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高處讀後感(精選5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自由在高處讀後感(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1
熊培雲新書《自由在高處》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這尊雕塑的名字叫“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個右手執錘,左手執鑿,正在把自己從石頭裡雕刻成人形的人。用一句話去概括這本書的內容:自由在高處,欲得需自塑。透過閱讀這本書,可以瞭解這本書所做的其實就是三件事:一、幫你意識到枷鎖所在;二、幫你掙脫枷鎖,或者如果暫時不可能,至少讓你學會帶著枷鎖舞蹈;三、帶你尋求自由思想的愉悅。
當然,自由任何時候都不是唾手可得,帕得裡克說“不自由,毋寧死”,熊培雲則說“不自由,仍可活”。在生活中,也許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縛你的那些枷鎖,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更多時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鎖下仍然能做的那些事,就會感到它的分量已經輕了一半;只要你超越逆境,盤活自由,拓展生存,積極生活,你已經給了自己心靈的自由。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義,正如我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對的環境可能不盡人意,也可能存在這樣和那樣的問題。
但是能夠立足現實,積極工作的人往往就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郭娜陸地航空班就印證了這一點,她們在平凡的崗位從細節小處下功夫,不斷創新服務,改進和提高工作方法和服務水平。以熱忱的態度、真誠的付出對待來往的乘客,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不平凡的事蹟,獲得了社會的讚譽和承認。而在我們的工作中就應該保持這種積極向上的工作態度,具備她們這種急司乘人員所急,想司乘人員所想的服務理念,熱情為過往司乘服務,確保青銀高速的路暢人和。
我們應該多讀熊培雲的文字。他的文字,讓我們體會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寬容之精神、樂觀之態度、人文之關懷。讓我們看到自由就在高處等著我們去摘取。
他的樂觀並非盲目的,透過他的文字我們看到他在理性分析之下的積極與樂觀。我們同時也應該學著熊培雲的姿態,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自己人生的領導者,正如“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床”所言。雖然我們改變不了大環境,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環境。在我們的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誠的態度待人,創造和諧的工作氛圍,透過小環境的改變來影響大環境。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燦爛美好。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2
從“堪笑榮華枕中客,對蓮餘做世外仙。”到“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人類從未停止過對自由的嚮往。然而,站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所理解的自由卻是不盡相同的:小時候,自由好像就是,想玩就玩,想吃就吃;上學後,發現逃離學校和家長的管制才是自由;步入工作以來,又覺得擁有了足夠的金錢就等於自由。但是《自由在高處》一書的作者——熊培雲,想要為讀者呈現的是:如何超拔於一望無際的物慾與喧囂之上,得物慾與成功之外的自由。
你即你自由。
翻看歷史的長卷,人類為了解放肉體而寧死不屈,為了解放思想而奮勇向前,為獲取“自由”不斷經歷著“攻擊”和“反抗”。為什麼“自由”是人類追求的永恆話題,甚至為了它不惜以血為代價?作者引用了盧梭的話: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人類,作為自然界中最具靈性的生物,在創造之初,就被賦予了高階的思維與精神,然而這種自由精神往往被禁錮在有形有體的物質世界之中不得釋放。
人可以自主地生活,我們所能感覺到的不自由,很多是自我施加。既是這樣,作者提出“你即你自由”的觀點,你的世界在於你如何選擇。無論環境多麼惡劣,你總還可以做最好的自己,改變不了大環境,就改變小環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可以決定自己幾點起床。
不久前我認識了一位律師,他人到中年,在律師這個行業已小有聲望,但他卻跟朋友分享說,當面對世界的時候,他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是,什麼都改變不了。細想,人有時候是多麼的脆弱啊,可能會被別人的一句話打倒;面對環境的時候,又有多少人可以做環境的`主導者?與其憂慮這個社會的走向是不是越來越壞了,不如努力改變自己,讓自己越來越好才更切實際!
