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資訊科技

學習《資訊科技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學習《資訊科技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里,讓自己銘記於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學習《資訊科技課程標準》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學習《資訊科技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面對人類社會步入21世紀高科技時代,人類以資訊科技為核心內容的現代科技競爭日趨激烈,世界各國均不同程度地加強了對中小學資訊科技教育的重視程度。資訊科技課已作為一門獨立的必修課納入中小學的課堂教學。結合近期上網對新課標的學習和教學實踐,我的體會是:《資訊科技課程標準》取代了大綱,在形式上它打破了《大綱》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難度和教學程式規定過細的做法,並在理論上追求面向所有學生的發展。

新課程的設定和教學內容與以前相比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有兩點,一是課程設定的基點不同。以前由於硬體條件的限制及各學校對資訊科技課程的重視程度不一,初中階段的資訊科技教育差異很大,這就導致了很大一部分學生,特別是從農村、鄉鎮來的學生沒有接受過較好的或系統的資訊科技教學。因此當時課程的教學內容就是以“零起點”為基點的。“零起點”保證了資訊科技學科基礎差的學生能透過教學逐步提高,但卻造成了小學、初中、高中學習同一或相似教學內容的尷尬局面。這使得有較好基礎的學生,透過高中階段的學習,得不到什麼提高。而新課程的設定不再有“零起點”的限制,認為初中生透過學習已經具備了較好的資訊科技基礎,高中課程是在此基礎上設定。這將使所有同學都會透過高中階段的學習獲得提高。二是教學內容的不同。從以前的教材和教學大綱可以看出,資訊科技教學主要是讓學生透過學習瞭解資訊科技的基礎知識,並掌握計算機的一般操作技能。所以教學內容基本上都是資訊科技的理論知識、windows作業系統、word、Excel等,強調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新課程的設定則是在高中階段統一學習必修模組,並至少選修一門選修模組。透過必修模組對初中所學知識進行整合、昇華,讓學生更全面、系統地瞭解資訊科技在生活和學習中的應用,能健康地利用資訊科技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團結合作的能力,而不僅僅是單純學習某幾個常用軟體的使用;透過選修模組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進行個性發展,讓他們能夠較深入地瞭解和學習他們感興趣的某一領域。

資訊科技課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學生親自上機動手實踐遠比聽老師講、看老師示範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師對知識進行講解、演示後,關鍵的一步就是讓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師在進行“任務”設計時,一定要注重“任務”的可操作性,要設計出只有透過上機操作才能完成“任務”,是用非計算機手段難以實現的。實踐證明,資訊科技課的理想教學環境是人手一機,學生上課的最佳過程是邊聽講(或邊看書)邊操作。在資訊科技課程的教學中,用得最廣的教學方式便是任務驅動式教學。以前的高中教材,主要學的是計算機操作能力,學習作業系統及常用辦公軟體的使用等。在教學中普遍採用“操作演示----任務驅動做練習----評價”的方式,在教學中會設計若干任務,透過一個個任務的完成來使學生掌握各種技能。對於資訊科技基礎來說,教學目的是透過教學,讓學生對已學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整合、昇華,逐步提高資訊素養,培養利用資訊科技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會獨立主動去學習和探索新的軟體以達到觸類旁通的程度,發揮學生大膽探究的精神,對所學知識靈活運用。

中小學的資訊科技課畢竟是一門新興的課程,與其他學科相比,缺少現成的教學經驗供我們借鑑;而且資訊科技本身就是一門飛速發展的技術。我們還只是一個新手,但探索新的環境下的新型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卻是一名資訊科技教師刻不容緩的責任。資訊科技課的教學方法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和完善,作為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的先驅者,應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勇於開闢,勇於創新,在探索中尋求道路,在創新中總結經驗,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創造適應二十一世紀的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而奮鬥!

