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讀後感
一半科普一半雞湯,後續中有提到並不是阿德勒心理學,而是岸見-阿德勒心理學:換言之,摘取和套用了阿德勒提出的一些主張和概念,但整本書的idea其實是岸見先生的。
我一直覺得在什麼階段看什麼書,怎麼讀,讀書的先後順序都很重要;少年要的是鼓勵和適當的磨練,青年需要批判和反思,中年則是沉澱過後好好做事業有所貢獻的階段。
全書的'雞湯味還是比較重的,對話側重讓來訪的青年引出哲人的觀點,意在降低閱讀難度增加趣味性,而非思辨性;結合全書的資訊量我更傾向於用非對話體來寫,能大大縮短閱讀時間;更像是一本臨床心理學治療中的指導手冊,而非哲學性質的心理學著作,也需要和阿德勒心理學區分開來,書中某些片斷性的方法論論點具有啟發性,但失之嚴謹和思辨。
以下幾點是我感觸比較深的:
用目的論的方法來解讀過去的“創傷性時間”,而非原因導致的決定論,我個人贊同這種觀點,但否認書中所說的床上並不客觀存在。
處理人際關係的出發點是“課題分離”,認識每個人自身的課題從而明確責任,終點是“共同體感覺”,即找到在多個層面社會共同體中的位置和歸屬,但我也否認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的看法。
人際關係岸見提到了橫向和縱向關係,認為獲得幸福的關鍵是建立橫向關係,但我也反對縱向關係的非客觀存在一說。
書中提到阿德勒心理學認為的人生三大課題:工作,交友和親密關係;阿德勒主張的個體心理學認為個體是“不可分割”的完整存在,反對理智與情感,身體與心理的二元對立,強調個體全方位趨於一致性的融合發展。
岸見認為阿德勒心理學是“勇氣心理學”,一切的改變都為時不晚,而在於讀者是否能下定決心開始改變自己;追求自由的人生需要勇氣;還有不被人喜歡的勇氣。
最後一張提到舞臺的聚光燈效應,提倡活在當下;如果舞臺燈光足夠強,臺上的人看不見臺下的觀眾和臺後的人員,從而得出只要對當下足夠聚焦便不會糾結於過去抑或懼怕未來,得出“活在當下”的主張。
後記中有一段話心有慼慼焉:“…我遇到過很多‘青年’。青年們都想認真的生活,但很多人往往被自以為無所不知,通曉世故的年長者提醒‘必須要更加現實’,今兒不得不放棄當初的夢想;同時因為純真,所以被複雜的人際關係所累,感覺疲憊不堪。
希望認真生活非常重要,但僅僅如此還不夠。阿德勒說:‘人的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如果不懂得如何構築良好的人際關係,有時候就會因為想要滿足他人期待或者不想傷害他人而導致雖有自己主張但無法傳達,最終不得不放棄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縱觀全書,核心觀點乃是岸見先生的選擇自由人生的勇氣學說,同時對阿德勒心理學的一些觀點有所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