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生產尚不能擺脫農藥怎麼辦
本文導讀:劉新回應茶葉農藥門事件稱是監管體系缺失,目前茶葉生產過程尚不能擺脫農藥。使用農藥是農藥殘留的直接來源,同時還有一些外源汙染源。
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常務副主任劉新回應茶葉農藥門,並介紹監管體系缺失。
目前,對於茶葉生產過程來說,尚不能完全擺脫農藥。如何在茶葉種植、流通的過程中減少農藥殘留所帶來的風險,將是中國農業食品安全面臨的一大課題。
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常務副主任劉新向本報稱,對於茶葉這種農作物而言,對其食用安全最有效的保證是從種植這一源頭上進行監管控制。
百分之百禁用有例外
《21世紀》:您認為不久前立頓等茶品被曝檢測出硫丹、滅多威等高毒農藥殘留的原因是什麼?
劉新:這次檢測出的高毒農藥殘留應該不是直接噴撒造成的,應該是由二次汙染或者漂移汙染所帶來的間接汙染。
我們已經取締高毒、高殘留農藥在茶葉的登記和使用,目前推廣使用的農藥毒性都不太高,不像過去有機磷、有機氯一樣,殘留時間長、毒性大。
《21世紀》:我們在浙江進行走訪時,發現仍有像硫丹這樣的高毒農藥在茶葉上使用,您怎麼看?
劉新:首先,如果出現,從檢測結果上可以追查。當然全國這麼大的面積,要百分之百實現禁用也可能有個別例外,但地區應該非常少;如果有發現,應該向當地主管部門舉報。
而且透過這些年的技術推廣,相信使用農藥的農民會不斷減少。現在正大力推廣生物源農藥、植物源農藥等無危害或危害性小的農藥。
《21世紀》:對於農藥噴撒後安全隔離期的控制,目前有好的辦法嗎?
劉新:一般來說,技術推广部門都會告訴農民這個農藥的安全隔離期有多長。很多地方在每個茶季前,如春季、夏季、秋季開始之前,都會對茶農進行培訓,比如福建安溪、浙江武義都是這樣操作的。此外,統防統治方式正在不斷推廣,就是在一定的生產區域,統一按照病蟲害發生的情況進行預報,統一採購、使用、配製農藥,由專業人員統一噴施用農藥,規定安全間隔期才能收購或加工茶葉。
三梯次監管體系
《21世紀》:目前我國在種植過程中對農藥殘留的監督控制都有哪些措施?
劉新:對於農藥殘留的監督控制主要分為對農業投入物的管理和對產品的管理。
前者主要由地方政府的農業執法大隊在監督,地方農產品監督處(科)進行源頭的監管。具體到茶葉,重點是對茶葉中使用的農藥進行監控,監督禁限用農藥退出市場,按無公害農產品的要求銷售使用農藥,並對禁限用農藥的違規銷售和使用進行處罰。而對於產品層面的管理有三個梯次。一是從2009年開始,農業部在全國的例行監測中增加了茶葉這一品種,目前在全國20個重點產茶和銷茶省(區、市)進行例行監測,主要對其符合性進行分析,綜合考察是否符合國家有關農藥殘留等的限定值。
另一個層面就是在例行監測中發現問題的進行監督抽查並執法,對不合格的產品進行召回、銷燬,對其生產者的行為進行懲罰。此外,還安排茶葉的普查和風險評估。總體來說,茶葉質量安全水平是在不斷提高的,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的水平。
《21世紀》:主要有哪些造成茶葉農藥殘留的因素?
劉新:使用農藥是農藥殘留的直接來源。但是還有一些外源汙染源也不能忽視,一是之前使用農藥造成在環境中(如空氣、土壤、水體)的農藥殘留,會透過茶樹的`新陳代謝進入茶葉,造成二次汙染。還有就是漂移汙染,噴撒在其他農作物上的農藥可能會隨空氣漂移到茶葉上。
需要說明的是,目前在茶葉種植中所謂的高毒農藥已經不再使用了。如果因為農藥使用不當,比如未到安全隔離期就進行採收,農藥殘留值是非常高的,經檢測就可以知曉。
多頭管理困局
《21世紀》:目前對農藥殘留的監管中,還存在哪些障礙?
劉新:目前主要的問題還是源頭管理。農業技術推廣的最後一公里還未接通,農業技術推廣的網路還未全面恢復和健全,不能順利地把農業科技知識普及到田間地頭。
《21世紀》:對於這樣的瓶頸,目前是否有好的解決方法?
劉新:茶葉生產的組織化是個途徑。目前比較普遍的組織化方式有“公司+基地+農戶”和農民合作社等。前者是由公司連動茶葉基地,公司對基地負責,從而倒逼對農戶的農藥使用行為進行規範。後者是透過農民之間的相互制約,農民出於對品牌的保護,相互間有農藥使用約束。
在次我建議建立農產品的溯源制度。在產品交易的時候對產品的出產地等要素進行身份登記,以便對出現問題及時追溯,目前已經在福建安溪、浙江松陽的市場開始試點。
多頭管理也是個問題。種植環節是農業部門在管,流通環節歸工商部門,加工環節由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在管。由於部門之間的溝通成本,各部門容易各行其是,管理的成本高效果不顯著。
對於茶葉這種農作物,最好的方式還是對其種植源頭進行管理。在流通環節,也要加大對產品檢測的頻次,尤其是對中小型的茶企來說,做到每一批產品進行檢查還有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