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書籍讀後感(精選5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普書籍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普書籍讀後感篇1
高士其是福州人,他是生物學家、化學家和著名的科普作家。高士其一生創作了許多科普童畫,《菌兒自傳》是其代表作品。還有《散花的仙子》、《霍亂先生訪問記》、《打花鼓的姑娘談蚊子》等等作品,都收錄在科普童話當中。
《菌兒自傳》書中的主人公菌兒是千千萬萬細菌中的一員,全書以菌兒自述的方式寫成。書中的每一篇都無比的生動有趣。裡面有細菌的籍貫、細菌的家庭生活等等。在作者的筆下,菌兒是個七情六慾的人物。它時而在呼吸道里探險;時而在肺巷戰鬥;時而在腸腔裡開會。在舉手投足之間把細菌對人類的危害和預防表現的得淋漓盡致。
我讀了之後,對細菌家族也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我一直以為細菌屬於動物類,可是看了《菌兒自傳》之後才知道細菌是屬於植物類科普書籍。而且細菌的繁殖速度非常快,20分鐘就能變成2個,8小時之後就變成16000000個了。
讀了這本書,不僅增長知識,而且還很容易理解呢!
科普書籍讀後感篇2
《十萬個一為什麼》放在我的面前,我好奇的拿來翻閱著,呵,一篇篇文章多麼富有知識呀!自從我讀了這十二本《十萬個為什麼》後,開闊了我的視野,使我增加了許多日常生活時要注意些什麼的知識,還增長了許多許多科學道理和文化藝術類的知識。我讀了《十萬個為什麼》生活卷後,解開了一直埋在我心頭的問題:“為什麼剛起床時感到全身無力?吃柿子為什麼不能與螃蟹、土豆一起吃?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佈在哪裡?等等。例如:飛鳥、走獸、山川、湖泊,甚至汪洋大海,都無一不被他吸在地球的表面上。人自然也不會例外,也被地球的吸引力緊緊的吸在地面上。所以,儘管地球在不停的轉動,我們卻不會被甩出去。還有,裡面的埃菲亞塔是哪個國家的標誌性建築?原來啊埃菲亞鐵塔高320米,由1。8萬個金屬部件和100多萬個鎦丁組成,是巴黎最高的建築物。這個答案似乎帶我去了這個地方觀看了這個鐵塔,旅遊了巴黎。我真喜歡這十二本富有知識性的《十萬個為什麼》啊!我決定把這套書上的所有知識都學、記下來,在日常生活中時時用到,長大以後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
確實,科學的普及,不是坐等能等來的,必需要付出汗水與努力,而對於我們這樣一群學生,顯然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研究科學,去了解科學,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接近科學瞭解科學呢?我把汗水撒給了《學生探索百科全書》。
“思維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而探索精神是其中最燦爛的一枝。千百年來,人類用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不斷擴充套件著對神氣大自然,對奇妙的科學以及對人類自身的認識。在永不停頓的對未知領域的探究中,人類建構起了多姿多彩的迷人世界。
地外文明真的存在嗎?動物為什麼要冬眠?哥德巴赫猜想是什麼回事?我們能不能跨越時空?這些問題一直伴隨著我,為了解開這些我不懂的“迷”我選擇了《學生探索百科全書》,我希望它可以給我帶來這些我不懂得的問題的答案。
這本《學生探索百科全書》共分為三章——自然探索、科學探索和歷史探索。三章的排版都做的很好,讓讀者很容易便可以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知識,三章都按照各自的特點分為若干節,各節在結構設計上均採用場面宏大的主圖以及精彩紛呈的配圖以增強視覺衝擊力,讓讀者在準確的文字描述、嚴謹的原理揭示中愉快地踏上新奇的探索之旅,輕鬆地掌握的百科知識。
讀過這本書之後我深深感受到了它對我帶來的好處。
首先我在第一章的自然探索中,我瞭解了來自宇宙深處的資訊、漫長的生命之旅在第二章的科學探索中,我瞭解了無處不在的黃金分割、四色之迷、尋找“幽靈粒子”、我們能不能穿越時空……等等等等,這些知識又是我瞭解到了科學,學會了科學的方法,科學的理論,科學的發展,科學的分析這些重要的東西,並且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奇聞異事我也可以透過科學說法來解答他,這些知識都豐富了我的生活經驗,讓我不斷的健康成長。
在第三章的歷史探索中,我瞭解到了絲綢之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起源、埃及豔后、金字塔工程……等等。歷史使人明智,因為了解歷史,可以學習前人的正確做法,並且改到自己的錯誤作風,這樣可以使人們在成功的路上少一些坎坷,為自己鑄造一條平平的道路看吧!一本知識讀物給我們帶來了多麼大的益處,在這個講究科學的時代,如果我們不多學習一些有關科學的知識的話,我們肯定會被這個時代所漸漸的遺忘,我們只會一點一點的落後,選擇一本好的科普類讀物吧,相信它會給你帶來意外的收穫!
