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讀後感範文7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哲學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哲學讀後感範文1
現實生活中,我們總覺得哲學似乎高於生活,甚至與實際相距甚遠。但不可否認,從古至今,哲學對歷史軌跡的沿革,社會進步的推動和阻礙,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時代哲學的發展,往往引導著那個時代最前沿的思想革新,而思想往往是變革中最具先行性的事物。羅素將哲學解釋為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的事物。但哲學,同樣是訴諸於理性,而不應盲從於權威。因此,羅素在解讀哲學史、我們在解讀羅素與他的《哲學史》的時候,不應只認知客觀的事實論述,更應加之我們獨立的思考與理解。智者也許不可尋,但若能成為一個具備獨立思考能力、思辨思維的人,讓哲學為我們明智,從而指導實踐、用於生活。那麼讀一本哲學史,我將收穫的一定會更多。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物質與精神何者為第一性本源的問題,亦是意識能否正確認知存在的問題。溯其根本,哲人最初的哲學思考,是對世界本質的探尋。羅素便是從最早的哲學流派——米利都學派著筆,展開一篇篇相承或相對的哲學巨章。泰勒斯最早提出世界的本源是火,荷馬史詩亦輝耀著智慧與哲思,畢達哥拉斯以數學幾何的原理剖析世界的方圓,從而開闢了影響深遠的畢達哥拉斯學派。隨著古希臘城邦文明的發展,伯利克里的黃金時代伴隨著智者學派的崛起,從而開始將哲學問題從自然帶進到人類自身。縱然存在唯心主義的流弊,縱然過分的自我讓道德趨於流散,但無疑是哲學史上一步重要的跨越。伯羅奔尼撒戰爭極大地摧殘了古希臘文明,三十僭主統治時期,雅典的繁華摧殘開始隕落,索福克勒斯的悲劇不再奪目,蘇格拉底的學說備受限制。但哲學總能在哪怕最黑暗的時代中找尋到生存的夾縫,赫拉克利特、巴門尼德、普羅泰戈拉就是這個時代最好的代表。不曾停滯的哲思影響著一代代人,從而有了柏拉圖時代的輝煌。
柏拉圖,代表著古代哲學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其《理想國》、《申辯篇》、《蒂邁歐斯》等名篇詳細闡述了他的理念論、不朽論、烏托邦式的民族國度。縱然困於時代的侷限,柏拉圖的思想難免帶有神秘主義色彩、缺乏實際操作的可行性,但無可否認,他的理論之寬宏廣闊,足足影響了至今的哲學的發展軌跡。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也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亞歷山大繼承父親腓力的偉業,在短短十餘年時間東征西討,將馬其頓從一個城邦小國發展成為一個橫跨亞歐非的龐大帝國。同時,亞歷山大帝國不僅打破了古希臘相對封閉的城邦體系,也將輝煌的古希臘文明在歐洲、北非、近東廣為傳播,促進了文明的融合,拉起了希臘化時代的序幕。亞里士多德正是在這樣一種時代環境下,汲取文化的百家之長,將哲學與各門類學科相結合,開創了實用性哲學的先河。包括同時代的阿基米德、亞婆羅尼等哲人、科學家,都將哲學與其他門類的學問相糅合,讓其成為一種指導科學以及社會發展的方法論而存在。
哲學讀後感範文2
