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調查報告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那麼什麼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

一、調查登記表

調查時間:7月1日—7月4日

調查方式:走訪

調查人:陳嬌

調查地點:略

留守兒童家數:13戶,

留守兒童人數:26人

總戶數:33戶

其中有4戶一位老人帶3個小孩,有5戶一位老人帶2個小孩,有4戶1位老人帶1個小孩。

其中未滿週歲的留守兒童:2人;學齡前的留守兒童:6人;學前班—四年級:11人;五年級—六年級:7人。

二、調查感受

“孟母三遷”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言傳身教”這一成語也有很多人知道。但就此次調查情況看,在我們這個村組真正明白其中道理的人屈指可數,真正做到的更是寥寥無幾。推而廣之,在中國像我們這樣的村子還有很多,比我們村經濟條件差的還不可計數,可想而知: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確實多,並且情況不容樂觀。

這些留守兒童的父母大多都是為了養家餬口,為了孩子讀書而背井離鄉出外打工,但這裡面也含有個別怕吃苦而將重任交給來人的青年夫婦。他們有些一年回家一次或兩次,有些甚至幾年才歸家一趟,只是按時寄一些錢讓小孩生活、學習,有時寄一些衣服或玩具來“滿足”這些留守兒童的物質生活。須不知正當這些父母自認為給了孩子富足的物質生活時,這些留守兒童的精神生活卻空虛得像一張白紙,他們很少享受到父母在身邊的那種溫馨與快樂,他們只能用電話線來寄託他們的情思,抑或在電話旁,在夜裡,在父母牽著孩子小手玩的電視片前淚流滿面。

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對人的行為習慣,對人的思想認知,對人智力的開發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這些留守兒童,這些祖國的花朵、民族的希望整天面對的卻是沒有文化的,已跟不是時代步伐的,思想已落伍的,身體裡甚至還流淌著封建社會血液的老人。在這些老人的“薰陶”下,這些留守兒童又怎能從小養成愛祖國、愛學習的行為習慣呢?他們又怎能知道“狼來了”的故事,又怎會明白飯前便後要洗手,朋友夥伴要團結呢?走訪中我看到他們一個個臉上滿是汙垢,找不到一點白淨的面板,身上的衣服像抹布,那個樣子比魯迅筆下的阿q還要讓人心酸。他們整天只知吃飯,只知和夥伴在骯髒的地上打鬧,在有青青禾苗的田中捉青蛙,或者和夥伴打架,或者跑到別家梨樹上摘梨子。

我記得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有言:“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將來要肩負起保國、興國的重任,因此人才的培養格外重要。

一朵奇葩,沒有雨露的滋潤,她將永遠不會美麗動人。

一個蓓蕾,如果你希望她迎風綻放就需要細心栽培。

一棵小樹,如果你期盼他成為凌雲之木就應該用心澆灌。

一個小孩,如果你渴望他有雄心壯志,成為國之棟樑就必須精心教育和引導。

一個人總是需要有人去發現、去欣賞、去啟發。即使是千里馬,也需要有慧眼識才的伯樂,再醜陋的石頭只要用心雕琢,也可能成為精美的工藝品。然而那些老人能堪當如此重任嗎?他們對於這些又懂多少,他們能走近、能瞭解他們孫子、孫女的心嗎?他們不能!他們有時甚至就像《邊城》中的爺爺和孫女,雖然天天在一起,雖然相依為命的他們彼此愛得很深,但他們卻缺少必要的理解和溝通。

錢,固然重要,但好好地培養下一代更重要。因為這不僅是個人行為,也是一種民族行為和社會行為。父母不能只顧眼前利益,不能認為培養教育孩子只是學校的責任。其實,你們自己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歷史上很多成功人士的背後,都有他們明事知理的父母開導他們。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們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的愛有時是孩子們成功的催化劑。因此,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至少應有一個陪在孩子身邊教育、開啟、照顧他們,使他們小的時候就受良好行為習慣的薰陶,養成愛祖國、講文明、有骨氣、有正義感的品德。父母要做真正對孩子負責,對國家盡義務的,合符時代要求的父母。

雖然國家現在非常關注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為此也頒佈過一些政策,但由於受多方面的影響,很多貧困偏遠的鄉村根本無法執行,有些地方執行了,問題也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很多人由於缺少文化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其實,留守兒童這個問題是一個不容忽視,必須引起全社會熱切關注的問題。我認為“留守兒童”這個話題完全可以和“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相提並論,甚至可以說“留守兒童”的問題就屬於“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一部分。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2

關於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的調查報告近兩個星期我們小組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教育情況做了一個實踐調查。對現在農村留守兒童情況有了一個深刻的瞭解。並對我們的調查結果給以了總結和分析,對其面臨的問題給以文字表現。並經過我們組員的討論與研究提出了幾點解決建議。

一、 農村兒童成長與教育調查統計表

問題 調查選項 比例 父母外出打工比例

父親母親雙方外出打工 31% 父親單方外出打工 60% 母親單獨外出打工 9%

父母探親時間

一年一次 74% 兩年一次 17% 三年一次 9%

監護人狀況

與母親居住 51% 與父親居住 5% 與祖父母居住 30% 與外祖父母居住 11% 獨居 3%

感到孤獨煩躁時

找朋友傾訴 64% 看電視 14% 玩耍 16% 無法解脫 5%

學習態度

對學習感興趣 51% 一般 37% 學不進去 9% 曠課逃學 3%

遵守紀律情況

遵守紀律 85% 經常遲到 15%

課外活動與娛樂

做家務 56% 幹農活 29% 玩 3%

遇到困難時

靠家人 45% 靠朋友 20% 靠自己 17% 靠老師 18%

生病時

母親照顧 56% 父親照顧 29% 祖父母照顧 5% 親戚或其他人 10%

二、農村留守兒童現狀

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母的關愛,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軟弱無力,社會對這一弱勢群體又關心不夠。他們被父母“遺棄”,被學校“遺棄”,也被社會所“遺棄”。由於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監管、教育處於一種“真空”狀態,從而導致許多留守兒童人格發展不健全、學習成績滑坡、人際交往出現障礙、良好思想樹立出現危機,有的行為甚至表現得很極端。具體而言,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教育欠缺

農村留守兒童形成的直接原因就是父母雙方或一方進城務工,致使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親子間溝通中斷,互動缺失。外出務工父母即使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終因天各一方,對留守子女的教育難免陷入“鞭長莫及”的境地。更糟糕的是許多外出務工父母連與子女的基本交流都沒有,更何談對子女的引導、教育與關心。有的父母半個月或一個月才與孩子聯絡一次,有的甚至長年累月沒有聯絡。抑或一年回家探親一次,抑或數年不知家裡的境況。子女與父母長期分離,缺乏聯絡,使得父母無法瞭解子女的心理、思想的變化,從而對其缺乏必要的關愛與引導。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被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父母的親朋好友取代。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監管的情況下,出現隔代教育力不從心的狀況,祖輩的文化程度不高,他們對孫輩的監護僅僅從物質生活方面予以滿足,這難免會走向一個極端:他們對孫輩過分的溺愛,使得留守兒童變得嬌生慣養。即使是在父母面前,也有這種情況的發生,父母對留守子女照顧不周,內心感到愧疚,為了補償孩子,他們就儘量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因此,留守兒童也就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這種以物質的滿足代替精神上的安撫,將孩子一步步往懸崖邊上推,一不留意孩子就有可能掉進深淵。而委託他人監護孩子則出現了另一種情況:受委託者更多的是對留守兒童的漠不關心,持一種放任的態度。有的是留守兒童太調皮,他們根本管不了,也有的是害怕管多了受到其父母的埋怨,因此他們的監護也只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留守兒童也就變得膽大起來,他們可以為所欲為,肆無忌憚。總而言之,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給留守帶來了一系列嚴重的後果。對留守兒童的監護不力,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價值取向的扭曲,無限制的物質滿足,行為規範上的放任,精神上的漠不關心,使孩子變得功利起來,表現出個人享樂主義的人生觀。好逸惡勞、奢侈浪費、亂花錢、擺闊氣的錯誤思想觀念極易在留守兒童中形成。家庭教育缺失導致的另一嚴重後果表現在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方面。父母長期在外,留守兒童親情缺失,缺乏起碼的父愛母愛。他們普遍缺少情感教育和心理關懷,沒有傾述和求助的物件,這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容易引發多種心理疾病。他們不願與外界接觸或是接觸甚少,因此很多兒童表現得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其有的行為甚至讓人不可理喻。這些心理障礙嚴重影響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3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的出現源於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但又因種種原因無法將子女一起帶到身邊上學,子女只能留在了農村家裡,父母一方或爺爺、奶奶、其他親屬代為照看。留守兒童因為父母不在身邊,缺少父母之愛,缺少良好的教育管理和指導,容易導致心理上的缺陷和行為性格上轉變,對他們的健康成長帶來較大的影響。針對這一問題,調查留守兒童生活現狀、學業學習、心理健康、行為性格等方面的基本情況,掌握留守兒童的成長環境和目前的成長髮展情況,對比留守兒童與父母均在身邊兒童的差異,分析留守兒童行為、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探索促進留守兒童順利健康成長的對策,意義重大。

