可能什麼都不會做的孩子,一群可能一教就會的孩子,一群氣的老師流眼淚,也可能感動得流眼淚的孩子。
我們都曾經是這樣的孩子,誰沒有因玩耍而忘記了做家庭作業,第二天還要和老師撒謊,說作業忘記帶了,老師逼著回家拿,卻說大人不在家,老師也沒了辦法;男孩子哪個沒有偷過桃,摘過李子,搗過鳥窩,掏過鳥蛋?沒給老師起過外號?如果那時有網咖,難免不進去過把癮。
是孩子,就該這麼淘氣,是孩子就會犯過錯,是孩子就會惹老師惹家長生氣操心甚至哭鼻子。誰叫孩子有無限的好奇?誰叫孩子有那麼旺盛的精力?誰叫孩子身體和心靈都脆弱的禁不住一片樹葉呢?
所以,當我們當我們長大了,面對孩子,我們就該常想想,我也曾是孩子。當孩子遇到悲傷的時候,我們要蹲下來,說幾句安慰的話;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拍拍孩子的肩膀說幾句鼓勵的話;當孩子取得一點進步的時候,也要伸一伸大母手指頭,說幾句表揚的話;當孩子犯了錯誤,一定要嚴厲地說幾句批評的話,但話語裡一定包含著深情,包含著期望,相信他是一個好孩子。
就像陶行知的四塊糖塊,就像於永正的優雅的蹲下,就像斯霞清澈如水的孩子般明亮的眼睛一樣,去包容孩子,平等的對待孩子,永遠地愛孩子。
常想想我們曾是個孩子,我們就會更多地欣賞每一個孩子,哪怕是他的缺點;就會更多地包容孩子,理解每一個孩子,善待每一個孩子,就會感覺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天送給你的美麗的天使。
常想想自己曾是個孩子,我們的心會變得越來越溫軟,越來越慈悲,天底下沒有一個不是好孩子了。眼睛會變得越來越清亮,心靈會變得越來越年輕,越來越單純,突然間會發現,自己竟也像個孩子了。
《帕夫雷什中學》的讀後感4
蘇霍姆林斯基是當代世界教育家行列中極為引人注目的一位,他的工作崗位雖然普通無奇——一位普通鄉村學校的校長,但他的作為卻超群出眾,在造就全面發展的人才方面成績卓著。無論是他的《給教師的101條建議》還是《帕夫雷什中學》都是具體的生動的向我們展示了他的親身經驗。書中的一個個場景,一段段文字,鮮活地給我們展示了這所神秘又令人嚮往的學校。
本書詳細地闡述了作者的基本教育信念。透過細緻闡述和介紹學校在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的做法和見解,同時也闡述了作者的一些教育信念,學校的物質環境營造和師生精神世界的建立,很多理念讓我印象深刻。結合我們的學校文化建設,我覺得也有很多值得學習和借鑑的地方,更有許多名言值得我們反覆研讀和內化:
第一:“教育是一種十分細緻的精神活動”
對於學校的領導來說,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首先應該是教育思想上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領導。他說:居於校長工作首位的,不是事務性問題,而是教育問題。這裡的教育物件包含了學生和教師。所以這種細緻的精神活動也應該面向學生和教師。
我覺得,今天我們所談的校園文化建設歸根到底也應該是一種精神建設。即能體現學校的文化魅力,又能展現學校的辦學水平。這種精神文化對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增強學生的精神力量應該有著重要的'意義。無論這種文化的提煉是來自於校長,還是以校長為首的專家團隊,透過本書的學習,我們都應該更加堅定地認識到,學校文化的提煉必須著眼於我們的教育主體——孩子。這種精神建設應該建立在“深深熱愛孩子”的基礎上。蘇霍姆林斯基書中對校長提出的最重要的品質就是校長應有跟孩子們在一起的內在需要,有深刻的人道精神,有深入到兒童精神世界中去並瞭解和覺察每個學生的個性和個人特點的能力。所以,我認為學校文化的確定應該首先考慮學校希望培養怎樣的孩子。
其次,學校是由教師和學生這兩大生命主體組成,書中指出一個好校長,首先應當是一個好組織者、好教育者和好教師,不僅對上自己的課的孩子來說,而且對全校學生和教師來說都應如此。對於校長來說,肩負的重大責任不僅是對於學生的教育,還有對於教師的教育。校園文化也應該為教師的工作和生活提出要求和產生影響。以此為主導,引領教師的精神世界。而對於校園文化的浸潤過程和最終表現來看,也只有當教師和學生都能夠理解、同意並真正融入之後,學校文化才能有最終的實現,正如書中第一章的標題:全體教師團結一致是教育教學工作成功的保證。