提起傅雷先生,可能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家喻戶曉的《傅雷家書》,大家說那是一部體現瞭如何教育孩子成才的經典讀物,筆者以為那幾百封家書地體現了作為老父親對身處異國他鄉的孩子的關愛之情,但又是一種超越了尋常家長對孩子的生活掛念與感情的寄託。傅雷先生不僅是一位著名的翻譯家,更是一位情感細膩、眼光獨特的藝術家,他的家書是寫給遠在英國學習鋼琴的兒子傅聰的,故字裡行間處處體現了兩個不同年齡段的藝術家的交流,尤其有一段重要的毛筆手稿家書,是傅雷先生以恭謹的小楷抄寫的《藝術哲學》第三章“希臘的雕塑”,父親希望兒子能仔細閱讀,深刻領悟其中的藝術真諦。
所以我們想要了解藝術的傅雷,最值得大家來閱讀的莫過於他翻譯的法國藝術理論家丹納原著《藝術哲學》。也許大家覺得這是丹納的著作,又如何體現傅雷的藝術思想呢?事實上,如此眾多的西方藝術理論,偏偏傅雷先生選擇了這一部予以譯介,猶如他選擇翻譯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朵夫》,那是他最認同最喜愛的一部法國人文主義文學作品,而且與他本人的人文思想、藝術觀念也是最吻合的。因此,就不難理解他選擇丹納《藝術哲學》,將其作為藝術理論經典來教育傅聰了,我們現在學習藝術的年輕人當然更應該悉心閱讀,細細品味其中的奧妙。
《藝術哲學》最初是丹納在美術學校的講課稿,他並沒有給我們講述某一藝術門類的創作技巧或發展脈絡,也沒有講解某一件著名的藝術作品的審美品味或歷史地位,而是透過講述三個西方主要的藝術創作時期,包括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尼德蘭時期、古希臘時期的方方面面,從而生動地闡釋了藝術品產生的人文環境、地理環境以及藝術品應該發展的理想狀態。
丹納以為:在人類創造的事業中,藝術品好像是偶然的產物;我們很容易認為藝術品的產生是興之所至,既無規則,亦無理由,全是碰巧的,不可預料的,隨意的;的確,藝術家創作的時候,只憑他個人的幻想,群眾讚許的時候也只憑一時的興趣;藝術家的創造和群眾的同情都是自發的,自由的,表面上和一陣風一樣變化莫測。雖然如此,藝術的製作與欣賞,也像風一樣有許多確切的條件和固定的規律:揭開這些條件和規律應當是有益的。
跟著傅雷先生那優美而又準確的文字進入到丹納的講課之中,我們彷彿時空穿梭一般回到了產生《蒙娜麗莎》、《春》、《維納斯的雕像》等等鉅作的時代,領略了十五世紀末至十六世紀初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全方位的包括繪畫、雕塑、建築在內的燦爛輝煌,在藝術輝煌的背後是社會生活的奢侈與開放,宗教信仰的高度昇華;感受了前後歷時四百年之久,帶著北方淳樸、粗壯特徵的民族烙印的尼德蘭繪畫;更是體會了代表古代人類淳樸藝術的“希臘的雕塑”,那是一個唯美的世界,原始的人們對人類最本真的美是如此的熱愛,在他們的生活中充滿了健康的與體育、競技、神話密切相關的各種鉅製如神廟,微小若族徽的藝術作品。
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藝術哲學》彩圖珍藏版,首次將五個章節分為了五冊,還原到了丹納最初講稿的原始狀態,傅雷先生原序明確指出,最初的《藝術哲學》是按丹納講課程序在1865年至1869年間陸續印行的,而現在的分冊圖書又加入了大量經典作品及人文、歷史的環境插圖,以求與原著的內容貼切再貼近,因而非常方便各界讀者閱讀。這是一個藝術理論的系列,卻處處體現出了人文的溫情,溫潤細緻,感染無形。
哲學讀後感範文3
身為女子,我生成就是感性的。由於文學性的冊本看得相對多些,我愈發感性。固然一向但願本身能兼具理性,但性別付與我的'特徵難以改變,曩昔十多年的瀏覽履歷也為我的思惟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許,跟著春秋的增添,經歷的增加,理性的火花能賜賚我一點點理智。
想填補理性的缺掉,讀理性的書並不是沒法忍耐,這兩者之間的關係,說欠好誰是因誰是果。辯證地說,是互為因果,彼此影響的吧。是以,藉著公共課教員留功課之名,讀了《黑格爾法哲學道理》一書。