學校現有6個教學班,學生293名,教職工18名,經摸底調查,我校現有留守兒童113人,佔在校學生總數的38.6% ,其中父母雙方都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64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28.8%。對四、六年級的20名留守兒童進行問卷調查,問卷調查涉及生活現狀、學業學習、心理健康、行為性格等方面的18個問題,比較全面的瞭解了我校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研,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準備。確定調查目的、物件(四、五、六年級)

調查內容、方法,查閱資料,制定問卷調查表。

本次調查問卷是根據國家《關於大力開展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行動的意見》精神,設計了《蒿塔小學留守兒童問卷調查表》,調查表包含生活現狀、學業學習、心理健康、行為性格、受關注程度和自信心等幾個方面的18個問題,透過學生對問題的回答選擇,統計對選擇專案的人數佔參選總人數的百分數,來了解學生總體上的現狀和心理傾向性特點。調查表如下。

蒿塔小學留守兒童問卷調查表

1. 你爸媽外出務工多長時間了?( )

(1)一年 (2)二年 (3)三年 (4)更長時間

2.爸媽外出務工,你和誰生活在一起?( )

(1) 爺爺 奶奶 (2) 外公 外婆 (3) 寄宿學校

3. 爸媽不在身邊,生活上有什麼變化?( )

(1) 沒有變化 (2) 更自由了 (3)過得不如以前好

4. 爸媽不在家,你是否感覺安全?( )

(1)不安全(2)安全(3)在不在都一樣

5.爸媽不在身邊,對你的學習有什麼影響?( )

(1)沒有影響 (2)我進步了 (3)我退步了

6. 爸媽不在身邊,你的行為習慣有什麼改變?( )

(1)沒有改變 (2) 更加懂事了 (3) 缺點又增加了

7. 爸媽不在身邊,你的性格有什麼改變?( )

(1)更加開朗了 (2)更加孤僻了 (3) 沒有變化

8. 爸媽不在身邊,你有心事向誰訴說?( )

(1)家人 (2)老師 (3)小朋友 (4)誰都不說

9.你對爸媽滿意嗎?( )(1)滿意(2)不滿意 (3)無所謂

10.你想爸媽了,會怎麼做?( )

(1)打電話或寫信 (2)不作聲或偷偷哭泣 (3)找爺爺奶奶說話(4) 從來不想

11.你與父母的聯絡( )。

(1)每月一次(2)每週一次(3)每天一次(4)不常聯絡,記不清

12、你敢把你的真實想法告訴父母嗎?為什麼?( )

(1)不敢。因為( )a、不想再給他們添麻煩;

b、怕父母不理解,批評我;

c、因為我不認真學習,不好意思說;

d、因為我說出來,他們也不理或不答應。

(2)能把真實想法告訴父母。父母理解我,我也理解父母。

13、學習情況調查( )(可以填幾項)。

(1)學習壓力大;(2)我的成績可以;(3)我愛讀書;(4)我的成績不好;(5)我不愛讀書;(6)上學不如打工等。

14、本期老師找你談過幾次心?( )

(1)沒談過 (2)談過( )次

15、誰給你的壓力最大( ):

(1)父母;(2)老師;(3)自己;(4)其他家人

16、除吃飯的錢外;每週有零花錢_____元。

17、我自己感覺( )(1)、很優秀(2)、比較好(3)、比較差;(4)很差。

18、我最希望和 在一起,因為 。

第二步:發放問卷,進行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調查表100份,由於低年級學生較小,留守兒童人數相對較少,所以問卷調查主要選取四、五、六年級的學生,調查學生的在校外的生活和表現,以及調查表上具有的內容。

第三步:分析歸納、統計資料。

二、結論和分析

依據調查結果,留守兒童佔兒童總數比例大,其中父母雙方都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佔留守兒童總數的28.8%。留守兒童中,父母外出打工時間在一年以上的佔73.7%,在四年以上的佔15.8%,留守兒童與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同住的佔36.9%,35.9%的兒童感到父母不在不安全,留守兒童除過吃早餐的錢外,平均零花錢每週只有5元,每天不足1元,有56.4%的留守兒童感到生活不如父母在家的時候,對父母不滿意和無所謂的留守兒童佔24.3%,想父母時不做聲或偷偷的哭泣的和從來不想父母的兒童佔5.2%,有65.8%的留守兒童感到自己的給自己的壓力很大。這些資料顯示,農村留守兒童現狀不容樂觀,因缺少父母的愛感到孤獨,生活比較貧窮,個人壓力較大,在他們10歲左右的年齡段,不該有的家庭壓力和人生壓力都不同程度的對他們產生了影響,他們的心理有一定的扭曲化傾向,對父母出現信任危機,因種種原因不願意講自己的真實想法告訴父母,他們在學校和社會得到老師和監護人的心理幫助較少,非常思念父母,希望能與父母生活在一起。具體而言,有以下特點:

1、生活現狀堪憂。留守兒童家庭大都不太富裕,外出務工的父母大多從事體力勞動或做小生意,收入微薄,致使這些家庭生活條件差,加之老人素有節儉的習慣,多留守兒童的生活標準要求比較,有的不重視早餐,有時吃有時不吃早餐,在生活上基本上是有啥吃啥,留守兒童的零花錢也比較少。很多孩子營養跟不上,生活質量差,這嚴重影響了孩子的智力發育和身體健康。

2、安全感降低,安全問題突出。由於36.9%留守兒童是由年齡偏大的祖輩監護,他們中有一部分不僅自身得不到有效的監護,而且還要承擔起照顧爺爺奶奶的責任,還有個別兒童無人監護,使得35.9%的留守兒童感到不安全。一些留守兒童因父母不在身邊,經常受到同學、鄰居的欺負;一些留守兒童患病不能及時治療,遇到意外情況不能得到幫助,安全隱患增加。

3、心理健康問題突出。有41.7%的留守兒童有心思誰都不說,28.6%的留守兒童感到自己變得孤僻,有65.8%的兒童給自己的壓力很大,對父母不滿意和無所謂的留守兒童佔24.3%,想父母時不做聲或偷偷的哭泣的和從來不想父母的兒童佔5.2%,34.2%的留守兒童感到自己很差,缺乏自信心。這些資料充分說明留守兒童感到寂寞和孤獨,這種孤獨感影響了他們的行為、性格、交流、學習和生活,這最主要的原因是親情和家庭教育缺失、家庭監管缺位,使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出現扭曲傾向,甚至產生怨恨父母的心理,有的與父母疏遠,和父母打電話交流的次數特別少,甚至從不主動交流。

4、部分留守兒童學習成績降低,行為習慣變壞。

儘管有許多留守兒童也表現出了強烈的求學願望,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績。調查結果顯示,40.8%的留守兒童感到自己學習退步,20.4%的留守兒童感到自己學生成績不好。這主要是由於心理問題的干擾以及學習自控力較差所造成的。在我們的問卷中,有絕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反映在家了無人督促學習,這反映出監護人本身的態度和能力減弱了原有家庭的監督作用,影響了他們自控力的形成。28.6%的留守兒童感到自己的缺點越來越多了,自己的行為習慣變壞了,據談話調查,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不講衛生、不換衣服、挑食挑穿、不聽監護人的話,頂撞祖輩、不服管理、逆反心理強。

從以上調查結果看到,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及安全、心理健康、學習和行為性格等方面都存在比較突出的問題,留守兒童與父母均在身邊的兒童存在明顯的差異,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親情的缺失,家庭監管能力降低,社會的負面影響以及學校教育缺乏針對性和有傾向性的對策。

三、對策與建議

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和行為問題,需要從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著手,建立相應的制度和措施,形成合力,加強留守兒童的教育,促進留守兒童順利健康發展。

第一,大力宣傳,引導支援,政策傾斜,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讓家長明確家庭發展以孩子的成長為後動,多考慮考慮孩子,孩子的前途比金錢重要,不到萬不得已,不要留下孩子長期外出打工。如果家庭經濟確實困難,可讓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監護子女,一般以母親為主,母親心細,有耐心,孩子更願意與她們交流,外出一方並經常透過電話與孩子交流,彌補孩子的親情感。父母都需要外出務工的,儘量帶上孩子,讓孩子在打工地接受義務教育。在政策上予以傾斜,支援農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學,今年國家免除借讀費就是特別號的舉措,對讓留守兒童不在留守具有非常重大的推進作用。父母都需要外出務工,又實在帶不上孩子的,要找到有知識、有監管能力的監護人,不要把孩子留給多病的老人,使本該屬於被監護人的孩子變成老人的“監護人”。

