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積極心理學心得體會範文(精選3篇)
在平日裡,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透過寫心得體會,可使我們今後少走彎路。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積極心理學心得體會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積極心理學心得體會1
1、我們從外界所獲得的資訊或者學到的知識必須在生活中合理應用才能顯示它們應有的力量。知識本身無法決定我們的幸福感,我們的成功和自尊水平等,可見光有知識是不夠的,我們還應該充分的理解它,能夠合理的解讀它,同時對知識應用所涉及的現實情況有一個客觀全面的認知,兩者相結合就為我們把知識應用於實踐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2、我們應該學會主動學習而不是被動的接受,主動學習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充分理解所學知識,至少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或文字把所學內容的實質表達出來,也就是說出來或者寫出來,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表明我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達到了一定程度。在學習的過程中把自己感興趣的或者感覺可以應用的地方寫下來,進行重點的挖掘和探索,讓自己對這些內容的理解更深入和充分。第二階段是制定知識的應用方案,安排練習時間,透過實踐檢驗自己的構想,檢驗自己對於知識的解讀是否合理,對解讀的不合理的地方進行思考糾正,重新修改應用方案進行驗證,在這種實踐過程中對所學知識進行昇華,只有完成了這兩步才算達到了我們學習知識的目的。
3、我們應該學會在學習或工作的過程中主動安排進行積極心理休息,積極心理休息和拖延的區別在於,積極心理休息是有規律的,受自我控制的,目的是為了透過一小段時間回顧總結經驗,或者調解心情,緩解疲勞以便以更好的狀態投入下一段工作或學習中。而拖延是順從自己內心的分心衝動而失去控制,佔用了本該用來學習或工作的時間。
4、安靜的力量:
4.1我們通常都是在遭遇了挫折,感受到了自身的消極情緒的時候才被動的進行反省,在這種反省中,我們很可能進入一種叫做自我傾注的狀態,也就是說我們把注意力投向了自己的內部,反覆回憶分析引發消極情緒情境的一些細節,使這種消極情緒被加強而不是消弱,容易沉陷在這種消極感受和導致消極感受的想法中。因此我們應該學會主動的反省,在自己心情平靜的時候進行反省,以便把注意力集中在客觀現實上,針對面對問題進行反省,這時總結失敗的經驗教訓就可以減少錯誤歸因,得到比較合理的答案。
4.2當某種經歷正在進行時,人生經驗的獲取是在你嘗試分辨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應該捨棄什麼應該保留的時候,也就是進行分析思考的時候,這些一般發生在經歷之後,進行安靜的自省的時候,有時候急著做事反而不如做完一件事後稍事休息,讓心情平靜下來認真的反思一下效果好,也就是說我們最好養成經歷、享受安靜和反省的行為模式。安靜為我們進行內省提供了一個可靠的環境,讓我們有機會反省我們的所見所聞所說所做的事情,這也可以說是一種深層次的學習,因為這種反省重現可能形成一種學習記憶機制,包括學習、理解、記憶、保留。當我們進行思考時,我們在腦海中重放素材時,我們更容易保留和記住之前的經歷,積累對人生有益的經驗。
5、快樂是由我們的精神狀態而定,也就是說是由我們對事物積極的思維方式和主觀感受而定,而不是由社會地位、銀行存款等外部條件所決定。幸福是一種終生的追求,是一個連續統一體,幸福沒有客觀標準,只是某種比較方式下的一種主觀感受,是否幸福也取決於我們採取哪種比較方式,我們只能追求更幸福。
6、常識並非那麼平常,特別是應用於實際,積極心理學的一個目的就是讓常識更平常,學習的目的是用於自身的轉變,沒有轉變就沒有成長,那些快速見效的說法都是皇帝的新衣,是不存在的,是過高的承諾和過低的兌現,真正起作用的都是一些常識性的東西,如果我們能經常的記起這些常識,把它應用於我們的生活中,解除那些阻礙我們對已熟知事物產生新的認識的認知束縛,解除我們從已熟知事物中獲取益處的情緒束縛,糾正和改變那些束縛我們的行為習慣,促成我們自身的轉變和成長,那麼這些常識就會顯得不平常。
積極心理學心得體會2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時候,各行各業對人才素質的要求,除了十分強調思想品德、文化素質外,也越來越重視人的心理素質。《積極心理學》是教人如何積極面對人生,如何獲得幸福感與滿足感,建立起高質量的個人生活與社會生活。
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源於學生的主體活動,積極心理教育最顯著的特點就在於“活動”。學生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獲得心理體驗,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針對中小學生年齡小的.特點,比較適合這一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的關心自己的心理發展,成為自己的主人。
