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我們仨讀後感600字

我們仨讀後感600字8篇

我們仨讀後感600字1

這是關於親情、回憶、思念的敘述,它有個通俗不過的主題——我們仨。

這本書講述了錢鍾書溫馨的家。在這個家中三個人互相守護的感人故事。它好像一抹清風,那麼的清新,吹散走噪熱,陪伴我的暑假。

簡單的三個字,卻包含著一個家庭的互愛,不多不少,似他們每句話前加上的“我們仨”成為了彼此之間的默契。

故事從夢引入,“在一個不知是什麼的地方,太陽已經落山,黃昏薄暮,楊絳竟走丟了。她著急,她喊著錢鍾書的名字,聲音在空空的曠野中……”當她向錢鍾書講起這個夢時,錢鍾書只是淡淡地說,老了。

是啊,轉眼間,他們老了,兩位一起走了大半生的風雨,無論一個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經瞭然於心。

在這樣一個學者的家庭裡,女兒圓圓是異常活躍的,為這個家庭帶來許多的歡笑。她是他們的女兒,可有時卻像兩位老人的跨齡好友。他們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卻總是相處的愉快,家裡始終洋溢著溫馨。

好景不長久,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輕易的失散,抒發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的千古遺憾。楊絳開始對人生價值和意義開始思考,作者以自己淵博的知識和豐厚的人生經歷為基礎,探討生老病死這一人生規律,並給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我們仨最終只剩下一個,哪怕再輝煌,也不可能再和從前一樣了,但她說“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家人已離去,親情過往的點點,卻被真切地記錄在心中,記錄在《我們仨》。

掩上書,一種感慨由然而生。家,是每個人的避風港灣,無論你在外面多麼的勞累,多麼的辛苦,回到家,你會徹底的放鬆下來。所以,家,需要我們家中的每個人都用心的去經營,讓它被愛包圍,讓它充滿溫馨、充滿溫暖。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愛我們的家人,珍惜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我們仨讀後感600字2

這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關於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這個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風,多麼得清新亮麗,吹散走躁熱,帶來別緻的溫暖,伴隨著我度過整整一個暑期。

這是關乎於親情、回憶、思念的敘事,有個再平凡不過的主題——我們仨。

然而,正是如此簡單的三個字,卻蘊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個不多,一個也不少,就是仨個,是緊緊連在一起的一個小團體,似乎他們所說的每句話語前都會加上“我們仨……”這像是他們彼此間的自豪。

直到有這麼一個夢,在一個不知是什麼地方,太陽已經落山,黃昏薄暮,楊絳竟走丟了,她著急地喊著錢鍾書的名字,聲音在空空的曠野中,蔓延開來,可卻沒有絲毫的回應,她慌了,從夢中驚醒,向先生錢鍾書細細描述,可他卻只淡淡地安慰道: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讓楊絳不驚感嘆:他們老了。

歲月是無情的,割不開,斷不了。它是佳釀的最好催化劑。兩位攜手走來的老人,無論是一個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經瞭然於心。

在這麼一個令人尊敬的學者之家裡,女兒圓圓是異常活躍的,她是他們的女兒,可有時卻不似,彷彿一位跨越了年齡的好朋友,仨人都只是不大不小的朋友罷了。可是,當他們各自開始工作,卻又是互不相擾,尊重著彼此。這樣一個家庭,是讓人羨慕的,它讓人溫暖、感動。

在三聯書店出版的《我們仨》上,無論是他們的照片、詩歌、信件……都是那麼的真摯和感動,細細地翻過一頁頁,心中似乎已被填滿了。

楊絳說:“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家人已離去,親情,過往的點點滴滴卻是被真切地記錄下來,記錄在心中,記錄在《我們仨》。

我們仨讀後感600字3

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著名作家楊絳寫的《我們仨》。

《我們仨》這本書是雖然看起來普普通通,但是裡面的內容卻意義深刻。

這本書有3部,第一部是《我們倆老了》,第二部是《我們仨失散了》,第三部是《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這是對這本書對美妙的評價。那麼,我們仨是哪三個人呢?原來,爸爸是錢鍾書,媽媽是楊絳,女兒是錢媛,楊絳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為楊絳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我相信同學們總會有失去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那一天,可能有些同學已經經歷過這些不想經歷的事情了。楊絳就是這樣,女兒沒有了,女兒的爸爸也沒有了。大家一定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當真的失去了親人,回憶起來,心是非常痛的,想起曾經在一起的日子,想起那些快樂時光。想起小時候那些幼稚的事情,真的,淚水會流個不停!不管失去了親人,還是和最好的朋友離別,都是值得懷念的事,我們一生中要經歷很多這樣的事,幼兒園的畢業典禮可能會不太留念,因為那時我們還小,不懂事,但還是拿著同學錄,忙著記錄好朋友的電話:“喂,你家的電話是多少啊?你幫我寫吧!”說這句話的時候,是慢慢說的。不能像現在一樣把話說的那麼流利。到了小學,大家都明事理了,畢業典禮也就有很多同學留下了第一次離別的淚水。至於中學和大學,我們還沒有經歷,所以不知道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真的,沒了才知道什麼是沒了,失去了才知道什麼是失去了!