固然,前幾年翻閱過叔本華《人生的聰明》,但讀得其實不專心。也讀了《論語心得》、《莊子看人生》等對中國傳統哲學通俗解讀的書,但真正讀哲學類的冊本,《法哲學道理》應當算是第一本。固然,法哲學並不是哲學的焦點。
不管是不是讀過,《法哲學道理》都是法學學子耳熟能詳的。對我這個非正規軍來講,也久聞年夜名。前段時候看《產權與法》,作者以《法哲學道理》的思惟論證產權的地位與意義,也指出了《法哲學道理》一書的某些侷限性。好比,黑格爾抱負的幻滅致使其晚年起頭追求普魯士當局的認同,為統治階層供給理論支援,拋卻了部門本來的主張,恰當逢迎統治階級的需要,以確立黑格爾哲學的正統地位,更好地推行黑格爾的思惟,間接實現其理想。有著如許的講解作根本,在必然水平上避免了我對經典著作的全盤必定。
初讀《法哲學道理》,讀到腦殼抽筋。真的是。沒有哲學著作的瀏覽根本,沒有黑格爾思惟的系統鋪墊,在哲學思惟的汗青長河中,生生擷取一段去體悟,不管從主不雅仍是從客不雅來說,都不是件輕易的事。好在,對峙讀完了引論,進入具體的闡述,感受稍好些了,有些可以經由過程上下文理解個年夜概,但仍有很多不懂的處所。
感慨哲學年夜師聰明的腦筋。我理解起來都費力,即使千方百計與現實餬口成立聯絡,也沒法參透那些看似高屋建瓴、虛無縹緲、平空架構的思惟系統。在此,這幾個四字詞語絕沒有貶義。思惟簡直是虛的,固然看不到摸不著,卻並不是對現實餬口沒成心義。相反,意義重年夜。試想黑格爾在成立如許的思惟系統時,又該有如何的理智與思惟。
邏輯的周密,論證的嚴謹,使人歎服。也許哲學自己便具有如許的特點,也許由於黑格爾自己是邏輯高手。看似無關的抽象法、道德、倫理,看似風馬不接的契約與犯警,作者可以或許發現它們背後的聯絡,闡述中一環緊扣一環,令人感覺多一環嫌多,少一環又顯不足。
給我感到較深的是,經由過程讀《法哲學道理》,我看到了很多本來習覺得常的概念、現象背後的工具。在此之前,從未想過刑法存在的意義事實是甚麼,為何要由國度來履行。透過黑格爾得知,由於犯法背背了社會的遍及意志而不純真是小我的特別好處或說特別意志,也是以,應由代表遍及意志的國度來履行。曾,有人質問我,公事員締造了甚麼價值?成天也不締造經濟利潤,卻要拿著人平易近的稅款。若是我在那之前讀過黑格爾,是可以給出謎底的。諸如斯類的感到與發現,紛歧而足。更主要的是,這本書開導我,要看到現象背後的工具,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固然,一年的研究生教育使我起頭追求表層以下的工具,但讀哲學書,使我的思惟,又有了進一步發掘的可能。自我感受,熟悉又有了上升。
也有不解,最較著的是黑格爾對國度的闡述。在黑格爾看來,國度是倫理精力的同一,是理念,是最高階段。看到如許的邏輯放置,我不管若何沒法將其內在與外延掌控住。黑格爾所謂的國度,究竟是一種高度抽象的理念,與實際中的國度毫無聯絡,仍是成立活著俗意義的國度根本之上,是一向令我猜疑的問題。直到讀完全書,才模糊感覺,他的國度是可以實現的,只是,實際餬口中還沒有例項。進一步說,我至今思疑這類倫理精力同一意義上的國度,是不是猶如共產主義一樣。某日,在校園巧遇法理教員,切磋這個問題。他一語驚醒含混著的我。“黑格爾說的國度相當於神。”他還說,黑格爾的這類國度思惟對厥後的納粹統治發生了必然的影響。如斯,些許釋懷。
也看到了些我想固然的汗青侷限性,或說“封建遺毒”。好比他說文明國度要成長,可以經由過程征服不文明國度;本錢的逐利到必然階段必需並且該當開闢海外殖平易近市場,還提到對沒成心志的族群,可以奴役等。初讀令我不解,但想到他所處的情況,也就一讀而過了。況且,人無完人,即便是如斯偉年夜的人物,也不克不及不許可人家白玉微瑕。至於各路人等對黑格爾的批評,也不足以成為否定其全數思惟的來由。究竟結果,至今我們仍在讀黑格爾,仍在接收其思惟中的可取的地方。
