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藝術

民族音樂藝術中傳統音樂的繼承與發展

民族音樂藝術中傳統音樂的繼承與發展

傳統音樂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原始社會開始,我國古代先民就經過不斷的積澱、傳承、借鑑、吸收和創新,形成了完善的音樂文化體系,創造了輝煌的民族聲樂藝術。歷史和實踐已經證明,一個民族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能夠在某種程度上預測這一民族的前途與命運,同時民族的聲樂藝術家對待傳統音樂文化的態度也在某種程度上昭示了這一聲樂藝術類型的發展與未來。對於當代民族聲樂藝術而言,只有深深地根植於傳統音樂文化之中,以尊重的態度、開放的視野、複合的思維、創新的精神,更好地吸收、揚棄和繼承傳統音樂文化中的珍稀養料、寶貴精魂,才能真正成為人類藝術史上的鮮明存在。

一、尋根溯源——傳統音樂文化對當代民族聲樂藝術的滋養

我國當代民族聲樂藝術,是在貫徹傳統音樂文化理念、繼承傳統民族聲樂遺產的基礎上,在尊重本民族語音規則、審美取向、藝術傳統的同時,有選擇性地借鑑西洋美聲唱法的技巧,在發聲技巧上進行大膽的嘗試和改進之後所形成的新型聲樂藝術類型。可以說,我國當代民族聲樂彰顯出了傳統音樂藝術的審美觀念、審美風格及審美理想,展示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個性、精神和審美體驗。其中,比較明顯的是受“天人合一”思想以及宗教思想所形成的中正平和、含蓄蘊藉的“發乎情,止乎禮義”的美學正規化,以及對傳統聲樂理論中“以字行腔”“字正腔圓”“聲情並茂”等演唱規則的認同,並以此為基礎所形成的關於呼吸運氣、咬字發音、潤腔的聲樂技巧體系。作為傳統音樂文化結出的最為豐碩、甜美的藝術成果,我國當代民族聲樂藝術在中華聲樂藝術領域中佔據著重要位置,其不僅充分滿足了廣大群眾在心靈方面的審美需求,更是中華民族及世界藝術之林中一道形式、內涵及品質俱佳的饕餮大餐。

二、形、神、韻兼備——傳統音樂文化在當代民族聲樂藝術領域中的表現

傳統音樂文化是中華民族音樂藝術審美取向、藝術風格和藝術產品經過千百年發展歷程之後的積累、提煉、沉澱與凝結,是滋養現當代民族聲樂藝術發展的“根基”所在。傳統音樂文化在當代民族聲樂藝術中滲透、主導和張揚的歷程,也正是我國當代民族聲樂不斷繁榮發展的歷程。可以說,傳統音樂文化正是推動當代聲樂藝術發展的根本內在驅動力。梳理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形成脈絡,可以看到其所走的是一條從重“神”開始,逐漸走向重“形神兼備”“聲情並茂”藝術境界的歷程。

1.“形”:人聲之形、曲目之形、表演之形形,即外形、形式。在我國傳統音樂文化中,“形”是有著極為豐富內涵的:一方面指具體的事物形態,如發聲演唱器官的形狀、聲音的形態、演唱者的姿態;另一方面指抽象的與“神”相對的理論概念,是一種歌唱的狀態。在當代民族聲樂藝術中,對“形”理論的繼承似乎無處不在。第一,人聲之形。人聲是聲樂藝術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和造型手段,聲樂演唱的過程就是塑造聲音形成完美的藝術形象的過程。第二,曲目之形。中華民族似乎天生就對流暢、自然、圓熟的線條有著極為深厚的喜愛,並在藝術實踐中積極貫徹這一美學要求。第三,表演之形。在我國傳統聲樂藝術中,“演”是“演唱”不可分割的重要構成,《呂氏春秋?古樂》中記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似乎從萌生之初,聲樂表演者就要根據演唱的內容配以相應的眼神、表情和動作。比如,我國的戲曲藝術就是民族聲樂藝術類型中最為明顯的範例,另有一些少數民族的山歌小調,更是以一邊演唱一邊舞蹈為特徵。

2.神:神主形從、形神兼備神,即感悟、頓悟。在我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神”亦內涵豐富:一方面指抽象的概念,即聲樂演唱的精神狀態;另一方面則是一種美學正規化,即演唱者所追求的相對理想的歌唱狀態。作為一對存在辯證關係的專業術語,“形”與“神”在我國傳統音樂文化中始終保持著密切聯絡。當然,在我國古代聲樂藝術領域中,人們似乎更多地追求“神似”,認為“神貴於形,神主形從”,但這一美學境界的實現,仍然要透過“形神合一”“神形兼備”的途徑方可達到。而在當代聲樂藝術中,“形似”同樣是聲樂演員所要達到的第一步,即將個人的聲音、肢體和表情透過訓練調整到正確、規範的形態上,同時為了最終實現更為美好的歌唱形態,還要努力地追求“神似”,將所扮演的人物的精神氣質、內心情感體現出來,以達到質樸天成、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展現出東方民族所特有的委婉、含蓄、細膩與深沉的民族氣質。

