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音樂

論小學音樂視聽欣賞課的結合

論小學音樂視聽欣賞課的結合

以人為本的新教學觀是現代教學觀念的核心,論小學音樂欣賞課的視聽結合。它認為學習者是整個課程的核心,是一種透過學生主動學習來促進主體發展的一種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其實質體現了現代教育的特徵。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醒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求知的心奮感與成功感的結晶,是教師不斷引趣、啟發、練習、創造、反饋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透過說、聽、唱、做、想等多項活動,把學生從簡單低階的趣味性階段,引向求知的樂趣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創設合乎實際的教學情境,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透過聽、視等多種途徑積極參與教學過程,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

如果說“聽”是引導學生對音樂形象的初步聯想,那麼“視”就是把這一聯想進一步深化到具體形象。音樂離不開聽,但又不能僅僅停留在聽覺階段。因為音樂總是在表現和探索並形成一定的意境。如果過分強調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排除干擾專心的聽,著只是注重了音樂藝術本身的個性。如果能運用各種輔助手段,多元化的幫助學習者消化、吸收音樂,這就注重了音樂與其他藝術的聯絡。可以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理解多元文化。這些與音樂相關的領域、相互溝通、彼此強化。教育(www.xfhttp.com-上網第一站xfhttp教育網)心理學家認為:如果學習者能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更準確,更能有效的把握學習物件。如動態的、視覺衝擊等參與音樂的感知與體驗,收效會不錯。因此,採用視聽結合的教學模式更能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從而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有一項調查顯示:視聽與只聽獲得的收益,視聽明顯大於只聽效果。而視聽結合的教學模式,最重要的是學生積極的參與。新的課程中也給學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與參與空間。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具體實施,我認為有如下幾點可參考:

第一,角色轉換,音樂論文《論小學音樂欣賞課的視聽結合》。即以學生為本位,改變以往被動的角色,讓學生承擔一定的課題,給學生以發揮的空間。組織學生生機勃勃的參與。帶給學生以快樂。使課堂內充滿笑聲。學生設計,教師的補充。師生共同討論。教學容量大,學生印象清晰、受益匪淺。

第二,設疑。這是教師有目的有選擇地向學生提出問題。設疑是為了啟發學生探索的慾望,這是為了一步步引導學生透過探索找到正確的答案。“疑”可以是針對教學重點而設,也可以是為解決教學難點而設,還可以為啟發誘導加深印象而設。

第三,音樂教學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讓學生在課內多聽幾首好的作品,而是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利用有限的教材去激發學生欣賞音樂興趣的火花。興趣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動力,學生有了這種動力就可以利用多餘課內教學時間的多少倍,去尋找比音樂課堂內多若干倍的音樂作品。傳統的音樂教學把內容與注意力重點放在過去是被中西文化的闡釋或演繹,而這些東西雖具歷史性,然而歷史感太沉重,與現代生活的藝術相隔的時間太過久遠,無法跟上時代的脈搏。無法跟上學生前進的腳步與需要。如將視聽的教學模式貫穿於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創新潛能開發,強調他們的創新性,使學生不僅聽到聲音,同時能欣賞到形象,從而陶冶性情,加深對學習音樂的愛好。

愛因斯坦曾說過:“在學校和生活中,工作中最重要的動機是工作中的興趣,是工作獲得結果時的樂趣,以及對這種結果的社會價值的認識。”所以,我們作為基層教學中的一員,要不斷創設出符合時代需求,符合學生髮展需要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