偶爾的機遇,得知馬克思寫過《<黑格爾法哲學道理批評>導言》,讀過黑格爾,覺得馬克思會從那些我覺得的糟粕入手開批,成果證實,我的道行差遠了,年夜家就是年夜家,從整體上進犯其思惟的核心,明顯更勝一籌。
原打算明天將來重讀《法哲學道理》一書,但那日教員說昔時他的導師,一名曾寫過關於《法哲學道理》專著的學者,不建議他讀。緣由不明。我接管了我的教員的建議,讀過一遍,能接收幾多算幾多。若是未來真的還感樂趣,再讀。後面這句,是我想的。哲學能熬煉人的思惟,這是無庸置疑的。很多人堆集到必然水平便起頭讀哲學,固然,我算不上這類到達必然高度的人。但笨鳥先飛早入林,恰當的讀些哲學,對我是有益的。也但願將來幾年,能靜下心,再讀哲學。
哲學讀後感範文4
人生總有失望迷茫時,意志消沉時,這個時候不妨多留意身邊,看看碧藍的天空,清澈的流水還有樸實生活的人們,以前不曾在意的細節,可能都會讓你覺得非常美好,特別的感動,當然,如果這個時候可以讀到一本勵志的好書,那不僅豁然開朗,幫助你走出困境,而且教會你積極的生活態度,《我的人生哲學》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
《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學》是一本坎坷人生的智慧之書,是經歷曲折的經驗之書,也是給我們年輕人的啟示之書,充滿了真誠坦白和哲學的睿智。作者王蒙以講故事的形式,節奏緩慢的講述了他的生活經歷和人生哲學。正如此書前言中所說的只有走過人生廣闊領土的人,才有資格談人生的真諦;只有滿懷坦誠的成功者,才會給我們以真正的人生教益;只有親歷過人生苦難的人,才能跳出苦難看人生;只有用理性知道自己人生而又不憚躬耕實踐的人,才能講出人生的理性。
我很大的收穫就是認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斷的學習,並不是讀書才是學習,一切經驗體驗都是學習。“我是學生”並不是作者的一句空話、大話,這是他平時實際生活的行為準則,又是對自己一生的客觀評價。
書中用雜文隨筆的藝術形式從各種角度感悟人生的藝術,詮釋道與德,誠與詐,智與愚,真與偽。談人生哲學,其實不容易。而王蒙卻從其歷盡滄桑之後道出了“無術、無謀、無名、無功”的真諦。作者完全充當了一個普通的人來分析,讓我們通俗易懂,新意昂然。在敘述這些人生哲學時,沒有空洞的說教,也沒有不著邊際的高談闊論,而是以親身經歷現身講法,一切從面對人生不可迴避的實際問題闡述自己對生活的看法,真實的力量透徹紙背,發人深思。
王蒙是譽滿天下的著名作家、詩人,卻以平等的心態在與讀者傾心交流,在娓娓而談中講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悟的真實。他絕不放棄人生的哲學睿智與理想境界,但亦絕不高談闊論,無論小事、大道,都說的是人生至理。這種細膩,周到的人生哲學就像大海捲起層層疊疊的浪花來擁抱著我們的思想靈魂。
哲學讀後感範文5
暑假伊始,在網上看到李鎮西校長推薦了周國平先生的《人文精神的哲學思考》和《幸福的哲學》兩本人文講錄集,周國平先生一直都是我喜歡的作家之一,每每讀到他的文字,都能有一種洗滌心靈的靜感。於是毫不猶豫的買了《幸福的哲學》,整個暑假我都沉浸在文字的幸福裡。每讀完一個關於“幸福”的講座,合上書,都讓我思考在這個物慾橫流,心靈極度刺激的時代,如何保持好心靈的安寧和幸福。
《幸福的哲學》是一本週國平先生根據自己的講座自行整理的講稿。在文中有很多當時的與大學生的現場互動,很有針對性,我想周老師的講座對當時即將拓展自己人生的大學生肯定能注入新鮮的血液,突然對這些學子有了一份豔慕之情。他告訴我們人活著是否能獲得幸福最重要的是看價值觀。也就是說想明白生命裡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次要的。
