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數學上冊《角度比較和運算》評課稿
李老師在《角的比較和運算》這節課的教學中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巧妙地運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透過玩中學、學中玩,使學生循序漸進地接受了新知,整節課給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覺。現就這節課談一下聽課後的感悟。
值得肯定的地方:
1、學習目標明確化:三維目標具體合理,重難點把握得當。本節課主要圍繞角的大小比較、角的和差關係、角平分線的概念展開,重點放在角的大小比較,難點定位在角平分線的概念的理解及應用。透過學習,形成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圖形語言、文字語言以及幾何符號語言三者之間的轉化能力。透過學習,來領悟數學思想,發展合情推理,增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情景匯入生活化:《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注重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絡,組織學生開展實驗、操作、嘗試等活動,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分析,抽象概括,運用知識進行判斷。”李老師在這節課透過創設學生所熟悉的、直觀的、蘊含數學內容的生活情境——多媒體展示一幅太行山山峰的一張圖片,設計了兩條上山的路,問學生從那條路上山更省力一些。透過追問為什麼,將這個生活問題抽象出了一個數學問題——比較兩個角的大小,從而揭示本節課課題。讓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結合親身經歷,加深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的.感悟,從而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探索新知的積極性。
3、學習方式多樣化:《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李老師充分為學生創設操作和實踐的機會,以“活動”為載體,組織學生“經歷”了一個個學習過程。如活動2中,學生以學具“三角板”為載體,透過“想一想、擺一擺、說一說”等活動,使得學生的手、腦、眼、口等多種感官直接參與了學習活動,讓學生透過實際操作經歷數學發生發展的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同時李老師積極參與學生活動過程,師生互動,老師成為活動的合作者,引導者。
4、習題設定層次化:李老師根據教學的需要,在練習的設計上表現出以下幾點:
首先,練習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如為了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李老師在學案中設計達標測評小練習:這樣的練習針對性強,使學生所學知識及時得到鞏固。
其次,練習設計具有探索性、層次性。如拓展提高這道練習題:不僅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而且注重了知識的“生長點”和“延伸點”。
5、課堂評價適時化:“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這是新課程提倡激勵性評價的宗旨。今天這節課中,李老師不吝嗇對學生的評價。如李老師在提問時都儘量使用委婉而友好的語氣,評價學生的語言都是多表揚、多鼓勵,適時適度地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積極的評價。同時李老師透過給小組計分的形式進行定量評價,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6、教師素養專業化:上課時,李老師教態自然,速度適中,語言風趣幽默,清晰流暢。從新課引入到整堂課的組織,延伸到課後的人性化的作業佈置,結構嚴謹,安排有序,四個活動過渡自然,充分體現她紮實的基本功。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能運用流利的普通話進行教學活動,而且熟練運用多媒體的直觀功能進行輔助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有待商討的地方:
1、由於對學生的熟悉度不夠和學生對教材的不銜接等原因,導致教學環節時間分配不當和知識點間銜接不暢,有前松後緊感覺。
2、沒有很好的運用課堂生成資源,教學中應學會等待,因為我們面對的學生的層次不一樣,要給與他們充足的時間去思考。
一點建議:
初中數學教學體系包含了兩條主線:一條明線——數學基礎知識;一條暗線——數學思想方法。學生的學習就有兩個層面:第一層面學生依託活動經驗——內化基礎知識——獲得新的經驗;第二層面學生在思想方法的引領下——形成基本技能——提升為思想方法。所以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總之,在這節課中,李老師針對學生學情設計教學過程,對教材的內容進行了合理的處理。使本節課較為枯燥的內容變成了學生樂於接受的內容,讓整個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