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名著讀書筆記(精選4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語文名著讀書筆記(精選4篇),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語文名著讀書筆記1
《格林童話》是透過“寓教於故事”的形式,讓讀者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懂得道理,汲取到健康成長的豐富“養料” 。並且,透過寓言故事,教懂讀者一些課本上未能學到的道理。教會讀者“分辨善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做人不能懶散、智慧是進步的階梯、遇到危險要冷靜……”等做人、待人的道理。
《格林童話》在語言上樸實無華、生動流暢,簡明易懂,朗朗上口,娓娓道來,栩栩如生,又充滿了德國的鄉土氣息,令人倍感親切。
《格林童話》寓教於樂,每一則故事都有其深刻的人生哲理。《揹包、帽子和號角》告訴人們做事不能太貪心,多做一些幫助別人的事,一定會得到他人的好報。《灰姑娘》則說明了凡事不能光看外表,美好的本質總有一天會被人發現的。《不孝的兒子》教人們懂得了對待父母、長輩一定要孝順、尊敬……
《格林童話》源自民間,在藝術上通俗、質樸、粗獷、生動,表現了純真的自然美。文中的主人公個性鮮明,善惡對錯一目瞭然。不少主人公憨態可拘、滑稽可笑,使故事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總是把真、善、美與假、惡、醜的矛盾衝突置於斑斕多彩的幻夢之中,藉助神奇的力量化解矛盾,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結局告終。故事中,自然與神奇,現實主義與浪漫幻想交相輝映,融為一體,使讀者既感到故事情節合情合理,又體現了讀者的意願,從而得到滿足。如今在這樣一個物慾如潮如流的社會里,有些人迷失了方向,有時無法正確辨別善與惡、對與錯。這種時候,不妨看一下《格林童話》,在一個個生動、簡單的故事裡你會體味出內在的深刻意義——以理性的態度去辨別世間的善惡對錯。看《格林童話》就像是一次心靈的放飛,看看故事情節體味一下其中的意義,欣賞欣賞其語言藝術的特色。猶如採擷最豐碩的花果,吮吸最甜美的甘露,來滋養自己,豐富自己,提高自己。
高中語文名著讀書筆記2
作為傳統文化的先祖,孟子於中國的影響是達數千年之長遠,我輩中人自然難以三言兩語以攬括,雖然我的認識只是管錐之見,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氣魄卻如穿透萬里晴空的紅日,我即使侷限於視野和眼識,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覺得孟子的厲害處正在於,所提倡的“仁義”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質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對事物利益關係的短視,而仁、義卻能長遠影響到未來,故有“捨生取義”、“舍利取義”之說。狹義的“仁義”是指封建時代人倫的忠義孝悌,實則是千百年來對孟子的誤解,因為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三綱五倫已革了命;《中庸》講:“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那末,此“仁義”還有永恆的意義可言嗎?所以我們今天理解孟子的“仁義”,實應站在高處,從廣義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對客觀普遍規律的認識,孟子的“仁義”也不二致。而這種認識,可讓孟子如一熟練漁夫的.手鉗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縱有大腿大腳亦是擺脫不了。無論事物表象出現多麼錯綜複雜的問題或困難,孟子皆顯得不昏沉也不散亂,經常化險為夷、轉難為易,而綽綽有餘。
當今著名於世界的“系統論”、“系統思考”,雖口口聲聲反對捨本逐末,而要動態、長遠地看事情,說透了:皆可從孟子的仁義思想找到雛形。用的話“幹振而枝披,將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義之道最為恰當不過了。而抓不到仁義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終生疲命於隨時浮現的海市蜃樓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點,我覺得孟子最值得後人效仿的是他獨行特立,不同流合汙的氣概。這點即註定了他若有機會作為,給予一發揮才幹的舞臺,則必能成一王業的大人物也!獨行特立者,立場堅定,意識獨立;不同流合汙者,則能做到不見異思遷、不心隨物轉。有此二者,則造就了孟子之大氣魄,表現在文風上則氣勢雄奇而磅礴,用來創業則整個世界都向他一人傾倒,孫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於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體現。當今社會形勢風起雲湧,常常人置於其中而莫辯方向,倘學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驚天地而泣鬼神呢?
