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課》讀後感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音樂課》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這本書越讀越覺得不像是跟音樂有關的書籍,而像是一本講靈性修行的書籍。書中對於音樂的理解,在很多其它的事物上也都可以找到相同的理念。
本書在開篇時就講到了“我無法教給你任何東西,我只能向你展示”,這句話與我的理解不謀而合,它告訴了我們知識的傳遞的路徑和方式,同一堂課上,不同的學生所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是有差別的,這種差別來自於老師嗎?當然不是,區別在於學生自己這個接收者。曾經有一位老師她說她教了我很多東西,但我自己很清楚的知道,如果我沒有自我反省、用心傾聽和理解、不斷改變的實際行為,她什麼都教不了我。就像書中所說“知識是無處不在的”,它就在哪裡,就看你有沒有想要它的渴望,有沒有能夠看到它的眼睛,你看到汽車在路上跑,鳥兒在空中飛,人們在大聲的說話等等,所有這一切都蘊含了無比豐富的知識,但是你看得多了,就習以為常的忽略了它們的特別,就忘了這些事物背後所蘊含的知識,以及潛藏在這些事物背後的規則。
書中說“我們學音樂久了,就變得只注重音符,只會彈奏樂器,而忘記了什麼是真正的音樂”,其實對於人生中的很多事來說都是如此,走的時間太長,就不知不覺偏離了軌道,忘記了當初為何踏上這條路,忘記了初心,對於現在開始學習音樂的我來說也是如此,腦子裡只有拍子、音符等等,而忘了自己是因為喜歡音樂才開始學習,忘記了音樂的美才是我要追求的東西。現在,我也能夠理解為什麼有的職業音樂家會羨慕那些業餘愛好者,為什麼有的音樂學者會說在對於音樂的理解上專業人士並不見得比業餘愛好者有更深刻,學習了音樂理論也並不見得就能讓你理解音樂的美好之處。
我常常想為什麼一段舞蹈在和一段音樂完美結合的時候,你會感覺到一種完美融合的律動感,當我看到書中說“音樂的振動”時,我才明白,這種透過聲音振動頻率與視覺節奏的同步,能讓人的身體產生一種共振,這種共振會帶來一種律動感,如果你看一段沒有音樂的舞蹈動作,也許你會覺得有些怪異,這時你就能體會出這種差異了,就能感受到音樂對於身體的振動是確確實實存在的。
書中提到了一個理念,就是當你在學習音樂或者演奏音樂時,必須忘記技巧,順其自然,這樣的理念與阿斯湯加瑜伽中的理念不謀而合,阿斯湯加的理念是透過不斷的對於體式、收束法的練習,讓身體徹底熟悉體式動作,從而忘記所有的動作技巧,專注於呼吸與體式的結合、凝視、收束這三者的.完美合一,進入那樣一種無我的狀態,停止思維的干擾,而要實現這個過程就必須順其自然的練習,在控制和不控制之間找一個平衡點,這也與書中所說的既要專注也要不專注是同一個理念。
同時書中也強調了我們應該更多的關注當下,強調了傾聽的重要性,強調了感恩,這其實是我們現代人生活中很多問題的來源,要麼一直想著過去,要麼一直想著未來,要麼總是隻想著自己,當你開始嘗試去關注當下,去傾聽他人時,一切就會開始不一樣了。
“成功和失敗,那個對於人們來說更危險?”這是本書放在結尾章節的一句話,是成功還是失敗都取決於你如何看待,這是一個人生理唸的問題,如果說成功和失敗是人生狀態的兩端,那麼中間狀態才是最佳的,有的人認為人生就應該成功,那麼他很可能無法面對失敗,有的人認為人生總是充滿了失敗,那麼他很可能無法贏得成功,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只是一種外在的標準或者看法,根本不重要,關鍵是這樣的一段經歷對於你的人生來說意味著什麼?經過這樣的一段經歷,你是否更加了解自己,瞭解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