科普書籍讀後感篇3
讀了《十萬個為什麼》後,這本書令我十分著迷,原來世界有這麼多的奧秘,什麼樣的蘑菇有毒;珊瑚是植物還是動物;昆蟲中最老的是誰……
《十萬個為什麼》是一部解答動物、植物身上的疑點的科普書,樸實的文字,清新自然;人性化的蟲子們翩然登場,多麼奇異、有趣的故事啊!《十萬個為什麼》讓我看到了在世界中還有很多很多我不知道的科學秘密,讓我大開眼界。讓我懂得了世界上有許多百奇不解的科學秘密。
這本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行文生動活潑,語調輕鬆。大量精彩紛呈的配圖給我帶來了強大的視覺衝擊,更加直觀地展示和了解各個方面的科學知識,使我在閱讀中愉快地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這本書還透過“智力大挑戰”,“世界真奇妙’等小欄目,讓我瞭解到更多小知識,小趣聞。
這本書還講了日新月異的科技,趣味無窮的體育,奇妙的植物世界,形形色色的昆蟲……讓我知道了天上的星星離我們有多遠?宇宙有多大,地球是從哪裡來的?大海有多深?人是怎麼來到這個世界上來的?真的有外星人嗎?是否還有活著的恐龍……在這本書裡都能找到答案。
這本書內容豐富多彩,形式活潑,選材廣泛,既涉及到最新的科學領域和科技動態,也不忽略少年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且能集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滿足我們小讀者汲取知識,獲取獲取資訊,開發潛能的願望和要求。我們隨意翻開一頁,便能學到一則科學知識,可謂開卷有益。
不僅僅充滿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涵著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生活中和學習中,我們要學習法布林勇於探索世界、勇於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像法布林那樣,要有一種嚴謹的科學精神,堅持準確記述觀察得到的事實。有句話說得好“知識就是力量”,讓我們也用它來勉勵自己,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懈,即使條件艱苦,也要為了理想而不斷奮鬥!
讀了這本書,我想:世界上未知的秘密還有這麼多呀!看來科學家們為了探索這些秘密費了很大的心思。
我以後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也要當一名科學家,去探索未知的秘密。
科普書籍讀後感篇4
看了《昆蟲記》後,這本書使我十分著迷。原來昆蟲世界有這麼多的奧秘,我知道了:凌晨,蟬是怎樣脫殼;屎殼螂是如何滾糞球的;螞蟻是怎樣去吃蚜蟲的分泌物。還弄清了:蜂抓青蟲不是當自己的兒子養,而是為自己的後代安排食物。
第一次讀《昆蟲記》,它就吸引了我。這是一部描述昆蟲們生育、勞作、狩獵和死亡的科普書,平實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敘述,惹人捧腹大笑……這是多麼奇異、有趣的故事啊!