談一談我對資訊科技新課程標準的理解論文

摘要“:高中資訊科技新課程要求以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為宗旨,強調透過合作解決實際問題,使高中生髮展成為具有良好資訊素養的公民;以學生為本,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充分挖掘他們的潛力,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同時鼓勵因地制宜、特色發展;還特別強調運用資訊科技進行創新實踐和交流合作,共同建構健康的資訊文化。課程評價方面,新課標突出資訊科技內容學習的過程性評價,倡導紙筆測驗和上機測驗相結合的多樣化評價,適當弱化評價的選拔與甄別功能。

關鍵詞:新課標;資訊素養;非零起點;教學評價

一、新課標要求“以學生為本”資訊科技

新課標要求教育者的教學應由單向封閉式變為多向開放式,使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學習過程中的主人,從而更好地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新課程以學生為主體,調動主體的積極性,主體作用的發揮,主體活動的引導,學習環境的設計,學習方法的傳授與指導,知識的分解、分佈與設計,課堂節奏的變化與調控,課堂問題的處理與答疑等,老師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新課標強調課程由以教為本向以學為本的轉變,學生是資訊加工的主體,是獲取知識的主動者;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是學生獲取資訊的幫助者;教學媒體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在課上能體現學生為主的主體性,教師要為他們創設自主、自學、自練的空間,激發學生學習資訊科技的興趣,對不同個性、不同能力的學生能採用不同的要求和方法,注重他們身心發展的敏感期和身心特點,在繼承原有傳統優良學的基礎上,走可持續發展的新路。

二、教學起點改為“非零起點”

新課標認定學生的資訊科技應用技能為非零起點,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資訊科技與應用技能。新課標下的教學就技術內容而言,已經假定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資訊科技應用技能。而在《綱要》中,小學、初中的資訊科技課沒有被列為必修課,義務教育階段又將資訊科技教育放在綜合實踐活動領域,現實情況是複雜多變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環境都會造成很大的差異,即使在同一個環境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我們面對學生現有基本知識與技能,還需要進一步地分析。需要界定他們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與技能,哪些知識與技能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需要歸納哪些技術上的方法。新課標要求我們努力將教學起點從“零起點”改為“非零起點”。針對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發展趨向及學校的教學條件差異,實行必修模組與選修模組結合的彈性教學體系,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自我設計,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要關注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在一定程度上滿足“非零起點”與“非同一終點”的教學要求。

三、教學評價注重過程和結果評價

新課標下的資訊科技教學要求我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去提升學生的綜合資訊素養。

因此,資訊科技教學評價的目的就是要從這三個方面去檢驗教學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和效果。傳統的教學評價過分強調了對學生的選拔與甄別作用。在新課標的教學評價中,我們要以促進學生學習的過程為評價原則,應用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去創新實踐,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如果按照評價的時間和作用來分:教學評價可以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是指在某項教學活動開始之前,瞭解評價物件的基礎和情況,看他們是否具備了進行某項教學活動的條件。形成性評價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測定評價物件對某一具體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指出沒有掌握的內容和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促進學生掌握所學內容。終結性評價是指當某一項教學活動告一段落時,對最終的成果作出判斷。它是以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為基準,對評價物件達到目標的程度進行評價,給學生評定成績。

四、結束語

新課標的理念是好的,新生的事物都需要一個過程才能慢慢成長起來。對於新課程,我們還有太多的事情要去做,資訊科技新課標的實現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也是我們資訊科技教育工作者應該努力實現的目標,所有教師應該認真研究,加大教學探索,徹底理解新課標內涵,並應用於教學實踐當中,合理改變教學方法、學習方式,創設一個自主、合作、創新、和諧的新課堂。讓我們共同努力,與新課程一起成長!

初中和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標準(簡稱新課標)

義務教育階段資訊科技課程定位:

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是為了適應技術迅猛發展的資訊時代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而設定的必修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和資訊科技操作能力為主要目標,以操作性、實踐性和探究性(創新性) 為特徵的指定學習領域。在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領域外,各省、市、 自治區在保證最低要求的基礎上,在課程內容、培養目標、課時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權。

義務教育階段資訊科技課程的總體價值

義務教育階段資訊科技教育的有效實施可以提高學生利用資訊技 術有效開展各學科學習和探究活動、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主動進行終 身學習的能力;可以拓展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所需的資訊科技技能,鞏固資訊素養和技術創新意識;對於培養國家建設和國際競爭所 需的資訊科技人才、提高全社會的科技文化水

義務教育階段資訊科技教育目標

總體而言,義務教育階段資訊科技教育的課程目標為培養—發展 學生積極學習和探究資訊科技的興趣,養成—鞏固良好的資訊意識和 健康負責的資訊科技使用習慣,形成—提高資訊處理能力,培養—強化學生使用資訊科技支援各種學習和解決各類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義務教育階段資訊科技教育強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藉助計算機 和網路獲取、處理、表達資訊並用以解決實際問題、開展學科學習的.過程;活動中理解感知資訊的重要性,分析資訊編碼以及利用計算機等常見資訊處理工具處理資訊的一般過程;積極參加資訊科技活動, 主動探究資訊科技工作原理和資訊科技的奧秘。