第二、投入資金,建社農村寄宿制學校,不斷完善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資源建設,為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以便對缺失的家庭教育進行補償,為留守兒童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務。

第三、家長定期不定期的與孩子對話,至少每週一次,每次不少於3分鐘。親子之間的感情,父母對子女的直接教育,對孩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他們在外打工時不忘與孩子溝通交流:有可能面對面接觸固然好,不可能的話,也該透過電話、書信、網路聊天等方式進行聯絡,在聯絡過程中滲透教育因素,要及時瞭解子女近期的生活學習情況,及時關心他們的思想、生活和學習,讓孩子感到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溫暖,同時要向老師和臨時監護人即使瞭解孩子學習生活等個方面的情況。不要只顧掙錢,忘了對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更多地關心他們的生理、心理與情感,更多的關注他們的所思、所想、所做、所為。同時如果經濟允許,應儘可能在農忙或春節時多回家看看孩子,或者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邊,這樣,親子互動與溝通的時間與機會就比較多,並且具有一定的連貫性。

第四、學校成立留守兒童之家,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因為學校是留守兒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要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的問題,豐厚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和具備教育專業的基本素養、高尚的職業道德的教師是關鍵。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留守兒童的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學校要透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活動,來引導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以良好的教育來留住學生的人和心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任課老師和班主任要對班級裡的留守兒童多關注、鼓勵和幫助,通過了解他們的基本情況,關注他們的學習完成和變化情況,與他們談話和交流,及時地瞭解和解決他們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另外,在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方式上,老師應以鼓勵為主。並且,還要經常與他們的家長和監護人聯絡和交流,以能共同及時地解決他們存在的問題。

第五,及時解決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中可能會面臨一些困難和困惑。學校和社會應加強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開設心理課程和配備心理教育教師,重視學生的心理諮詢與輔導,建立“留守兒童”心理發展檔案,及時發現和診治學生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等,引導兒童積極、健康、全面成長。

第六、建立少年兒童校外活動中心,為留守兒童在校外參加有益的活動提供場所和條件。目前,可供學生在校外活動的場所和機構較少,特別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於基層很少或沒有相關的少年兒童的活動中心,使得農村少年兒童在校外的活動無場地,無器材,無組織,基本處於空白。多數沒有家庭監管的兒童,特別是留守兒童,多與夥伴自由活動,有的上網咖打遊戲通宵不歸、有的打架鬥毆甚至幹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情,長期下去,影響力兒童的身心健康。因而,建立少年兒童校外活動中心,為留守兒童在校外參加有益的活動提供場所和條件,對留守兒童的成長和發展也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農村留守兒童主要受親情關愛缺失,庭教育缺乏、學校針對性教育缺少和社會關注不夠等各方面的綜合影響,健康和行為問題突出。從家庭、學校和社會多方面完善合作,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困難和混或,使他們能和父母均在身邊的兒童一樣,幸福快樂健康地成長,將來能成為祖國的有用之才。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4

近兩個星期我們小組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教育情況做了一個實踐調查。對現在農村留守兒童情況有了一個深刻的瞭解。並對我們的調查結果給以了總結和分析,對其面臨的問題給以文字表現。並經過我們組員的討論與研究提出了幾點解決建議。

一、 農村兒童成長與教育調查統計表

問題 調查選項 比例 父母外出打工比例 父親母親雙方外出打工 31%, 父親單方外出打工 60%, 母親單獨外出打工 9%, 父母探親時間 一年一次 74%, 兩年一次 17%, 三年一次 9%, 監護人狀況 與母親居住 51%, 與父親居住 5%, 與祖父母居住 30%, 與外祖父母居住 11%, 獨居 3%, 感到孤獨煩躁時 找朋友傾訴 64%, 看電視 14%, 玩耍 16%, 無法解脫 5%, 學習態度 對學習感興趣 51%, 一般 37%, 學不進去 9%, 曠課逃學 3%, 遵守紀律情況 遵守紀律 85%, 經常遲到 15%, 課外活動與娛樂 做家務 56%, 幹農活 29%, 玩 3%, 遇到困難時 靠家人 45%, 靠朋友 20%, 靠自己 17%, 靠老師 18%, 生病時 母親照顧 56%, 父親照顧 29%, 祖父母照顧 5%, 親戚或其他人 10%,

二、農村留守兒童現狀

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母的關愛,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軟弱無力,社會對這一弱勢群體又關心不夠。他們被父母“遺棄”,被學校“遺棄”,也被社會所“遺棄”。由於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監管、教育處於一種“真空”狀態,從而導致許多留守兒童人格發展不健全、學習成績滑坡、人際交往出現障礙、良好思想樹立出現危機,有的行為甚至表現得很極端。具體而言,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教育欠缺

農村留守兒童形成的直接原因就是父母雙方或一方進城務工,致使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親子間溝通中斷,互動缺失。外出務工父母即使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終因天各一方,對留守子女的教育難免陷入“鞭長莫及”的境地。更糟糕的是許多外出務工父母連與子女的基本交流都沒有,更何談對子女的引導、教育與關心。有的父母半個月或一個月才與孩子聯絡一次,有的甚至長年累月沒有聯絡。抑或一年回家探親一次,抑或數年不知家裡的境況。子女與父母長期分離,缺乏聯絡,使得父母無法瞭解子女的心理、思想的變化,從而對其缺乏必要的關愛與引導。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被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父母的親朋好友取代。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監管的情況下,出現隔代教育力不從心的狀況,,祖輩的文化程度不高,他們對孫輩的監護僅僅從物質生活方面予以滿足,這難免會走向一個極端:他們對孫輩過分的溺愛,使得留守兒童變得嬌生慣養。即使是在父母面前,也有這種情況的發生,父母對留守子女照顧不周,內心感到愧疚,為了補償孩子,他們就儘量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因此,留守兒童也就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這種以物質的滿足代替精神上的安撫,將孩子一步步往懸崖邊上推,一不留意孩子就有可能掉進深淵。而委託他人監護孩子則出現了另一種情況:受委託者更多的是對留守兒童的漠不關心,持一種放任的態度。有的是留守兒童太調皮,他們根本管不了,也有的是害怕管多了受到其父母的埋怨,因此他們的監護也只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留守兒童也就變得膽大起來,他們可以為所欲為,肆無忌憚。總而言之,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給留守帶來了一系列嚴重的後果。對留守兒童的監護不力,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價值取向的扭曲,無限制的物質滿足,行為規範上的放任,精神上的漠不關心,使孩子變得功利起來,表現出個人享樂主義的人生觀。好逸惡勞、奢侈浪費、亂花錢、擺闊氣的錯誤思想觀念極易在留守兒童中形成。家庭教育缺失導致的另一嚴重後果表現在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方面。父母長期在外,留守兒童親情缺失,缺乏起碼的父愛母愛。他們普遍缺少情感教育和心理關懷,沒有傾述和求助的物件,這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容易引發多種心理疾玻他們不願與外界接觸或是接觸甚少,因此很多兒童表現得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其有的行為甚至讓人不可理喻。這些心理障礙嚴重影響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2.學校教育軟弱無力

農村留守兒童缺乏家庭教育的同時,學校教育狀況也不容樂觀。學校教育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大方面:一是農村留守兒童成績較差,二是農村留守兒童失學率居高不下。首先是成績差的問題,這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師方面的原因。長期留守的兒童由於見不到父母而產生強烈的思親情緒,導致他們上課思想拋錨,根本無法集中注意力專心聽講。而在家中,他們要麼由祖輩照顧,要麼由父母委託的監護人監管。由祖輩照顧的情況下,祖輩由於年紀大,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他們即使想對孫輩的學習給予幫助,但難免也要陷入“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泥潭。而由委託人監管的情況下,更多的則體現為對其監管下的留守兒童的學習持漠不關心的態度,他們認為只要讓他們監護的留守兒童吃飽穿暖就已經盡到了監護職責,至於學習方面則事不關己,聽之任之。由此可見留守兒童在學習方面根本得不到必要的監督和輔導,學習自覺性和興趣感大大降低,學習成績下降也就不足為怪了。在教師方面,雖然國家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但是“唯分論英雄”的應試教育現狀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觀。以分數評價學生優劣,以分數論教師水平之高低的狀況也沒有得以消除。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對差等生的態度難免顯得粗暴,特別是對差生中那些不服從管教者尤為突出。體罰學生的情況在所難免,且學生不忍處於這種地位,從而產生厭學情緒,這也為留守兒童面臨的學校教育的第二大問題——失學率高埋下了禍根。留守兒童在家受到的監護力度不夠,在學校又受到老師的冷落,於是他們逃學,曠課。有的留守兒童受到父母外出務工的影響,產生“讀書無用論”思想,他們認為不讀書也能掙錢,於是紛紛離校外出,走上了漫漫打工路。學校對此也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一個個離開校園。這是中途退學方面,另外留守兒童的升學率也不容樂觀,留守兒童上高中的幾乎微乎其微。另外,學校教育還有一個不足就是教師不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往往只關心學生智的提高,卻忽視了對其德、體、美、勞的關注,致使留守兒童思想散漫,體質下降,不服從管理,自以為是。在這種教育局面下,學生很難得到全面的發展。

