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育

愛是教育的靈魂作文

愛是教育的靈魂作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愛是教育的靈魂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愛是教育的靈魂作文1

在六年級的寒假裡,我看了《愛的教育》(即《愛的教育》和續《愛的教育》),主人公安利柯是一個國小四年級學生,他用寫日記的方式記錄了他生活中關於友情、親情的事情,深深的打動了我,讓我許多次淚流滿面,也讓我多次感受到愛是教育的靈魂。

在安利柯的日記裡,類似“愛是多麼偉大呀!”這種話一句也沒有,卻讓我的內心感受到愛是很偉大的,可見作者德61亞米契斯寫法十分高超。例如這麼一個故事——《少年筆耕》。

一個十二歲的小男孩叫敘利亞,因為父親每天忙著寫檔案,要到很晚才睡,因而決定在晚上十二點起床幫他父親工作,但由於每天起床寫作,所以上課總是打著哈欠、學業退步,而被老師叫了好幾次到學校去的、毫不知情的父親卻對兒子的行為十分不滿,也很高興自己的精力比以前更旺盛了男孩有好幾次想放棄,但一看見父親疲勞的樣子又無法放棄,父親對孩子卻以達到完全不理不睬的態度,令孩子非常傷心,直到某一天,小男孩在寫作時不小心把一冊書碰落在地,父親才發現事情的真相,心中充滿了懊悔、愧疚和慈愛,那天父子倆一起熟睡到天明。

這個故事十分動人心絃,講述了一位孝子幫父親寫作的故事。這個故事教育我們要多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們的父母為了我們一直在辛苦的工作,面容已經比以前更蒼老,一家的重擔全壓在他們倆個身上。我們現在已經長大,比以前更懂事了,因此我們也要幫他們分擔一些了。

《愛的教育》這本書能讓我們更加了解並懂得愛,建議大家也來讀一讀吧!得。

愛是教育的靈魂作文2

“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去年教師節前夕,xx在同北京師範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一番話,引發了廣泛的共鳴。

早在20xx年《經濟觀察報》有篇社論中提及一件事情至今都讓人記憶猶新:有19位家長的聯名信,終於讓學校勸退了一個五年級的少年,這是兩年前深圳一所小學發生的真實故事。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讓人們懷有如此強烈的敵意?他是一個患有自閉症的孩子,自控能力不如人,也不像其他同學能嚴格遵守課堂紀律,家長們擔心他影響自己的孩子。這個殘障男孩,曾經就讀於特殊兒童學校,有著相對不錯的智商,鋼琴演奏水平七級,沒有攻擊行為,母親為了讓他能更好地融入社會,把他轉到普通小學。但家長們不容。一個學期後,他們說,再不勸退這孩子就“不客氣”。他想上學,學校不讓他進教室,他溜進去,坐在最後一排;學校搬走了他的課桌椅,他站在教室最後,靠著牆,“站得老直,像一朵蘑菇”。

一聲嘆息。不僅僅為這個少年,更為他的同學們。對於小學生來說,所見所聞都對將來個人品格以及價值觀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這個特殊孩子的到來以及離開,會給他們的心靈留下什麼?這將是一種什麼樣的示範效應?世界應該是寬容的還是狹隘的?對待特殊群體、弱者群體,應該予以愛心還是施以隔離甚或敵意?

家長們出於對子女的愛護,為孩子爭回了清淨的學習環境,但卻錯失了給他們提供“愛的教育”的機會——雖然,他們或許也一直在教給孩子愛與寬容,但這次他們用行為告訴孩子,如果存在哪怕只是微小的利益衝突,別說善待,傷害他人也是合理的。也別光怪家長,整個社會忽視愛的教育已經太久了,我們從來不缺宣言和口號,但卻做不到知行合一。整個社會在功利的軌道上奔跑太久,已經忘掉了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應有一些關乎精神的東西。這19位家長,都是五年級小學生的父母,他們已被“小升初”拖得身心疲憊,無暇顧及心靈養分。教育沉痾使然,社會痼疾使然。

