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三篇
導語:讀後感就是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或幾句名言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三篇,希望有所幫助!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
我近期讀了朋友推薦的小說《穆斯林的葬禮》,我手捧這本書時,我首先閱讀了書的內容介紹及作者簡介,我佩服作者的才華,讓我佩服的更是作者是位女作家,不尤的讓我敬佩幾分!喜顏巾幗不讓鬚眉之感慨!
本書內容是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這部長達五十餘萬字的長篇小說,以它獨特的視角與真摯的感情、回顧了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辛的足跡,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的心路歷程。書中著力塑造了梁亦清、韓子奇、梁君壁、梁冰玉、楚雁潮等一系列人物群像,血肉豐富,栩栩如生,如泣如訴,曲終掩卷,迴腸蕩氣,餘韻繞樑。
本書從“月夢”“月冷”“月清”“玉魔”“玉殤”“玉緣”一直到“月魂”每讀一篇都被進入一個莊嚴偉大的世界,我不懂玉的無價,但從中讀懂玉王韓子奇的愛玉如命,情繫一生,有不少的朋友都被故事打動而流淚,而我沒有,當真沒有嗎?不!當我深讀到新月之死,天星,新月的哥哥那斯心裂肺的吶喊時,我情不自禁的流淚了!那是怎樣的一個純情靈魂、幽靜的靈魂,美的靈魂!新月之死,是祝臺之死,是纏綿的,又是壯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上蒼天泣血。我還清晰的在“月落”中新月的遺體抬出“博雅”宅後,運往挖掘的墓穴,最後,一個悲涼的聲音,昭示亡人的親人要給亡人的試坑時,盡這項義務的,只有亡人的至親,被悲哀摧毀了的天星跳下墓穴、被痛苦粉碎的楚雁潮跳下墓穴!我又一次的流淚了!在最後的與戀人與世分別那肝腸寸斷,天感動了、地動搖感動了。愛情是那麼的美好,雖然沒有花前月下,雖然沒有海誓山盟,可兩顆真摯的心永遠在一起的!
本書從頭到尾以玉引玉,玉的長河、也是人生的長河、命運的長河、悲劇的長河!把人生的真諦寫的.那樣深邃,那樣動情!
小說讀完了,可我那悲愴的心無法釋懷,我還久久沒有走出書境,還沒有走出自我,我的心沉沉的!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
回族女作家霍達巧妙地將“玉”和“月”作為線索貫穿《穆斯林的葬禮》這部小說,在跳躍的時間中緩緩地講著故事,在愛與被愛中來回: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
大約遠在公元七世紀,一群群頭上纏著白布的中亞和西亞商人,追尋傳說中東方帝國的繁華,輾轉數千裡,來到東土大唐。神州大地富足的水土,讓他們從此停留。歲月流轉,一個新的民族在東方誕生了。在千年的歷史中他們始終保持著自己特有的語言文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
我對於這個民族本覺陌生,但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拉近了我與他們的距離。在一個特殊的民族文化背景下,這本書帶著我與一個穆斯林家庭一起,走過時代長河中的許多跌宕起伏。
主人公韓子齊嗜玉如命,戰亂年代,為了保護自己的藏玉,他視為比生命還重要的東西,他拋下妻兒,遠渡重洋。彷彿命運的作弄,在異國他鄉,他與妻子的妹妹梁冰玉走到了一起。戰爭結束,他迫不及待的回國,帶著愛情結晶女兒韓新月。他的妻子縱有再多的委屈,面對自己的妹妹,自己的丈夫,面對那個可愛的小女孩,她怎麼可能讓自己沒有丈夫,讓兒子沒有父親?只有梁冰玉知道,這個家是容不下她了。於是,韓新月便失去了親生母親的陪伴。韓新月委屈,不解,為什麼照片上的媽媽看著那麼慈祥,而現實中的媽媽,卻是那麼的陌生……隨著新月的長大,一代人的恩怨情仇漸漸落幕,一代人的悲歡離合又在上演。
韓新月,如玉一般的女孩,美麗,聰明,善良。與一個女孩的所有的讚美詞彙都可以加在她身上而毫不誇張。她愛她的家,卻不理解她的家,她不明白爸爸媽媽的爭吵,她不明白爸爸的懦弱,她不明白媽媽的盛氣凌人,她更不明白媽媽看到她似的眼裡偶爾流露出的冷冷的光。她與楚雁潮的愛情美好而又坎坷,卻被無常的生命,斬斷了所有的夢想……