3.社會關愛不足

社會關愛不足,使他們彷徨在社會的邊緣,這是留守兒童面臨的第三大問題。沒有社會的關愛,社會教育欠缺,使得留守兒童在行為方面很不規範,思想修養方面出現嚴重偏差。繼家庭、學校教育的缺失之後,對留守兒童成長影響最大的因素就來自於社會。然而,如今的鄉土秩序並不像人們想象中那麼井然有序。大量的人口外移,鄉土秩序越來越由以往那些被社會排斥的街頭小混混所把持。他們缺乏必要的管制,為所欲為,嚴重擾亂了鄉村的正常秩序。缺乏對事物正確判斷力的留守兒童難免受其影響,其綜合素質的培養和良好人格的形成著實令人堪憂。他們在情感方面只求索取,不思付出,不知道如何感恩回報,片面追求個人利益,對家庭、朋友、鄰居、社會冷漠無情,缺乏基本的社會責任感。他們小小年紀就染上了吸菸、酗酒、賭博、小偷小摸等惡習,在行為方面放任自流,違反學校紀律,甚至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來,這又引起了下面將要探討的問題,留守兒童給社會帶來重大的安全隱患。這一系列問題的出現可謂之環環相扣,留守兒童年齡均不大,作為一個弱勢群體,他們沒有基本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另一方面,由於留守兒童缺乏必要的監管,他們的自身行為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情況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面貌日新月異,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更加突出,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打工,留下成千上萬的兒童在農村留守。留守兒童的現狀及走向不僅對構建和諧社會有重大影響,而且關係到國家明天的發展。因此,留守兒童的現狀應引起廣泛的關注,他們面臨的問題亟待解決,否則其將成為社會發展的一大障礙。他們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逐步淪為街頭小混混,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嚴重影響到社會的安定。

由以上分析可見,不論是在家庭、學校教育方面還是在社會教育方面,留守兒童所處的環境令人怵目驚心,拯救留守兒童工作的開展刻不容緩。

三、留守兒童問題解決建議

目前,隨著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留守兒童問題逐漸浮出水面。政府,基金會,慈善機構和社會人士各盡其責。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我們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這一社會問題。

1.政府

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問題。xx總理曾在XX年“六一” 前夕,專門看望了家住陝西省興平市西吳鎮的一位留守兒童楊賽克。總理認真地察看了他的作業本,並詢問了他的學習狀況。此外,政府多次組織制定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行動實施方案,併力爭摸清留守兒童的數量、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狀況,在全面瞭解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和成長需求的基礎上,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只要把這些切實可行的工作繼續下去,政府會把留守兒童的問題處理好

2.學校

由於留守兒童大部分是在校學生,學校承擔著管教同時撫育他們的最關鍵的一環。令人遺憾的是,目前並不是所有學校都為留守兒童們創建出了一個適合他們發展的空間。鑑於留守兒童的特殊性,學校應該為他們在固定時間召開特別代表會,交流問題或表彰優秀。同時,學校應該給留守兒童更多機會擔當責仁。擔當責仟,能激起留守兒童的責仟心和主人公意識。有了學校的配合,留守兒童就能更勇敢地

面對社會。

3.社會

留守兒童出現的各方面問題,歸根結底,都是自我肯定不足造成的。由於親情的疏遠,留守兒童很容易對自我能力的認知產生偏差,容易妄自菲保這就需要全社會的幫助,為這些孩子重新梳理陽光自信,熱情開朗的健康心理狀態。社會關愛的作用在於,彌補留守兒童心靈的缺失,讓他們相信這個世界是充滿愛的。目前,社會各界人士都已經行動起來了。許多專門為留守兒童建立的託兒所,圖書館,遊戲室在留守兒童聚集的地區建立起來。同時,很多志願者也來到最需要溫暖的家庭中,為留守兒童帶去禮物和問候。這些做法反響極好,已經慢慢吸引了更多社會熱心人的關注。

四、總結

留守兒童問題從農民工大規模流入城市開始,已經持續了近二十年之久。他是在我國城市化程序快速推進這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形成的。留守兒童問題是關係到數千萬兒童和上億農民工的重大問題。同時,他也關係到我國農村廣大地區青少年的成長。所以,解決留守兒童問題,不僅要靠各級政府的積極協調配合,社會各界更應伸出援手,承擔責任。只有政府,學校,社會人士通力配合,留守兒童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城市化建設才能更上一個臺階。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5

近幾年,我國農村出現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

所謂農村留守兒童,就是指隨著大量農村成年男女向城鎮轉移就業,而多數人沒有攜帶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許多的農村兒童遠離雙親或單親,成為農村家庭的留守兒童,多數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監護。隨著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而在農村出現的“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視和十分關注的社會群體。

留守兒童問題不容忽視……農村留守兒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只有因為父母外出打工後,出現臨時監護人學習 輔導不力,生活照顧不周,親子接觸缺失等現象困難。

但已有調查表明,由於遠離雙親,缺乏來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親情呵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些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嚴重斷層或缺位,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對留在家鄉的子女疏於照顧,無法認真履行監護的職責,使孩子失去應有的安全保障,農村留守兒童被拐賣,受到意外作害,失學輟學等現象時有發生。由於缺少親情關懷和應有的家庭教育,農村留守兒童在思想、行為和心理的成長髮育中比較容易偏離正常軌道。

“留守兒童”教育基本情況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一)學習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調查中發現,部分農民工潛意識裡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不多,將子女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人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過問甚少,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較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上弊端也較多。加之他們還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和學習。

(二)性格缺陷。由於外出務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數較少,與留守子女聯絡少,對於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而青少年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另外,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比例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

(三)缺乏親情。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造成親情欠缺,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點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同時,根據調查和座談情況看,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和安全的憂慮。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齡越大,越表現出對家庭和父母關懷的強烈要求,對生活的滿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際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協作求助,學習成績等方面發生障礙的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

(四)心理障礙。資料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中小學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對自身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發生了許多煩惱與衝突,這時,他們需要親近暢通傾訴,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種情況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引發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封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心理問題。

(五)行為偏差,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行為發生在文化程度上還處於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差。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裡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質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經常遲到、早退、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咖和遊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對留守孩子的種種行為問題,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難以控制。

建立農村社群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充分發揮農村的教育作用。兒童少年的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群共同的責任,目前,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於很大部分沒有建立相關的兒童少年教育組織,使農村在兒童少年的教育與成長髮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來那種穩定的由家長親自伴孩子走兒童少年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父母短期、長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將越來越多。這樣,兒童少年的監護與教育的責任就幾乎全部落在了學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只有全部時間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時間大部是在家庭和社會度過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建立和完善農村留守兒童指導站、鄉村教育機構就顯得尤為迫切,同時,現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農村教育和監護體系的可能性和基 從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變家長外出的方式和親子溝通方式,從調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就比較大,但是如果有一個在家,則影響相對就要少得多,建議父母外出務工時,如果孩子已經上學,而又沒有相當的人作為監護,最好就留一個在家監護孩子的學習與生活,保證家庭教育完整性,這樣家長可以和學校保持聯絡。共同承擔起教子責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帶到務工所在地上學,便於教育,如果條件不允許,則要改變與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與孩子經常性的聯絡,並對孩子的情況非常熟悉。具體來說,一是在溝通時間與機會就比較多,並且具有一定的連貫性;二是在溝通的內容上,不能只學習、考試,更多的關心他們的生活心理與情感,更多的關注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為;三是在交流溝通的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絡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6

【摘要】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新時代來臨,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伴隨農村改革的一步步擴大,人們的生活質量有了飛躍的進步,但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愈多的人面臨著就業壓力的問題,在農村這種現象更是常見,勞動力外出就業的現象更為普遍,這導致留守兒童數目越來越多,留守兒童的成長,身心發展問題更是廣為社會關注。如何更好的來幫助他們,更好地解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深入地瞭解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首先需要對他們有一定的瞭解,再瞭解的基礎上,結合不同地區,不同情況,做出相應的方案。為此,本團隊在暑期做了關於關愛留守兒童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並對如何關愛留守兒童總結了可行的方案。

【關鍵詞】留守兒童 身心發展

一、存在的問題

調查問卷。針對於現今的留守兒童現象,我們在網上開展了問卷調查,從不同年齡,不同學歷的人的角度來分析他們對於留守兒童的看法,對後期結合實際調查情況來整體分析,有了好的效果,前期的網上問卷調查工作取得很好的效果和作用。以下為網上問卷結果情況統計:

你所知道了解的留守兒童大部分是怎樣的?(可以多選)

你所瞭解的留守兒童中有沒有樂觀堅強,懂事坦蕩,知道關心家人,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的人。

你覺得你的身邊留守兒童成長不良現象怎樣?