務教育階段資訊科技內容設定和選擇原則

小學、初中、高中的資訊科技教育要銜接。

小學的資訊科技教育基本完成應用軟體的學習;初中的資訊科技 教育要具有"雙銜接",初中不再是零起點。關於義務教育階段資訊技 術教育的內容及目標要求的銜接,參考下表:

一、興趣特長 應用技能 資訊素養 技術創新

小學 激發興趣保持學習 掌握常用軟體/工體驗資訊活動形成 勇於質疑的問題意 動機 具的應用技能 資訊意識 識敢於嘗試的創新 精神

初中 鞏固興趣發現特長 拓展+提升初步具自主選擇綜合運用 創新能力培養,改 備一技之長 進方案,動手創新

高中 專業學習和發展興 自選門類專業發展 資訊→知識→智慧 某一技術門類的設 趣 計、製作、創造

二、以興趣為起點,以活動為載體,螺旋上升的設定內容。

要讓學生在"玩中學"做中學"。淡化學科體系,打破各操作軟體之 間的界限,以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的實踐任務為主線,學生必須掌握的軟體操作分散到不同學年的實踐活動中,透過技術要求 的提升引領學生螺旋上升式學習。

三、鼓勵跨學科的活動為主題,實現技術學習與技術應用之間的整合,體現“雙價值”。

以學科學習主題作為資訊科技任務選題,鼓勵學生將學到的資訊科技技能應用到其他學科、領域學習中。以此加深學生對資訊科技在 學科學習中的價值的理解,推動資訊科技與其他學科、領域的整合, 實現資訊科技作為學習物件與學習工具的雙重價值。

四、適應地區差異,體現地域特色,有很強地方特色的國家課程。

各省市的教研部門在達到要求的基礎上,確定地方課時、界定課 程內容、選擇教材呈現方式上有一定的自主權;教師在內容選擇、難度設定上應適應本地裝置、師資及學生的現狀,活動選題除了體現課 程整合外,要鼓勵多樣化的選題,體現“四地”——立足地方現實, 體現地方特色,反哺地區經濟,融合地域文化。

五、“應用與創新相結合”的課程目標。

要體現個別差異,鼓勵技術創新多樣的課程,打破教室和書本的侷限,鼓勵學生自主選擇主題,任務要求分水平,適應個別差異的特長 發展需求;教學過程中要鼓勵更自主技術實踐與更開放的科技探究與技術創新,適度引導學生思考、探究、理解適合其年齡的資訊科技核心概念。

義務教育階段資訊科技教育的內容和目標要求:

義務教育階段資訊科技教育內容分為基礎性內容和拓展性內容。基礎性內容是學生運用資訊科技開展學科學習和綜合實踐活動,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必要基礎,這是必修內容。拓展性內容是針對資訊科技條件較好的地區以及在資訊科技方面學有餘力的學生設定的選擇性 學習內容,以引導學生在資訊科技學習的廣度和深度上進一步發展。 小學的選修包括機器人教學和LOGO語言。中學的選修內容有機器人教學和基於漢語程式語言的程式教學。

初中資訊科技教育的內容及目標要求

一、理解資訊科技社會的含義,體驗和分析資訊科技對學習和生 活帶來的影響,表現出良好的資訊意識和資訊科技使用的習慣。

1.結合學習和生活經驗,瞭解資訊的概念及主要特徵,討論衡 量資訊社會的主要標誌。結合自身應用資訊科技的經驗,進一步討論 資訊的價值,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表現出理性認識資訊價值、敏銳, 捕捉有用資訊、主動獲取相關資訊、甄別篩選正確資訊、共享交流有 益資訊的良好意識;進一步提高判斷和使用健康資訊、主動牴觸不良資訊的資訊道德判斷能力;討論每個個體在學習共同體和社會公共知 識創新中的責任,形成積極參與有益資訊創作和知識創新的意識。

2.結合例項,瞭解常見的資訊編碼方式及其對資訊處理的意義。

3.調查身邊常用的資訊科技工具,瞭解常用資訊科技的類別及 其在學習、工作和科研中的前途。

4.能列舉和分析資訊科技的發展變化對工作、學習和社會發展的影響,並能就某個專題進行調查、研究。

二、探究和初步瞭解計算機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1能結合應用實踐,總結和描述計算機系統的硬體和軟體構成,初步認識互聯的概念及與單機的區別。在具備網路的學校中,學生應熟悉局域間的常用功能。