首先是生命的快樂,周老師覺得一個人的生存離不開物質世界,但是生命它本身的一些需要,它們的滿足給人帶來的快樂是最大的,而這其實不用很多物質,很多錢。有一些需要,可以說是生命骨子裡的東西,比如健康,享受生命最基本的一個方面是享受健康。是的,現在每每聽到家人身體不適時,就覺得很緊張,也時常聽到有人為了事業過於勞累等等,當然我們很敬佩這樣的工作者,但又覺得有些許的遺憾,更有甚者,不顧自己的身體,紙醉金迷,更是不該了。我特別欣賞托爾斯泰的一句話,他說真正的物質幸福不是金錢,從物質角度來看什麼是幸福,那也不是金錢,是什麼呢?他說對個人來說是健康,對人類來說是和平。
經歷過許多種快樂的人,到最後會意識到真正的快樂是精神的快樂。周國平先生說了他人生中兩段最快樂的時光。一個是他剛剛進入大學的時候,他突然發現世界上有這麼多漂亮的姑娘。但是礙於時代和他自身的年齡問題,他就只是單純的欣賞。在大學期間,他讀了大量的書,稱這段時期是青春期的閱讀,沒有目的,只是一種飢渴,一種想要和整個世界談戀愛,和人生談戀愛的衝動。他形容翻開一本書時的感覺為豔遇!“豔遇”這兩個字讓我想起自己年輕時在偌大的校園裡總想著能與傾慕的男子不期而遇,那是心底的夢想,是少女的情懷,忐忑而不安,青澀而美好。周國平先生說豔遇的時候是一種精神得到刺激與滿足時的驚喜。這種感覺,每一個深夜閱讀過的人應該都有過的,在你沒去過的地方,有那麼一個人,寫出了你的心聲,或者讓你對生活有了一種新的認識,這種感覺,都可稱之為豔遇。
他的第二段最快樂的時光是初為人父時。他說,當女兒降臨之後,每一天都是新的,透過這個小小的嬰孩,他對世界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這個小生命讓他的生活回到一種動物的最純粹原始的狀態。
他喜歡給孩子餵奶,換尿布等等一起瑣碎的事情。他說這是一種,莫大的幸福。甚至戲稱自己是大奶瓶。他以為男性不能懷孕,孕育生命,餵奶,實在是遺憾!讓女人孕育子女是上天對女人的珍愛。在他的孩子會說話之後,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當孩子的秘書,記錄孩子的說過的話,做過的事。他說,最開始做這件事的時候,只是想在孩子長大後,給孩子一份禮物,讓她看到她是如何成長起來的。這些才是生命中的珍寶。人的記憶是有限的,所以他要用文字記錄下來,他不捨得讓孩子的妙語就這樣白白流逝。多麼細膩的父親,我也已為人母,與孩子的朝夕相處,陪伴著她的成長,有過無奈,有過不耐煩,但正如周老師所言更多的是驚喜,是快樂,這是任何東西都替代不了的。現在很多的大家給我們關於孩子的生命啟迪,如龍應臺先生的《孩子,你慢慢來》,
《目送》,更有尹健莉老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都是異曲同工的讓我們去體會生命的快樂。
周國平老師要求我們若要獲得幸福也要學會閱讀與寫作,閱讀能養心,能養生,還要加上養顏。一個人讀不讀書,你從他的面容就能看出。一個人美不美不只是外在的東西,他有氣質,讀不讀書氣質就是不一樣,從表情、神態、風度都會顯示出來的。許多老學者老得非常美,讓你驚歎人老了還可以這樣光彩照人。我們作為一線的老師更是能夠感同身受,每每聽課之時,欽慕那些淵博之士,在他們背後的故事就是有著讀書的情結,我想每一個人都應該透過閱讀來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質。閱讀可以惠及子女。作為一名家長,如果你透過閱讀擁有活潑的智力生活和豐富的心靈生活,一定會給子女非常好的影響。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是最主要的環境,父母的素質形成了家庭裡的一種精神氛圍。
幸福真的是一門哲學,它啟迪的東西實在太多,關於生命的,人生的,教育的,文化的等等,社會生活都與之相關,但幸福不是像我們想的那麼的困難,只是對自己不正確的認知,是自己一直處於迷惘中,而無法定義自己的幸福。感知幸福,樂觀生活,努力做一個幸福的人。
