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教材培訓學習心得體會4篇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部編教材培訓學習心得體會,歡迎閱讀與收藏。
部編教材培訓學習心得體會1
為了進一步最佳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3月初我有幸參加了學校組織的2017年部編教材網路培訓會,認真聆聽了幾位專家對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編排體系詳細詮釋。新教材編寫特點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精心設計了教材的實踐活動。關注學生學習與社會生活的聯絡,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知識之間的整合;注重加強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的聯絡;注重學生“學會學習”能力的培養,強調教師要透過情境等手段引導學生進行語文活動,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並組織學生進行有效地合作交流。
首先,培訓專家熊寧寧從教材整體結構和內容;教材的梯度(循序漸進,螺旋上升)教材選文(營養與趣味並重)教材彈性(注重開放性和彈性,增強適應性)四個方面進行了培訓。其次,再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口語交際三個方面詳細具體講解了一年級語文學習的具體目標。最後,專家引用教材中範例談老師在課堂上如何引導學生識字、寫字和閱讀。
新教材有它的新理念、新方法。要把握特點,活用教材。在識字方面:要堅持認寫分開,多識少寫的基本原則。識字內容要豐富多彩,集中識字形式要多樣化,可以透過字理識字、同類事物列舉識字、趣味性知識活動設計中識字、傳統蒙學識字、查字典識字等,讓枯燥的識字課堂一下子“活”起來。在寫字方面:要求學生坐姿正確,熟悉基本筆畫筆順,明確每一個筆畫在田字格中的具體位置,認真規範的書寫,人人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語文課堂還要加強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要指導學生讀好帶感嘆號的句子,讀好文中的長句子,讀好人物之間的對話,要讓學生養成認真傾聽老師範讀的習慣,倡導學生大量進行課外閱讀,透過閱讀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說話、寫話能力。
這次培訓學習,立足科學體系,以教育實踐為主體,為我們廣大教師提供了更為科學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使我對本冊教材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今後,我將以新課標為準繩,以課本為依據,以課堂為陣地,在有效課堂的探索中,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部編教材培訓學習心得體會2
本學期始,我參加了歷史新教材網路培訓,學習後深感收穫頗豐,受益匪淺,現就新教材培訓後的心得體會與大家分享:
第一、新教材在每一單元的前面設有單元導語,概述本單元的內容,首先讓學生對本單元學習內容有一個大致的瞭解,總體的把握,這是以前所沒有的,我覺得這一點設計的比較好。
第二、新教材的課文輔助部分設計的有關欄目比較好,比如課文旁設的“相關史事”、“人物掃描”、“材料研讀”等都是比較新穎的,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了更多的資料和更好的平臺,充分體現了新版教科書既是“教本”,又是“學本”,在這兩方面,無論是對老師的“教”,還是對學生的“學”,都將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新教材上有大量的插圖,平均每頁都有兩三幅圖,達到圖文並茂。透過這些插圖,一是配合課文的內容敘述相互印證、活化內容;二是可使學生拓展視野,獲取更多的資訊;三是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歷史資訊,以培養他們的觀察、思維能力,所以我覺得這一點設計的也比較好,一般學生都比較喜歡看書中五顏六色的插圖,這樣還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第四、新教材從內容來看,體現了與時俱進,並新增加了一些內容。新教材按照歷史發展的線索,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關內容分時期、分時段地逐步展現出來,並加以貫通;重點選擇了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密切聯絡的史事,使這方面的教育內容貫穿始終,做到了全面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教材內容的總量減少,但為使歷史發展線索更為清晰,更客觀地反映歷史程序,適當增加了一些內容,如一些朝代的歷史:東漢、兩晉、五代時期的內容,使中國古代史的發展得以貫通,前後相連;一些反映歷史上社會矛盾和衝突的史事,如東漢、隋末、唐末、元末和明末的農民起義等。
我們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及取得的成就,對於這些新增加的內容,我感覺很有必要。
最後,與會專家還就新教材的使用給我們提出了一些建議:
1以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引領。
2整體把握教科書的框架脈絡。
3從學生學習的角度用好教科書。
總之,透過這次新教材網路培訓的學習,使我在思想認識上對新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上以及以後在歷史教學、實際操作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收穫滿滿噠!