雖然研習《孟子》的時間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義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終生了,最後,再對孟子的仁義之道作一總結: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獨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駕馭形勢的氣魄。
高中語文名著讀書筆記3
朋友問我:“在看什麼書?”我說:“《青銅葵花》”。他說:“這是一個憂鬱的故事苦難的故事。”我一時語塞。我不覺得這是關於苦難的,讀起來時多麼地優美,多麼地富有詩意,多麼地讓人感覺溫馨啊。然而,細一品味,每一個片段都關乎苦難,每一個片段都讓含著淚微笑……
當青銅為了讓葵花讀書,設下小小的騙局,毅然放棄了自己對書本的渴望時;當青銅為了滿足葵花拍一張照片的願望,最後賣掉了最後的一雙穿在自己腳上的蘆花鞋,光著腳丫在雪地上飛奔時;當青銅在蘆葦叢中努力地捕捉螢火蟲,然後把它們放在南瓜花裡給做作業的葵花照明的時候,他可清楚這就是苦難?
當葵花戴上了青銅為她精心製作的冰項鍊,看到奇幻的五彩的光芒閃爍時;當葵花微笑著喝下哥哥用一個下午捕得的野鴨,品嚐著難得的美味時;當葵花從江南撿銀杏回來,看到岸上她那熟悉的紙燈籠時,她可知道這就是苦難?
那美麗的螢火蟲燈,那閃亮的冰項鍊,那夜復一夜亮起的紙燈籠,是愛,使這所有的苦難變得詩意,使這原本苦澀的淚水化為了甜甜的微笑,讓所有的讀者在嘆息命運的不公時,忍不住把心也變得柔軟,變得澄澈透明。
奶奶,走了。那個慈祥的,永遠乾乾淨淨的奶奶,臨走之前,用她用即將枯竭的生命為兩個孩子採摘著世界上最美麗的棉花,她要讓這兩個孩子的冬天不再寒冷。這個在苦難中生活了一輩子的老人,卻從不曾向苦難低下頭,賣掉了耳環,賣掉了戒指,只為了這兩個孩子,這個家……
牛兒,也走了。那隻陪伴著這一家度過一個又一個苦難的牛兒,那隻曾陪著青銅葵花一起長大,馱著葵花無數次地走在上學路上的牛兒,那隻默默聆聽青銅的寂寞與無聲地訴說的牛兒,也走了……
葵花,也走了。在一千個一萬個不願意中,在大麥地漸漸長大,與大麥地融為一體的葵花,也走了。在大人們設計好了的好意中,在大人們規劃好了的未來中,葵花的快樂葵花的幸福,被奪走了。
青銅,再一次迴歸了寂寞與孤獨。沒有了牛兒的陪伴,沒有的奶奶的撫慰,沒有了葵花的相伴。他在那高高的草垛之上,望不到遙遠的城市,心中的思念沉沉地積澱,那一聲爆發而出的“葵花——”讓所有的人哽咽淚下……
於是,詩意的苦難在將淚水中延續,然而淚水這次卻無法再化為微笑……
高中語文名著讀書筆記4
一八四五年春天,有一位年輕人,他放棄了繁華的城市生活,在來到人跡罕至的瓦爾登湖畔的叢林中建造木屋,自耕自食,在那裡生活、閱讀、傾聽,種豆、生火、做飯,為自己營造了一個遠離城市喧囂的田園。他想以此來證明,人可以生活的更簡樸、更從容,不必為追求物質文明的發達而放棄人為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他在湖邊完成了他對自身深度的“衡量”,這本書便是對自己閒雲野鶴般離群索居的生活的寫實描寫。這個人就是流傳後世的梭羅。
當時,許多人對梭羅的行為不能理解,對他書裡的思想更不能去認同。而在多年後的今天,當我們重拾這本塵封已久的書時,心靈卻獲得了超乎尋常的寧靜。在靜靜的長夜讀著它,猶如傾聽一首悠遠古樸的田園曲,讓人深深地感受到了梭羅的恬靜而雅緻的生活,以及他的書中所包含的的豐富意蘊。
有人說過,《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的確,有許多共同的東西是每一個讀到它的人都能體會到的:它的字裡行間洋溢著梭羅對於瓦爾登湖的熱愛,對於小屋的熱愛,對於山林的熱愛,對於林中小動物的熱愛,對於大自然萬物的熱愛,獨獨這一點,在資本主義文明時期都將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情操!梭羅的生活是如此原始而又真誠!
“不需要多餘的款待,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順其自然,最崇高的心靈,最能怡然自得。”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啟明星。” 這些話似乎在我心底蘊藏了千百年,直到這一天,當我讀到《瓦爾登湖》時,才喊出了我的聲音,這最真摯的渴望!
在現代文明覆蓋整個地球的時代,沒有了那一片土地足以讓我們遠離塵囂,沒有了哪一方淨土足以安放我們疲憊的身心,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雖然如此,我們仍有希望改變紛繁喧囂的世界,因為沒有一個人可以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裡建造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這個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的所在。
心底的聲音在呼喊:停下來,作為最後的歸宿,在那裡做一名樵夫舟子、山野農人,然後,就這樣,慢慢地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