眾所周知,古希臘神話中,塞普勒斯國王皮格馬利翁雕刻一座少女雕像時,投入了全部精力、融入了所有愛戀。最終,愛神被他打動了,賦予雕像以生命。有了愛,就有了蓬勃的生機,就有了躍動的靈魂,“皮格馬利翁效應”正是對教育真諦的生動詮釋。但是,教育光注重學業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懂得愛。當年,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寫下這樣一段話:教育的水是什麼?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時至今日,這段話依然發人深省。是的,一個會愛的人,才會有包容、樂善、誠良等美好品質,這些都是生命中的精神養分,存在於人性深處,需要被激發。一個人沒有它,如同失去心靈;一個社會沒有它,如同失去靈魂。

陶行知先生曾經告誡,“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裡有愛迪生”。一個冷漠的眼神、一句刻薄的話語、一次不公平的對待,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如果沒有立德樹人的仁心、沒有誨人不倦的耐心、沒有有教無類的公心,那麼這樣的教育是沒有溫度的。正如一些教育界人士的疾呼,許多教師不缺知識,不缺方法,缺的是愛心,缺的是責任心。今天的教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回到人本身、關注人的成長。

近期,美國一位自閉症患兒代言人莉莎和abc電視臺聯手策劃了一期節目:《你會怎麼做?》——短片旨在測試,當自閉兒在公共場合出現不恰當行為時,公眾的`接納程度。在新澤西一家餐廳,由演員扮演一家四口,其中男孩是自閉症患者。落座不久,男孩開始自言自語,來回走動,甚至去拿了別人盤子裡的食物。這時,餐廳裡沒有人抱有異樣眼光。按照預定計劃,如果公眾沒有反應,另一位演員就開始演出,他指責孩子父母,要求他們把孩子帶回家。這時,人們不再沉默,他們開始指責這個提出苛刻要求的男人,並安慰孩子的母親。最後,在眾人圍攻之下,男人離開了餐廳。節目組出現後公眾恍然大悟,主持人隨機採訪一位顧客問其為何挺身而出,她說:“我是為了那個孩子。”

聽起來很讓人豔羨?這是自幼潛移默化教育的結果。比如,教育機構會鼓勵孩子去做義工,成為社會的志願服務者,這將成為他們成長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經歷——看過了人間苦難,才懂得更好地去愛和包容。

我們也不要太悲觀,我們看到了19位家長的聯名抵制,也看到了有的父母帶著兩三歲的孩子,為自閉症兒童的康復做志願者。北京有一位自閉症孩子,小學六年一直得到學校和同學的幫助。升入初中後,學校特意把他與小學的“好哥們兒”安排到同一個班。軍訓時,“好哥們兒”拉著他的手給他鼓勁;開學第一天,“好哥們兒”的媽媽陪著他的媽媽站在校門外,目送他遠去。中國在緩慢進步。

有人說,愛是理性的太陽,照耀著世界。“最美女教師”張麗莉為救學生不惜失去雙腿,這是捨己為人之愛;大量鄉村教師拿著微薄收入堅守課堂,這是克己育人之愛;無數老師一心撲在教學上,送走一屆又一屆學生,兩鬢斑斑無怨無悔,這是敬業成人之愛。愛崗位、愛學生、愛一切美好的事物,每一位好老師都是一張教育的名片,他們看似平凡,卻以一生寫盡了人間大愛。教師雖不是雕塑家,卻塑造著世界上最珍貴的藝術品,從事著“仁而愛人”的事業。只有愛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惟有傾注愛心,三尺講臺才會成為夢想起飛的平臺。

“教育能走多遠,關鍵看你有多愛”。心中有了愛,就是教育的燃燈者、舉火者,他們提供的光亮,足以照耀孩子們的前程,足以照亮我們民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