第二:為學生創設一個有利於身心發展的物質環境。
同樣與我們的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物化環境,從書中,可以學到蘇霍姆林斯基從教育著眼,創設豐富多彩又主題明確的物質環境,包括了自然風光,校園美化,教學裝置,室內陳設以及圖書保障。就像很多到帕夫雷什中學的參觀者他提到的一樣,我們透過對書本的閱讀,也會感受到該校的物質環境體現了物質決定精神的唯物主義法則,學生在這種物質環境中,必然精神煥發,無形中收到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薰陶,收到全面發展的效果。其次,該校的物質環境浸透了每個孩子的汗水,凝聚了每個學生的智慧,以孩子為中心。再次,書籍世界的豐盈,也是讓物質向精神層面浸潤的一種須臾不可少的精神食糧。
雖然我們的校園不像帕夫雷什中學的校園那般有果園,有樹林,毗鄰農莊,但是,在我們的校園每一處的佈置上也都經過我們金校長的細心思考和精心設計。我們也力求讓每一幢樓能表達,每一面牆能說話。從樓名(師賢樓、自賢樓、齊賢樓、育賢樓、匯賢樓、見賢樓)園名(見園、賢園、思園、齊園、正園)的命名和含義上凸顯學校“賢”文化的特色。讓靜態的物質透露“賢”的氣息。在各樓層的版面佈置上,我們也收集採用學生和教師的作品,讓孩子周圍的環境體現他們的主人翁立場,同時也能夠對學生有所誘導,有所啟示。比如:每月一賢的展示(結合我們的賢童評價體系,每月表彰優秀學生)消防栓面板裝飾上老師的教育格言等等。我們在努力做到使學校的牆壁也說話。當然,在看過了第二章學校的物質基礎及學生周圍的環境後,我們也更加深刻地理解到,物質環境的標語或語錄內容如果不與學校的主題相聯絡,這些言論也不會進入學生的心靈,所以,物質環境不僅是體現校園文化的硬載體,更是滋潤師生心靈的來源。
第三、“學校教育的理想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
雖然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的一位教育者,雖然他已經逝世近50年,但是我們今天來看這句話,仍然會覺得他可以作為我們學校培養人的目標和方向。而我們的校園文化應該是一種學校辦學思想和特色的體現。所以,校園文化也應該指向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結合校園文化的四大層次,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環境文化上,都要努力以全面發展為教育方向。要實現全面發展,就要使德智體美勞深入地相互滲透和互相交織,最終使這幾方面的教育呈現為統一的完整過程。
學校開辦以來,一直堅持維護學生接收“全科”教育的權利,開齊上足每一門國家課程,同時努力開展以“展賢能”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探究課程、以“育賢趣”為主題的活動類拓展課程和以“踐賢行”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專案課程幾大板塊的嘗試,盡力為學生的多元多向發展提供最大限度的可能。目前在課程文化版塊還是比較薄弱,期待專家的指點。
同時,我校以“賢”文化為引領,健全制度文化,從“賢禮、賢慧、賢知、賢巧、賢進、賢正”多方面建設學生評價體系,期待以制度為載體,以活動為平臺,努力讓評價成為一種導向。
總之,透過本書的閱讀,更加明確了想要實現我們的辦學願景:法古今賢人,成時代新賢。則需要我們以多元發展的眼光看待我們的學生,充分發掘每個孩子的天賦才能。努力為孩子提供一種豐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環境。以致每個人在諸方面和興趣都得以形成、發展和滿足,並使每個人都能找到展示、表現、確立自己的力量和創造才能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