在新月離去多年之後,遠走異國他鄉,做了一輩子如無根飄萍的梁冰玉回來了。這個不被人承認的妻子和母親,為了尋找遺失的親情,為了尋找日思夜想的女兒,踏著自己的痛苦急切地回來了。然而一切都是物是人非事事休,博雅宅仍在,可她渴望見到的和不願見到的卻都已被歲月帶走。
小說《穆斯林的葬禮》有一個非常獨特的結構形式,單數章節寫“玉”,雙數章節寫“月”。玉,象徵著財富和地位,“玉”的章節寫是主人公韓子奇從易卜拉欣成為一代“玉王”的艱難歷程;月,象徵著純潔、善良,寫的是韓子奇的女兒新月和楚雁潮悽美動人的愛情。
兩個世界被一道無形的大門所分割,卻又不得不重逢。讀者剛剛在這個世界讀到動情處,這一章節卻完了,輪到另一章中的另一個世界。調整好自己的心情,整理好情緒,重新投入另一個世界,也帶著上一章的感情去讀。這種交替式的敘述帶給人一種奇妙的閱讀體驗。讀者就這麼跟著霍達,彷彿穿梭在一條兩面牆壁在上演兩條命運線的細長鬍同中,當走到盡頭時,胸中是一股硬實的填在心頭,揮之難去的憂傷。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在《穆斯林的葬禮》中我深刻理解了這句話。人之一世,殊為不易,患得患失的同時,依舊會得到與失去。故事以玉為線索,詳細敘述了玉器世家——梁家三代人的生活,反覆交融的片段,使故事情節起伏跌宕,最終作者還是將情感寄託在梁家第三代或者說是韓家第二代新月的身上,她是一個美麗動人,才德兼備的好女孩,她擁有父愛、友情、和家庭的愛,她是個幸福的孩子,卻不料天有不測風雲,剛跨入大學的校門才半年就被突然到來的心臟病折磨著,隨即,韓家發生了一場又一場的變故,有好的也有壞的,有開心的也有痛苦的,但疾病始終沒有遠離韓新月,所以這也就註定著家裡是擺脫不了痛苦的。新月看著身邊的一切:哥哥的婚事成了,姑媽卻垮了:老師對她關懷入微,自己卻身心憔悴;父親也在為她操心,快速的老去。她沒有被孤立,生活任然充滿著愛,可惜在她十幾歲之後就再也看不見這些了,她走了,走得那麼悄然,什麼也帶不走。每個穆斯林都用出了一生的精力去信奉他們的,即使沒有盡到“五功”的基本義務,卻也是用心去信仰,剋制自己的每一個慾望,可最終呢?真主會不會眷顧到一位穆斯林就不得而知了,拉赫(埋葬穆斯林的坑穴)裡躺著的屍體,是靈魂的歸宿,還是靈魂的終結呢?
人以為,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卻發現,十指相扣,難以閉合的指縫會將一切時光和幸福流失,可能在流失最美好的東西時,我們能做的最有益的事就是緊握雙手,爭取為未來贏得更多的時間,可是人最終是難以擺脫命運的,一旦鬆手,生命也將不復存在。
不同的種族,不同的地域,人們有著不同的信仰,當然也有無神論者,人的一生很短暫,有些人在享受財富的時候卻飛來橫禍,有些人在一貧如洗的時候卻不能料到日後的飛黃騰達,所有的一切都在人生的舞臺上上演,短暫卻又華麗,快樂卻也憂傷。穆斯林希望得到的“祥助”,希望死後能得永生,我們也不可否認,儘管信仰不同,亦或是無神論者,但都是渴望生命,渴望永生的。
也許,上帝創造了人,也許,人間的生活只是場歷練,也許,一切都在冥冥之中註定,可是未來的路沒有也許,要有著堅定的信念,信則有,不信則無。正如《穆斯林的葬禮》中所說的莊子為什麼要給五百年前的骷髏‘起死’?因為是要讓他重新活一次,人生雖然艱難,生命畢竟可貴,莊子認為人生應該像鯤鵬展翅,扶搖而上九萬里,絕天氣,負青天!”
人,終究是人,人不是神,不能主宰萬物,不能決定生死,人,註定是要經歷世事滄桑,悲歡離合。可人活一世,究竟為何?難道是苦中作樂,樂中逢苦嗎?沒有人能為你解釋,只能由你自己思考。事物總有雙面性,人擁有至高的思想,卻不料也是累贅。在人生的奔波中,已經有無數的“拉赫”孕育著,他們試圖埋葬過去、埋葬回憶、埋葬快樂、埋葬憂傷,最終會埋葬肉體,埋葬靈魂。
換一種角度說,人生也不算短暫,只是生命太過華麗,讓人難以捨棄。人死去了,一生也就沒有了重量,回憶死了、心死了、牽掛死了,連最後一聲嘆息也死了,這也就解釋了那脆弱的靈柩為何能裝的下這久經滄桑的屍首。
不要說我把生命看的太悲觀了,因為現實,所以悲觀。
花謝後可以再開,人死後呢?又會有什麼?真正的消失了吧?還是活在別人的記憶中呢?我不知道,只有當生命結束的那一刻才會明白,也許那時已經太晚了,但時光不可逆回,做過的不後悔就足夠了,後悔也是不需要的,後悔的人只會在後悔中失去更多,甚至靈魂。
不管人生是什麼,是戲、是劫、是緣,都不用猜測。既來之,則安之。不論生活給予我們什麼,或者剝奪我們什麼,都要坦然面對,不管有沒有信仰,有沒有神,都不用猜測,因為我們是人,註定要生存。
我們要為自己“起死”,讓自己重新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