2瞭解常見硬體裝置的作用及其常用的關鍵技術指標,比較不 同指標對計算機功能的實際影響,學會根據學校、家庭或工作場所的 具體要求,設計計算機軟體的配置方案。

3.討論分析作業系統在計算機中的重要性和主要功能。

4.學習或進一步熟悉資源管理器的有關功能及其相關步驟和命 令(例如:格式化、恢復格式化、建立目錄、搜尋、設定安全和共享 等)。透過實踐,加深對資源管理的認識,養成資源管理的意識。

三、利用因特網有效獲取資訊,支援學科學習,解決實際問題。

1.根據學習或實踐需要,提高使用因特網搜尋、瀏覽和下載信 息的能力,體驗超連結在網頁中的作用,提高資訊獲取能力,學會合 法、合理地使用網路工具和資源。

2.能根據學習主題或實踐任務,識別網上資訊的真實性、準確 性和相關性,能討論網路資訊獲取與其他資訊獲取的異同點。

3.能利用BBS、電子郵件、即時通訊等網路交流工具傳遞資訊、 表達思想、輔助學習。學會判斷不良資訊、主動牴觸不友好網路交往 的必要方式,如學會管理電子郵箱和反垃圾郵件的管理的方法,學會 在BBS、QQ、MSN等工具上判斷並主動防止不良資訊的方法等。

四、學會製作動畫作品,直觀地表達動態資訊或描述過程

1.欣賞分析動畫作品,比較動畫與其他資訊表達方式的聯絡與 區別,分析動畫在資訊表達方面的獨特性。

2.透過剖析作品,瞭解動畫的製作原理,熟悉動畫製作的基本 概念。

3.學會使用一種常用的動畫製作工具,設計、製作動畫,表達 動態資訊或描述動態過程。

五、學會使用電子表格軟體進行簡單的資料處理,支援學科學習 和研究性學習

1.根據學科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需要,學會使用電子表格輸入 或記錄資料,對資料進行整理、分類、成表。

2.根據需要,學會用電子表格的公式和函式等功能對資料進行 必要的計算和處理。

3.能透過資料分析,得出結論和發現規律。

4.學會使用電子表格的圖表功能,直觀地呈現統計結果和研究 結論,增強研究結論和結果的說服力。

六、能使用常用資訊處理工具,綜合運用寫作、繪畫、表格、動 畫等多種方式,設計、製作併發布多媒體作品。

1.能根據內容的特點和資訊表達的需要,確定表達意圖和作品 風格,選擇適合的素材和住處表現形式,並對製作過程進行規劃。

2.能根據表達的需要,結合考慮文字、影象、音訊、影片動畫 等不同媒體形式素材的優缺點和適用性,選擇合適的素材並形成組合方案;學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採集必要的影象、音訊、影片等多媒體素材。

3.綜合運用合適的軟體和工具對原始素材進行初步的編輯、加工。

4.使用自己熟悉的多媒體制作軟體,整合各類素材,製作多媒 體作品。

5.能根據作品特點和受眾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方式演示或釋出電腦作品,表達主題和創意。

6.能透過討論形成多媒體作品的評價標準,對自己和他人的多媒體作品及其製作過程進行評價,並對作品進行有效的最佳化以增強在 現力;能比較利用資訊科技製作電腦作品與傳統作品製作過程的異 同。

7.討論所用資訊科技工具的優缺點.提出可能的技術改進建議, 形成技術創新意識,養成一定的技術創新能力。

七、透過網站設計與製作進行合作學習,開展健康的社會交往。

1.結合自己使用網站的經驗,比較網站與其他多媒體作品在信 息表達與釋出方面的異同,比較網站和網頁的關係,瞭解網站的基本 結構。

2.學會根據學習或社會交往的需要,設計學習支援網站或其他 主題網站,學會合理規劃網站或其他主題網站,學會合理規劃網站的 內容欄目和必要的互動功能。學會使用合適的網站製作工具製作網 站,嘗試使用常用網站製作技巧支援課程學習、合作研究或健康的社 會交往。

八、設計和製作機器人,以機器人為載體,體驗並初步學會透過 程式設計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