你覺得處理這些問題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正真幫助留守兒童切實可行的方法有哪些?

此次問卷調查大多數物件為年齡段在19到50歲,其次是13到18歲,對於這兩個年齡段的人進行網上問卷調查,結果是具有很好的借鑑作用和指導作用。

對於以上的問卷調查情況統計,可以看出絕大多數人都感覺身邊存在著留守兒童,可見留守兒童現象已經不為稀罕了,從統計的結果可見,人們對於留守兒童關注是比較少的,大多數人都很少會做志願者關愛留守兒童的事,大多數人認為,留守兒童喜歡沉默寡言,或者是性格叛逆,但是也有人認為有些留守兒童獨立,生活自理能力強,同樣是留守兒童,他們存在的現狀在不同的人看到,卻是完全不同的,可見,不同環境下的留守兒童,成長是完全不同的,同時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生活中有太多的因素會影響著留守兒童的成長,是什麼因素導致有些留守兒童在父母不在身邊的情況下,卻學會生活,變得自立自強,但是有的留守兒童卻變得越看來越叛逆呢?前期的準備工作為我們後面社會實踐的進行提供了更加明確的調查方向。

其次,對於最後一個問題,關於解決留守兒童措施,大多數人認為從政府,國家增加就業率,從父母多關愛子女的角度,以及社會力量,多舉辦一些活動,公益服務型別的活動,更加關注這些留守兒童,大多數人的想法類似,但是在不同的地區,經濟條件不同,發展狀況不同,所以對於不同地區的留守兒童,採取針對的措施不同,與此同時,大部分人的想法可取,但是在短時間之內,難以解決實際問題,所以本次社會實踐就如何更好地解決留守兒童現實中遇到的問題,如何從實際生活出發,去真正地幫助他們,改善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點點滴滴困難與迷茫,是本次社會實踐的核心與重點。

二、實踐調查

(一)枝江地區商業發展狀況

透過大約兩週的實踐,對枝江地區的商業發展狀況進行了調查,最終統計情況如下。

(1)商業處於沿街商鋪時代,整體商業較零散,各自為營,沒有形成統一規劃。

(2)整體商業缺乏主力店經營,商業缺乏活力。

(3)商業經營場所、產品檔次相對較低,造成消費外流(宜昌)。

(4)商業配套設施不夠完善,沒有形成相應的商業聚集地。

(5)商鋪主要是以租賃的形式出現,商業地產的開發不能滿足購買消費者的需求。

在實踐過程中瞭解到枝江市主產業發展較好,但百里洲通向鎮裡交通不方便,缺少公共交通,路面雖然整改,但依然不能滿足市民便捷的出行的希望。今年上半年,枝江市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0億元,可比增長11.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8%;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4.1億元,增長18.2%,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穩中有進、質效提升的良好態勢。

在經濟狀況發展較好的枝江地區,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可見不僅僅是在偏遠的貧窮地區有大量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數目在不斷增長,即使是在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留守兒童也不少見。

(二)枝江百里洲地區留守兒童狀況調查

在調查中可見留守兒童相對一般兒童而言,處於一個弱勢,相比之下,留守兒童不被關注,造成的心裡和教育的缺失相當嚴重,加之對爺爺奶奶的依賴性強,我們瞭解到留守兒童甚至畏懼自己的親生父母,農村的教育水平和環境較差,對兒童的管教尤其是留守兒童的關愛還不夠,造成了一系列的問題。透過觀察、家訪、交談等多種方式發現,這些心理問題主要來源於三方面的原因:

(1)教育方面:留守兒童與父母的分離造成家庭教育的弱化。一是大部分臨時監護人存在重養輕教思想;二是由於委託監護人文化水平的限制,根本無法對孩子們進行學習輔導,有的由於對孩子們的學習監督不夠或方法不當,使他們產生厭學、棄學情緒;三是祖輩們的溺愛致使留守兒童養成任性的性格,而外出務工的父母,只有在節假期間返鄉,他們普遍存在“補償”心理,帶給孩子物質方面的多,精神方面的少,這些都嚴重的影響到孩子們的正常學習,導致他們學習成績下降。此外,由於家長常年在外務工,與學校聯絡少,無法與老師一起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因而,大多留守兒童學習成績都不夠理想。

(2)心理方面:親情的缺失給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帶來巨大的困惑,情感孤寂已成為留守兒童巨大的心理障礙。留守兒童由於長期得不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關愛,他們一方面表現為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關係能力差;另一方面有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做事任意妄為,這些對他們以後的人際交往、學業發展、心理性格等都將產生不良影響。從調查來看,只有不到15%的臨時監護人能夠對留守兒童進行交流溝通和教育。大部分父母打電話只問學習和生活,很少涉及思想。兒童正處於身體與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最需要父母的關心與呵護。但大部分留守兒童卻很難享受到這基本的關愛,常常有話無處說,有苦無處訴,久而久之,就極易造成孤僻性格,產生冷漠心理,甚至畸形心態。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大多數留守兒童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對家庭完整和父母的關愛有很強烈的要求。 (3)生活狀況方面:與其他的孩子相比,留守兒童由於常年和年邁的祖輩們和其他親友生活,一般疏於管教,更多的是溺愛,要什麼,給什麼,吃零食明顯比父母在家的兒童多的多,特別是校園外的“三無”零食,給孩子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缺少父母的悉心照顧,是正在生長髮育期孩子的營養與起居缺乏科學的安排,在營養狀況和衛生方面難以得到完全保障,這些都不利於孩子的身體健康成長。此外,由於缺乏正常的引導,一些孩子也容易出現諸如抽菸之類的不良生活習慣。

(三)來自當地人的建議

在採訪過程當中,我們遇到了若干小學教育的工作者,他給出瞭解決留守兒童的幾點建議:

(1)經濟發展,努力發展支柱產業和鄉鎮企業,以服務當地為基本指標,出臺相對優越的條件,吸納當地農村富餘勞動力,實現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從而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

(2)家長制度,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接待我們一位小學班主任老師,熱情、全面地介紹了所在學校特別是班級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也從她與留守兒童的相處中討論了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她認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也並不是一個難以解決的難題,只要關心到位、及時,留守兒童的成長是應該比較順利的,留守兒童也一樣會成為陽光兒童。我們建議能否探索建立代理家長制度,讓老師成為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在學習之餘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注。

(3)經常與留守兒童談心,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可以讓他們擔任班幹部,一方面起到激勵和鞭策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加強他們和班上其他同學的溝通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團隊精神,找到歸屬感。

(4)兒童的監護人要增強責任感,在孩子上小學和初中階段,家長儘量不外出,或留一方在家照看孩子,給予孩子親情關懷。外出後也要經常與留守在家中的孩子進行溝通,要對其進行耐心細緻的教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並導之以行。這一項工作可以在外出打工之前進行統一的教育與培訓,從而提升農村村民教育子女的能力和意識。

三、解決問題可行方案

(一)完善政府主導作用,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對於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而言,這屬於政府職能範圍內的社會事務,政府擔負主要責任,應發揮主導作用。要提高政府治理效能,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協調城鄉發展,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步伐,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現狀。農村發展滯後於城市,這是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從而產生農村留守兒童現象的根本原因,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政府服務水平。政府應該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為農村學校的留守兒童教育創造條件,同時政府應提升服務水平,協調教育、文化、醫療、公共治安等機構,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相關管理與服務。

(二)改善學校辦學條件,最佳化學校內部管理

學校應該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努力改善學校辦學條件,解決學校食宿等硬體設施,讓留守兒童在校園寄宿生活中感受學校大家庭和集體的溫暖。此外,學校應該加強教學和管理改革,轉變教育觀念,改革教育方式,建立相應激勵制度,調動教師積極性,在教授學業基礎上,對於留守兒童需要傾注更多的情感和日常生活關懷,既要樹立師德高尚的“良師”形象,也要建立有益於溝通的“益友”關係,使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發展。

(三)轉變家庭教育觀念,增強親子溝通交流

家庭是“人性的養習所”,留守家庭雖然存在親子分離的問題,其基本社會化功能卻是不容忽視的。留守家庭的收入狀況改善之後,父母在給予孩子更好的物質生活的同時,更應該重視孩子對於父母親情的精神需要,有條件的家庭可以藉助網路、手機等現代通訊手段,加強與孩子溝通交流。另外,外出父母也應主動與學校老師保持經常聯絡,隨時瞭解孩子在校情況,這樣才能配合學校教育,更好地發揮家庭教育作用。

