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榮古詩詞吟誦教學法聽課心得體會範文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戴建榮古詩詞吟誦教學法聽課心得體會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戴建榮古詩詞吟誦教學法聽課心得體會1
最近有幸現場觀摩了戴建榮老師的古詩文教學和講座,感受頗深,收穫了不少知識,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內容。古詩是中國浩瀚文化星空中璀璨奪目的一顆明珠,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與漢語言特點最完美的結合,是中華民族精神氣質最完美的呈現。戴老師的古詩教學另闢蹊徑、獨樹一幟,完全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方法,讓人耳目一新。他採用“吟唱”教學法,帶領我們一起去品味了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古詩文化,讓我們每個聽課者也情不自禁地隨之誦之、吟之、歌之、舞之,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在以往的教學中如何把古詩的美呈現在當代小學生的面前,如何讓小學生透過學習古詩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常使我陷入兩難境地:講多了,古詩的整體意境美被拆解;不講,年幼的孩子又難以逾越理解的障礙。到底怎麼教學古詩呢?觀摩了戴老師的講課後不由得眼前一亮,原來枯燥呆板的古詩詞教學可以這麼的活潑有趣,自然如清泉般流進學生的心窩;古詩詞的解讀可以這麼有聲有色,讓學生捕捉得詩中的畫,詩中的歌;吟誦可以這麼動靜結合,意蘊悠長,直撥學生的心絃感受得到詩中的苦與樂。戴教師的一舉手一投足之間詩意闌珊,置身於的他課堂,彷彿穿越長長的時空隧道,在田園,在村舍看古代的文人墨客吟詩對賦,情到深處,且吟且唱,醉到痴迷處手舞足蹈。感覺那一瞬間的戴老師就是從遠古走來的一位集眾多詩人特質於一體的當代智者。古詩,在戴老師的演繹之下,已成了一幅畫、一支曲、一段舞,成了每個人心中迴盪的妙曼之音。
戴建榮古詩詞吟誦教學法聽課心得體會2
文質兼美的經典詩文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性情得到陶冶,有利於孩子的文化積澱和語言發展。然而,如何使學生不增加負擔,又樂於學習詩文,不再一味死氣沉沉的背誦,而換之以一種生動活潑的形式來記誦呢?下面我就以戴建榮老師執教的古詩《涼州詞》為例向大家介紹一下他探尋出來的古詩詞吟誦教學法。
首先向大家介紹一下戴建榮老師,他是上海浦明師範附屬小學優秀青年教師,創吟舞古詩詞吟誦教學法,令人耳目一新。多次到全國各地講學、上示範課,愛到熱烈歡迎。他經過長期探索尋找到的是一種古今結合的誦讀形式,名字叫“古詩詞吟誦教學法”,具體這樣的:
1、按照“平長仄短”的方式讀。
多年來,我們的教師們都是按照“兩字一頓”的`節奏來教古詩。久而久之,學生們的詩文朗讀便成了“小和尚唸經”。由於朗讀呈“千篇一律”的狀況,缺乏新意,學生對學習經典詩文的興趣大大減弱。而戴老師將“平仄”引人詩文朗讀,則能揚長避短,既朗朗上口,又抑揚頓挫,富有變化,增強了詩文的節奏感,體現了古詩詞的音樂美。“平仄”是格律詩中最主要的語音規律。“平”指平聲字,包括現在普通話中除去由古人聲字變來的全部陰平和陽平的字。“仄”指上聲、去聲和入聲的字。同樣是兩字一頓,如果結合了“平仄”,五言詩句看第2、4和末尾字,七言詩句看第2、4、6和末尾字,按照“平長仄短”的方法(平聲拖長音節,仄聲聲停氣不停)去朗讀,韻味就理濃了,古詩的音樂美在此充分體現。
同樣是朗讀王之渙的《涼州詞》,按照“平仄”規律朗讀,一句詩中平仄相間,給人以抑揚頓挫之感,而且避免了千篇一律,讀來跌蕩迴環,更覺意境深遠,與“兩字一頓”的“普通”朗讀方法相比,優勢不言而喻。
2、按照“半念半唱”的方式吟
吟誦是我國傳統的一種以欣賞為主的讀書方法,是古人學習的重要手段。吟:呻也,即曼聲而唱;誦:讀之而有音節者,即朗誦,它可以按照特定的吟誦曲來吟,也可以按照統一的調來吟,但兩者都必須遵循平仄規律來吟誦。吟誦調可一篇一律,亦可千篇一律,故吟誦看似變幻莫測,只要掌握平仄規律,也是有法可循的。
當今的詩文教學中,由於種種原因,吟誦古詩這一教學方法被人漸漸淡忘。而我認為“熟讀成吟”是古詩文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葉聖陶認為:“吟誦的時候,對於研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瞭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當我們的學生對詩文內容熟知了以後,教師可以指導他們來吟一吟古詩。在舒緩的韻律中,在抑揚的節奏中,學生們曼聲而唱,既增強了對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又深一層地體會作者當時的情感,真可以怡然入醉。在吟誦時如結合一段悠遠的民族音樂,如蕭、古琴等樂器彈奏的樂曲,更是能把學生帶入一個美妙的境界,給學生一種不同尋常的藝術享受。
3、藉助歌曲的形式唱
古人所謂的“吟”就是唱。古曲《陽關三疊》又名《渭城曲》就是按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詩譜的曲,唱出了哀怨別離之情,流傳至今。吟唱是吟誦的發展。《毛詩序》中這樣寫道: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吟誦不足則吟唱,全部是唱,不再是“半念半唱”。優秀的吟唱曲既表現了詩詞的聲律特點和節奏關係,又加強了歌唱性,能更好地傳達詩人的感情,引起人們的共史鳴。
吟唱,有的可按照古譜,如《渭城曲》;有的可按照後人譜的曲,如《登鸛雀樓》;有的可自己譜曲,在吟唱這一環節中,多媒體課件不可缺少——既要有吟唱伴奏曲,詩詞內容的畫面,再加上詩文的歌詞。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陶醉地吟唱,更容易感受詩情,進入詩境。
4、藉助肢體語言的形式舞
在學生吟唱的過程中,我們還鼓勵學生藉助體態語,亦歌亦舞起來。我們常借用手語增加吟唱的效果,因為手語中有字形、有書空、有主動的形象。手語最大特點是形象性強,吟唱中再結合手語,有利於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和記憶。另外,在打手語這一環節,由於允許學生即興發揮、自由表現,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因此小孩子們特別活躍。課堂裡,孩子們天籟一般地吟唱聲伴著他們此起彼伏的手語,這將是一個怎樣的釋放活力、舒展靈性、生動有趣的誘人景象呵!
戴老師的古詩詞吟誦法就介紹到這裡,品經典詩文之味,在經典詩文中徜徉,但誦讀活動卻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見影的事情,是一件長期的文化浸潤。萬事貴在堅持,“合抱之木,起於毫末,百層之臺,起於壘土,”我們堅信,今天我們誦讀經典美文,播種詩意人生,明天,孩子們必將在這些美好情愫的浸潤下,情感變得柔軟而細膩,頭腦變得敏銳而智慧,人生變得詩意而幸福。我們教師的精神世界也將在誦讀經典的過中,充分享受民族文化的精神滋養,這是提升我們自身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語文水平的必經之道。“小荷才露尖尖角”,有了良好的基礎做積澱,相信未來我們學校的經典誦讀活動也會出現“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美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