我們仨讀後感600字4

在這個還沒有暖起來的冬天,我接受了《我們仨》中的溫暖與滄桑。

命運指引著這三個人在冥冥中相遇。《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三篇如同圓舞曲一般共同跳躍著濃濃的親情的主旋律。最後作者獨自一人在靜靜地懷念這仨在一起的點點滴滴,懷念著一個家族最平凡的光。

細膩的文筆平緩地訴說著心事,委婉溫暖。《我們倆老了》是晚年時對錢鍾書,錢瑗的回憶;《我們仨失散了》,是在親人們相繼離去的那些年,作者自己支撐著家,照顧著這個家。《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作者用自己的筆訴說著親情的姿態。

書中沒有可怕的吶喊,沒有無助的仿徨,只有一位母親對兒女的思念,一位妻子對丈夫的懷念,每一個字像花一樣綻放著思念。

楊絳淡然的文筆,細膩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進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們串成一串閃耀奪目的項鍊。即使“文革”的慘不人道,在那段扭曲心靈的歷史中。楊絳忍受著世道無常的變化。她並沒有對命運抱怨,她只是淡淡的回憶,淡淡的敘述,使我們沉入她的靜思,去理解,去賞析她的命運,去評析她的為人。

當初的我們仨,現在,獨留楊絳一人形影孤零,她在文革中活在對兒女,丈夫的美好回憶中,幾十年中,楊絳,見到了太多太多,錢鍾書和錢瑗相繼離她而去,所有的悲歡與離合,所有的潮起與潮落,她早已釋懷,以至於悲喜無常,淡定自如了,但是這樣卻還是給我一種淡淡的悲傷淒涼。

楊絳在命運面前是渺小的,她無法決定命運齒輪如何轉動,無法預測命運在下一秒鐘如何轉動。她所能做的就是聽天由命,任憑命運的各種不公,她就是笑笑,把它當作歷練,磨練自己的性格。畢竟她無法像貝多芬那樣扼住命運,也不像海倫有一個好老師,她在命運中只能靠自己,只能去無條件承受,所以她的內心是強大的,而她只能沉澱在我們仨的回憶之中來緩衝自己受到的傷害。

楊絳活在一種滄桑的幸福中,她一直在尋找自己那曾經的家,她不敢祈求太多,她只是希望在亂世中可以和自己的一家幸福快樂的生活下去。

最遠的是家鄉,最難到達的是家鄉,家在夢裡。

我們仨讀後感600字5

“沒遇到你之前,我沒想過結婚,遇見你,結婚這事我沒想過和別人。”這是錢鍾書曾寫給楊絳先生的一段很美的文字。他們的愛情十分令人羨慕,而最令我感動的還是先生回憶她們一家三口在一起的日子,那本《我們仨》。

先生以夢境的方式絮絮叨叨給我講述那些一件件小事,也許很是平常,但這就是生活。

我們倆老了:先生和鍾書都老了,而先生做了個找不到丈夫的夢,我看到這時略感心酸,但看到鍾書不為夢中的自己辯護,只安慰先生說那是老人常做的夢,我又覺得先生十分幸福。

我們仨走散了:先生回憶了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那段日子,在媛媛和丈夫相繼離世後,家就變成了“客棧”。

“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願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這是一次在船上,骨瘦如柴的鍾書問她是否還做夢時,先生的感觸。我覺的先生以一種平淡、樸實的筆調把感情慢慢融入其中,讓人讀起來十分感動,也許是這才是伉儷情深的愛情。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先生全面地回憶了一家三口與世無爭的日常,從夫妻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有了女兒,直至1998年女兒與錢鍾書相繼逝世。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這是先生在痛失至親後難受且迷茫的狀態,透過紙張,我能深深感受到先生那種低落的情緒我,以及那種錐心的疼痛。

文章讀起來笑中有淚,溫馨卻又略感些許沉重,也許,這才是先生的心,或許可能是一片空白,僅存的,是對我們仨的思念,最深的思念。

他發願說: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於是,他們仨從此團聚,不再死別,亦無生離。

我們仨讀後感600字6

楊絳在前段時間去世,可我對她知之甚少。偶然在書櫃中發現了這本泛黃的舊書,便饒興致地拿來一讀。

普通的一家三口,作者已經八十多高齡了,女兒阿園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好老師。故事就從一個莫名的電話展開。錢鍾書先生被邀去山上開會,作者做了一桌好菜,只可惜作者和阿園都太擔心鍾書先生了,幸好一個電話是鍾書先生撥來的,告訴了阿園開會地址——古驛道。在一番波折下,作者和阿園終於與鍾書先生相見。就這樣過了一段時日,阿園卻因病去世。