(四)加大支援引導力度,鼓勵社會力量參與

應該加快相關法律法規的制訂工作,解決制度供給不足的問題,規範社會各界人士的權利與責任,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到社會事務中。同時政府以應考慮資金問題,讓更多的部門等社會人士共同關注留守兒童,併為他們獻出愛心。

(五)培育現代經營理念,加強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要樹立和培育現代經營管理理念,一方面,要加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發揮企業在社會公益事業中的作用,透過多種方式,比如為農村教育事業捐資助學,參與結對幫扶行動或是企業定點幫扶等,積極參與農村留守兒童的公益事業。另一方面,企業管理應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在管理過程中要重視外來務工人員的權益,結合企業實際情況設計有針對性的激勵措施,比如給予企業職工相應的探親休假制度,有條件的企業可以對一些貢獻突出的外來務工人員提供家居住宿,協調子女入學等,透過這些措施既起到激勵作用,又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發揮了作用。

四、對比於留守兒童的不同現狀合理性方案

其次,在統計調查的過程中,有些留守兒童屬於較為叛逆的形象,但是有部分家長或者監護人反映自己家中的留守兒童性格乖巧,懂事,結合這些情況,我們對此不同的情況進行了深入的瞭解,對於他們周圍的環境,家人,生活環境等方面做出了對比,最終結果如下:

(一)家庭環境不同

前種情況監護人幾乎較少與孩子溝通,家人很忙,孩子獨自的時間較多,對於孩子極少關注,沒有經常的與孩子談心,而後者,則表現的更好一些,儘管父母不在,但是監護人與孩子的交流更多,關係更好,讓孩子有了家的溫暖。因此,即使是孩子父母不在家,監護人對於孩子的關注與交流是極為重要的,孩子的內心需要家庭的溫暖,這些是外界所給不了的,孩子在家中呆的時間是最長的,家人是最瞭解孩子的,是孩子最好的依靠。

(二)監護人教育孩子方式不同

前者對於孩子沒有深入的瞭解,對待孩子不是一味的順從,就是一味指責,導致最後,孩子越看來越叛逆,甚至與監護人產生隔閡。而後者,對於孩子則相對來說,更多的為孩子考慮,站在孩子的角度,更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指導性的鼓勵與支援或者是批評孩子,這樣讓孩子既知道了對錯,同時也增加了孩子與監護人之間得感情基礎。

(三)父母與孩子的交流與溝通方式不同

對於前者,據監護人反映,孩子幾乎上較少同父母主動聯絡,及時聯絡也是向父母要錢,原因還在於父母回家的次數少,在家呆的時間長,再結合監護人對於孩子的關注不夠自然造成日後的性格發生很大變化,自身沒有很好地得以發展。相比較前者,後者父母對於孩子由於更多的關注,導致父母誰不在孩子身邊,但是,孩子瞭解到父母的關愛,父母經常回家看孩子,對於孩子的學習,生活關注更多,這導致孩子發展良好。

由上可知,家庭環境對於孩子來說是最為重要的,父母即使長期不在家,但是經常與孩子電話聯絡,關注孩子的生活,學習,多關心孩子,這些對於孩子來說,是極為重要的,父母應該盡到自己的責任。其次,對與監護人,就是孩子的家人,對於孩子的關愛更是重要,孩子在沒有父母在身邊,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極易產生偏差心理,這些都需要監護人對於孩子多多的給與關愛,指導,而不是一味的順從。

參考文獻:

[1]趙聲馗,範曉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治理模式探析[J].河北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xx.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7

摘要:由於地理和歷史等原因,我國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農村人地矛盾尖銳。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務工,其中大部分為夫妻一同外出,因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留守兒童”問題。本文就勝利村農村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調查,瞭解其現狀,分析原因並提出對策探討。

關鍵字: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

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形成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後,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農村),他們被稱為留守兒童。勝利村是衡陽市珠暉區酃湖鄉一個傳統的農業村,現有人口1927人,外嫁未遷戶口56人,常住人口1437人,未滿14歲的留守兒童74人,佔全村人口的3.84%,有52人和奶奶、爺爺在一起生活,22人在家獨立生活。在調查中發現,65%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2次,有的甚至幾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通話頻率月均不足1次。由於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隱患,導致一部分兒童行為習慣較差,並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範、行為失控甚至犯罪的傾向。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佔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情況比較突出。

一留守兒童心理問題

(一)、性格比較內向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許多的孩子,性格比較內向,他們表示一般他們放學回家後一般就在家裡,很少出去,不喜歡和人打交道,主要的活動就是在家看電視,這主要是10歲左右的孩子,更大點喜歡到網咖去打發時間。和爺爺奶奶這些大人,他們認為沒有多少話講,或者根本就不想和他們講。這些孩子在群體活動中通常比較靜,調查顯示,他們很羨慕那些能唱能跳能講笑話的小孩,而他們只是人群中的一個觀眾。長期的這種生活形成了他們性格上的孤僻這些孩子在年幼時便與父母長期分開,家庭環境的不穩定使他們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帶來較強的孤獨感。他們由於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內向,遇到一些麻煩事會顯得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願與人交流。長期的寡言、沉默、焦慮和緊張,極易使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閉的心理。這樣的兒童在人際溝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二)精神抑鬱,很難找到快樂

這些孩子大多都是14歲以下,身體和心理的發展比較快的一個時期,而穩定的心理特徵還未形成,特別是進入到青春期後,一些孩子的.心理問題就更加的突出,在學習上困難、交友的迷茫、青春期的困惑,這些問題使得他們無法找到心理排解的視窗。這讓這些人群無法獲得快樂,內心的痛苦、鬱悶糾結使得這些孩子沒有自信,不敢大膽的表現自己,缺乏生氣。

(三)情緒暴躁,容易失控

在調查中,我們詢問了幾名留守的孩子,“對你在學校和家裡和老師及大人吵過架嗎”的回答中,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表示吵過,有些甚至經常和大人及老師吵架、甚至有兩個孩子因為經常在學校和同學打架換了三個學校。有2個孩子表示很厭倦現在的生活,不想讀書,也想早點出去打工。

(四)認知偏差:

內心迷茫少數留守兒童認為家裡窮,爸媽沒能耐,才會出去打工掙錢,由此產生怨恨情緒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後疏遠他們,導致情感隔膜。他們難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未來感到茫然。多數兒童進取心不強,紀律渙散,再加上家裡無人輔導,學習成績普遍較差,逐漸逃學、輟學,以致過早地流向了社會。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態迅速膨脹,平時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關注較少。特別是部分父母長期在外,因無法照顧孩子產生內疚感,於是採取“物質+放任”的方式進行補償,極易形成孩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的陋習。在調查中發現,現在13-16的兒童有16名,其中沒有讀書6人。這些孩子的心理感覺有一種被拋棄的傷害。父母溝通的不足。

(五)家庭問題導致精神的奔潰

許多在外打工的家庭父母雙方由於沒有在一個地方打工,夫妻關係逐漸冷淡,最後導致離婚,一些留守兒童哦,主要是女生,心理很脆弱,容易產生厭世的心理。我所在的學校班級就有一個同學,父母離婚,在那段時間裡幾乎天天哭泣,後來還出現了離家出走,很多天沒有回學校和家庭的事。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在回答你認為你爸爸媽媽關係好嗎的問題時,70%的孩子表示不知道,20%的孩子表示不好。

二、心理問題成因分析

(一)親情的缺失

由於常年不在父母的身邊,隔代教育的缺點讓這些人感受到了親情的冷漠,大人希望用物質的東西來彌補,而這些物質的東西無法代替親情。12歲的楊鵬一位在家"留守"了7年的兒童。在小楊鵬還剛剛懂事起,父母便離異,分別到廣東和北京打工。小鐘已7年沒有看到媽媽,爸爸去年再婚後也沒有回來過年。爸爸給他一個存摺讓他自己取錢應付學習和生活的開支。和爺爺、大伯、大娘住在一起的他,每當想起爸媽,就把自己關在屋子裡,感受著孤獨、空虛。因此,楊鵬不願意上學,下了課也不肯寫作業,性格十分孤僻內向。他在日記裡這麼傾訴:“爸爸媽媽各奔東西,他們再也不管我了,我和孤兒差不多了。

(二)學習的壓力

現在我們天天高喊著素質教育,但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依然在走應試教育的老路,學校的教學教育依然和學業成績掛鉤。這一點在初中升高中顯得有為凸顯。老師的期盼,父母的期待讓孩子在學業的道路上倍感艱辛和疲憊。一些學校雖然實行了等級成績制度,但分數依然讓這些孩子的身心受到很大的打擊,對留守兒童的打擊更大,他們得不到老師、父母正常的心理疏導,很容易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對學習的不用心、對前途更加容易產生悲觀失望的心理。