總之讀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就像德國著名詩人歌德所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高尚的智者對話,讀完此書,我明白了什麼是幸福,同時也感受其實現在自己已經很幸福了,珍惜現在的生活,在家庭生活與事業中發揮自己的能力,周國平老師希望您能再寫出有哲理性的書籍,寧靜我們的心靈。
哲學讀後感範文6
還記得20xx年中央電視臺曾做過一項“你幸福嗎”的調查問卷,在當時曾一度被熱議,甚或非議。
上學時對於哲學這門科目是很迴避的,總覺得懂哲學的人都是高深莫測的,像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尼采等神一級的人物。
《幸福的哲學》作者周國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散文家、哲學家、作家,是中國研究哲學家尼采的著名學者之一。
《幸福的哲學》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輯談幸福;第二輯談人生;第三輯談人文精神;第四輯談閱讀和寫作;第五輯談教育和文化。
周國平認為哲學就是談心,一種和自己談心的活動方式,哲學實際上就是從具體的日子、具體的事情跳出來,想一想人生中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哲學就是幫助人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一個人有了正確的價值觀,就會有好的心態,哲學讓人對人生有個準確的定位,實際上哲學就是教人如何從價值觀的角度去談幸福的問題。
有人會說,幸福這個東西,很難說,好像是很主觀的感覺,很難有統一的標準。確實是這樣,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樣的。但是,你若深入地問一下,為什麼會不一樣?還是有標準的。一個人對幸福的理解,從大的方面來說,其實是體現了價值觀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麼。
亞里士多德說:幸福是人的一切行為的終極目的,正是為了它,人們才做所有其他是事情。他的意思是說,人人都想要幸福,每個人無論做什麼事,最後的目的都是要生活得幸福。有的人想發財,想做官,但發財和做官本身不是目的,他想透過發財和做官過上他心目中的幸福生活,有的人不想發財和做官,但並不是不想要幸福,他認為發財和做官不能使他幸福。能使他幸福的是別的事。人人都想要幸福,但人們對幸福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
在西方哲學史上,對於什麼是幸福,主要有兩種看法、兩個派別。一派叫做“快樂主義”,其創始人是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近代以來,英國的一些哲學家,如亞當·斯密、約翰·穆勒、休謨對此也有所闡發。這一派認為,幸福就是快樂。但什麼是快樂?快樂就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煩惱。身體健康、靈魂安寧,就是快樂,就是幸福。他們還特別強調一點,人要從長遠來看快樂的問題,要理智地去尋求快樂。你不能為了追求一時的、眼前的快樂,而給自己埋下一個痛苦的禍根,結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
