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放鞭炮的由來
放爆竹是中國傳統民俗,已有兩千多年曆史,相傳是為了驅趕一種叫年的怪獸。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除夕放炮仗的由來,一起來看一下吧。
過年放炮仗的由來
1、過年放炮仗的由來一
炮仗與桃符、春聯一樣,最早是用來驅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過年時候燃放爆竹就已經形成了習俗。《荊楚歲時記》中就記載了這個習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闢山魈惡鬼。”這也是後來人們在春節燃放炮仗的由來。由此可見,“爆竹”一詞的本意是焚竹而爆。
2、過年放炮仗的由來二
相傳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舊歲之交,便出來糟踏壯稼,傷害人畜,百姓叫苦連天。有一次它又跑到山村裡為非作歹,被一家門口晾的大紅衣服嚇跑了。到了另一處,又被燈光嚇得抱頭鼠竄。
於是人們掌握了“年”怕聲音、怕紅色、怕火光的弱點。每至年末歲首,人們就在家門口貼紅聯、放炮仗、掛紅燈,院子裡燒柴禾、攏旺火,用菜刀剁菜肉,發出聲音。所以過年大家都要放炮仗。
3、過年放炮仗的由來三
大年初一人們很早就起來放炮仗,相傳此舉是為了驅逐“山魈”。山魈,據說是古時深山裡的.一種兇惡的獨角鬼怪,但是它最怕聲響,人們就用燒竹子的爆破聲來嚇跑它。有了火藥後,人們就用火藥裝入竹筒,做成爆竹,後用紙製筒,也稱爆仗或炮仗。
炮仗的演變歷史
炮仗起源於古代的爆竹。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唐代時寫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稱之為“紙炮”、“響炮”。如果把許多單個的爆竹聯結成串,則叫作“炮仗”、“響鞭”、“鞭”。
火藥發明之後,人們不再燃燒竹子了,而是將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裡燃燒,產生“爆仗”。不過,這時人們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
到現代,人們已不相信什麼“山魈”了,但還是習慣在春節放炮仗,藉以歡慶節日,振奮精神。所以,從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炮仗聲總是連綿不斷。近些年來,炮仗、煙花工藝更臻精妙,創制了很多新品種,更給春節增添了歡樂氣氛。
過年放炮仗有什麼講究
爆竹燃放時一般要放偶數,因為偶數表示著吉利,就像是壓歲錢一樣。同樣的,用基數這樣也預示著發財,聽上去比較吉利。88、888響聽取意“發財”,100、1000響取意“十全十美”,都是非常吉利的兆頭。因此,胡亂點放肯定不行,否則就容易壞了初衷的美好意義。
燃放煙花爆竹應選擇室外空曠處,避免在人群集中的公共場所,以免造成火災和爆炸事故。燃放時,儘量使用燃香,避免使用火柴、打火機等明火點燃。不要將炮仗拿在手中燃放,應該遠離燃放地點,避免炸傷眼睛、臉部和手指。
父母應該注意,年齡太小的孩子不宜放炮仗,而年齡大一點的孩子也應該在長輩的監護下放,防止發生意外。有的孩子害怕炮仗等聲音,家長在放炮仗時,還應該將孩子抱離聲音源,防止炮仗爆炸聲嚇到孩子。
炮仗的歷史:
“爆竹聲中一歲除”。中國人過年過節都喜歡放炮仗,這是為什麼呢?過年過節為什麼要放炮仗?這就要從“年”的來歷上談起了。
古時迷信是為了嚇鬼,現在是為了增添喜慶的氣氛
到了宋代,人們用紙做的筒子代替了竹筒,裡面灌上火藥,內藏藥線,製成了新的爆竹。直到今天,我們還是沿用這個方法,只不過在工藝上有所改進,在花樣上有所翻新罷了。在宋代,還有人用麻莖把紙製爆竹編成串,管它叫“編炮”。因為成串的爆竹放起來聲音持續時間長,清脆得好像人甩鞭子發出的響聲,因此也就稱它為“炮仗”。
明清兩代,爆竹更為流行,花色品種也不斷增加。除了大年初一清晨要放爆竹之外,除夕之夜也興放炮,到子夜零時達到高潮,爆竹聲震耳欲聾,響徹天宇。過年,無論貧窮富貴,家家戶戶都要燃放爆竹以示除舊佈新。
民俗專家表示,近年來,作為春節中的一項重要活動,很多地方陸續改變了春節城市禁止放炮的規定,給廣大市民燃放煙花爆竹慶祝春節的機會。城市春節因為有了炮仗而熱鬧非凡。當除夕午夜零時新年鐘聲敲響時,舉國進入沸騰狀態,煙花飛舞,炮仗齊鳴,一向矜持的中國人融入狂歡的世界。國人在滿天燦爛的煙花與滿地紅紅的紙屑中,度過一個紅火的中國年。
關於李畋在歷史上還有一段關於他和爆竹的奇異傳說。唐太宗李世民被山鬼迷纏,久治無效,遂詔書全國求醫。時年24歲布衣獵人李畋應詔揭榜,借打獵用土銃原理,採用竹筒裝入硝,爆驅逐山魈邪氣,使皇上龍體康復,遂封李畋為爆竹祖師。