人們經常講現在獨生子女多了,逐步會在孩子中形成一種以“我”為中心的現象,有些孩子不關心班級集體,自私自利。所以,培養孩子的團隊協作習慣、學會與人相處,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之一。
針對積極心理教育的特點,我上了一節《同學間的互助》的心理活動課。課上我設計了一個活動:讓孩子朦著眼睛在教室裡走一圈,然後談談感受,孩子說:“很害怕,怕撞到課桌上”。第二次,再請這位孩子朦著眼睛,然後請一位同學帶著他走,再讓他談談感受,孩子說“比起第一次不那麼害怕了,因為同學攙著我的手,不會撞到東西”。為了調動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的心理體驗更加深刻,積極心理教育可以把增加積極的心理體驗作為主要手段。我在實踐中反覆做幾次同一種遊戲,讓更多的孩子來體驗,這兩次走路的不同感覺。最後同學得出同一種結論:同學之間應該互相幫助、互相關心,這樣即使有困難也能比較快的克服,還可以少走彎路。這也就是團隊協作的魅力,也是我心理課要達到的目的。
這一堂課既培養了學生健康的心理,懂得了人與人之間是相互聯絡的,又讓學生懂得了幫助、關心他人的美德。可以說培養了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運用積極心理學的方法,從事教學工作,讓學生學習在生活中學會與人交往,與人交流的方法與技巧;學習正確面對生活中的各種耐挫力,自信心得到增強,這樣也一定能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
經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對學生來說,良好的道德品質是培養健康心理的基礎,良好的心理狀態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輔相成,其立足點是透過教育活動塑造學生,使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總之,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感悟生活,用理性對待生活,這是心理健康的一種表現。
積極心理學心得體會3
怎樣才能過上最好的生活?正在蓬勃發展的積極心理學提供了很多答案:我們要善待他人,關懷他人,寬恕他人的過錯,在日常生活中秉持和藹與慈悲,以及樂觀對待未來。按照這些簡單的方法去做,就能讓我們保持健康快樂。
世上大多數的事情都不簡單,這個問題的答案也一樣。善無恆善,惡無恆惡。友善和關懷是好事,只要你善待和關懷的人值得你這麼做。寬恕他人能帶來滿足感,除非被寬恕的人不願彌補自己的過錯。對未來保持樂觀可以讓你精力充沛並感到快樂,除非你是一個賭徒並相信下一盤賭局能大贏一筆。
我們已經把某些心理特質和心理狀態標識為“積極”,把其餘的那些標識為“消極”,但研究人員吉姆·麥克納爾蒂和弗蘭克·芬查姆認為,“心理特質和心理過程並沒有積極或消極的本質;相反,心理特徵促進還是破壞幸福,取決於它們在什麼情境下發揮作用。”
我們如何從積極心理學中去掉積極?麥克納爾蒂和芬查姆認為,我們不要再假設像友善這樣的“積極”心理特質永遠有助於增進幸福,而應深入去了解友善、關懷、寬恕或仁慈在什麼時候、對誰、在什麼情境下才能真正增進健康快樂。此話何解?
他們提出三個方法:
考慮情境。
為了理解心理特質和心理過程什麼時候是有益的,我們需要把它們放在社會情境中進行考慮。“積極”心理特質和心理過程並非所有情況下都是積極的,在某些特定的環境中它們實際上是有害的。寬恕你的配偶可以增強你們之間的關係,如果她的過錯只是忘了關燈,而且你很清楚她對自己的疏忽感到難過。但如果她不斷在你朋友面前貶低你,還從不感到後悔,那麼寬恕可能就不是最好的做法了。
考慮物件。
積極心理學運動幫助心理學家認識到,我們不能僅僅透過關注人類的問題去理解人類的整體狀況。同樣,我們不能僅僅透過關注那些快樂的傢伙去理解如何提升幸福感。為了解開健康快樂生活的奧秘,我們不僅要在那些最佳生活的人身上,也要在那些生活一團糟的人身上,檢驗心理特徵的效果。有可能樂觀只對某些人有益,他們擁有某些值得期盼的東西。為了搞清楚這一點,我們不僅要在擁有光明前程的大學本科生身上,也要在被診斷為四期癌症的病人身上,開展研究。
考慮時間發展。
大多數心理學研究是橫斷研究(在同一時間測量一群人的感受)。為了瞭解心理特徵如何影響幸福感,我們需要開展縱向研究(對同一群人在他們生命的若干不同時期進行測量)。這很重要,因為研究人員發現的在短期內有益的東西,長期來看可能是有害的。透過友善相待而不是相互批評以解決嚴重關係問題的夫妻,在當下報告稱,他們對於夫妻關係的感覺變好了,但長期來看,他們的滿意度低於那些更多相互批評的夫妻。為何如此?那些相互批評的夫妻實際上處理了他們的問題,這幫助他們改善了關係。
積極心理學運動廣泛傳播,讓我們從心底裡接受了這個運動。治療方法、自助書籍和提升生活的應用程式正在集中推廣積極心理特徵,例如更加友善和寬恕。但如果像友善和寬恕這樣的心理特徵對於每個人而言並不一定是有益的,那麼我們需要謹慎對待,只在它們有可能發揮作用的情境中推廣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