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書筆記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書筆記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書筆記範文(精選3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麼你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書筆記範文(精選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書筆記1

李躍兒這個人一開始我並不熟悉,認識她來自於她的這本書《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翻開書的第一頁,我就被裡面生活、真摯的言語所吸引,她的字裡行間流露出淡淡的溫馨,沒有華麗文藻,沒有專業的術語。她站在一個敘事者的角度,詳盡卻不繁複的講述一個一個她所遇到、看到、聽到的故事。不講為什麼,應該怎樣去做。

她用一條條平凡的字句,領導你不由自主得去領悟、去思考,讓人慾罷不能,越讀越深入,完全地沉浸其中……

在書中有對孩子至高的愛,就算一個惡魔,她也未置一句惡語。在她的心中,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純淨的種子,種子如何發芽、如何成長來源於澆灌者。所以,孩子犯得一切錯誤都是父母無知、不重視而造成的。首先應受到教育的應該是父母,只有父母擁有了健康、科學的教育觀,幼兒的教育質量才能提高。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我記憶猶新:孩子是透過自己生活的經歷來建構對這個世界的認識,當他發現他身邊所有的人都愛他時,講來他就會認為自己是被歡迎被接納的;當他發現他的父母不愛他時,他就會認為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會輕易愛他,也不會接納他。

我很認同這段話,在現今這個高速發咋還能的社會,我們更多關注、追求的是如何更高效、迅捷的方法。教育者被要求高學歷、高素質,各種技能的比賽、書面的文章……而我們似乎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教育者被評定能不能勝任幼兒教育這一職業時,是不是要再次評定他是否懷有一顆有愛的心?幼兒工作之瑣碎、繁複不同於其他教育工作者,在保育與教育兩者間,我們更趨向於保育。

剛剛脫離父母的孩子有著獨自面對社會的恐懼,用蹣跚的小腿走向遠方,離開他們的小世界迎接陌生。在這種環境下,我想再強大的技能知識都是無力的,如果這時的教育者沒有一顆愛的心,面對孩子的哭鬧,他煩了;面對孩子的調皮,他惱了;面對孩子的彷徨與無知,他厭了。

那他就算天下第一又如何呢?如果我們心中都有愛,是不是就不會出現許多幼兒園教育者虐傷孩子的事件了呢?

書中貫穿全文的就是一個愛字,父母的愛、老師的愛、同伴的愛,缺一不可!教育者的愛尤為重要,他引導孩子幼小的心,讓他們鍛鍊敢於面對困難的意志;他呵護孩子受傷的心,以愛撫平破碎使其強韌;他保護孩子懵懂的心,使他們有一個溫暖的臂彎……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也許我們都要反思,看完全書我才覺得這句話是如何的刺目,如何的驚心。沒有幸福的孩子,如同失去寶劍的騎士,這樣的他將如何面對在以後道路上所遇到的荊棘?他的人生還能完整嗎?請還給孩子幸福之劍,請守護孩子美好童年!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書筆記2

書是一個世界。李躍兒老師《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書,將看似平白的故事,為教育工作者樹立了一個又一個教育思想的燈塔,一本書的精彩與否,我想,就在於是否平直的文字能激發一個引人深思的過程。貫徹於整個書中,我所思考的,是一個看似無為卻而為的愛的世界。

在《用靈魂去感受孩子的靈魂》章節中,對於教師的教育心理上,感悟童心的《天使之愛》作者提及到“成人想成為天使就得首先放下上帝的架子,懷著一顆無怨無悔真誠樸實的心去觀察孩子感受孩子,然後去正確地幫助孩子。”我們常常說是孩子的朋友,可教師想成為孩子的朋友,首先就要與孩子平視,由孩子的角度去觀察瞭解事物,才會更深刻的感受孩子的心。李躍兒老師講述了很多真實的教育範例,在她的教育理念下,我能感受到孩子的幸福,感受到她所給予孩子看似“平常”的教育,一點一滴,都在孩子們的心裡,寫在孩子們的臉上。

隨著讀書的逐步加深,“有多少教育者在施教時鼓勵孩子大膽的出錯?”這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中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教育者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鼓勵孩子大膽的出錯。出錯的過程即同時也是孩子一個探索探究的過程。培養學生探究精神和發現能力就是從出錯開始。教師應正確的對待這種“出錯”,出錯既可以培養學生堅毅的品質,促進學生良好的情緒情感發展,同時也為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做良好的鋪墊。鼓勵孩子大膽出錯不單單只是教師應該重視的問題,我認為家庭教育中也應做好教育工作,才能更好的促進學生健康發展。這些給了我重要的啟示,我必須將書中這些好的、先進的、重要的理念轉達給家長,促進家校合作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把孩子臉上的笑容找回來》矇昧製造不良後果中,提及到“賞識教育”,這不由讓我聯想到我們教師所給予孩子的鼓勵性語言應該掌握一個度的概念。賞識必須成為孩子繼續往下走的道路座標,其內容要有具體所致,避免籠統的誇獎,幫助孩子發現做得好的地方,或將孩子沒有信心的地方提出進行恰當的賞識。讓孩子在賞識和明確自己不足的區間內,找到讚賞所朝的方向,應該向哪個方向努力。從本我和自我的狀態中,找到方向點,使其得到廣泛化的運用。