(三)青春期的困惑

在孩子進入到青春期後,處在青春期的學生,漸漸地從家庭中游離,更多地與同伴一起交流、活動,結交志趣相投的同學為知心朋友,他們無話不談,形影不離,視友誼至高無上,甚至為朋友兩肋插刀在所不惜。同時,青春期是性心理萌芽期,表現為開始比較注意自己形象,特別是異性同學對自己的評價,也嘗試與異性交往,但是在交往過程中心理變得很複雜,一方面渴望接近對方,另一方面又很害怕別人發現,結果,交往過程神神秘秘,羞羞答答,反而顯得彆扭;一般情況下,他們並不是真正意義的戀愛,只是彼此有共同的語言,喜歡一起交流和彼此欣賞。但是,由於表現的別樣,成為同學們的談資,一經同學的誇大處理便成為有色新聞,令當事人非常尷尬,就這樣,由一起異性同學的交往而引發嚴重的心理負擔,直接影響到學習和生活的為數不少。這就是青春期的苦惱┉┉留守兒童在這一時期出現的心理波動,出現心理問題也是很正常的反映。而心理問題卻得不到及時的疏導、援助,日積月累,問題就顯得比較的突出了。

(四)安全感缺失造成的正常人格發展障礙。

留守兒童一般都處於弱勢的地位,他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護意識,當這種意識極端強化時,就形成孤僻、焦慮、自私等心理,進而不願和人交往,對人不信任,對自己不自信和沒有公共意識等心理障礙,如果缺乏正當和及時的引導,可能就會產生各種心理上的問題。

(五)社會環境複雜造成的心理抵抗能力降低。

留守兒童正處於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但是,目前的社會環境複雜,良莠並存,特別需要父母和社會的關愛與引導。可是他們的父母遠在他鄉,關愛和引導缺位;同時中小學周圍林立的網咖、遊戲廳、歌舞廳,對於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兒童來說簡直就是一個“潘多拉魔盒”。內部疏於防範、外部誘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兒童中極易出現心理失範和越軌行為。

三、對策探討

(一)構築關愛留守兒童的立體化教育網路

1、完善家庭教育

作為孩子的父母,如果外出打工,務須妥善安排留守兒童的生活;要儘量抽出時間,常回家看看;即便分身乏術,也要經常給孩子打打電話、寫寫家信,及時瞭解他們學習、生活、心理上的變化,避免其出現成長危機和道德失範等問題。對於孩子的父母,如果不能在家照顧孩子,應當選擇合格的監護人,對孩子的成長予以關注。父母也應當及時和孩子的班主任老師加強溝通交流,及時瞭解孩子的心理成長。對於父母,根本是要轉變觀念,要認識到不是給孩子一個溫飽富足的生活條件,更重要的是要給孩子一個健全的人格。

2、加強學校的教育

留守兒童所在的學校,應設立心理健康諮詢室,聘請專職專業的心理教師、開設心理健康課,定期為學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透過心理諮詢與輔導、悄悄話信箱等形式,幫助留守兒童解決無人傾訴、無處傾訴的問題,使之解開心靈的疙瘩。班主任老師應該多一點愛心、責任心、事業心,關注這一特殊的群體。首先是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清楚孩子的性格特點、生日、父母的聯絡地址和聯絡電話、喜好和他的朋友、監護人情況等。同時在平時多加強與這些孩子的溝通和交流,特別是住校的留守兒童,更希望班主任老師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這些“特殊的學生”。

3、社會教育不可缺失

作為政府,應該把關注這一特殊群體的成長,作為基層政府的工作任務來完成。倡導關愛生命,關愛留守兒童。給這些留守兒童提供必要的支援。如由學校和政府的共青團機關、少工委聯合開展的心理救助、春遊、親子活動等有意義的專項活動。二是加強對教育的扶持,特別是對班主任工作的支援和幫助,首先要提高班主任老師的待遇,加大對班主任就留守兒童的教育的培訓工作。三是政府還可以就現實的教育環境加大治理的力度。維護好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對黑網咖加強查處的力度,對危害學校學生安全的事件要加強管理。對學校周邊不良少年要加強監管,以免給這些心理脆弱的留守孩子帶來心理上的恐慌。

(二)、關愛孩子,創新關愛教育機制

對於留守兒童,可以創辦“留守兒童學校”或者“留守兒童班”,給這些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配備高素質的教師,對這些孩子的成長我們想是大有裨益的。開展“父母就在身邊”活動,開放專列,在一個特定的節假日,安排這些留守兒童和父母見面和生活一天或者幾天的時間,為他們的出行、溝通提供便利。同時還可以完善社群、農村關愛服務網路,居委會或者村委會的主要幹部牽頭,熱心關注、幫助這些留守兒童,給他們一份關愛。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不僅影響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引起他們的違法犯罪行為,影響社會的安全和穩定。據公安部的調查顯示兩個“大多數”——全國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數在農村,其中大多數又是留守兒童。調查還顯示:80%的農村留守兒童存在或輕或重的心理障礙。北京的中國社會調查所近日公佈的調查也顯示:超過半數的父母明顯感覺到孩子留守後變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經常惹是生非。華中師範大學在湖北的調查顯示:90%的教師認為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兩方面都存在較為嚴重的問題;父母不在身邊,從他們缺少關愛的眼神裡很難找到這個年齡的孩子們應有的那種天真與活潑,他們普遍過早的成熟了,卻又無時無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種不可替代的愛撫。同時這些留守兒童就是將來社會的勞動者,是建設社會主義的中堅力量,如何教育培養好這些留守兒童應該是全社會的責任。給他們一縷心靈的陽光,讓這些孩子也能茁壯的成長。

指導教師:彭盛斌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8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同時外出打工,家中的未成年子女由父母委託他人監護或無人監護的兒童。農村留守兒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而催生出來的特殊群體,隨著社會經濟及城市建設的日益發展,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缺少父母的監護和關愛而發生的安全、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

一、背景介紹

此次調查物件為我校在校生,年齡分佈在6--12歲之間。全校共有學生1286人,共有留守學生231 人,其中,男性留守兒童124人,佔留守兒童總數53.6%,女性留守兒童107人,佔留守兒童總數46.4%。

二、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分析

1、留守兒童的生活及家庭教育情況:一是隔代監護型(佔84.85%),即由祖輩--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託管的方式;二是親朋監護型(佔 9.96%),即把孩子託給親朋好友,叔嬸、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三是自我監護型(佔5.19%),即由於沒有上面兩種條件,監護的責任就讓予了孩子自己。

2、留守兒童父母打工情況分析。全校留守兒童共231人,佔全校兒童總數的17.96%(其中留守兒童中父母雙方均在外打工的為35.5%,父親外出打工的為52.3%,母親外出打工的為12.1%)由此可見,農村留守兒童群體還是相當大的。

3、留守兒童父母打工地域分析。資料分析顯示,在縣內打工的佔30.4%,在縣外打工的佔69.6%,父母打工主要是集中在縣外。

4、打工父母回家頻率分析。外出打工的父母每年回家3――4次的佔63.2%,一年回家1――2次的佔30.6%,一般在家停留時間較短。結果表明:外出務工的家長回家頻率低,與留守孩子溝通和交流較少,更說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

5、留守兒童生活情況分析。

從全校的總體情況來看,有23.38%的留守兒童寄宿或全託,有24.24%的留守兒童和媽媽生活在一起,有52.38%的留守兒童和外公外婆或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上的“單親家庭”合計為32.03%,隔代撫養為63.20%,家庭缺失的情況較為嚴峻。留守兒童的生活滿意度較高,有5.19%的留守學生認為現在的生活“很好”,91.77%的留守學生認為“一般”,只有3.04%的學生認為現在的生活“不好”。

三、留守兒童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透過調研,我們發現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教育存在一些負面影響。統計資料表明,留守學生在學習成績、智力水平、身體發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明顯差於其他學生,而存在障礙、缺陷的比例則明顯高於其他學生,整體狀況不容樂觀。具體來說,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學習較差。調查中發現,一方面部分農民工潛意識裡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機率不高,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值較低,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導致的學習成績下降。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於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較低,對孩子學習上的問題往往不能給予幫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裡的父親或母親由於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和田間工作,也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學習。因而,從資料分析結果來看,如果學習上有了問題,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9

近年來,隨著我縣農村大批勞動力外出務工,催生了“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為了解他們受教育的狀況,5月22日,縣政協組織部分委員在副主席鄒任清、屈鑑平的帶領下前往城山鎮進行專題調研。委員們採取走訪留守兒童代表,聽取縣教育局及城山鎮中、小學負責同志彙報,開展座談討論等方式進行調研。縣政協主席楊劍出席座談會並作了重要講話。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縣“留守兒童”基本狀況