部編教材培訓學習心得體會3
我很榮幸在9月10日參加了由上杭縣教研室組織的“上杭縣小學一、二年級部編教材培訓活動”。活動進行了一天,收穫非常大。因為沒有執教過部編的新版教材,現在接手二年級的學生,很想知道他們在之前的一年裡學了些什麼?所以,上午張莉老師的“部編教材一年級語文解讀及使用”聽得很用心,收穫也是頗多的。透過張老師的講座,我對一年級語文的整體結構與內容,以及編排特點有了更深的.瞭解,也對聽下午伍祝金老師的講座有了很大的幫助。現在就伍祝金老師的講座“部編教材二年級語文解讀及使用”說說我的收穫和體會。
伍老師的講座主要講了三個部分:一是整體結構與內容;二是總體特點;三是具體編排與教學建議。
在介紹整體結構與內容時,伍老師特別提到了“快樂閱讀”和“我愛讀書吧”,這是一個新增內容。在以前的教學中我一般執教的是中年級的孩子,也是比較注重孩子們的課外閱讀,但是對於低年級的讀書要求不高。可現在想想愛讀書也是需要培養的,不能因為低年級識字不多而不作要求。只有讓孩子從小懂得愛書,能養成睡前一頁書的好習慣,才會讓孩子對識字感興趣。部編的一年級語文中就有編排“和大人一起讀”,就在培養孩子愛讀書的好習慣。現在,我所教的二年級的孩子識字不少了,可是因為生活在農村,有些家庭經濟條件不是很好,或是家長重視程度不夠。
詢問過後知道家裡有課外書的寥寥幾個,有的家裡有兩三本書也是不帶拼音,或是不適合孩子看的書。而堅持每天讀一頁書的孩子更是少。但是我們都知道讓孩子多讀書,讀好書是多麼的重要。也許只有在學校多提供些機會讓孩子們到學校閱覽室看書,或班級組織學生交換讀書等方法讓他們多讀書,愛上讀書。
二年級語文部編教科書也是比較注重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伍老師介紹說教科書中古詩文的比例佔全套教材選文總數的30%,就連書本封面都設計了許多傳統文化的元素。孩子們拿到書本就會被封面上的皮影戲,鑼鼓等中國特色的東西吸引。古詩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成果,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最燦爛的明珠。而詩中讚美的祖國大好河山也讓孩子們無比的自豪。寓言故事、傳說故事、歷史名人故事等也是孩子們喜歡的。曾經有人說,小學生學習的生字是從外國人名中認識的,是從外國文章學來的。相信這樣的話不會再有了。孩子有了興趣,相信一定可以學得更好。
培訓中伍老師還講了語文要素的梯度序列。其中講到長線發展時以“複述能力的發展”為例,講了二年級安排的藉助圖片、關鍵詞句或者根據表格內容講故事,幫助二年級的孩子說完整的一句話。例如第一課《小蝌蚪找媽媽》的課後練習中有根據小蝌蚪成長成青蛙的過程圖片,我讓學生按順序排好圖片後讓學生講一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我發現好些孩子能比較有條理的把故事講清楚。相信在以後的語言訓練中,孩子們會慢慢地進步,為以後中、高年級的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而伍老師提到的短線發展是以“積累並運用表示動作的詞語”為例。讓孩子們從文中的動詞感受用詞的準確,感受詞語在描述情形上的細微不同,關注詞語的運用。相信孩子們會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部編語文二年級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為編寫依據,吸納語文課程改革的最新成果。培訓中,各位老師的演講為我們解讀了教材也給我們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寶貴的建議和意見。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努力鑽研,勤於總結,相信自己會有更深的認識和體會。
部編教材培訓學習心得體會4
工作室全體成員及我校全體初中語文教研組成員於九月下旬參加了雲南省促進初中語文教材使用研討會的學習,會上省內外專家、名師匯聚一堂,由專家引路,名師示範,就統編《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新教材展開深入研討,從教材解讀,語文活動、課例示範三個維度做了詳盡細緻的分析,給在座的語文老師們指點迷津,使人受益匪淺。
在大容量的資訊獲得中,我個人感覺經歷了一個由醍醐灌頂到磨合內化的過程。不敢說已經接受了專家名師們的傾心授予,只能說從中有了一些與個人教學經驗相結合的感悟。現就活動的第二板塊,由來自南京三中趙富良老師的示範課及教材使用建議中衍生出的關於語文教學活動的設計,來談一談自己的心得感悟。