你須尋得所愛,並且為之守望。
最近,因為一篇微信公眾號的文章,把那個曾經在中國廣西農村支教的德國人——盧安克,再一次拉回到大眾的視野裡。一個從小接受良好教育的德國人,來到中國旅遊之後,毅然決定留在這塊土地上,做起了支教志願者。十年如一日,他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們獻上了自己的整個青春時代。盧安克感動了許多中國人,當然本書的作者,也是其中之一。
作者熊培雲說:“在盧安克看來,現代人大多過得可憐,因為他們天天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然後用錢買回一堆其實並不十分需要的東西來安慰自己。生命長遠,但若是為了得到所謂的社會承認而永遠要做不願意做的事,不如生命短暫,做了自己願意做的事。”
我還記得當年柴靜採訪盧安克的畫面,柴靜問:“你為什麼生活?”盧安克不加思索地笑著回答說:“有更大的樂趣,有比能表達的更大的樂趣。”後來他又說,我的命就在這裡了,離開這裡,就是沒命了。距離我看那期採訪節目已經過去很多很多年了,但如今依然記得,因為我感受到了一股潛藏的,而又龐大的力量。這力量,現如今我所理解的,大概是執著於信念的力量吧。
人若沒有理想,就是一條鹹魚;假若鹹魚有了理想,也能翻個身。沒有信念,何來力量呢?如何堅強呢?面對外面世界的時候,心裡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東西,他就會更強,更穩定。
凡事走到了極端,難免成為毒藥。
書裡提到一種病,作者稱之為“物慾症”,這是一個慾望高漲的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物極必反,過度追求物質,最後人卻變成了物質的佔有品,淪為物慾的奴隸。
事實上,現今社會的極端現象不止表現在物質追求方面。“極端”似乎已經成為大眾的思維模式,就拿閱讀這件事來說,大眾的輿論聲中不泛有這樣一些言論,什麼沒有營養的快餐式閱讀盛行;大家都在看手機,正經的讀書人越來越少之類的觀點。記得在一次讀書會上,葉兆言老師將閱讀比喻成是無用的美好,他說,讀書就是一件開心又隨性的事情,不要搞得那麼刻意,好像多讀書是所有人走向成功的捷徑一樣。科技的進步絕不是要毀掉人類的大腦,讀一些手機裡的短文章也未必就是件壞事,古時候的唐詩宋詞都是短短的幾行字,卻是中國的文化財富,流傳至今。
急功近利,過猶不及,這些極端的毒藥,正在毀掉一部分人的自由。什麼時候我們可以有節制地思考、做事,不必時刻為風塵奔波,靜下心來,看大地寒來暑往,四季消長分明;欣賞種子播撒信念,古樹支起蒼穹?作者熊培雲相信,那一天一定會到來的!
在逆境中(積極)生活或抵抗。
書裡一直在講“自由”,在接近尾聲的部分,卻說起了“不自由”。生活不是文字印在紙上這麼簡單,早年做過評論員的熊培雲再清楚不過了。帕特里克說過,“不自由,毋寧死。”熊培雲卻說,“不自由,仍可活。”
這時,舉霍金的例子來詮釋作者的觀點最合適不過了。霍金的身體狀況眾所周知,2006年霍金訪香港時,有位香港青年曾因意外導致全身癱瘓希望能安樂死,有記者以此為例詢問霍金是否曾因身體殘障而感到沮喪,有時怎麼克服的?霍金的回答是:“我有自由選擇生命的結束,但那將是一個重大錯誤。無論命運有多壞,人總應有所作為,有生命就有希望。”至此,我更能體會到霍金為什麼鍾愛《果殼裡的宇宙》這一書名了。“我即使被關在果殼之中,仍自以為是無限空間之王。”那些認為這個時代不如意的人,同樣要調整心態,像一個正常時代一樣生活。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生便是一種逆境,誰不是被扔到這個世界中來的?所謂“積極生活”,亦不過是超越了被動與困境,在別無選擇中,積極選擇罷了。
書中有一段話讓我特別感動:世界就像是一個廣場,如果你只知道左右,而忘了更要站在高處張望,你是很難找到自己的方向的。什麼時候,當你能超拔於時代的苦難之上、人群之上,你能從自己出發,以內心的尺度衡量自己的人生,你才可能是自由的。
靈魂是天空,身體是大地。超脫於一切物質之上的,是至高的——心靈,心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可以在你我平凡的生活裡的自由。願在餘下的生命裡同時守護好自己的靈魂與身體,守衛好一生的責任與自由;願歲月無負天地;願此生遼闊高遠。這是作者熊培雲給予自己和讀者最美好的期望!
