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發展經濟學》工業化與農業發展考點分析
考點:工業化與農業發展
20世紀50年代以來,幾乎所有的發展中國家不顧農業如何而竭盡全力地推進單一的工業化,然而最終還是失敗了,農業生產出現了停滯和衰退,工業也受此影響而沒有多大進展,在農村和在城市,到處都能見到失業和貧困的人口。
(一)對農業作用認識的變化
1、配第-克拉克法則
配第-克拉克法則認為: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以農業為主的第一產業所實現的國民收入,在整個國民收入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低,而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第二、第三產業的相對比重越來越高。各部門的勞動力構成也是一樣的,農業勞動力人數不斷下降,工業和服務業則相反。這一觀點的理論依據是農業與工業的需求的收入彈性的差異。
按照恩格爾定律,隨著人們的收入增加,用於食物上的支出將減少。農業的主要作用是生產食物。因此收入越增加,對農產品和需求也就相應的減少,更多的支出用於工業品及其它。從供求關係上看,需求高的行業能夠維持較高的價格水平,因此也能獲得較高的'附加價值、工業和服務業就是這樣。反之,像農業這樣需求減少的行業,所能獲得的附加價值也會減少。因此農業的地位是在不斷下降的。
2、羅斯托經濟成長階段論——主導部門主要是工業部門
羅斯托把一個國家經濟由傳統走向現代化分為六個階段:
(1)傳統社會階段;
(2)為“起飛”創造先決條件的階段;
(3)“起飛”階段;
(4)向成熟推進或持續成長的階段;
(5)高額大眾消費階段;
(6)追求生活質量階段。
在羅斯托所列的主導產業幾乎都是工業行業,對於農業的重視也是相當不夠的。
3、赫爾希曼的不平衡發展理論
農業這樣生產初級產品部門間的聯絡效應小,不能作為重點發展部門,應首先發展以製造業為主的工業部門。
1958年,赫爾希曼曾提出一種不平衡發展理論,他認為,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投資及管理能力的限制,因此應該用有限的資源優先發展某些重點部門。重點部門的選擇應該根據該部門發展的聯絡效應大小來定。所謂聯絡效應分為前向聯絡和後向聯絡,前者指該部門與它購買它產出部門的聯絡,後者指與供給它投入部門的聯絡。他認為,農業這樣生產初級產品部門間的聯絡效應小。不能作為重點發展部門,應首先發展以製造業為主的工業部門。
4、劉易斯二元結構論
在農業與工業的關係問題上,最有影響力的還要數劉易斯的二元結構理論。劉易斯把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劃分為兩個部門,一個是傳統農業部門,另一個是城市工業部門。在農業部門中存在著大量剩餘勞動力。這些剩餘勞動力的邊際生產率為零,甚至為負數,農業是落後的,勞動生產率低。而工業部門則是以現代化方式進行生產,勞動生產率高。經濟發展主要是現代工業部門的擴大,而農業僅僅是向工業部門提供廉價勞動力,由於邊際生產率為零的大量剩餘勞動力的存在,農業部門甚至可以在僅夠維持生存的工資水平上,無限的向工業部門提供勞動力。
小結:上述觀點在農業與工業關係問題上的共同點:農業是相對不重要的,在經濟發展中處於從屬的、輔助性地位。經濟發展就是工業部門的發展。
然而,隨著現實中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的停滯,以及這種停滯對經濟發展造成的種種惡劣影響暴露,人們開始對上述片面的工業化政策產生懷疑,進而來批判它們。
5、舒爾茨的改造傳統農業
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對農業進行投入,特別是“人力資本”的投入。
舒爾茨在《改造傳統農業》中,專門對忽視農業的經濟理論進行了批判,他寫道:“儘管事實上每個國家都有農業部門,而且在低收入國家農業總是最大的部門,但除了少數例外,研究增長問題的經濟學家為了集中解決工業問題,都撇開了農業。同時,許多國家不同程度地正在進行工業化。其中大部分國家在實現工業化時並沒有採取相應的措施來增加農業生產。某些國家以損害農業來實現工業化。只有少數國家從工業和農業中得了大幅度的增長。”由於傳統農業中資源配置是有效的,任何勞動力流失,都會降低農業生產率。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對農業進行投入,特別是“人力資本”的投入。
(二)農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1、農業對經濟發展的五大貢獻:食品貢獻;原料貢獻;市場貢獻;要素貢獻;外匯貢獻;
(1)食品貢獻,是指為城市產業工人為中心的非農業部門的人口提供糧食。
(2)原料貢獻,是指為諸如食品加工、菸草、紡織、製革等工業部門提供原材料。如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起國,稱為資本主義的世界工廠,最主要的產品為紡織品,紡織品最重要的來源就是棉花或一些畜牧農業。
(3)市場貢獻,是指農民透過購買工業部門生產的諸如化肥、農業機械等生產用品,以及日常生活的消費品,從而為工業部門提供廣闊的農村市場。
(4)要素貢獻,是指農村農民擁有的資本和勞動力兩種要素透過各種方式向城市工業轉移。從勞動貢獻角度,隨著農業的發展,生產力提高以後,將不需求更多的勞動力都擁擠在有限的土地上進行生產,這時在農村就可以賦予大量的剩餘勞動
力。如果城市當中工業化工業可以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就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來源。 農業的發展可以為工業提供勞動力來源。
資本貢獻,就是工業化需要農業提供資金來源。如果廣大的農業部門能夠提供收入,把收入轉化成儲蓄產業部門提供資本積累或資金積累。
(5)外匯貢獻,是指透過以農產品為主的初級產品出口,為經濟發展提供緊缺的外匯。
農業生產可以節約進口糧食的寶貴外匯,如果本國農業能夠得到發展,這時就不需要進口糧食,就可以減少進口糧食,為工業發展提供外匯來源。
結論:農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它是一把“雙刃劍”;在增長時,可以促進經濟發展,而在衰退時又會制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