該部分內容為選修。

利用資訊科技進行課堂匯入的有效方法

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關鍵是教師在課堂上的有效匯入。有效的課堂匯入,能開啟學生的思緒、引發他們的想象力,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調節課堂氣氛,使師生能在一種和諧、愉悅的環境中開展教學活動。精彩的匯入可以為課堂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匯入的質量在某種程度上直接影響著整堂課的教學效果。那麼,課堂匯入就要從如何把學生的心理活動保持在教學行為上做文章。在資訊科技教學中,我們要特別注意知識的銜接,多角度、多方位設計課堂匯入,激發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充分利用現有知識去創造、去探索,培養創新思維,增強創新能力。那麼,如何切實提高課堂匯入的有效性呢?現將我運用過得匯入方法總結如下:

(一)直接匯入法

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開門見山的直接闡明學習的目的、要,以及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和重點。這種直奔主題的方法能強化學生學習的意志力,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的思維迅速定位,很快進入對教學內容的探索。從而使學生在接下來的一系列教學環節中,不斷強化和鞏固重點,使學生明確本課的目標。

教師可直接利用多媒體PPT介紹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並展示學習目標。這種直白的匯入方法能有效的引起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充分的調動,對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都是是一個極好的鍛鍊。

(二)溫故知新、提取興趣匯入法

古人云“溫故而知新”,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就要認真分析教材,找準新舊知識的銜接點,利用教材知識結構循序漸進的關係,在複習舊知識的基礎上引出新知識,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慾望。這種匯入法既注重了前後知識的聯結,又注重了學生學習情緒的醞釀,還有效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贊可夫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匯入新課,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展開思維、豐富聯想,使之很自然地進入最佳學習狀態。這樣的設計有著獨特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

(三)情境創設匯入法

教師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領悟,從而自然而然地進入到新課的主題中來。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創設學生感興趣,並能夠激發學生求知慾的教學情境,才能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故事和身邊的生活事例等多種形式匯入新課,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情境創設匯入法,並不是每一節課都能找出最合適的例子,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和生活中注意這方面素材的收集和整理。才能從學生的生活實踐中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輕鬆愉快的教學情境。這種設計有效的提高了教學效率。

(四)懸念設定匯入法

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意識地提出問題,設定懸念,使學生的認知發生衝突,進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行為,然後自然匯入新課的一種方式。

教師在問題設計時既要考慮新舊知識的聯絡,又要對新知識做出概括性總結,以問題形式進行表述。而且提出的問題既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又要使之富有啟發性和探究價值,並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接下來的課堂中,使得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積極思考,活躍課堂氛圍。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21世紀,以資訊化為主要標誌的現代教育技術對學校的教育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了更好的認識資訊科技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利用資訊科技與各學科課程整合的強大優勢,給基礎教育帶來巨大的變革。只有這種變革有利於學生髮揮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的變化真真切切地發生在每一個課堂上的時候,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資訊科技教育的基本理念

1. 面向全體學生

資訊科技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課程的組成部分,每一個學生在經過學習之後都應該達到本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不能因地區、經濟環境或文化背景的差異而被取消和削弱在資訊科技方面的學習,應當盡一切可能創造條件讓每個學生都獲得在資訊科技課程方面的共同發展;面向全體學生,還應關注學生在學習資訊科技課程方面的個體差異,在學生達到基本目標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

2. 立足於學生的發展

資訊科技課程應該透過各種活動形式讓學生感受資訊科技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培養學生學習資訊科技的興趣,體驗、瞭解並初步掌握資訊的獲取、加工、管理、評價、表達和交流的過程及思想與方法,建立起對待資訊科技的科學態度,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3.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資訊科技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資訊科技學習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呵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間,讓學生透過手腦並用的實踐活動,體驗探究的樂趣,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發展科學探究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使學生的資訊素養在主動學習資訊科技的過程中得到發展。

4. 注重學科滲透

資訊科技課程在內容和活動編排、組織上應充分拓寬資訊科技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師生 可以超越學科界限,強調不同學科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相互滲透,進而從整體上來建構學生開放型的知識結構,幫助學生髮展知識遷移的能力,使學生得到全方位的發展。

5. 倡導面向學生的發展性評價

資訊科技課程倡導面向全體學生的發展性評價,重視每個學生在已有基礎上獲得的發展。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還要關注學生在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瞭解學生的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評價指標應該是多元的,要包括資訊素養的各個方面;評價方法應該是多樣的;評價主體應包括教師、學生、家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