一位朋友評價《自由在高處》,不過就是一本世俗裡的心靈雞湯嘛!但是,這本書對我的影響,遠不止是“心靈雞湯”這麼簡單。透過熊培雲的《自由在高處》,幫助我打開了看待世界的另一個視角。一本書就是一個世界,閱讀的意義,似乎更加深刻了!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3
偶然邂逅熊培雲的《自由在高處》,被扉頁處的一句“你即你自由”直擊心底。彼時的自己初入職場,茫然不知所措,工作現狀和理想之間的差異讓剛進社會的我總是處於一種惶惶不安的狀態中,渴望證明自己但無處可施,迫切想要提升自己又無所適從。直到看到這本書,書中的許多觀點總能讓我與之產生共鳴,文字中透漏出的樂觀之態度、獨立之人格、寬容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讓一顆浮躁的心慢慢寧靜,不再迷茫。
自由是什麼?帕特里克說“不自由,毋寧死!”熊培雲卻說“不自由,仍可活”,因為,你即你自由。
經常關注時事熱點的人會發現在社會的各個角落總有一些負面事件在發生,比如近日的“辱母案”。這些負面新聞讓每一個有良知、有血性的人感到“疼痛”,“疼痛”之餘則是對無法改變現狀的深深的無力感,於是有人控訴我們的社會,控訴我們的體制,大呼“不自由”。可是這樣就能放棄嗎?雖然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隻要大家肯努力、願思考、不放棄,社會終將朝著好的方向走。在這個漫長的社會變革的過程中,我們每個人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行為都是一根稻草,你又何嘗不可能是最後一根呢?正如熊培雲所說,“我改變不了大環境,那就改變小環境。我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可以決定自己幾點起床”。
這段話也同樣適用於初入職場的我們。理想與現實總是有差距,想象中的摩天寫字樓、職業套裝和高跟鞋在開始進行基層鍛鍊的第一天就全部消失不見,生活的真相是每天穿著統一的工裝奔波在基層一線,在加油站要充值、髮卡、加油、推銷,在油庫要驗卡、打鉛封、打掃場地……然而這一切就不美好了嗎?羅曼羅蘭說“生活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基層生活鍛鍊我的意志、增添我的技能、豐富我的人生,讓我認識眾多可愛的同事,更好更快的融入北京石油這個大家庭,這就是收穫。我無法改變大環境,無法改變基層的工作現狀,但我可以改變自己的工作態度,改變自己的角色定位,我可以用樂觀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做自己的英雄。因為,我即我自由。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4
《自由在高處》從不同角度解僱分析了當今中國社會存在的諸多怪象,最根本的價值觀念與西文主流價值觀念的差異,對人生觀價值觀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生活的價值及意義,國家與社會在存在,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集中營是用來做什麼的,體制內的弱者面臨的制度因素,“風能進,雨能進,國王的衛兵不能進“體現著對個體主權的尊重和保護,二等於多少體現的觀念改變,人是時間單位體現個人的創造價值,國界與自由全新意義等等。
回顧現實與理想,我們想得太多,學得太少,做得太少,調研實踐得太少。對比西方價值觀念,總強調意識形態差異,而相互學習、借鑑比太少。現階段,無論東西文化、南北差異,都是全球文明文化的組織部分,都應主動學習,相互交流。
追尋思想的自由。現階段,由於教育體系、教育方式、教育內容的束縛和差異,總是自覺不自覺得學習到的理論、價值、觀念,與現實社會存在種種現象相矛盾,也相交織,種種規則、潛規則勝行於道,打破了人們既有傳統觀念和價值,需要學習更多的經濟學、社會學、西方經典理論學來審視中國社會現狀和發展趨勢,培養和修正個人的價值認同,正確辨別正負是非,放飛個人自由思想。更要大膽地說出你的不高興。龍應臺:“不要以為你是大學教授,所以研究比較重要;不要以為你是殺豬的,所以沒有人會聽你的話;不要以為你是大學生,不夠資格管理社會。你今天不生氣,不站出來的話,明天……還有我,還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為沉默的犧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種,有良心,你現在就去告訴你人公僕立法委員會,告訴衛生署,告訴環保局:你受夠了,你很生氣!你一定要很大聲地說。”