趙老師提倡語文教學還是要回歸到“閱讀”本身。趙老師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所以在語文老師在閱讀教學中的本錢就是自己的閱讀積累、閱讀經驗和閱讀功底。
對於這一點,我深有感悟,因為自己本科學習的專業不是中文,而研究生的學習則側重語言學、語體研究及對外漢語教學。文學、文化尤其是古漢語的專業知識成為了我學習中的斷層,這一致命的弱點在從事語文教學以後,暴露的比較明顯。可以說,這些方面的知識都是從我工作以後自己不斷的讀書學習中漸漸彌補起來的。所幸透過研究生論文的撰寫和工作以後不斷的讀書學習,閱讀方法的積累是有一定功底的,這也給我的語文教學提供了一些理論支撐。儘管現在在實踐方面做得還不夠好,但閱讀和學習勢必成為我終身的習慣,這與能不能教好書沒有功利性的關聯。
趙老師還提出,語文老師不僅要自己閱讀,還要教會學生閱讀,這就是“閱讀教學”。“真閱讀”應當四貼住文字,著眼字詞句篇。引導學生思考內容,體會情感,學習方法。閱讀教學中的語文活動一定要立足文字,以引領學生加深對文字的理解為前提。活動設計一定要關注自己教學的“這一篇”文字,去發現每一個“這一篇”獨特的價值。
縱觀之前“熱鬧”的語文課上所設計的一些語文活動存在的問題:文字缺失下的卡拉ok;對話解讀下的熱鬧蒼白;愛心氾濫下的本末倒置……課堂教學的活動設計早已為了“吸睛”——引起學生的興致,吸引聽眾的關注,而放棄了語文學習本身對語言文字的實踐要求,跑入了和其他學科所謂“融合”的不專業道路上去,這對於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和運用能力的培養是沒有切實作用的。
反思我自己前幾年的教學中關於活動設計也多少存在這些問題。關於蘇教版語文字教材中幾個專題的學習,我也設計過相應的語文活動:圍繞一個主題,分為幾個維度,給班級裡的幾個學習小組分別安排任務,然後在課堂上展示本小組的學習成果,有些是ppt形式,有些是調查報告,有些是照片配以文字……對於這些學習成果其實屬於純語文的東西並不多,但是為了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我並沒有做出規範的要求和指導,後續也沒有對他們的學習成果進行修改和完善,現在想來,其結果就是學生對於資訊篩選,資料甄別,創造寫作,文字展示這些語文能力並沒有得到實際的訓練和提高。相比較趙老師對於“文學部落”語文活動的設計:緊緊相扣的環節,落實到位的指導,合作交流的反饋,其效果真是感覺相差甚遠。
單篇的教學課文,要根據本篇文章的特點和學習目標的不同而設計個性化的語文活動。例如,文言短篇《詠雪》,趙老師的建議是為課文內容設定情景,把它當做一個小故事來讀:“生動地說”或“有趣的讀”,在文字閱讀中去品味人物的心理甚至性格特點;在語言形式、標點符號的資訊中對內涵進行深層次的解讀。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不僅能感覺到語文學習的樂趣,還會學習選擇不同的閱讀方法提升自己的文字解析能力。
除了單篇課文教學中的語文活動設計,另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趙老師介紹的名著推薦與閱讀的活動設計;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活動設計;寫作教學中的活動設計……這些活動無不令我感覺耳目一新,腦洞大開,同時細細品味,又發現這些活動的設計都是十分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的。可以教會學生觀察生活,感知生命,體驗情感,並把這一切用心,用筆記錄下來,構成自己的生活軌跡。於是學生就能領會到閱讀和寫作是生活中的“必須能力”。寫作其實也並不難,可以是自己真實的心理軌跡和情感體驗。閱讀體驗點燃寫作慾望,寫作慾望滿足寫作能力,寫作能力又再次考察閱讀體驗……在這樣的迴圈推進中,個人的閱讀和寫作能力會得以質的飛躍。
趙老師戲稱自己的講座專題是“低小下”的教學建議,可是在我看來卻是在高超理論輻射下特別實用的教學指導。對於指導一線教師自身素養提升,語文教學能力提高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警醒自己在今後的語文活動設計中不再一味追求形式的新穎,課堂氣氛的活躍,而是遵循貼近文字的原則,從屬於語文學科,在“聽說讀寫”學習範圍內,在言語實踐範圍內,力求創設以學生為主體,充滿語文味,妙趣橫生又充滿時代感的語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