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冬至節

冬至吃餃子的文化作文

冬至吃餃子的文化作文

冬至吃餃子的文化作文1

東漢時候,南陽有個張仲景,是個名醫。他醫術很高,不管什麼疑難病症,都能手到病除,人們稱讚他是妙手回春的醫聖。

張仲景在長沙做官,那年告老還鄉,正是冬天,寒風刺骨,雪花飄飄。他走到白河岸邊,看到那些為生活東奔西走的窮鄉親們,面黃肌瘦,衣不遮體,有好些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很難受。

張仲景一到家,登門求醫的人很多,他雖然很忙,可是心裡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鄉親。他叫他的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個棚子,盤上大鍋,在冬至的那天開了張,給窮人舍藥治凍傷。舍的藥叫“祛寒嬌耳湯“。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放在鍋裡煮熬,等煮好後,把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的“嬌耳“下鍋。然後分給來討藥的人們,每人給一大碗湯,兩隻嬌耳。人們吃下嬌耳,喝了祛寒湯,只覺渾身發暖,兩耳生熱。

再說,張仲景在長沙做官的時候,經常為當地百姓治病,受到那裡百姓的愛戴。他告老還鄉後,長沙的百姓想念他,每年推選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帶著鄉親們的心意來看望他。那年,張仲景身患重病,長沙老人說:長沙有一穴好地,想叫他壽終時葬在長沙。南陽的人哪裡肯依?兩下里就為這事爭吵起來了。張仲景說:“我吃過長沙水,不忘長沙父老情;我生於南陽地,不忘家鄉養育恩。我死了,你們抬著我的棺材,向長沙方向走,靈繩在哪裡斷了,就把我葬在哪裡算了。“眾人一聽,也不再爭論了。

那年冬至那天,張仲景離開了人世。長沙來了許多人弔喪,並要把他的屍體運到長沙去。遵照他的遺囑,南陽和長沙的人抬著棺材上路了,走到當年舍“祛寒嬌耳湯“的地方,靈繩忽然斷了。眾百姓忙打墓,下棺,填墳。你一挑,我一擔,川流不息,晝夜不停,把張仲景的墳壘得很大。又在張仲景的墳前修了一座廟,這就是現在的醫聖祠。

張仲景是冬至這天壽終的,又是冬至這天開張舍“祛寒嬌耳湯“的,為了紀念出國這一天,每年冬至家家戶戶都包餃子吃,並說冬至吃了餃子,耳朵就不會凍掉了。

冬至吃餃子的`文化作文2

早晨,我剛起床,看見姥姥買回了許多的菜:香菇、白菜、蔥、羊肉……我好奇地問:“姥姥,買這麼多的菜乾什麼呢?”“後天就是冬至了,我們先包餃子啦。”姥姥說。我一聽高興得一蹦三尺高。以前,雖然常常吃餃子,可從來沒有親手包過餃子,今天正好讓我小試牛刀一把!

吃過早飯,全家人就開始忙了起來,姥姥調好餃子餡就開始和麵、擀皮。等一切準備就緒,爸爸媽媽開始包起餃子,只見他們先拿起皮,放在手掌上攤平,然後夾了一些餡放在上面,把兩邊對齊輕輕一捏,一個餃子就做好了。我迫不及待的學著媽媽的樣包了起來,結果剛上“戰場”就敗下陣來。我把我包好的和媽媽包的一比,真是“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媽媽包的餃子飽滿、結實、整齊,像一隻只栩栩如生的大雁,而我包的餃子卻像一個個“傷兵”,有的“歪脖子”、有的“肚皮受傷”、有的……實在是有天壤之別。我只好向媽媽虛心求教,媽媽看了看我包的餃子,告訴我:“你之所以包得不好,是因為餡放得過多或過少,包的時候又用力不均。不用急,熟能生巧。”

聽了媽媽的話,我又重新開工了,根據媽媽指出的原因,終於親手包成了一個“神氣十足”的大餃子。

在包餃子的過程中,爸爸給我講了冬至吃餃子的來歷。相傳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當他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時,正值冬季。他看到鄉親們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餃子”。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聽了爸爸的講述我才恍然大悟為什麼人們說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了。

第一次包餃子,不僅使我學會了包餃子,而且讓我明白了冬至吃餃子的由來,真是一舉兩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