尋找選擇的自由。李開復給中國大學生的信中,多次提及選擇的權利和智慧。正如李開復所說,“有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不要一味地看到被選擇,更應積極地面對新生活,適應新環境,當前我們每個人都面臨被選擇,從小學升初中,到大學被錄取及面臨就業,也許直至工作後崗位的多次調整都看似被動的過程,反思之中,不選擇也一種選擇,被選擇也是你生活學習訓練的結果之一。1.01^365=37.87,0.99^365=0.03。兩者起點是如此接進而結果差距是如此之大,這恰恰是你自由選擇的結果。“改變不了大環境,就改變小環境。小環境改變了,大環境也就隨之改變。做自己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床。”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5
許多人都知道帕特里克,那句將好轉高的名言:“不自由,毋寧死”生活在今天的中國,這樣一個“自由”變成“目曲”的地方,我們是不是就可以放縱沉淪,苟且悲觀度日了呢?《自由在高處》告訴我們在枷鎖之中,我們仍可做自己生活的主宰。“不自由,任可活”。
曾經有人做過一個跳蚤實驗,它們在正常情況下可以跳三米高、接下來,在一米高的地方放置一塊透明的玻璃板組個它們於兩米以上的地方,於是跳蚤再怎麼努力,也只能跳在一米的地方了。鍋一段時間,實驗者把玻璃拿掉,跳蚤卻不知道它又可以隨心所欲地彈跳了。它永遠就又能夠跳一米了。
類似結果的實驗有很多。它們說明這人是如何變得不自由的。人是社會人,與外界的接觸所得的對於世界的感官,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的觀念,行為,人生。於是,誰不希望臉上永遠是一副沒有受過欺負的表情呢?可是長久以來,我生長的國度時時刻刻都在為我培養一種緊張感。勝過經驗中的患難與挫折也教會人們學乘,撞了南牆要及時回頭。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又怎麼可能每天都自信滿滿的,沒有被欺負過的表情呢?於是,人們學會了縮手縮腳,畏首畏尾。大膽的念頭先被自己掐死了,與眾不同的行為先被自己扼殺了。自己為自己裝上鍊栲枷鎖,人就變成了那隻只能跳一米高的跳蚤。
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裡寫道:“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止,在行動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指揮上多麼想一個天禪!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我想,人最偉大的地方或許在於能夠抽象的思考。比如,在這樣不太自由的環境裡,如何自己解脫出去。這大概也就是熊培雲寫這本書的目的。
作者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可以概括了打破思維定勢,換個角度看問題。比如,聖誕節不過是世界文化的一個小樣本,不是所謂的“西方文化侵入”;比如,認知不一定會對綁架恨之入骨,有的時候是有可能愛上綁匪的;比如,獎勵可能異化為一種可怕的心理控制;比如,你只代表你自己,不需要強迫自己代表整個名族;比如,人人喜愛的順境其實也是一種逆境······很多事情,並不是你所想的那樣。國家質檢確實有利益的競爭,但是不是誰都用心機搞垮你。不安大多數人的既定模式走,人生也不一定會完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正確的。人生的道路不需要和別人一樣,你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活法,只要你覺得幸福快樂。
當然,實際情況是,及時告訴自己高塔裡沒有監護者,鼓起勇氣按自己的醫院去做事,有時你驚喜地發現你的確是自由的,而有時候,拿看得見的枷鎖仍然在綁縛著我們。在這時候,就需要進行自救了,自救是對枷鎖的反叛,不管是正面還是側面,不管是直接還是間接,不管是直接衝擊還是曲徑保全。自救是自我救贖,如同書中提到的易卜生的話:“有的時候我真覺得全世界像海上撞沉了的船,最要緊的還是就出自己。”而且我還相信,每個人所做的點點滴滴,最終會凝成巨流,奔出山口,走向開闊的茫茫平原。
你即你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