我思考著:如果我們保護環境,不汙染環境,是不是在以後昆蟲還沒滅絕呢?我仔細地想著這彼此之間的關係,這一次的`閱讀,《昆蟲記》為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門窗。
《昆蟲記》給予了我許多啟示:蜣螂告訴了我要堅持不懈;松毛蟲告訴了我要與同學團結合作,共創佳績;螳螂告訴了我要永不屈服;堅果象告訴我要一絲不苟;蜘蛛告訴了我面對不同的問題,要使用不同的方法;黃蜂告訴了我要保護自己;蠍子告訴了我要學會迷惑對手,獲得勝利。
其實,大自然就是一本最好的百科全書,它總是帶給我們無盡的美好。田野裡的一朵小花,路旁的一棵大樹,天空的一朵白雲……都有說不完的故事。只要你用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去發現它,你就會獲得驚喜和快樂。
科普書籍讀後感篇5
婁老師和黃老師推薦的《科學探索者叢書》叢書真不愧是美國最受歡迎的探究性學習教材,前一段時間讀完它的《運動、力與能量》和《電與磁》兩個分冊真是受益匪淺,好想再把其他分冊讀一讀。
浙江教育出版社引進的《科學探索者叢書》是美國培生教育集團根據《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經過7年時間編寫的科學課教科書。我從網際網路上查了一下該書確實在美國有極高的選用率,這套書在美國本土4200所學校普遍使用的綜合理科教材,目前已被世界近30個發達國家作為科學課教材。這套叢書包括的15分冊,涉及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學科,處處洋溢著人文智慧的光芒和探索的魅力。
這套叢書與我國的新課程標準也是匹配的,這一點我想可能是我們學習美國的結果。叢書在每冊內容的安排上,並非由淺入深從最基本的原理講起,而是以各種有趣的故事性話題開始,然後把系統的科學內容攙糅進去,基本的原理和理論在不知不覺中就深深地印入人們的腦中了。在具體的章節中,叢書也是廣徵博引,枯燥的知識總能甚至是跨學科地找到它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如在《運動、力與能量》中,一開始就介紹了一位科學家奧安尼斯·米奧利斯是如何從小對自然界產生好奇,以後投身於科學事業並且獲得了巨大成功的故事。這時以這位科學家的第一人稱寫了幾個小故事,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犬鼠總是讓洞留兩個出口,這個問題引起了他的好奇,實際也引起了學習者的好奇,為什麼會這樣呢?然後利用精美的插圖和淺顯的科學道理說明了這個問題。用這麼吸引人的小問題,引起學習者的興趣,並且說明了科學並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秘的,而是存在於我們身邊。
每一本書的每一章都圍繞著一個課題展開,每一章中必然有一節是本節內容與其他科學的綜合,文字淺顯生動,配圖豐富有趣,設計的活動簡單易行又有趣,而且做過活動之後,要學習的知識就會被牢牢地掌握了。活動分為學科活動與跨學科活動,其中學科活動包括:“探索”,讓學生進行課前的思考和探索;“增進技能”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的訓練;“試一試”能對基本概念進行鞏固與強化;“技能實驗室”強化學生的探索技能,“生活實驗室”則是科學知識的應用。另外還有單獨的“探索活動”用於形象地說明一些概念。跨學科活動包括“科學與歷史”、“科學與社會”、與語言、社會、視覺等的“連結”……還有,“身邊的科學”告訴學生,科學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既讓學生的基礎得到鍛鍊,又為學有餘力又感興趣的學生提供了對知識和技能的拓展空間。