作者的夢不再輕靈,愈加沉重,在書的字裡行間,都滲透了一份白髮人送黑髮人的苦,一份抑制著苦的苦。那本書,彷彿籠罩了雙層的悲哀。讀起來喉中似含了一口黑咖啡,咽不下吐不出直衝眼眸,瞬間朦朧了視線……

不久,錢先生離開人世後,只留作者一人懷念“我們仨”。懷念那段“我們仨”在一起的日子,平凡而奢侈的日子;和丈夫在國外打拼,相對讀書;和阿園一起坐火車,領略巴黎風光;和丈夫在圖書館一心攻讀書籍……在整齊的字排中,洋溢著作者回憶之時,內心的甜蜜。甚至搬家都顯得尤為開心。

只可惜家還在,但那沒有阿園和鍾書的家,還是家嗎?而作者心中的“家”已經消散了。其實,還有一個家勉強算“家”——客棧,古驛道上夢一般的客棧,寄託了多少作者的愁思,現在也早已化為夢了吧。

願您還變為一個輕靈的夢,在天堂自由飛翔,還繼續著“我們仨”的日子,楊絳女士。

我們仨讀後感600字7

讀很多的隨記也寫下很多的文字,淺淺淡淡似乎還能感受到那是的安穩自由愜意和一種特殊的安靜的力量。我今天想向大家分享的`是讀完楊絳先生的《我們仨》這本書讀後感,有溫馨的親子互動的片段,有親人生死離別的悲痛瞬間。

《我們仨》這本書主要分為三部分,分別是我們都老了,我們仨失散了,還有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楊絳先生一開始就是寫了一家人的生活變化,錢鍾書先生在經歷了一系列的艱難的磨難後得病離開了,而在他離開之前,他們的女兒楊媛不幸得病去世。我覺得全文最能引起讀者共鳴的是第二部分吧,這是楊絳先生將他們仨刻畫得最淋漓盡致的部分,有孩子和家長的親切互動,有福氣之間的小吵小鬧,有一家人的和睦溫馨。在第二部分還有涉及到孩子教育的問題,社會環境的變化等一些和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小編最喜歡的片段應該是楊媛剛出生和童年的時候,她是很乖的孩子,會逗父母開心,在生病的時候也不想讓父母擔心,這是多麼讓人疼愛的孩子。

小編我其實是不太喜歡離別的吧,我覺得有時候分別了,就可能再也不見了。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總會避免不了離別,我們總會不捨的,也有人會坦然面對,他們覺得畢竟在同一個世界不會再也不見的。《我們仨》中楊絳先生在最後描述了她的女兒和她的丈夫先後離世的過程,在這期間她有過悲痛,有過回憶,最後只剩下思念還在她的生命中,這是令人梗咽的結局。

在最後小編想說在我們還年輕,父母還能與我們常言歡笑的時候多陪陪他們吧,想想那個童年不斷搗蛋讓父母生氣的自己,想想那個為了我們上學不遲到天還沒亮就起來做早餐的媽媽,那個放棄出差陪著我們出去郊遊的爸爸。

我一定不辜負世界的溫柔,做一個常懷感恩之心的人。

我們仨讀後感600字8

《我們仨》是我在逛街的時候,在一家書店偶遇的,黃綠色的封面,簡單地以 一幅家庭合影開封面,下書“我們仨”。是楊絳先生的筆跡,很少從現象書中感覺“墨香”的存在,這本書便有,很多的親筆信,字跡並不是可以上書簡的那種,然而,尋常的家信卻洋溢著濃郁的親情與愛,將我們燻醉。一開始就知道這本書是令人心傷的,楊先生將太多的情感注入其中,教我們這些外人也不得不將自己的感情投放。

20xx年出版的《我們仨》,也許並不能說是楊絳最好的作品,但絕對是最感人併發人深省的一本書。《我們仨》帶給我的感受的複雜的,讀到傷心處,我會落淚;讀到開心處,我會歡笑;讀到離別時,我會心酸;讀到家常處,我則會認同。讓我感受到了親情的偉大和震撼,也讓我體會到了一本好書的魅力。我想,也許正是因為它的樸實無華,方才顯出情感的真摯動人;也正是因為它的真摯動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內的這麼多人的爭相傳閱吧!親情,似乎永遠都能勾起人的心絃。它不需要過多的渲染,普通的平常言語便能表達出親情的溫馨和持久。一位90多歲的老人對家人的追憶,更能讓人為之動容。

錢鍾書先生一家三口日常時的相扶相幫和患難時的不離不棄,在楊絳老人的筆下一一展現開來。我隨她喜,隨她悲,隨她一路陷入對親人的思念。我敬佩他們三人的治學嚴謹;悲傷他們的坎坷人生;欣慰他們的患難於共;羨慕他們的融融親情;也心痛他們的相繼逝世。一個國學大師,一個翻譯名家,一個著名學者,耀眼的頭銜並沒有讓他們失去常人的親情。幾十年來,他們相濡以沫,讀書為樂,不去理世俗的嘈雜,不去計較個人的得失,生活在他們自我設定的祥和的世界裡,不幸乎,大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