另一派叫做“完善主義”。完善主義認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說道德上的完善。他們認為,人身上最高貴的部分,是人的靈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這部分滿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蘇格拉底、康德、黑格爾等,包括馬克思,他們強調的是人的精神滿足。
在中國的哲學裡,道家比較接近快樂主義,認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保護好生命的本真狀態。莊子在這同時還強調精神的自由,崇尚與造物者遊、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境界。儒家接近完善主義,認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安貧樂道就是幸福。
著名作家畢淑敏在《幸福的尺度》這篇文章談到:你今天幸福,但你並不能保證明天幸福。面對幸福你不可以貪婪,因為幸福本身就是有節制的。你不可以炫耀,因為幸福本身是樸素和寧靜的。不能忘了自我的幸福是許許多多人和機緣襄助的善果。幸福不是蜂蜜、糖和所有甘甜物質的混合體。它的尺寸始終在我們的內心的神聖之處。那就是對自己生命狀態的全然把握,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這個方式又是給自己帶來快樂,並對所有人有所裨益。
哲學讀後感範文7
藝術,哲學。這兩個詞會有什麼關聯呢?在讀了《藝術哲學》這本書之前,這還真不太好說。
平時我們都是如何研究藝術的呢?我們研究它們的結構、色彩、主題。這幅畫顏色鮮亮,這幅畫較為寫實,這尊雕塑雕刻精細。但若再追究下去,又有多少人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呢?丹納或許就是其中之一吧。
“我先來分析種子,即分析種子及其基本的、抹殺不掉的、在一切環境、一切形式下都能夠保持的性格;然後再研究植株,即研究民族本身的、原始的性格在歷史和環境的變遷中是如何擴張和收縮的;最後研究花朵,也就是研究藝術,特別是繪畫,這是各種因素髮展得來的成果。”這一句話便能很好地說明這本書的研究思路。
上了一個學期的哲學課,我們知道哲學是一門追求事物本質的學問,這本書中,丹納就用哲學來研究藝術,主要分析了義大利、尼德蘭和希臘的藝術形式。這三個民族的畫派各有不同。義大利的人民高雅而有品位的畫派把人體作為一切畫作的中心,他們的畫不會反應多麼深刻的思想與內涵,和精神與宗教無關,卻能很好地體現出人體的健康與活力,即使畫中的人毫無披掛,也不會讓人感到庸俗。尼德蘭則是一個冷靜溫和,實實在在的民族,他們的畫則和他們一樣實在,這些作品無比真實,與現實嚴絲合縫,似乎連光線都一模一樣。希臘的藝術家能把色彩、造型與事件合為一體,他們喜歡清晰與準確,喜歡錶達健康與愉悅,他們的藝術和義大利的一樣,也愛讚美健全的人體,而比義大利的更富有力量。
每一件藝術品都絕不是完全的巧合,丹納用這本書告訴我們,藝術的誕生和演變,必定和人的思想與習慣有關,而人的思想與習慣,則必定與生活環境和民族特點有關。一個浪漫的民族,他們的藝術一定不會刻板無味。而一個充滿禮節的民族,他們的藝術也一定不會放肆無邊。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畫派的特色,這個特色易產生,難保留。社會在不斷演變,民族之間的變遷與融合也讓藝術有了諸多改變,變得複雜起來。但若從哲學的角度去考慮,拋開表面,深入中心,我們就會在感嘆藝術品如何精美的同時發現,原來藝術不是平地產生的,事出必有因。其實不只是藝術,我們身邊的一切事物都可用哲學的方式,一層層地解析,最後露出它伊始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