3.韻:藝術淨化、獨特風格韻,即韻味、風格。在我國傳統音樂文化中,“韻”一方面是指整個聲樂藝術最為重要的精華部分,是衡量演唱者演唱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在當代聲樂藝術中,廣大受眾同樣樂於用“韻味”一詞來表達對某一聲樂作品或某次聲樂表演的喜愛。另一方面也指具體的聲樂技巧。在一些民歌演唱中,為了使聲樂演唱更具“韻味”,演唱者在旋律、語音、發聲、吐字方面極為講究,有時還會使用“潤腔”“顫音”等聲樂技巧,這既是民族聲樂藝術“韻味”形成的重要手段,賦予了音樂作品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較強的生命力,同時又蘊含著深刻的美學意蘊和美學品格,傳達著我國東方文化所特有的神韻,是我們民族聲樂藝術中的寶貴財富。

三、與時俱進——推動傳統音樂文化現代化程序的文化意義

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凝結了古代先民、傑出聲樂理論家、優秀演唱者的智慧與才華,經過歷史巨浪的反覆淘洗之後,最終得以形成相對完善的系統,成為滋養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豐厚沃土。但人類的'認知總是受限於當時的物質條件與外部環境,必須要經過不斷的發展與完善。因此,在堅守傳統、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大前提下,傳統音樂文化也應當保持與時俱進的發展態勢,在經過“民族化”“多元化”“現代化”的變革中持續加快其現代化的步伐。

1.民族化“民族性”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人文精神的總和;“民族化”則是確保一種民族藝術區別於其他民族藝術並得以存在所必經的強化歷程。“民族性”始終是我國傳統音樂文化中最為鮮明的特質,“民族化”則更是推動當代聲樂藝術發展的根本動力。作為當代民族聲樂藝術“民族化”的本源,傳統音樂文化是最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其在“中華民族”這一大語境中孕育和發展,清醒地把握住了“民族化”這一發展方向,對於民族聲樂藝術的存在及繁榮具有重要意義。當代民族聲樂藝術工作者應沿著這一藝術發展道路前行,採取有效的藝術手段和實踐策略,把握傳統音樂文化中最優秀的民族特質,如清晰的語言、圓潤的運腔、和諧的情感表達等,切實提高本民族聲樂藝術與其他民族聲樂藝術的辨識度。

2.多元化多元性,即聲樂藝術中在外部形態及內涵特質上有所差別的多種藝術要素;多元化,則是在充分表現這些藝術要素自身美學特質的基礎上,使之有機融合並保持和諧共存的積極狀態所必經的完善歷程。在當今這個更為開放、多元和包容的文化語境中,一個文化藝術形態絢麗多彩、傳播交流日益廣泛的文化盛世已經到來,不同民族音樂文化之間的交流、衝撞與融合也在持續展開。對於我國傳統音樂文化而言,應始終保持開放包容的狀態,積極吸納其他民族聲樂藝術的藝術傳統和音樂元素作為自身肌體的完善材料,為當代聲樂藝術的發展創造更大的契機,引導當代聲樂藝術向更為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為實現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跨越式發展創設條件。

3.時代化時代性,即傳統音樂文化中所蘊含的與某一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相契合的特質;時代化,是促使傳統音樂文化始終與所處時代保持同步狀態所必經的改造歷程。我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傳統”特質,並沒有侷限了這一文化的時代界限,反而更多的是強調其自身發展的歷時性,具體是指傳統音樂文化在每一個發展階段所保持的良好適應狀態。可以說,在每一個特定的“時代”,傳統音樂文化都被充分地注入了新的時代特質,使其在那一時代得以延伸、拓展、創新,進而形成了一種既富於包容、沉澱及積累等優秀特質,又善於不斷補充、完善和修正的發展傳統。只有堅持“時代化”發展道路,我國傳統音樂文化才是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優秀文化。

參考文獻:

[1]楊曙光.《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傳統》.中國音樂,1997(03).

[2]李萍.《中國現代民族聲樂論》.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3]喬新建.《確立民族聲樂雙重發展模式的構想》.音樂研究,2003(2).

[4]郭建寧.《當代中國的文化選擇》.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5]趙世蘭,郭建民.《“近源”與“多元”——關於民族聲樂文化的傳承關係》.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4(2).

[6]伊麗媛.《傳播學視野下的中國民族聲樂價值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內江師範學院學報(藝術版),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