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五重五輕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家庭教育也歷來為人們所重視,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為孩子未來的成長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但縱覽我國的家庭教育,存在著明顯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五種誤區。
誤區之一:重智力因素提高,輕非智力因素培養。
家長希望透過對孩子智力的開發,促進學業成績的提高,為未來考上重點大學做準備,這種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一些家長卻不顧孩子的學力基礎、性格特點,硬性灌輸各 種知識,把自己一廂情願的期望建立在對孩子歡樂童年的扼殺和自由的剝奪上。孩子入學了,分數也就成了許多家庭情緒變化的晴雨表。許多家庭還讓孩子“自加壓 力”,把孩子送到“星期日學校”、“奧數班”、“興趣班”等;還有些家長只要看到有新的複習資料常常是照單全買,要求孩子“博覽群書”。然而,所有這些, 都是以犧牲孩子快樂的童年為代價的;同時,許多孩子也因難以承受繁重的學習壓力,屢屢出現的中小學生出走現象與來自家長對學習成績的過度關注有密切關係。
在孩子學業成績提高的背後,隱藏著種種人格塑造的危機,如情感淡漠、意志薄弱、品德不良、性格孤僻等。事實上,人的成功不僅與智商(IQ)有 關,更與人的情商(EQ)發展有關。如果說智商更多地是被用來反映一個人的學業成就,那麼情商則被認為是用於預測一個人能否取得職業成功或生活成功的更有 效的因素。有些人之所以成功與其勤奮的精神,堅強的毅力,良好的社會適應性有密切關係。所以,在家庭教育中,不僅要重視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更應該關注孩 子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也就是要關注包括孩子人格在內的.各種心理因素的全面發展。
誤區之二:重身體健康、輕心理關愛。
由於獨生子女的緣故,家長往往更加重視孩子的身體健康;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又為家長改善孩子的生活條件提供了物質基礎。許多家長為了孩子的健 康,給孩子吃各種補品,結果使孩子生理早熟。與此同時,孩子的心理問題卻越來越嚴重。許多孩子的學業成績下降、問題行為產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都與心理問 題有密切關係。有關調查表明,我國中、小學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比例分別達到40%—50%和20%—30%。另一項心理學調查則表明:中國中學生心理素 質合格率僅為17%,美國為44%,最高的是日本達65%。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響著孩子品德的形成,影響著孩子人格的發展,也直接制約著孩子潛能的開發和 挖掘,從某種意義上說,健全的心理比健康的生理更顯重要。所以,家庭教育要注意孩子身心的和諧發展,特別要注重孩子的情感、意志和心理素質的養成。
誤區之三:重物質滿足、輕精神充實。
許多父母對孩子的物質需求可謂有求必應,只要孩子提出,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理,都會最大程度地滿足,而對孩子的精神世界卻鮮有了解和關注。當 孩子最需要得到父母的理解與支援時,許多家長或是沒有反應,或是無能為力,不能夠及時與孩子進行心靈的溝通,長此以往,很多中小學生認為家長不理解自己, 感到家庭空虛寂寞。其實,在現代社會成長的孩子,都已經有了良好的物質基礎,他們真正缺少的是豐富的精神世界。大中小學生出現的網路成癮、戀愛等現象,與 其精神貧乏密切相關。所以,家長應該更多地瞭解孩子的精神世界,幫助其理解人生的意義、生命的價值,樹立人生的奮鬥目標,如此,孩子定會感到充實,有動 力,也會更加珍愛生命。
誤區之四:“重”學校教育、輕家教責任。
一些家長片面地認為家庭主要是管好孩子的吃穿,教育是學校的責任。孩子有了問題,不從自身找原因,而一味責備學校、責備教師,甚至動不動就要求 學校撤換“不好的”老師或班主任,而不是考慮自己應如何配合學校共同研究孩子問題所在,尋找解決教育孩子的辦法,致使師長關係對立,最終受害的還是孩子。
作為家長應正確認識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中的特殊意義,充分認識到孩子的成長與發展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特別是要認識 到家庭教育所具有的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同時,家長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質,以身作則,在習慣、語言、技能、思想、態度、情感和情緒等方面都要給孩子 優良的教育和影響;同時,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科學知識,熟悉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和特點。
誤區之五:重期望,輕實際。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家長普遍的心態。每個家長對子女都有較高的期望值,甚至把自己己未能實現的宿願寄託在孩子身上。但許多家長卻不從自己孩子的個性特 點、志趣、愛好等出發,不考慮孩子發展的適宜性以及發展潛力,期望值嚴重偏離孩子能力所及的範圍。這樣就會形成對孩子的心理高壓、導致心理牴觸,而且,往往是“事倍功半”、“欲速則不達”、甚至是“悔不當初”。一些孩子雖十分“理解”父母的心情,“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可依然是難以達到父母 為其確定的目標。為此,他們或更加努力拼搏,或出走,或為了解除父母的痛苦而一死了之。
因此,家長對子女的期望一方面必須實事求是,符合孩子的發展性向,並尊重子女的合理選擇,符合其實際發展力,所提要求必須讓孩子經過努力能夠達到;另一方面期望面要寬,不要僅侷限於孩子智力的發展,或學業成績的提高,更應該期望孩子學會做人,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