全縣現有各類學校164所,在校學生43199人。“留守兒童”總數達26783人,佔全縣在校學生總數62%;其中單親外出的學生有20735人,佔48%;雙親外出的學生6048人,佔14%。在“留守兒童”中,由祖輩監護的3393人,佔12.7%;由親友監護的20xx人,佔7.6%;無固定監護人的613人,佔2.3%。從學習成績上看,優秀的佔21.4%,較好的佔30%,中等及以下的佔49.6%;從行為習慣上看,優秀的佔18.7%,較好的佔22.3%,一般的佔30.1%,差的佔28.9%。以上資料顯示,我縣 “留守兒童”群體非常龐大,且他們在學習成績、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綜合表現明顯弱於其他學生,整體狀況不容樂觀。“留守兒童”在祖輩的過度寵愛、溺愛下,性格表現為任性、孤僻、內向,不易與人交往,孩子與祖輩之間缺乏溝通,存在嚴重的代溝,依賴心理,懶惰心理較為嚴重。

二、“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

“留守兒童”由於缺乏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亦不容忽視:

一是“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令人擔憂。由於父母長期在外務工,“留守兒童”與祖輩等生活在一起。監護人普遍年齡偏大,且文化程度較低,他們精力和能力都有限,只能照顧孩子們的生活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自我鑑定。大多數監護人錯誤認為孩子接受教育只是學校的責任,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主動與學校進行溝通較少;

二是“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偏差。他們身心都處在成長階段,自律能力不強,而又不聽監護人的勸教,多數“留守兒童”紀律散漫,是非善惡標準認識不清,有的道德品質較差,還有的染上不良習氣,如抽菸、喝酒、小偷小摸、上網咖玩遊戲等,他們原本純潔的心靈受到汙染。他們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保護能力,近年來我縣“留守兒童”溺水、觸電、燒傷、傷人和被人傷害及交通事故等現象明顯增多;

三是學校對“留守兒童”的管理難度較大。由於“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位,老師沒辦法向家長了解他們的真實情況。有些孩子抓住時間空檔,在學校欺騙老師,在家裡矇騙監護人。由於監護人文化素質等問題,老師進行有效的家訪渠道難以暢通;

四是農村基礎教育師資薄弱。農村中、小學教師數量嚴重不足。教師的教學任務也較繁重,跨專業帶課較為普遍,所以只能在時間上和精力上應對大眾化應試教育,特別是目前學校都沒有專業的心理教師和專職的生活教師,不能給學生更悉心的關懷;

五是農村學校的硬體設施不能滿足教育的需要。在農村學校寄宿制工程剛剛啟動,許多中小學住宿條件還有待於進一步改善。如東莊中學,一間不到二十平方米的房子要住二十個學生,人均不到一平方米。且缺乏衛生間、自來水等一些生活設施。

這樣既不便於學生生活,也不利於管理;六是社會環境不利於“留守兒童”教育。部分遊戲廳、網咖業主只考慮經濟利益,接納未成年兒童,導致部分學生在上課期間進網咖玩遊戲;七是外出務工父母對“留守兒童”教育不科學。部分外出務工父母為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經常給家裡寄錢、寄物,導致一些“留守兒童”身上零花錢較多,這很不利於學校對孩子進行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思想品德教育。另外,有些家長在認識上產生偏差,錯誤認為不管學習成績好壞,打工是條不錯的致富道路,產生“不上學可以省很多錢,不上學可以掙很多錢”的觀念,導致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降低。農村中將會出現“富了一代人,而垮了下代人”的現象。

三、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意見及建議

“留守兒童”教育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催生的社會問題,而且將在較長時期記憶體在。如何教育好“留守兒童”,使其健康成長,社會、學校、家庭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此,調研組建議:

㈠政府及有關部門應高度重視“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各盡其責,通力協作,共同構建“留守兒童”教育的社會監護體系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一個綜合性社會問題,需要統一認識,通力協作,形成關心“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氛圍。政府應將加強未成年人義務教育與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制定相關政策,採取有效措施,標本兼治,妥善解決。一是加快發展本地經濟,讓農民就近務工,以減少“留守兒童”數量;二是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因地制宜,合理調整學校佈局,有計劃地籌建寄宿制學校,以便於對“留守兒童”集中管理;三是加快改革,打破城鄉“二元經濟體制”,使農民在教育、醫療等方面能夠享有與城市居民平等的權利,為務工人員子女隨父母就近入學創造有利條件;四是探索建立“留守兒童”家長學校,發動志願者為“留守兒童”擔任代理家長,組織“一加一”結對幫扶活動,對貧困家庭的“留守兒童”給予救助,保證其健康成長;五是有關職能部門應狠抓校園周邊環境的整治,從源頭上切斷部分學生進網咖、遊戲廳的途徑;六是充分發揮媒體宣傳作用,動員社會各界加入到關愛“留守兒童”行動中來。

㈡學校要發揮教育“留守兒童“的主陣地作用

學校是學生成長的搖籃,是教育“留守兒童”的主陣地。學校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的社會群體,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探索有效措施,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一是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關注他們成長動態,及時向家庭反饋孩子各方面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二是豐富“留守兒童”第二課堂。把他們組織在一起,有問題一起解決,有快樂一起分享,豐富他們的課餘生活,沖淡孩子的孤獨感,培養他們樂觀向上的性格;三是強化“留守兒童”的行為規範。加強對他們的安全和法制教育,幫助他們自我管理,自我保護。學校定期開展一些生活、衛生、飲食等方面教育,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四是開展教師與“留守兒童”結對幫扶的活動。學校可選一些責任心強、工作細緻的教師與“留守兒童”接對幫扶,經常找他們談心,瞭解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及思想動態;五是加強學校寄宿制管理。學生由於自制力較差,有空餘時間精力容易轉向其它渠道,因此加強寄宿管理,對於那些得不到有效監護的“留守兒童”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減少他們教育的“真空”。

㈢家庭要承擔起對“留守兒童”教育的監護引導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著重要作用。父母應儘量留一人與孩子生活在一起,雙方外出務工的家長要選擇好監護人。平時要藉助電話等途徑多與孩子溝通,讓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及親情的溫暖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要充分利用各種返鄉機會,多向教師、監護人瞭解孩子在學校、家庭的學習、生活情況,經常性保持與班主任、任課老師的聯絡,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與辦法,不要錯誤地認為把孩子送進學校就是教師的責任,儘可能發揮家庭、學校的監督教育作用。

家庭、學校和社會是“留守兒童”教育的共同體,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主導,社會教育是補充。三者必須相互配合,通力協作,共同構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社會監護體系。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0

1. 藉助政府力量,充分發揮政府部門職能

國家應該更加重視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發揮自身職能,為貧困地區提供教育支援,完善國家教育體制,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接受教育。政府要貫徹實施“三農”惠民政策,重視農村存在的問題,為早日建設美好農村和城鄉一體化採取積極措施,關注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讓孩子接受全面教育,將來為國家做貢獻。其次,國家要加強經濟建設,推進農業產業化,提高農民收入,制定惠農政策,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讓農村的家長可以儘量不用外出務工養家,這樣就有足夠的時間關愛孩子,從而減少留守兒童數量。最後,國家要加大對農村教育投入,建設教育基地,配套教育裝置,投入更多的師資隊伍,不斷完善農村教育水平。及時彌補農村教育的不足,達到國家總體平均教育水平。

2. 完善學校教育,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在孩子成長中的主導作用

在留守兒童的教育中,學校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對留守兒童關愛的缺乏只有透過學校的幫助來彌補,學校應該義不容辭發揮其自身的主導作用,為孩子提供教育幫助。老師要掌握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多與孩子交流談心,多開展集體關懷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到必要的關愛,從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同時,老師要定時到兒童家庭進行走訪,及時瞭解孩子的學習跟身心情況,還要定期跟孩子的監護人交流,進行各方面的溝通,為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墊下基礎,給孩子實現全面健康成長提供一個美好環境。

3. 引起農村基層組織的重視,發揮基層組織的職能

農村基層組織應該建立農村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兒童的教育除了靠政府、學校、家長,也離不開基層的大力支援。兒童教育是社會各階層共同的責任,村政府應該建立教育諮詢點,少年兒童教育服務中心,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提供多方面的幫助。暑期期間,村委會可以透過邀請當地各校大學生到農村進行三下鄉支教活動,招募大學生志願者到農村為孩子們提供學習的指導和各方面的交流,開展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服務工作,為孩子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學習更多的知識。

4.總結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從農民工大規模湧入城市務工開始,已經持續了將近20年之久,一直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阻礙了我國城市化程序的建設。國家應該採取有力措施,儘快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提供大力幫助,爭取早日實現我國的城市化建設。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關係到數千萬兒童和上億農民工的重大問題,同時,更關係到我國農村廣大地區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問題。所以,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不僅是XXX的職責,也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盡一份力量和一份職責,伸出援助之手。只有政府、學校、社會各界的通力合作,共同承擔職責,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才能得到根本解決。希望社會能重視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爭取為農村留守孩子提供一個美好的教育環境,讓每一個兒童都有機會接受教育,學好文化知識,實現全面健康成長,將來為國家的建設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