大衛、梭羅斷言:愛是一種永遠無法消除的飢渴。醫生與精神病學家早就認識到溺愛與缺愛都將對身心疾病產生重大影響。李聖珍老師說:真正的教育者,如同藝術家哲學家殉道者,他與別人相比,更接近於上帝,更接近於人性中美好彼岸。教育是什麼呢?教育自古以來肩負著兩個偉大的使命,就是培養人的高尚靈魂和智慧的腦袋。要實現這樣的目標,不光要把釀造高尚靈魂的“道理”與生成智慧腦袋的“知識”告訴孩子,更重要的是要使這樣的道理與只是有個“實體化”的過程。實體化就是落實,而不僅僅停留在”口頭””知道”的層面,要深入到人的心中血液裡靈魂裡,成為他們生命的一個組成部分。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她讓我重新認識了教育、愛和教師的真正含義。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書筆記3

假期裡,受朋友的推薦,讀了一本《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給我感觸頗深的不僅是書中的內容,本書作者李躍也從不同層面講述了自己的轉型。

李躍的糊塗,傻氣,可愛向我們展示了一種不同與年齡階層的`人性本面,更詮釋了教育與愛育的本質區別,以平等自由的心態來享受欣賞孩子用生命巨章締造的童話樂土。而在這其中孩子是幸福的,我們也是幸福的。

這讓我不由的想起了另一位著名作家盧勤的著作,盧勤專著中提倡的賞識教育,從解讀孩子內心,關注孩子外在的健康成長,到放權讓孩子自由支配,樹立主人翁的責任與意識,倡導了一種教育的新型理念,而在這種漫長的教育與實踐中走的也並不順暢,大到家長,老師,小到青少年,在經歷了太多失敗教育後,理解了教育不是支配,居高臨下的威嚴施教者,而是如何將教育昇華成愛,來激勵促進自身的成長,我想李躍與盧勤在教育方面應該都有很多共性的東西值得我們借鑑和深思。

在李躍的書中,每一篇都可以堪稱經典。例如《雞毛撣子》一文,就給我很多的啟發。

最近,我班剛轉學來的小朋友,生性活潑好動,總喜歡招惹小朋友,一次,我讓小朋友去排隊喝水,小傢伙一把就把排在他前面的鞏翰林推倒了,其他的小夥伴趕忙扶起鞏翰林並要求他道歉,小傢伙卻噘起嘴一臉不悅道:"我沒錯。"一邊拿起水杯向指責他的小朋友潑去。站在旁邊的我實在看不下去了,便伸手打了他的屁股兩下,沒想到小傢伙一臉不服氣委屈的大哭起來,大叫道:"你們人多欺負人少,我再也不上幼兒園了。"

小傢伙的一句話立刻讓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無形中我給孩子們做了一個錯誤的示範。

於是我把兩個小傢伙叫到了一起,給他們講道理,聽孩子解釋,並讓他們當著大家的面握手言和,一個短短的小插曲讓我明白了,在嚴格管教孩子以後,一定要用溫暖真誠的心接納他們,讓他們知道嚴厲是更深沉的愛。其實在李躍的書中會有很多的故事及相關事例值得我們深思,而恰恰是生活中想當然的小事,讓我們在無意識中傷害了兒童的幼小心靈,埋沒了孩子的潛力,而教育就想當然的成了孩子和老師之間的隔閡,教師走不過去,孩子不願走進來,使兩者成為對立面。

曾有人這樣說:現在的孩子都很個性,現在的教育不象教育。我要說的是這恰恰是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指向標,我們這一代的孩子有自己的思維,有自己的一套觀念,他們可以是獨立存在的一個個體,作為施教者怎麼樣才能很好的保護好孩子個性的一面,又要剔除孩子不盡完善的一面,我想在李躍的書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

李躍不是聖人,算不上是教育的專家,但她卻是一個個性十足,及具影響力的施教者。

她對自己不偏不倚,教育敗筆,優秀案例都在書中一一展示,與其說這是李躍的財富,不如說它是我們每個人或缺的教育寶藏,而我相信,每一個人不一定是天才,但每個人卻都有一樣別人或缺的?是什麼?它在哪?大概只有自己知道,相信自己,終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也是一個平凡中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