反觀我們的教材,表面上看好象是有趣了,簡單了,但實際上使用的難度卻很大,而且書本也並不能吸引學生,物理學科還是以物理學知識為主要內容,強調的還是知識,即便是有能力培養的問題,到考試的試卷上也就“知識化”了。我們的教材對學科存在著孤立化的傾向,沒有真正的把個學科知識融會貫通。我們現在也強調過程與方法,可是在實際的情況下從來沒有接受過科學研究方法培養,經歷過科學學習過程的學生,上了初中就一下要開始“科學探究”了,真是趕鴨子上架。再看美國科學促進協會在《普及科學——美國2061計劃》中指出,如果美國想成為在全體公民中普及科學知識的國家,則整個教育系統,即從幼兒園到12年級都要變革,都要將普及科學基礎知識作為教育的中心目標。整個教育系統的科學、數學和技術教育的改革必須列人美國的頭等議事日程。大的範圍不敢說,最少在我們學校附近的小學和幼兒園,基本上都停留在原來的教學狀態上。在一線的老師都知道,現在上了初二的學生有一部分真的是連算術都不會,字也不會寫呢,小學水平還沒具備怎麼能“探究”初二的物理學知識呢。但他們最後還要參加水平統一的考試,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不論怎麼說,課程改革實行新的課程標準是大勢所趨,是關係到民族興盛發展的大事。我們這些教師應當作出自己的努力,為這個重大的變革作出貢獻。
《科學探索者叢書》很好的體現了並強調了科學探究的重要性。“科學的探究”強調教師應對學生的科學思維進行引導,強調觀察和實驗的重要性,而且觀察的方法需要經過專門訓練。按照這種方式學習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採用類似於科學研究方式進行學習。其主要特徵是:不把現成科學結論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要求他們自己親歷科學知識的獲得過程,透過形成問題——建立假設——制定研究方案——檢驗假設——作出結論的完整過程來尋找問題的答案。叢書的問題設定也是很有特色,這些問題總是生活中最常見的,教師促使學生理解這些問題,然後,學生自己獨立地做實驗。他們必須積極地思考、閱讀、設計、觀察、記錄,並作出結論。很多時候教師應當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曾經看到過這樣的報道不知是否屬實“美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沒問題的學生教育得有問題,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連教師都回答不了,便是成功的教育。”雖然有些誇張但反映了學生應該會運用科學推導和批判思維,把科學知識和科學過程結合、聯絡起來,從而發展對科學的理解的要求。正如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標在於培養有創新能力的人,而不是重複前人所做的事情。
另外,《科學探索者叢書》再強調科學探究方式學時時也與我們的教材有著區別,我們的教材總是“滲透”科學的過程與方法。但叢書專門拿出篇幅講述科學的研究過程和方法,比如《運動、力與能量》分冊專門講述了數學中的影象分析方法,柱狀圖等。這些分析方法在比較速度大小時加以應用,學生自然印在頭腦中了。我們也說“滲透”但是滲透到什麼水平?怎麼滲透?如何操作?一直沒有回答。我認為“滲透”不如明確的對這些過程與方法進行培訓,使學生清楚什麼是科學的研究,真正掌握它。可是矛盾又出現了,我們現行的課時安排中又沒有這些課時安排,老師怎麼掌握呢?所以,我覺得我們一直在說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只是學了一個皮毛,學生體驗科學的過程與方法,也只體驗到了皮毛。這些科學的研究過程和研究方法為什麼不能擺出來,單獨作為科學知識給學生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這些東西往往要講授,既然能在過程中獲得為什麼還要講授呢。我認為這樣的想法大錯特錯,學生對任何知識、過程與方法的例解都是認識的過程的,與他實際的年齡和水平是分不開的,不是每個人都有很好的例解這些方法的能力。如果不給學生講授科學的方法,讓他們自己體會,同時還要體會新的知識,往往會顧此失彼,效果大打折扣。我認為探究是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但不是唯一的。《美國科學課程標準》認為:“學習科學靠單一的教學策略或學習活動都是無法辦到的。”所以,對科學過程與方法,還有一些其他類似的問題,傳統的講授也是十分必要的。
以上是我的一些體會,希望婁老師和黃老師給與批評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